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討論怎麽處理王兀堂的時候,覺昌安也在極力拉攏王兀堂。覺昌安很清楚,打來孫是靠不住的,真的大明要等到打來孫來救自己的話,恐怕自己都已經涼透了。
自己必須爭取盡可能多的盟友,才能在對抗官軍中有逃脫一死的可能性。之前覺昌安也給大明上疏請罪了,但是大明方麵沒有任何反應,這使得覺昌安更加緊張,覺昌安很清楚,大明方麵之所以對於自己的上疏毫無反應,是因為在大明眼中,已經和覺昌安沒有任何話說了,大明現在忙著調兵遣將,哪有功夫搭理覺昌安啊。
為了表示誠意,覺昌安排除自己的兒子塔克世親自前往王兀堂的駐地,想要拉攏王兀堂,不過王兀堂同樣是以曖昧態度將塔克世敷衍過去了,王兀堂不想跟著覺昌安去找死,他很清楚,大明來年肯定會對覺昌安用兵的,這個時候和覺昌安聯手,純屬找死。
但是王兀堂也很矛盾,一方麵大明修築六堡,極大的壓縮了王兀堂部的生存空間,使得他的部落實在是生存艱難,而且王兀堂和大明官軍打了這麽多年交道,太清楚大明官軍士紳們德性了,在大明官軍眼中,什麽建州女真、葉赫部、董鄂部,在大明官軍的眼中,都是軍功首級。
大明的邊將從來都沒把他們這些女真人當人看過,在這些邊將們眼中,女真人就是意動軍功,一旦真的打起來,在剿滅了覺昌安之後,順勢再給自己扣一頂叛逆的帽子,然後再直接出兵自己,也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明的京師離這裏有千裏之遙,大明皇帝哪管得了那麽多啊。
所以最近王兀堂是十分的糾結,從自己本意來說,他是不願意和大明作對的,但是這麽多年和都忙打交道的經驗告訴王兀堂,一旦真的打起仗來,恐怕大明官軍並不會區分什麽建州女真和董鄂部,這是王兀堂最擔心的,而朱載坖的嚴旨更是讓王兀堂更加絕望。
對於王兀堂向朝廷反應的相關情況,大明朝廷沒有任何說明,反而是要求自己和大明一道出兵,參與對覺昌安的剿滅,凡是不參與的,都被視為大明的叛逆。
可是現在自己部落中對於大明的這種行為已經極為不滿的,大明中斷互市,使得董鄂部的生計更加艱難,而在這種情況下,大明還要王兀堂部出兵出人,使得部落中的怨氣越來越大,雖然王兀堂食首領,但是麵對這種情況他也不能無動於衷了。對於應該怎麽應對此事,王兀堂還需要仔細思量。
而在京師,首輔李春芳求見朱載坖,對於李春芳的求見,朱載坖當即予以召見,李春芳此來,就是為了王兀堂的事情來的,李春芳還是堅持認為應當對王兀堂采取懷柔的手段,而不是直接采取用兵的手段。
朱載坖詢問道:“李師傅為何作此想啊?”
李春芳向朱載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李春芳認為,首先王兀堂一貫對大明恭順,從常理推斷,王兀堂沒有反叛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雖然看起來王兀堂的實力並不強,但是若是王兀堂倒向大明,此消彼長之下,官軍取勝就更加容易了,王兀堂畢竟是女真大頭目,尤其是在建州女真內部,王兀堂的影響力遠比尼堪外蘭大多了,有王兀堂在,大明就可以借此機會分化建州女真內部。
而李春芳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留著王兀堂,對於戰後控製女真有極大的幫助,無論是朱載坖還是李春芳都很清楚,一旦覺昌安被剿滅,女真諸部中最強大就是王台了,雖然王台一向恭順,但是蠻夷畢竟是蠻夷,萬一他成為女真之主後,起了什麽不該有的心思,到時候大明還得興師動眾的來修理他,靡費錢糧不說,畢竟是兵兇戰危啊!
