第560章 偷偷搞事情啊!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隔天,諸樊拜訪樓令,表示願意進行競技,雙方出戰人數三百,地點便在“新鄭”城外。
一切皆在樓令的意料之中,提議三天後展開競技。
由於晉國一方有意宣揚,晉國與吳國各出三百人在“新鄭”城外競技的消息被傳出來,很快該知道的人就都知道了。
“吳人腦子壞了?先是不告而來,然後挑釁晉人?”季孫宿是真的覺得吳國君臣腦子壞掉。
現在的晉國不說如日中天,展現出來的強大卻是有目共睹,楚國已經退縮,中原列國被嚇得像是鵪鶉。
突然間蹦出一個敢挑戰晉國的吳國,很難不讓季孫宿那樣說。
華元恰好在魯國營地這邊走動,聞言說道:“聽聞吳人取得一點成功就飄,看來是真的。”
話說一半,華元想到了什麽,說道:“我沒有記錯,吳子稱王了?”
在場魯人立刻被驚到了。
吳國是子爵國家,在周王室體係之下,吳國之君的爵位一直沒有變,自然還是一個子爵國家。
至於吳君壽夢稱王這一件事情,講實話就是知道的人不多,搞得魯國一眾人聽了露出驚愕的表情。
這種事情很正常。
位處東南一隅的吳國又不是什麽強國,他們極其落後且幾乎不與外部交際,一度像燕國那般被以為已經滅亡了。
連有沒有那麽一個國家都不確定,列國也就不會聯係,發生什麽事情當然是無從得知。
“稱王?什麽時候的事情。”季孫行父一臉嚴肅。
華元答道:“在吳軍趁楚國主力北上之後,他們偷襲了楚國的‘巢’地,打贏迴去就稱王了。”
在場魯人真的沒有聽說吳君壽夢稱王的事情嗎?那是真的沒有啊!
畢竟,吳國離中原太遠,中原相隔著很多異邦的國家或勢力,即便是列國知道吳國並未滅亡,互相之間壓根沒有來往,自然也就無從獲知幹了什麽。
是不是能夠從話語中聽出一點什麽?
看上去華元對吳國沒有絲毫的好感,講事實也是在上眼藥。
魯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且不論他們的權貴怎麽樣,一直握有記載曆史的權柄。
當前的史官家族都很講究節操,記錄的隻會是求證過的事實。
列國的權貴都一樣肆意妄為,他們總是會想方設法幹涉史官對曆史的記載。
其他國家的權貴可能礙於話術的關係,很難影響到史官怎麽樣去記錄曆史。
魯國的權貴基本上有學儒,而儒在當下並不是隻會耍嘴皮子。問題在魯國會不會耍嘴皮子很關鍵,也就導致魯國的權貴遠比其他國家的權貴更善於利用話術,屢次成功誤導史官。
另外,關於偷偷潛入典藏室修改文獻,魯國權貴簡直可以用鍥而不舍來形容,一次次偷偷修改典藏室的一些曆史記載。
華元開始講吳國的一些事情,最後總結道:“你們見過他們的人了?對他們敢挑戰晉國肯定不會感到意外吧。”
不管魯國的權貴為人怎麽樣,他們保衛諸夏文明是認真的,並且遠比其他國家的權貴更為排外。
前來會盟現場的吳國之人,大多數一看就是妖魔鬼怪,本身就給魯國君臣很不好的印象。
再有華元前來社交有意無意的各種上眼藥,可以想象魯國君臣對吳國眾人的印象到底怎麽樣。
魯國是不喜歡晉國,他們更不喜歡一看就是異端的對象,不少貴族已經在腦海裏構思,迴國之後要寫什麽小作文了。
話說,華元為什麽要那麽做?一切隻因為他聽說晉國有意扶持吳國。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晉國扶持吳國,勢必要降低對宋國的支持。等吳國真的被扶持起來,宋國對晉國的重要性肯定會下降。
吳國是楚國的敵國,等吳國強大起來一定能減輕宋國麵對楚國的壓力,事情卻不是隻看單麵性。
宋國因為得到晉國的站台,作為異類可算不被太過排斥,漸漸融入了中原列國的社交圈,各方麵的社交也在迴歸正常。
這個不排斥,從魯國權貴熱情招待華元就能夠看得出來。
要知道魯國是一個非常傲嬌的國家,過去詆毀宋國最多的就是魯國,樂此不疲地寫各種小文章來抹黑宋國,魯人將抹黑宋國視作是在保衛諸夏文明的正統性。
華元看到一眾魯國權貴開始嚼舌根,知道自己的目的達成了。
雖然魯國是不怎麽樣了,但是他們還是能夠深深影響到中原列國。
沒辦法的事情,魯人真的挺愛說,總是能夠引起一陣討論風潮。這個也是多數國家在擔憂曆史記載被抹黑篡改,以及造成輿論風波,不輕易招惹魯國的原因所在。
華元能夠代表宋國。
季孫行父等三桓的一家之主也可以代表魯國。
從魯國這邊離開之後,華元先後又去了其他國家的營地,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意無意對吳國進行詆毀。
很多國家真的不在乎吳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他們驚奇的是吳國竟然敢挑戰晉國。
“不是你們理解的那種挑戰,應該是晉國與吳國正在商討什麽,晉國想要讓吳國知道彼此的差距。”晏嬰是很年輕,腦子明顯比其他人更好。
齊君環訝異地問道:“你覺得晉國與吳國正在商議什麽?”
