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河工了,自從嘉靖以來,黃河屢次決口,不僅使得運河中斷,而且黃河的泛濫還會給鳳陽、河南、山東等省份帶去極大的傷害,黃河的水災也是造成北方流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載坖對於河工自然是極為重視,不敢怠慢的,盡管任命潘季馴總督河漕,但是朱載坖仍然非常關心治河的事情,一旦河工失敗,對於大明來說將會是極大的災難。


    所以朱載坖這次到東南來,也有實地考察詢問潘季馴的意思在裏麵,潘季馴之前在奏疏中稱:“淮、 黃既合,自有控海之勢。使黃、淮力全,涓滴悉趨於海,則力強且專,下流之積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


    其實就是讓黃淮合流,這個辦法到底怎麽樣,朱載坖心裏是沒底的,因為自金明昌五年,黃河決陽武,在梁山濼分為南北二支,後來劉大夏治河時,築黃陵岡堤,北流遂絕。


    現在潘季馴提出來的方案是,築茶城長堤,黃河全河之水乃自西趨東,經開封、歸德、徐州進入淮安府境,會淮水入海,這樣的話,潘季馴認為,黃河整體南移,加上運河東移,黃河、淮河、運河在淮安一帶相交匯,強大的水流能夠帶走黃河攜帶的泥沙,這就是潘季馴的束水衝沙之法。


    朱載坖是認同潘季馴的這一理論的,要不然朱載坖也不會任命潘季馴為河漕總督了,但是到底效果如何,朱載坖還要仔細審視之後再說。


    對於潘季馴的主張,並不是沒有反對意見,其中反對最激烈的就是工部尚書朱衡,在之前的治河中,他和潘季馴意見相左,不能共事,朱載坖將朱衡調離之後,朱衡更是在朝堂上激烈的反對潘季馴的治河方略。


    朱衡反對潘季馴的治河方略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由於淮河中遊地區地勢極為平坦,河流落差極小,築堰蓄水所淹的麵積極其巨大,泗州等地隨時都麵臨滅頂之災。因為潘季馴為了實現束水衝沙的辦法,為了加強清水對黃河泥沙的衝力,潘季馴計劃大築高家堰,截斷淮河,逼迫全部淮水以趨清口,將大澗、小澗等原來出水口全部閉塞,實現所謂的蓄清刷黃和引淮濟運。


    潘季馴認為,一旦高家堰工程結束,使得淮水全部從清口湧入黃河,衝刷泥沙入海,清口則越來越深,不但高郵、寶應地區原來被淹沒的田地得以重新耕種,而且,上自虹縣、泗州、盱眙,下及山陽、興化、鹽城等處,皆成沃壤。


    但是朱衡是堅決反對的,朱衡認為,一旦這樣做了,會使得淮河下遊麵臨嚴峻的水患,所以朱衡堅決不同意潘季馴的辦法。朱衡認為:新河受東、兗以南費、嶧、鄒、滕之水。以一堤扞群流,豈能不潰?宜分之以殺其勢。


    而且大明的治河方略本來就有問題,戶部、工部會商此事時,就曾經定下過治河的大方略,就是:祖陵為國家根本,即運道民生,莫與較重。首先就是要保證鳳陽的祖陵風水,其實朱載坖很懷疑鳳陽的祖陵裏埋的什麽,畢竟以當年重八哥的狀態,他還能找到祖陵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朱衡不同意潘季馴的意見,朱衡就指出,潘季馴把運河出口移到新莊閘,仍命名為“天妃閘”。然而新天妃閘口距黃河、淮河交會處僅200丈,黃河水仍然向運河倒灌,運河河底日益墊高,年年挑浚不已。加上黃河、淮河水流匯合,瀠洄激蕩,運河出口極為危險,威脅漕船的安全。


    同時朝廷為了保障漕運所實行的各種政策也不盡合理,運河每年的上半年是最為繁忙的,朝廷規定:山東、河南漕船限每年農曆三月初一日、江北漕船限四月初一日、江南漕船限五月初一日、江西、浙江、湖廣漕船限六月初一日到達通州。


    各漕船交卸漕糧之後,十日就得啟程返航,對於朝廷來說,上半年是一定要保證運河通暢的,所以在漕運開始前和進行時,均要閉閘蓄水,保障運河的通暢,但是此舉對於淮河沿岸的百姓來說就是極為痛苦的事情了,因為淮河流域的降水也主要集中在六七月。


    漕運進行時,淮水上遊支幹各河來量極大,無法宣泄,使得整個淮河中遊成為滯洪區,隻能任其淹沒泗州以西地區。若逢上遊地區暴雨,短時間就能給河、湖各堤造成嚴重的威脅。整個淮河下遊都會遭受嚴重的水害,而若是如潘季馴所言,將黃河入淮,水勢會更加不可收拾,淮河下遊將會遭遇極大的水災,這是朱載坖所不願意看到的。


    朱衡為此多次上疏,指出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大明的漕運不僅僅受水文的影響,往往還有各種的人為的影響,如沿河役吏的勒索、漕丁售賣所帶貨物、運河河道障礙等,會將漕運拖到秋季,這樣的話,淮河沿岸的百姓所遭受的水災就會更加嚴重。


    所以朱衡認為潘季馴的這個方案難以實現,同時會造成淮河沿岸的百姓沉重的災難,所以朱衡不同意潘季馴的方案。


    朱衡直接指出了不管是潘季馴還是之前的治河官員,在治河的時候從來不考慮淮河兩岸百姓的生計,漕船過淮後或附近的湖泊蓄水過多,官府會隨時泄放, 湖泊與運河之間以及運河東側淮城周邊地區往往一片汪洋。在這些官員的心目中,千百萬百姓的身家性命均是末葉瑣事,隻有漕運才他們心中的大局。


    為了大局,犧牲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在他們看來是正常的事情,隻要能夠保住鳳陽的祖陵和漕運的暢通,他們不惜使得整個淮河中下遊成為澤國,放任百姓受害,這是朱載坖所不能接受的。


    在這個問題上,地方官府和河道、漕運官員常常互相攻訐,地方官府的官員們認為河道漕運官員不體恤民情,而河漕官員認為地方官但知收割,不顧河工;即沿河居民,亦但保目前,苟且一時。雙方經常通過奏疏交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慶中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休息的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休息的雲並收藏隆慶中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