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馴在衙署中苦思冥想,朱載坖沒有去召見他,而是跟自己的親信臣子們商量起來怎麽處理此事。


    眼下的事情已經是十分明朗了,漕運、祖陵、百姓是不可能麵麵俱到的,必然是有所取舍的,潘季馴之前的想法是盡力保住祖陵和漕運,至於百姓,那就隻能看天了。


    朱載坖當然不能同意這種方案,但是朱載坖總不能明說自己對祖陵無所謂,可以放任祖陵被淹沒,朱載坖畢竟是朱家的兒孫,這種話隨便怎麽都是說不出來的。


    麵對自己的心腹重臣,朱載坖不得不坦露心聲,朱載坖說道:“如此看來,恐怕隻有遷移祖陵了,兩位先生以為如何?”


    麵對朱載坖的話,兩位閣臣也在思量著,眼下的情況,似乎確實沒有別的辦法了。但是要遷移祖陵,哪裏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需要說得過去的理由,還需要巨額的投入,遷移祖陵,然後在重修一座祖陵,其中的投入是極大的。


    高拱和陳以勤都不建議朱載坖這麽做,原因很簡單,首先祖陵風水,是很敏感的問題,雖然風水之說玄而又玄,但是誰也不敢否認風水,連太祖、成祖兩位皇帝都不敢遷移祖陵,朱載坖作為後世之君,遷移祖陵就更加說不過去了,一旦因為遷移祖陵導致風水變化,這個責任誰來承擔。


    況且遷到何處去?不管是鳳陽還是南京,似乎都有些說不過去。何況要想遷移祖陵,首先就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太祖、成祖傾盡天下三十餘年建造的祖陵,棄之不用,又重新擇地營建,不知道要花費多少銀子,而且祖先安葬已久,再去驚擾,恐有未便。


    高拱和陳以勤都認為這事不可行,朝廷上下絕對不會同意的,雖然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事涉祖陵,哪個官員敢保證祖陵遷移之後風水依舊,一旦後麵出現天災人禍,總會有好事者將此事和祖陵風水聯係到一起,這就極為麻煩了。


    朱載坖無奈的說道:“那如二位先生之見,就隻有放棄淮泗百姓了嗎?”


    高拱和陳以勤隻得沉默以對,朱載坖不由的無奈,隻得先讓他們迴去。


    過了兩日,潘季馴請求召見,朱載坖當即單獨召見潘季馴,潘季馴這幾日不眠不休,衣衫淩亂,胡須都來不及整理,抱著一堆圖紙,向朱載坖解釋起來他自己的計劃。


    潘季馴承認,按照之前方案,必然是要犧牲泗州和淮泗之地的百姓的,因為為了保證漕運的通暢,要引黃淮之水濟運河,而同時為了防止出現淮河淤積的情況,就必須束水衝沙,但是這樣一來淮泗之間就成為行洪區,因為一旦春夏時節,黃淮泛濫,為了保證漕運和祖陵,必然要在泗州泄洪。


    潘季馴經過苦思冥想,提出了導淮方案,總的來說,就是整體治理整個淮河,上遊以蓄為主,中遊蓄泄兼籌,下遊以排為主,安排潘季馴的想法。


    為了保障運河和束水衝沙的實施,肯定是要大築高家堰的,一旦高家堰築成,為了保障漕運,加上黃河奪淮入海,水量加大,原屬淮河支流水係的沂、沭、泗河,因入淮無路,或淤塞、或壅成湖、或亂流東注入海,在淮泗之間的這些小湖泊就此蓄水,成為一個大湖。


    這點和朱載坖的看法是一致的,潘季馴認為,有了這個大湖,可以蓄水,也可以行洪,與其如被動等待水淹,不如主動將該地區的百姓遷移走,將此處作為一個行洪蓄水的湖泊,同時將沂、沭、泗河的水也匯入此地。


    同時,為了防止洪水,要重新挖出一條新河,用於導淮入海,經洪澤,清江浦、淮安,阜寧、射陽,濱海,這樣的話,平時這條新河就承擔灌溉、行船的事宜,一旦出來洪水,多餘的洪水就從這條新河入海,用以分擔淮河河道的壓力。


    按照潘季馴的規劃,這條新河全長三百三十餘裏,一旦新河修成,整個淮泗之間對於洪水的抵禦能力將會大幅度提升,但是泗州仍舊必不可保,潘季馴認為泗州地形過低,確實是無法保住。


    朱載坖於是召見重臣們商議此事,得知潘季馴的規劃之後,高拱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朝廷要放棄一座泗州城,將大批的百姓遷移走,還要投入巨資新挖一條三百三十裏的新河,除了保障漕運之外,朝廷還能得到什麽?


    這是高拱關注的重點,也是在場的臣子關心的要點,遷移安置數以萬計的百姓和一座泗州城,新修三百多裏的河道,所耗費的錢糧可謂是天量的,沒有足夠的利益,即便是朱載坖同意,恐怕也無法說服朝臣們。


    潘季馴在地圖上做了說明,一旦新河修成,原來鹽城、阜寧、射陽等地的土地就可以得到灌溉,按照潘季馴的測算,新河修成之後,將會改變了數百年來黃河、淮河並患蘇北的局麵,楚州灌區、阜東灌區的六十餘萬畝的土地將會得到灌溉,同時將新河繼續東引,東引灌區可以覆蓋八十萬畝的良田。


    這些得到灌溉的良田可以用來安置從泗州等處遷移的百姓。這樣的話,潘季馴認為,可以大幅度降低水患,新河修成以後,減輕了淮河幹流的負擔,減少了下遊淹沒損失,除非是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正常情況下都可以行洪通過。


    同時新河也可以發揮運輸功能,潘季馴認為,新河修成之後,兩淮鹽場的食鹽轉運也會更加便利,這個問題也是要考慮的。


    不過當潘季馴報出需要的銀子之後,一眾臣子們都不太淡定了,按照潘季馴的估算,修築新河以及配套的灌渠加上高家堰,一共需耗銀一百到一百二十萬兩,安置、轉移百姓,最少需要八十萬兩,也就是說最少需要二百萬兩銀子的投入,才能夠將整個工程完結。


    雖然不是一下子投入,但是二百萬兩這個數字確實令人難以接受,馬森就表示:竭天下之財,保一河,豈可得乎?作為戶部尚書,馬森認為這個開支實在是過於浩大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慶中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隆慶中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