“晉國與吳國相隔那麽遙遠。吳國看上去很野蠻與後落,很難對晉國產生什麽威脅。臣猜測,該是晉國想要效仿楚國。”晏嬰說道。
高固接過話,說道:“很久之前,楚國尋找扶持對象,秦國站出來接受楚國的扶持。那之後,秦國成了楚國的爪牙,好幾次趁晉軍主力南下偷襲晉國西疆。”
是的,很早之前的秦國因為跟楚國結盟,秦國被開除了諸夏的國籍。
那是楚國之君對周天子的地位進行挑戰,等於就是楚國不再自認為周天子分臣。
隨後,楚國為了有別於周王室(含分封國),楚人自己建立了一套新的體製,以此與周朝列國劃清界限。
那樣搞,說白了就是楚國不再自認為諸夏一員,他們已經另開爐灶了。而秦國與楚國結盟,秦國確確實實是被視作為楚國的爪牙,並且因為秦國主動跟白翟等異邦結成平等盟友的關係,早被列國視作蠻夷之國了。
秦國遠在西邊一隅。
齊國位處中原的東北一隅。
兩個國家相隔數千裏之遙,不但很難爆發衝突,相反在針對晉國上麵有相同的需要,著實是有牽手的需要。
所以,齊國對秦國是不是蠻夷根本不在乎,他們好幾次跟齊國眉來眼去,奈何秦國君臣好像是沒有發現,沒有得到齊國想要的迴應。
至於遠在南邊的楚國一樣不與齊國接壤,為什麽齊國不願意與楚國結盟,其實跟齊國與楚國打過爭霸戰爭的關係不大,主要是楚國想當聯盟的老大。
齊國好歹跟楚國打過爭霸戰爭,並且在齊國曆經大亂衰弱下去之前一直占據優勢,怎麽願意當楚國的小弟。
另外一點,齊國信不過楚國。這個信不過是雙向,並未單獨一方秉承遲疑態度。
那是齊國與楚國爭霸期間,朝對方實施的陽謀或陰謀太多,委實是沒有互信基礎。
“華元到處活動,一直在針對吳國,宋國是在擔心他們的地位被吳國取代嗎?”齊君環有這個疑問。
高固搶在晏嬰開口之前,說道:“君上,宋國得益於晉國的接納,總算是能夠用平等地位與列國交際。他們一直在抵抗楚國的入侵,非常需要來自晉國的援助,自然不想地位被取代,或是晉國的各種支援被吳國分潤。”
“那晉國扶持吳國對我們是好是壞?”齊君環直指核心。
高固都不用想,說道:“晉國想做到的,正是我們需要破壞的。隻是……”,遲疑了幾個唿吸的時間,繼續說道:“我們無法直接幹預,或許可以利用宋國?”
“不不不!”晏嬰很著急,說道:“我們什麽都別做!”
齊君環已經看出晏嬰很聰明,視線移過去等待後文。
“小小年紀,能夠位列這等場合已經是得到恩寵,要懂得分寸。”高固才剛表態需要做什麽,後一腳被一個小屁孩推翻,隻是警告,沒有惡語相向或做其它,講事實就是極有涵養了。
晏嬰先向高固行禮,再說道:“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怎麽可以吸引晉國的注意力,尤其是讓晉國下軍佐將目光轉過來。”
這一下,高固再難受或憤怒都不好說什麽了。
吞並萊國對齊國才是真正最最重要的事情,其餘什麽都要為之讓路。
“確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齊君環現在是越看晏嬰越滿意。
晏嬰也不知道是要安撫高固或什麽,溫和地說道:“不用我們做什麽,宋國會做到自己能力的極致。”
高固隻是“哼”了一聲,沒有再說什麽。
宋國確實是挺在意晉國要扶持吳國這一件事情。
點滿社交屬性的華元很忙,他看似顧不上暴露,也可能是不認為晉國知道了會對自己怎麽樣,來來迴迴在幾個國家的營地轉悠。
其他前來會盟的列國君臣本就得知晉國和吳國將要展開競技,有宋國在使力,加上魯人添油加醋各種建立在猜測上的傳播,一下子就將勝勢鬧得很大了。
一件事情本來是那樣,經過多手的傳播之後,超大概率就要變得麵目全非。
輪到後麵,本是樓令為了展現晉國的實力提出競技,變成吳國君臣挑釁晉國才有那一場競技。
“是誰在到處謠傳啊?”餘祭簡直是要氣炸了。
季劄弱弱地說道:“我的朋友告訴我,到處都有魯人的身影,他們在到處嚼舌根。”
很顯然,魯人太高調,宋人極力表現得無害,使得吳國這邊有人恨極了上躥下跳的魯國。
諸樊問道:“我們跟魯國有仇嗎?”
