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為此專門召見了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殷士儋,和他商量詔書的事情,朱載坖對於這份詔書還是很重視的,要求殷士儋親自主抓此事,弄出一篇令朱載坖滿意的詔書來,朱載坖要舉行隆重的拜將出師儀式,以振奮軍心。
朱載坖甚至對於詔書的內容有明確的指示,要有大明出兵討伐的正義性,還有大明對女真用兵的緣由,這些都要說清楚,務必要是一篇雄文。
在朱載坖的親自幹預下,殷士儋督促翰林院拿出以一份朱載坖還算滿意的詔書。
同時在處理隆慶四年的一應禮儀活動後,朱載坖和內閣以及禮部尚書高儀、兵部尚書霍冀商量組織命將出師的儀式,因為大明自仁宣之後就很少大規模出擊了,所以這種儀式很久都不組織了,所以朱載坖猛的問起此事,連高儀都很陌生。
但是既然是朱載坖問起此事,一眾臣子們也趕緊將成祖時的命將出征儀式找來,加以改動,用以適應現在大明。
朱載坖原本準備親赴三屯營,送大軍出征,但是這個想法被大臣們堅決勸阻了,他們認為朱載坖是皇帝,是君上,哪有君上親自前往去送麾下的士卒出征的呢?應該將出征的大軍調至京師,朱載坖就在京師為大軍送行即可,之前校閱京營的校場正好可以用來使用。
朱載坖在重臣們勸說之下,才放棄了這種想法,傳令汪道昆、戚繼光將參戰部隊帶到京師來,準備誓師出征。
同時汪道昆在接到朱載坖命令之後,也和王兀堂取得了聯係,汪道昆在給王兀堂的信中表示,自己已經知道了相關的情況,大明皇帝也知道了相關的情況,隻要王兀堂肯定謹守本分,自己抵達遼東,剿滅覺昌安之後,就會重新在寬甸六堡開市,以滿足王兀堂部的各種需求。
汪道昆還暗示王兀堂,隻要王兀堂願意忠於大明,那麽在剿滅覺昌安之後,汪道昆可以扶持王兀堂做女真之主。為了穩住王兀堂,汪道昆向朱載坖上疏,請求先給王兀堂一點甜頭,穩住他,然後才好對覺昌安用兵。
朱載坖經過與內閣商量之後,下達旨意,升王兀堂為都督僉事建州左衛指揮使,成為所謂的女真都督,同時加王兀堂為龍虎將軍,從地位上顯示大明對於王兀堂的關係,而且將原來由覺昌安擔任的建州左衛指揮使給了王兀堂,也有挑撥他們二人關係的意圖。
當然,光有這些頭銜是遠遠不夠的,朱載坖很清楚,對於這些蠻夷首領,還是實際的好處最有用,所以不僅有地位的提升,還有實際的利益才行,經過朱載坖與內閣、汪道昆等人商量,決定給王兀堂敕書五百道,這些敕書就是可以到大明在邊境的馬市交易的憑證,有了敕書,才能夠到大明的馬市中去交易。
這些敕書對於王兀堂來說還是有實際作用的,隻要他還不想反叛,這些敕書就能夠在日後發揮巨大的作用,這樣做既可以避免直接給王兀堂物資從而導致資敵。
不僅是汪道昆給王兀堂做工作,遼東總兵黑春還利用自己出身於建州部的身份,積極的勸說王兀堂,希望他和大明站到一起,在汪道昆、黑春的勸說和威脅之下,王兀堂終於再次上疏大明,重申自己不敢背叛大明。
雖然現在天氣嚴寒,海運無法進行,但是在朱載坖的嚴令之下,各項有關於東征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了。
大量的糧秣、軍器、彈藥等物,通過山海關向向廣寧轉運,在沈陽中衛,官軍也修複了沈陽中衛的城防設施和倉庫,準備儲存從內地解運來的各種物資。
除了軍糧、彈藥之外,朱載坖另外一個關心的就是醫療情況,雖然大明官軍中也有軍醫,但是數量實在是太少,質量也是十分的堪憂,以大明最精銳的京營來說,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各營有一名醫官,兩到四名醫士,算下來一萬名士卒中也沒有一名醫生。