朱載坖對於李春芳的看法,確實是有些同意的,按照李春芳的意思,留著王兀堂,就是為了製衡王台,畢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之間一向矛盾重重,而原本朱載坖是想扶持尼堪外蘭的,但是他實力實在是太過於弱小了,而且尼堪外蘭在很多女真心目中已經被視為叛徒了,他隻能做大明在女真中的代理人,讓他去牽製王台,還有些不夠格。
而王兀堂就不一樣,他是成名多年的女真首領,在女真內部很有威望,覺昌安被剿滅之後,他可以將建州女真的餘部加以管理,使之成為大明的屏障。
朱載坖想了想說道:“眼下之事就是怎麽取信於王兀堂啊!”
這確實是現在的一個難題,現在是大明信不過王兀堂,但是王兀堂也信不過大明,對於大明來說,王兀堂態度不明,似有叛逆之心。而對於王兀堂來說,大明之前就在修築六堡的時候欺騙了他一次,現在他很難相信大明這確實是個問題。
李春芳卻說道:“陛下,此事還是需要汪司馬出麵才行。”
李春芳認為,上次剿滅王杲就是汪道昆領兵取得,汪道昆在女真人心目中還是有些威望的,而且汪道昆當時答應王兀堂在六堡開市,事後也確實兌現了承諾,李春芳認為,汪道昆在王兀堂那裏應該還是有些麵子,讓汪道昆出麵再次和王兀堂交涉,應該會有些效果。
若是王兀堂真的是要一條道走到黑,那朱載坖也沒辦法,隻能連王兀堂一起剿滅。
朱載坖將此事交給了汪道昆去辦理之後,朱載坖再思考著的就是對女真用兵的詔書了,雖然朝廷做了很多準備,也調動了大量的兵馬錢糧,滿朝上下,甚至是京師的百姓都知道朝廷要對女真用兵了,但是行軍用兵,要名正言順,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用兵這樣的大事,是要昭告天下的。
之前朱載坖已經讓翰林院起草詔書了,不過翰林院送上來的詔書草稿朱載坖都不是很滿意,這次是朱載坖即位以來第一次主動對外用兵,朱載坖還是挺在乎這事的。
自己必須爭取盡可能多的盟友,才能在對抗官軍中有逃脫一死的可能性。之前覺昌安也給大明上疏請罪了,但是大明方麵沒有任何反應,這使得覺昌安更加緊張,覺昌安很清楚,大明方麵之所以對於自己的上疏毫無反應,是因為在大明眼中,已經和覺昌安沒有任何話說了,大明現在忙著調兵遣將,哪有功夫搭理覺昌安啊。
為了表示誠意,覺昌安排除自己的兒子塔克世親自前往王兀堂的駐地,想要拉攏王兀堂,不過王兀堂同樣是以曖昧態度將塔克世敷衍過去了,王兀堂不想跟著覺昌安去找死,他很清楚,大明來年肯定會對覺昌安用兵的,這個時候和覺昌安聯手,純屬找死。
但是王兀堂也很矛盾,一方麵大明修築六堡,極大的壓縮了王兀堂部的生存空間,使得他的部落實在是生存艱難,而且王兀堂和大明官軍打了這麽多年交道,太清楚大明官軍士紳們德性了,在大明官軍眼中,什麽建州女真、葉赫部、董鄂部,在大明官軍的眼中,都是軍功首級。
大明的邊將從來都沒把他們這些女真人當人看過,在這些邊將們眼中,女真人就是意動軍功,一旦真的打起來,在剿滅了覺昌安之後,順勢再給自己扣一頂叛逆的帽子,然後再直接出兵自己,也不是不可能的,畢竟大明的京師離這裏有千裏之遙,大明皇帝哪管得了那麽多啊。
所以最近王兀堂是十分的糾結,從自己本意來說,他是不願意和大明作對的,但是這麽多年和都忙打交道的經驗告訴王兀堂,一旦真的打起仗來,恐怕大明官軍並不會區分什麽建州女真和董鄂部,這是王兀堂最擔心的,而朱載坖的嚴旨更是讓王兀堂更加絕望。
對於王兀堂向朝廷反應的相關情況,大明朝廷沒有任何說明,反而是要求自己和大明一道出兵,參與對覺昌安的剿滅,凡是不參與的,都被視為大明的叛逆。
可是現在自己部落中對於大明的這種行為已經極為不滿的,大明中斷互市,使得董鄂部的生計更加艱難,而在這種情況下,大明還要王兀堂部出兵出人,使得部落中的怨氣越來越大,雖然王兀堂食首領,但是麵對這種情況他也不能無動於衷了。對於應該怎麽應對此事,王兀堂還需要仔細思量。
而在京師,首輔李春芳求見朱載坖,對於李春芳的求見,朱載坖當即予以召見,李春芳此來,就是為了王兀堂的事情來的,李春芳還是堅持認為應當對王兀堂采取懷柔的手段,而不是直接采取用兵的手段。
朱載坖詢問道:“李師傅為何作此想啊?”