在場的人進行了迴憶,一致認定他們都沒有跟魯人接觸,至少過來後沒有爆發衝突。
至於說祖輩上有沒有仇?吳國是有史官沒錯,礙於各個權貴之家教育體係跟中原不一樣,不像中原列國的弟子都要學曆史。
幾個兄弟之中,沒有人知道曆史上吳國是不是跟魯國有仇。
隻不過,哪怕曆史上吳國跟魯國沒有仇,有了這一次魯人各種詆毀,沒仇也要變成有仇了。
經過這一次,吳人對魯人簡直是印象深刻,隻是印象為負麵。
“記住這個國家,日後弄死他們!”諸樊說得咬牙切齒。
吳國也會記載曆史,並且國君一係是出了名的記仇,當代人無法報仇,一定會讓子孫去報。
不管怎麽說,反正就是晉國與吳國要進行競技鬧得聲勢極大。
“誰在搞事啊?”士匄一臉的晦氣,說道:“本來不是多大的事情,鬧得我們跟吳國一樣的層次了似得。”
一個是天下霸主。
另一個是從東南一隅冒出來的小國。
結果經過這麽一陣風波,鬧得吳國能夠跟晉國坐同一桌,算什麽事嘛!
樓令卻是樂得不行,說道:“往好了去看,起碼經過這麽一鬧,吳國算是站上了天下的舞台,他們躲不過去了。”
一個十八線小明星突然間跟世界聞名的巨星同台合唱,知道十八線小明星能夠因此吸引多少目光,獲得多少窺探嗎?
而吳國是一個國家,獲得了與之實力不匹配的待遇,其餘國家也就看個熱鬧,楚國恐怕就要認真了。
要是楚國拿正眼看吳國,以兩國的實力差距,會發生什麽事情,需要多猜嗎?
士匄怔怔地說道:“是啊,吳國要遭殃了。”
楚國真的不弱,他們要是弱也沒有資格跟晉國交鋒數十年之久。
不弱的楚國認真對待吳國,沒有那個硬實力的吳國肯定要倒黴了。
樓令很希望吳國能夠得到教訓,好讓全國上下可以正確判斷自己的實力。
要不然當井底之蛙的吳國很難接觸,一定會對晉國提出遙不可及的要求。
“那位‘和平衛士’非常活躍,實在是活躍過頭了。”樓令說的是華元。
士匄是一眾卿大夫中最能夠跟上樓令節奏的人,說道:“是他在搞事啊?”
樓令說道:“平時是很活躍沒有錯。不要忘記宋國對我們的依賴性,他怎麽可能什麽都不做。”
“隻要打聽一下,華元說過哪些話就行了。”士匄說道。
所以吧,說士匄能夠跟上樓令的節奏,一點都沒有說錯。
事出反常必有妖嘛!
特別是那麽愛社交的華元,他在這場大風波中極其活躍,尤其是跟魯人有了配合。這麽明顯的反常,隻要是注意到,馬上就可以聯想出很多事情。
士匄問道:“宋國敵視吳國?”
樓令說道:“大概是宋國知道我們要扶持吳國,開始在未雨綢繆吧。”
關於“未雨綢繆”這個成語,它是來自《詩經.豳(bin)風.鴟鴞》,倒是不用樓令跟士匄解釋是什麽意思了。
正因為士匄知道未雨綢繆是什麽意思,馬上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再哭笑不得地說道:“華元想得真遠。”
那可不!
作為一名享名當代的外交家,華元的社交技能幾乎點滿,每每能夠在多個國家長袖善舞。
提到一點,大家可能會更直觀,那就是華元乃欒書和子重共同的好友。
能夠同時當第一、第二強國執政的好友,還能依靠個人私交屢屢辦成國家大事。這樣的人怎麽可能不牛逼!?
