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馴的計劃是先築高家堰,保障漕運,然後一麵遷移百姓和泗州城,一麵修築新河,這樣的話,力爭在三到五年之內將整個工程完工,所以每年投入的大概在五十到七十萬兩左右。


    這依然不是一個小數字,馬森等人對於投資這麽大在河道上顯然是不讚同的,大明的財政現在並不充裕,大量的投資於河工,一旦九邊有事,朝廷根本沒有儲蓄,這怎麽能行。


    而且潘季馴自己都不能保證花了這二百萬兩銀子之後,水患就能夠平息,事實上潘季馴自己也說過,即便是這些工程都完工,也僅僅能夠防禦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一旦水勢過大,這些堤防依舊不能保障平安。


    朱載坖對此倒是不在乎,他自己也很清楚,僅僅依靠堤防,就像防禦洪水,顯然是不太現實的,能不能投資,主要是看朝廷的賬怎麽算。


    朱載坖於是和諸位臣子們一道算起這個賬來了,要算這個賬,其實並不複雜,無非就是得失而已。


    朝廷要修築這些一整套水利設施,當然首先就是巨額的投入了,以潘季馴估算的,一次性的投入就是二百萬兩白銀,還有後續的維護費用,這些是的投入,當然為了遷移百姓,地方州縣還得有一部分投入,同時遷走的百姓肯定是要蠲免賦稅的,這個其實也算是一筆隱形開支。


    那麽朝廷能夠得到什麽呢?


    第一就是漕運的穩定,這對於朝廷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漕運的穩定意味著朝廷可以穩定的獲得東南的漕糧,這個有助於保證北方的穩定。


    第二就是祖陵的安全,這是政治上的收益,無論是朱載坖、內閣還是後來的治河官員,不至於因為祖陵的安全問題而處於進退維穀的情況,這點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就是減少了朝廷賑濟百姓的開支,雖然潘季馴坦陳即便是一應工程完工,也就僅僅能夠防禦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但是足以避免中小規模的洪水對百姓的危害,減少很大一部分的朝廷賑濟開支和維護漕運的開支,同時從另一個方麵保證朝廷的收入。


    因為一旦發生水災,朝廷肯定是要蠲免賦稅的,這些一來一去,朝廷從中的收益還是很明顯的,所以朱載坖認為河工必須要推行。盡管開支巨大,但是這個工程對於朝廷來說還是有利的。


    朱載坖當即拍板,支持潘季馴的治河方略,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錢財從哪裏出了,按照潘季馴的規劃,第一階段朝廷主要是修築高家堰,需要耗銀三十五萬兩,而馬森則明確表示,今年的財政都已經安排出去了,沒有餘錢再撥給潘季馴了,要不然在明年戶部編製預算的時候再將河工編列進去。


    朱載坖認為,河工刻不容緩,豈能耽擱,朱載坖先從內帑撥銀,支持潘季馴築高家堰大堤,明年的聖諭工程再編列進入預算中去,隻要時機成熟,就立即動工。


    同時朱載坖還要求潘季馴重視河南的河工,因為受黃河水患最嚴重的就是河南,水旱災害是河南流民的主要成因,朱載坖要消除流民,河南的水旱災害是朱載坖必須要重視起來的。


    還有就是漕運的問題,現在每年完成四百萬的漕糧運輸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朱載坖仔細查閱了嘉靖以來京通倉接收漕糧的數據,按照朝廷的規矩,每年繳納到京通倉的漕糧和白糧一共應當是四百一十九萬石,但是實際上能夠運輸到通州入庫的糧食一般都沒有達到這個數字,總是會略有減少。


    少的的時候甚至會少於三百五十萬石,朱載坖對於此事顯然極為憂慮的,漕糧幹係甚大,雖然朱載坖一直在通過海運的方式彌補,但是海運的漕糧是有其他用處的,現在漕運仍然是主要的運輸方式,朱載坖要求潘季馴會同漕運總兵盧鏜,務必督促運軍,按時按量解運漕糧,減少路途上的損耗,同時提高運軍待遇。


    潘季馴趕緊領命,朱載坖對潘季馴說道:“潘總河,運河之重,淮泗百姓之安,祖陵風水之要,朕就都托付給潘總河了!”


    潘季馴趕緊領命,同時朱載坖還賜予潘季馴銀章,準許他有事密疏直奏。


    在淮安待了快十天之後,朱載坖再次啟程,返迴京師,來的時候朱載坖沒有注意運河,在迴程的路上,朱載坖開始仔細觀察這條大明的大動脈。


    同時漕運總兵盧鏜親自帶兵護衛朱載坖,並且一路上向朱載坖講解運河的狀況。漕糧運輸的漕船有一萬兩千艘,船隻使用年齡為5-10年,每年需要補充2000艘新船。在臨清、南京和清江浦設有造船廠,每年僅是修造漕船的開支就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過了徐州以北,運河水量相對充沛,不需要牽引,若是遇到天氣大旱的時候,各地的官府要征發大量的民夫,用以拖曳漕船,為了這每年四百萬的漕糧,大明可謂是費盡了心力。


    所以朱載坖在船上對諸位重臣說道:“漕糧解運之後,務必要妥善保存,不允許有盜賣漕糧的事情發生,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不僅是東南百姓的民脂民膏,也是運河兩岸百姓的民脂民膏!”


    為了解運這四百一十九萬漕糧和白糧,朝廷要向東南各州縣征收本色八百二十萬石,方能解運京師四百一十九萬石,這些漕糧對於大明來說,是極為金貴的,所以朱載坖責成馬森,一定要看好京通倉。


    在曆經五個月的南巡之後,朱載坖終於迴到了京師,留守京師的內閣首輔李春芳奉監國太子朱翊釴之命,親自到通州恭迎聖駕,朱載坖下船之後首先發布命令,護駕官軍人給銀一兩、布一匹,已做賞賜。


    李春芳等人請朱載坖立即迴宮,因為很多事情還需要處理,但是朱載坖選擇把陳貴妃送迴宮內之後就在通州休整一夜,同時召練兵總理大臣戚繼光赴通州陛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慶中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隆慶中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