雖然按照製度,邊關衛所及人聚處,各設醫生、醫士或醫官,俱由本院 (太醫院)試遣。歲終,會察其功過而殿最之,以憑黜陟。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軍營中是根本沒有軍醫的,這也導致官軍士卒身體狀況堪憂,軍營屢發疫病,影響官軍的戰鬥力,同時由於缺乏軍醫和藥材,也導致很多傷病士卒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影響軍隊的士氣。
朱載坖之前就命太醫院招考天下的醫學生和命令地方舉薦良醫,現在太醫院有經過徐偉、萬密齋、李時珍的考核通過的地方良醫近百人,醫學生一千餘人。
朱載坖命令太醫院抽調善於治療外傷的良醫和醫學生,隨軍出征,救治傷病士卒,同時還從內承運庫撥銀五萬兩采購藥材,製成金瘡藥等治療外傷所急需的藥物,先期運抵遼東,就在沈陽中衛開設醫院,將前線的傷病士卒在戰時同意後送到沈陽中衛予以救治。
同時命令戚繼光等人,從每隊士卒中選拔一名聰明伶俐的士卒,到太醫院接受簡單的培訓,學會簡單的包紮等方法,在戰時將傷員緊急處理,便於後麵搶救傷員,朱載坖很清楚,對於傷員的救治關乎士氣,輕忽不得。
所以朱載坖重申了太祖時期製定的軍律:凡報傷病者,不論大小衙門,啟閉冗暇,即時投入。如有把門人阻攔,及將官施行遲誤者,罪坐所由。報病遲過一日者,罪在報遲之官;若因遲報致病兵身死者,究其遲誤之人以軍法。
而且對於野戰醫療救護和戰傷平定,朱載坖也和楊博、霍冀、萬密齋、徐偉等人商量了一套詳細的辦法:凡弓箭傷係致命處為一等,雖重不開超等,被中三箭以上,雖輕亦開一等;中二箭者,雖輕不開三等。凡在手足間為二等,箭入不深,再輕者為三等,再輕者四等。致其刀傷當麵者為超等;傷手是重者為一等,輕者為二等、三等止。
這些戰傷的評定和戰後的獎賞撫恤密切相關。
朱載坖甚至對於詔書的內容有明確的指示,要有大明出兵討伐的正義性,還有大明對女真用兵的緣由,這些都要說清楚,務必要是一篇雄文。
在朱載坖的親自幹預下,殷士儋督促翰林院拿出以一份朱載坖還算滿意的詔書。
同時在處理隆慶四年的一應禮儀活動後,朱載坖和內閣以及禮部尚書高儀、兵部尚書霍冀商量組織命將出師的儀式,因為大明自仁宣之後就很少大規模出擊了,所以這種儀式很久都不組織了,所以朱載坖猛的問起此事,連高儀都很陌生。
但是既然是朱載坖問起此事,一眾臣子們也趕緊將成祖時的命將出征儀式找來,加以改動,用以適應現在大明。
朱載坖原本準備親赴三屯營,送大軍出征,但是這個想法被大臣們堅決勸阻了,他們認為朱載坖是皇帝,是君上,哪有君上親自前往去送麾下的士卒出征的呢?應該將出征的大軍調至京師,朱載坖就在京師為大軍送行即可,之前校閱京營的校場正好可以用來使用。
朱載坖在重臣們勸說之下,才放棄了這種想法,傳令汪道昆、戚繼光將參戰部隊帶到京師來,準備誓師出征。
同時汪道昆在接到朱載坖命令之後,也和王兀堂取得了聯係,汪道昆在給王兀堂的信中表示,自己已經知道了相關的情況,大明皇帝也知道了相關的情況,隻要王兀堂肯定謹守本分,自己抵達遼東,剿滅覺昌安之後,就會重新在寬甸六堡開市,以滿足王兀堂部的各種需求。
汪道昆還暗示王兀堂,隻要王兀堂願意忠於大明,那麽在剿滅覺昌安之後,汪道昆可以扶持王兀堂做女真之主。為了穩住王兀堂,汪道昆向朱載坖上疏,請求先給王兀堂一點甜頭,穩住他,然後才好對覺昌安用兵。