三天之內鬧得沸沸揚揚,到了要展開競技的當天,湊熱鬧的人簡直不要太多。
“人太多了!”餘祭最近有在列國走動,認出列國權貴幾乎全來了。
借這個機會,吳國君臣倒是很適宜認人頭。
列國一些人出於各種原因與吳國君臣接觸,倒是讓吳國重現天下開了一個好頭。
隻不過,吳人並不打算對所有國家邦交正常化。
諸樊臉色陰沉地說道:“來就來。”
他們已經認定是魯人搞事情,簡直是將魯國給恨透了。
因為是那樣覺得,他們並沒有對晉國產生額外的感觀。
另外一件事情,吳國君臣能感覺到齊國對己方的優待,他們一開始不清楚怎麽迴事,後麵打聽到齊國一直試圖挑戰晉國的中原霸主寶座,給予了一些想要交好的齊人更大的熱情。
這裏的腦迴路是,吳國君臣認為齊國敢挑戰晉國,想來齊國一定弱不到哪去。
在吳國君臣看來,多結交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反正沒有什麽壞處。
今天,代表晉國出戰的是來自樓氏的私軍,樓令自然要出麵與吳國一方接洽。
“各自出三百人,交戰場地為範圍內周長兩裏,確定嗎?”樓令必須進行確認。
諸樊正色說道:“如晉卿所言,確定!”
“有一件事情需要先告知公子。”樓令臉色變得極其嚴肅,說道:“既是競技難免有所傷亡。我之麾下曆經百戰,尤其長期與諸多狄人、戎人廝殺,一旦展開競技很難停手。”
最後的警告啊!
現在還有機會退縮與放棄。
等真正開打,出了任何事情別怨恨。
諸樊聽得愣了愣,大概品味出樓令什麽意思,說道:“既是進行較量,自然傷亡難免。我們正好想要一窺伯國的強大,你們完全不用留手。”
還沒有正式打,怎麽一副吃定了的樣子,嚇唬誰呢?
吳國要是會被三言兩語嚇唬到,他們怎麽敢與楚國為敵,尤其是一輸再輸就是不認輸。
樓令對諸樊點了點頭,行禮再轉身迴到己方陣營。
當然,今天樓令不會親自出戰,也不會讓樓小白上陣,由出戰部隊的軍官帶隊就行了。
樓氏要出戰的人員,他們是一百名甲士級別的人,以及被樓令劃為“跳蕩兵”的一百人,加上三十名弓箭手和七十名長矛手。
吳國那一方,他們肯定是精挑細選,一定是選擇最為武勇的那一批人。
當前吳國的落後體現在很多方麵,其中包括軍隊的武器並未形成製式,也就是武器五花八門。
軍隊為什麽要求形成統一製式的武器?現代是方便彈藥補給,冷兵器時代也是為了方便進行補充,再來就是冷兵器時代的排兵布陣需要。
“父親,為什麽不讓我上?”樓小白是真的不理解。
樓令笑著說道:“雖然有那麽多人來看,小場麵就是小場麵。你要是真的上陣,會顯得我們太欺負人了。”
看看將要上場的樓氏私軍怎麽樣吧?
一百名甲士,他們全員列裝全身甲,其中包括麵甲。武器配置了短戟、盾牌、雁翎刀、強弓,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作為“跳蕩兵”的兵種,他們倒是沒有披甲,武器為雁翎刀和小圓盾。
弓箭手不用說了。
長矛兵也是全員披甲,隻是不如甲士的防具那樣完善,穿戴的是一種胸甲。武器是手持四米長矛。
再看吳國出戰的那一方。
三百出戰的吳人,著甲的不超過五十,多以竹甲為主。武器方麵?戈占了多數,其它武器的種類太多,幾乎就是齊國“勇士”的翻版。
兩支要對戰的部隊進場,眾人看到出戰的樓氏私軍,無數人看得吸了一口冷氣。
中原的貴族,沒有人不知道“甲士”這一類別,更清楚什麽樣的人才配稱為甲士。
“這怎麽打?”
“打,打個什麽打,連破防都做不到。”
“大人戲耍小孩了!”
“可不是。”
議論紛紛之中,根本沒有人看好吳國那一方。
那種不看好,從列裝到排兵布陣。
出戰的晉人,他們入場就擺好陣型。
一樣是出戰的吳人,他們卻是簡單的湊成堆,根本不像是擺出陣型的樣子。
“他們知道怎麽迴事嗎?”郤至問得比較戲謔。
樓令搖頭說道:“看上去不知道。”
反正,沒有從在場吳人臉上看到像是明白怎麽迴事的樣子。
因為現場的議論一邊倒,樓令不得不再次去詢問吳國一方的意見。
其實就是,樓令要確認到底要不要開打。
需要特別再次求證,主要是列國都覺得晉國太欺負吳國,給予吳國一個反悔不打的機會。
諸樊代表吳國一方很堅決地表示:要打!