李春芳向朱載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李春芳認為,首先王兀堂一貫對大明恭順,從常理推斷,王兀堂沒有反叛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雖然看起來王兀堂的實力並不強,但是若是王兀堂倒向大明,此消彼長之下,官軍取勝就更加容易了,王兀堂畢竟是女真大頭目,尤其是在建州女真內部,王兀堂的影響力遠比尼堪外蘭大多了,有王兀堂在,大明就可以借此機會分化建州女真內部。
而李春芳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留著王兀堂,對於戰後控製女真有極大的幫助,無論是朱載坖還是李春芳都很清楚,一旦覺昌安被剿滅,女真諸部中最強大就是王台了,雖然王台一向恭順,但是蠻夷畢竟是蠻夷,萬一他成為女真之主後,起了什麽不該有的心思,到時候大明還得興師動眾的來修理他,靡費錢糧不說,畢竟是兵兇戰危啊!
朱載坖對於李春芳的看法,確實是有些同意的,按照李春芳的意思,留著王兀堂,就是為了製衡王台,畢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之間一向矛盾重重,而原本朱載坖是想扶持尼堪外蘭的,但是他實力實在是太過於弱小了,而且尼堪外蘭在很多女真心目中已經被視為叛徒了,他隻能做大明在女真中的代理人,讓他去牽製王台,還有些不夠格。
而王兀堂就不一樣,他是成名多年的女真首領,在女真內部很有威望,覺昌安被剿滅之後,他可以將建州女真的餘部加以管理,使之成為大明的屏障。
朱載坖想了想說道:“眼下之事就是怎麽取信於王兀堂啊!”
這確實是現在的一個難題,現在是大明信不過王兀堂,但是王兀堂也信不過大明,對於大明來說,王兀堂態度不明,似有叛逆之心。而對於王兀堂來說,大明之前就在修築六堡的時候欺騙了他一次,現在他很難相信大明這確實是個問題。
李春芳卻說道:“陛下,此事還是需要汪司馬出麵才行。”
李春芳認為,上次剿滅王杲就是汪道昆領兵取得,汪道昆在女真人心目中還是有些威望的,而且汪道昆當時答應王兀堂在六堡開市,事後也確實兌現了承諾,李春芳認為,汪道昆在王兀堂那裏應該還是有些麵子,讓汪道昆出麵再次和王兀堂交涉,應該會有些效果。
若是王兀堂真的是要一條道走到黑,那朱載坖也沒辦法,隻能連王兀堂一起剿滅。
朱載坖將此事交給了汪道昆去辦理之後,朱載坖再思考著的就是對女真用兵的詔書了,雖然朝廷做了很多準備,也調動了大量的兵馬錢糧,滿朝上下,甚至是京師的百姓都知道朝廷要對女真用兵了,但是行軍用兵,要名正言順,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用兵這樣的大事,是要昭告天下的。
之前朱載坖已經讓翰林院起草詔書了,不過翰林院送上來的詔書草稿朱載坖都不是很滿意,這次是朱載坖即位以來第一次主動對外用兵,朱載坖還是挺在乎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