朱載坖經過與內閣商量之後,下達旨意,升王兀堂為都督僉事建州左衛指揮使,成為所謂的女真都督,同時加王兀堂為龍虎將軍,從地位上顯示大明對於王兀堂的關係,而且將原來由覺昌安擔任的建州左衛指揮使給了王兀堂,也有挑撥他們二人關係的意圖。
當然,光有這些頭銜是遠遠不夠的,朱載坖很清楚,對於這些蠻夷首領,還是實際的好處最有用,所以不僅有地位的提升,還有實際的利益才行,經過朱載坖與內閣、汪道昆等人商量,決定給王兀堂敕書五百道,這些敕書就是可以到大明在邊境的馬市交易的憑證,有了敕書,才能夠到大明的馬市中去交易。
這些敕書對於王兀堂來說還是有實際作用的,隻要他還不想反叛,這些敕書就能夠在日後發揮巨大的作用,這樣做既可以避免直接給王兀堂物資從而導致資敵。
不僅是汪道昆給王兀堂做工作,遼東總兵黑春還利用自己出身於建州部的身份,積極的勸說王兀堂,希望他和大明站到一起,在汪道昆、黑春的勸說和威脅之下,王兀堂終於再次上疏大明,重申自己不敢背叛大明。
雖然現在天氣嚴寒,海運無法進行,但是在朱載坖的嚴令之下,各項有關於東征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了。
大量的糧秣、軍器、彈藥等物,通過山海關向向廣寧轉運,在沈陽中衛,官軍也修複了沈陽中衛的城防設施和倉庫,準備儲存從內地解運來的各種物資。
除了軍糧、彈藥之外,朱載坖另外一個關心的就是醫療情況,雖然大明官軍中也有軍醫,但是數量實在是太少,質量也是十分的堪憂,以大明最精銳的京營來說,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各營有一名醫官,兩到四名醫士,算下來一萬名士卒中也沒有一名醫生。
雖然按照製度,邊關衛所及人聚處,各設醫生、醫士或醫官,俱由本院 (太醫院)試遣。歲終,會察其功過而殿最之,以憑黜陟。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軍營中是根本沒有軍醫的,這也導致官軍士卒身體狀況堪憂,軍營屢發疫病,影響官軍的戰鬥力,同時由於缺乏軍醫和藥材,也導致很多傷病士卒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影響軍隊的士氣。
朱載坖之前就命太醫院招考天下的醫學生和命令地方舉薦良醫,現在太醫院有經過徐偉、萬密齋、李時珍的考核通過的地方良醫近百人,醫學生一千餘人。
朱載坖命令太醫院抽調善於治療外傷的良醫和醫學生,隨軍出征,救治傷病士卒,同時還從內承運庫撥銀五萬兩采購藥材,製成金瘡藥等治療外傷所急需的藥物,先期運抵遼東,就在沈陽中衛開設醫院,將前線的傷病士卒在戰時同意後送到沈陽中衛予以救治。
同時命令戚繼光等人,從每隊士卒中選拔一名聰明伶俐的士卒,到太醫院接受簡單的培訓,學會簡單的包紮等方法,在戰時將傷員緊急處理,便於後麵搶救傷員,朱載坖很清楚,對於傷員的救治關乎士氣,輕忽不得。
所以朱載坖重申了太祖時期製定的軍律:凡報傷病者,不論大小衙門,啟閉冗暇,即時投入。如有把門人阻攔,及將官施行遲誤者,罪坐所由。報病遲過一日者,罪在報遲之官;若因遲報致病兵身死者,究其遲誤之人以軍法。
而且對於野戰醫療救護和戰傷平定,朱載坖也和楊博、霍冀、萬密齋、徐偉等人商量了一套詳細的辦法:凡弓箭傷係致命處為一等,雖重不開超等,被中三箭以上,雖輕亦開一等;中二箭者,雖輕不開三等。凡在手足間為二等,箭入不深,再輕者為三等,再輕者四等。致其刀傷當麵者為超等;傷手是重者為一等,輕者為二等、三等止。
這些戰傷的評定和戰後的獎賞撫恤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