那好,隻等戰鼓敲響,雙方正式展開較量。
一切皆在樓令的意料之中,提議三天後展開競技。
由於晉國一方有意宣揚,晉國與吳國各出三百人在“新鄭”城外競技的消息被傳出來,很快該知道的人就都知道了。
“吳人腦子壞了?先是不告而來,然後挑釁晉人?”季孫宿是真的覺得吳國君臣腦子壞掉。
現在的晉國不說如日中天,展現出來的強大卻是有目共睹,楚國已經退縮,中原列國被嚇得像是鵪鶉。
突然間蹦出一個敢挑戰晉國的吳國,很難不讓季孫宿那樣說。
華元恰好在魯國營地這邊走動,聞言說道:“聽聞吳人取得一點成功就飄,看來是真的。”
話說一半,華元想到了什麽,說道:“我沒有記錯,吳子稱王了?”
在場魯人立刻被驚到了。
吳國是子爵國家,在周王室體係之下,吳國之君的爵位一直沒有變,自然還是一個子爵國家。
至於吳君壽夢稱王這一件事情,講實話就是知道的人不多,搞得魯國一眾人聽了露出驚愕的表情。
這種事情很正常。
位處東南一隅的吳國又不是什麽強國,他們極其落後且幾乎不與外部交際,一度像燕國那般被以為已經滅亡了。
連有沒有那麽一個國家都不確定,列國也就不會聯係,發生什麽事情當然是無從得知。
“稱王?什麽時候的事情。”季孫行父一臉嚴肅。
華元答道:“在吳軍趁楚國主力北上之後,他們偷襲了楚國的‘巢’地,打贏迴去就稱王了。”
在場魯人真的沒有聽說吳君壽夢稱王的事情嗎?那是真的沒有啊!
畢竟,吳國離中原太遠,中原相隔著很多異邦的國家或勢力,即便是列國知道吳國並未滅亡,互相之間壓根沒有來往,自然也就無從獲知幹了什麽。
是不是能夠從話語中聽出一點什麽?
看上去華元對吳國沒有絲毫的好感,講事實也是在上眼藥。
魯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且不論他們的權貴怎麽樣,一直握有記載曆史的權柄。
當前的史官家族都很講究節操,記錄的隻會是求證過的事實。
列國的權貴都一樣肆意妄為,他們總是會想方設法幹涉史官對曆史的記載。
其他國家的權貴可能礙於話術的關係,很難影響到史官怎麽樣去記錄曆史。
魯國的權貴基本上有學儒,而儒在當下並不是隻會耍嘴皮子。問題在魯國會不會耍嘴皮子很關鍵,也就導致魯國的權貴遠比其他國家的權貴更善於利用話術,屢次成功誤導史官。
另外,關於偷偷潛入典藏室修改文獻,魯國權貴簡直可以用鍥而不舍來形容,一次次偷偷修改典藏室的一些曆史記載。
華元開始講吳國的一些事情,最後總結道:“你們見過他們的人了?對他們敢挑戰晉國肯定不會感到意外吧。”
不管魯國的權貴為人怎麽樣,他們保衛諸夏文明是認真的,並且遠比其他國家的權貴更為排外。
前來會盟現場的吳國之人,大多數一看就是妖魔鬼怪,本身就給魯國君臣很不好的印象。
再有華元前來社交有意無意的各種上眼藥,可以想象魯國君臣對吳國眾人的印象到底怎麽樣。
魯國是不喜歡晉國,他們更不喜歡一看就是異端的對象,不少貴族已經在腦海裏構思,迴國之後要寫什麽小作文了。
話說,華元為什麽要那麽做?一切隻因為他聽說晉國有意扶持吳國。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晉國扶持吳國,勢必要降低對宋國的支持。等吳國真的被扶持起來,宋國對晉國的重要性肯定會下降。
吳國是楚國的敵國,等吳國強大起來一定能減輕宋國麵對楚國的壓力,事情卻不是隻看單麵性。
宋國因為得到晉國的站台,作為異類可算不被太過排斥,漸漸融入了中原列國的社交圈,各方麵的社交也在迴歸正常。
這個不排斥,從魯國權貴熱情招待華元就能夠看得出來。
要知道魯國是一個非常傲嬌的國家,過去詆毀宋國最多的就是魯國,樂此不疲地寫各種小文章來抹黑宋國,魯人將抹黑宋國視作是在保衛諸夏文明的正統性。
華元看到一眾魯國權貴開始嚼舌根,知道自己的目的達成了。
雖然魯國是不怎麽樣了,但是他們還是能夠深深影響到中原列國。
沒辦法的事情,魯人真的挺愛說,總是能夠引起一陣討論風潮。這個也是多數國家在擔憂曆史記載被抹黑篡改,以及造成輿論風波,不輕易招惹魯國的原因所在。
華元能夠代表宋國。
季孫行父等三桓的一家之主也可以代表魯國。
從魯國這邊離開之後,華元先後又去了其他國家的營地,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意無意對吳國進行詆毀。
很多國家真的不在乎吳國是一個什麽樣的國家,他們驚奇的是吳國竟然敢挑戰晉國。
“不是你們理解的那種挑戰,應該是晉國與吳國正在商討什麽,晉國想要讓吳國知道彼此的差距。”晏嬰是很年輕,腦子明顯比其他人更好。
齊君環訝異地問道:“你覺得晉國與吳國正在商議什麽?”
“晉國與吳國相隔那麽遙遠。吳國看上去很野蠻與後落,很難對晉國產生什麽威脅。臣猜測,該是晉國想要效仿楚國。”晏嬰說道。
高固接過話,說道:“很久之前,楚國尋找扶持對象,秦國站出來接受楚國的扶持。那之後,秦國成了楚國的爪牙,好幾次趁晉軍主力南下偷襲晉國西疆。”
是的,很早之前的秦國因為跟楚國結盟,秦國被開除了諸夏的國籍。
那是楚國之君對周天子的地位進行挑戰,等於就是楚國不再自認為周天子分臣。
隨後,楚國為了有別於周王室(含分封國),楚人自己建立了一套新的體製,以此與周朝列國劃清界限。
那樣搞,說白了就是楚國不再自認為諸夏一員,他們已經另開爐灶了。而秦國與楚國結盟,秦國確確實實是被視作為楚國的爪牙,並且因為秦國主動跟白翟等異邦結成平等盟友的關係,早被列國視作蠻夷之國了。
秦國遠在西邊一隅。
齊國位處中原的東北一隅。
兩個國家相隔數千裏之遙,不但很難爆發衝突,相反在針對晉國上麵有相同的需要,著實是有牽手的需要。
所以,齊國對秦國是不是蠻夷根本不在乎,他們好幾次跟齊國眉來眼去,奈何秦國君臣好像是沒有發現,沒有得到齊國想要的迴應。
至於遠在南邊的楚國一樣不與齊國接壤,為什麽齊國不願意與楚國結盟,其實跟齊國與楚國打過爭霸戰爭的關係不大,主要是楚國想當聯盟的老大。
齊國好歹跟楚國打過爭霸戰爭,並且在齊國曆經大亂衰弱下去之前一直占據優勢,怎麽願意當楚國的小弟。
另外一點,齊國信不過楚國。這個信不過是雙向,並未單獨一方秉承遲疑態度。
那是齊國與楚國爭霸期間,朝對方實施的陽謀或陰謀太多,委實是沒有互信基礎。
“華元到處活動,一直在針對吳國,宋國是在擔心他們的地位被吳國取代嗎?”齊君環有這個疑問。
高固搶在晏嬰開口之前,說道:“君上,宋國得益於晉國的接納,總算是能夠用平等地位與列國交際。他們一直在抵抗楚國的入侵,非常需要來自晉國的援助,自然不想地位被取代,或是晉國的各種支援被吳國分潤。”
“那晉國扶持吳國對我們是好是壞?”齊君環直指核心。
高固都不用想,說道:“晉國想做到的,正是我們需要破壞的。隻是……”,遲疑了幾個唿吸的時間,繼續說道:“我們無法直接幹預,或許可以利用宋國?”
“不不不!”晏嬰很著急,說道:“我們什麽都別做!”
齊君環已經看出晏嬰很聰明,視線移過去等待後文。
“小小年紀,能夠位列這等場合已經是得到恩寵,要懂得分寸。”高固才剛表態需要做什麽,後一腳被一個小屁孩推翻,隻是警告,沒有惡語相向或做其它,講事實就是極有涵養了。
晏嬰先向高固行禮,再說道:“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怎麽可以吸引晉國的注意力,尤其是讓晉國下軍佐將目光轉過來。”
這一下,高固再難受或憤怒都不好說什麽了。
吞並萊國對齊國才是真正最最重要的事情,其餘什麽都要為之讓路。
“確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齊君環現在是越看晏嬰越滿意。
晏嬰也不知道是要安撫高固或什麽,溫和地說道:“不用我們做什麽,宋國會做到自己能力的極致。”
高固隻是“哼”了一聲,沒有再說什麽。
宋國確實是挺在意晉國要扶持吳國這一件事情。
點滿社交屬性的華元很忙,他看似顧不上暴露,也可能是不認為晉國知道了會對自己怎麽樣,來來迴迴在幾個國家的營地轉悠。
其他前來會盟的列國君臣本就得知晉國和吳國將要展開競技,有宋國在使力,加上魯人添油加醋各種建立在猜測上的傳播,一下子就將勝勢鬧得很大了。
一件事情本來是那樣,經過多手的傳播之後,超大概率就要變得麵目全非。
輪到後麵,本是樓令為了展現晉國的實力提出競技,變成吳國君臣挑釁晉國才有那一場競技。
“是誰在到處謠傳啊?”餘祭簡直是要氣炸了。
季劄弱弱地說道:“我的朋友告訴我,到處都有魯人的身影,他們在到處嚼舌根。”
很顯然,魯人太高調,宋人極力表現得無害,使得吳國這邊有人恨極了上躥下跳的魯國。
諸樊問道:“我們跟魯國有仇嗎?”
在場的人進行了迴憶,一致認定他們都沒有跟魯人接觸,至少過來後沒有爆發衝突。
至於說祖輩上有沒有仇?吳國是有史官沒錯,礙於各個權貴之家教育體係跟中原不一樣,不像中原列國的弟子都要學曆史。
幾個兄弟之中,沒有人知道曆史上吳國是不是跟魯國有仇。
隻不過,哪怕曆史上吳國跟魯國沒有仇,有了這一次魯人各種詆毀,沒仇也要變成有仇了。
經過這一次,吳人對魯人簡直是印象深刻,隻是印象為負麵。
“記住這個國家,日後弄死他們!”諸樊說得咬牙切齒。
吳國也會記載曆史,並且國君一係是出了名的記仇,當代人無法報仇,一定會讓子孫去報。
不管怎麽說,反正就是晉國與吳國要進行競技鬧得聲勢極大。
“誰在搞事啊?”士匄一臉的晦氣,說道:“本來不是多大的事情,鬧得我們跟吳國一樣的層次了似得。”
一個是天下霸主。
另一個是從東南一隅冒出來的小國。
結果經過這麽一陣風波,鬧得吳國能夠跟晉國坐同一桌,算什麽事嘛!
樓令卻是樂得不行,說道:“往好了去看,起碼經過這麽一鬧,吳國算是站上了天下的舞台,他們躲不過去了。”
一個十八線小明星突然間跟世界聞名的巨星同台合唱,知道十八線小明星能夠因此吸引多少目光,獲得多少窺探嗎?
而吳國是一個國家,獲得了與之實力不匹配的待遇,其餘國家也就看個熱鬧,楚國恐怕就要認真了。
要是楚國拿正眼看吳國,以兩國的實力差距,會發生什麽事情,需要多猜嗎?
士匄怔怔地說道:“是啊,吳國要遭殃了。”
楚國真的不弱,他們要是弱也沒有資格跟晉國交鋒數十年之久。
不弱的楚國認真對待吳國,沒有那個硬實力的吳國肯定要倒黴了。
樓令很希望吳國能夠得到教訓,好讓全國上下可以正確判斷自己的實力。
要不然當井底之蛙的吳國很難接觸,一定會對晉國提出遙不可及的要求。
“那位‘和平衛士’非常活躍,實在是活躍過頭了。”樓令說的是華元。
士匄是一眾卿大夫中最能夠跟上樓令節奏的人,說道:“是他在搞事啊?”
樓令說道:“平時是很活躍沒有錯。不要忘記宋國對我們的依賴性,他怎麽可能什麽都不做。”
“隻要打聽一下,華元說過哪些話就行了。”士匄說道。
所以吧,說士匄能夠跟上樓令的節奏,一點都沒有說錯。
事出反常必有妖嘛!
特別是那麽愛社交的華元,他在這場大風波中極其活躍,尤其是跟魯人有了配合。這麽明顯的反常,隻要是注意到,馬上就可以聯想出很多事情。
士匄問道:“宋國敵視吳國?”
樓令說道:“大概是宋國知道我們要扶持吳國,開始在未雨綢繆吧。”
關於“未雨綢繆”這個成語,它是來自《詩經.豳(bin)風.鴟鴞》,倒是不用樓令跟士匄解釋是什麽意思了。
正因為士匄知道未雨綢繆是什麽意思,馬上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再哭笑不得地說道:“華元想得真遠。”
那可不!
作為一名享名當代的外交家,華元的社交技能幾乎點滿,每每能夠在多個國家長袖善舞。
提到一點,大家可能會更直觀,那就是華元乃欒書和子重共同的好友。
能夠同時當第一、第二強國執政的好友,還能依靠個人私交屢屢辦成國家大事。這樣的人怎麽可能不牛逼!?
三天之內鬧得沸沸揚揚,到了要展開競技的當天,湊熱鬧的人簡直不要太多。
“人太多了!”餘祭最近有在列國走動,認出列國權貴幾乎全來了。
借這個機會,吳國君臣倒是很適宜認人頭。
列國一些人出於各種原因與吳國君臣接觸,倒是讓吳國重現天下開了一個好頭。
隻不過,吳人並不打算對所有國家邦交正常化。
諸樊臉色陰沉地說道:“來就來。”
他們已經認定是魯人搞事情,簡直是將魯國給恨透了。
因為是那樣覺得,他們並沒有對晉國產生額外的感觀。
另外一件事情,吳國君臣能感覺到齊國對己方的優待,他們一開始不清楚怎麽迴事,後麵打聽到齊國一直試圖挑戰晉國的中原霸主寶座,給予了一些想要交好的齊人更大的熱情。
這裏的腦迴路是,吳國君臣認為齊國敢挑戰晉國,想來齊國一定弱不到哪去。
在吳國君臣看來,多結交一個有實力的國家,反正沒有什麽壞處。
今天,代表晉國出戰的是來自樓氏的私軍,樓令自然要出麵與吳國一方接洽。
“各自出三百人,交戰場地為範圍內周長兩裏,確定嗎?”樓令必須進行確認。
諸樊正色說道:“如晉卿所言,確定!”
“有一件事情需要先告知公子。”樓令臉色變得極其嚴肅,說道:“既是競技難免有所傷亡。我之麾下曆經百戰,尤其長期與諸多狄人、戎人廝殺,一旦展開競技很難停手。”
最後的警告啊!
現在還有機會退縮與放棄。
等真正開打,出了任何事情別怨恨。
諸樊聽得愣了愣,大概品味出樓令什麽意思,說道:“既是進行較量,自然傷亡難免。我們正好想要一窺伯國的強大,你們完全不用留手。”
還沒有正式打,怎麽一副吃定了的樣子,嚇唬誰呢?
吳國要是會被三言兩語嚇唬到,他們怎麽敢與楚國為敵,尤其是一輸再輸就是不認輸。
樓令對諸樊點了點頭,行禮再轉身迴到己方陣營。
當然,今天樓令不會親自出戰,也不會讓樓小白上陣,由出戰部隊的軍官帶隊就行了。
樓氏要出戰的人員,他們是一百名甲士級別的人,以及被樓令劃為“跳蕩兵”的一百人,加上三十名弓箭手和七十名長矛手。
吳國那一方,他們肯定是精挑細選,一定是選擇最為武勇的那一批人。
當前吳國的落後體現在很多方麵,其中包括軍隊的武器並未形成製式,也就是武器五花八門。
軍隊為什麽要求形成統一製式的武器?現代是方便彈藥補給,冷兵器時代也是為了方便進行補充,再來就是冷兵器時代的排兵布陣需要。
“父親,為什麽不讓我上?”樓小白是真的不理解。
樓令笑著說道:“雖然有那麽多人來看,小場麵就是小場麵。你要是真的上陣,會顯得我們太欺負人了。”
看看將要上場的樓氏私軍怎麽樣吧?
一百名甲士,他們全員列裝全身甲,其中包括麵甲。武器配置了短戟、盾牌、雁翎刀、強弓,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
作為“跳蕩兵”的兵種,他們倒是沒有披甲,武器為雁翎刀和小圓盾。
弓箭手不用說了。
長矛兵也是全員披甲,隻是不如甲士的防具那樣完善,穿戴的是一種胸甲。武器是手持四米長矛。
再看吳國出戰的那一方。
三百出戰的吳人,著甲的不超過五十,多以竹甲為主。武器方麵?戈占了多數,其它武器的種類太多,幾乎就是齊國“勇士”的翻版。
兩支要對戰的部隊進場,眾人看到出戰的樓氏私軍,無數人看得吸了一口冷氣。
中原的貴族,沒有人不知道“甲士”這一類別,更清楚什麽樣的人才配稱為甲士。
“這怎麽打?”
“打,打個什麽打,連破防都做不到。”
“大人戲耍小孩了!”
“可不是。”
議論紛紛之中,根本沒有人看好吳國那一方。
那種不看好,從列裝到排兵布陣。
出戰的晉人,他們入場就擺好陣型。
一樣是出戰的吳人,他們卻是簡單的湊成堆,根本不像是擺出陣型的樣子。
“他們知道怎麽迴事嗎?”郤至問得比較戲謔。
樓令搖頭說道:“看上去不知道。”
反正,沒有從在場吳人臉上看到像是明白怎麽迴事的樣子。
因為現場的議論一邊倒,樓令不得不再次去詢問吳國一方的意見。
其實就是,樓令要確認到底要不要開打。
需要特別再次求證,主要是列國都覺得晉國太欺負吳國,給予吳國一個反悔不打的機會。
諸樊代表吳國一方很堅決地表示:要打!
那好,隻等戰鼓敲響,雙方正式展開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