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不少出身東南或者在東南任職過的官員而紛紛上疏,認為這樣的百姓就是刁民,應該予以嚴懲,楊繼盛要求地方州縣審理這些案子原本就是錯誤的。
真的從法理上說,確實是如此,畢竟朝廷清退投獻,是要將原來士紳們手中掌握的不納稅土地清退到原主的手中,並且限製官僚士紳們優免特權,從而增加朝廷的收入,至於土地退給何人,自然是要退給原主人的。
但是朱載坖顯然多想了一點,朱載坖並不呆,他很清楚,這個時候的衙門是個什麽情況。衙門口朝前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可不是開玩笑的,百姓對於官府是極為畏懼的,一般情況下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願意狀告到官府的,而一下子這麽多百姓到官府告狀,這事本來就不正常,難道蘇鬆的百姓都是刁民嗎?
為此朱載坖不僅召集閣臣還有左都禦史葛守禮、薊遼總督唐順之、戶部尚書馬森都被朱載坖召集而來,葛守禮長期在東南任職,馬森、唐順之也是如此,尤其是唐順之,他是常州府人,又擔任過南直隸巡撫,對於東南肯定是極為了解的,朱載坖想向他們詢問相關的情況。
朱載坖將有關的奏疏給臣子們傳閱,詢問臣子們對於此事的意見。
臣子們首先就是提到蘇鬆的刁民問題,蘇鬆本就號稱難治,難治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民風好訴,不像其他地方的百姓懼怕官府,輕易不敢訴訟,蘇鬆地區的百姓民刁逋賦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共識,官員們對於蘇鬆百姓喜歡告狀也是頭疼不已,因為現在大明以簡訴訟為民風淳樸,像蘇鬆百姓這樣動輒上告官府,當然是為官員們所不喜的。
唐順之對此事就了解的比較清楚了,唐順之說道:“陛下,蘇鬆常鎮有民謠種肥田不如告瘦狀,其民風如此,可見一般。”
朱載坖說道:“這麽多告狀的百姓,總不能都是刁民吧?”
朱載坖就是這這個問題抱有疑慮,蘇鬆百姓好訟,這是不假,但是就因為朝廷清丈田畝,產生如此多的訴訟,難道所有告狀的百姓就都是刁民,恐怕未見得吧。
麵對朱載坖的疑慮,馬森出來說道:“陛下,此事就說來話長了。”
朱載坖笑著說道:“馬司農,說來話長你就是將此事徐徐說來。”
馬森禦史開始解釋此事,東南的百姓為什麽在朝廷實施新政之後要這麽積極的去告狀,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些百姓也是有些道理的,第一就是大部分地主的土地是永佃的。
所謂永佃製,是在東南興起的一種特殊的土地製度,就是在不轉移田產所有權的情況,隻交易田產的使用權,百姓向地主繳納一筆銀子,一般是地價的兩三成,取得永佃權,就是土地的經營權,雖然田產仍然歸地主所有,但是百姓可以永遠耕作這片土地,也可以將之轉讓租佃,收取差價。
在原本的情況下,百姓是樂於接受永佃的,原因很簡單,土地的產權不變,就意味著土地仍然在士紳們名下,可以享受朝廷的各種優免政策,不用向朝廷繳納賦稅,佃戶也可以借此躲避徭役了。而且在永佃製下,佃戶雖然沒有產權,但是永佃也算是有所保障,官府也是認可的。取得永佃權的百姓,也就可以安心經營土地了,進行農田改良,這些都是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的,隻有經過改良的熟田,才能有優良的產出。
在原本的情況下,士紳、地主、佃戶達到了一個利益平衡,唯一虧欠的就是朝廷,隨著朝廷實行新政,原有的投獻就不複存在了,這種利益平衡就被打破了,大量的糾紛就此產生。
士紳們不敢再接受投獻了,自然要將原本投獻的田產退還給地主,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個問題賦稅問題,原本這些土地都是投獻來享受了優免的土地,不存在賦稅問題,現在就要向朝廷繳納賦稅了,土地的產出沒有變化,田租沒有變化,增加的賦稅落在誰的頭上呢?
按照朝廷的律法,自然是應該有地主出賦稅,百姓隻用繳納徭役折色就行了,但是這樣一來,地主們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就要求漲地租,而佃戶們當然不幹了,自己當年可是交了永佃銀的,而且多年以來改良土地,沒有成本嗎?
朝廷要收稅,也是向地主們收稅,與我們有什麽關係。地主想增加地租,佃戶們還想減少地租呢,因為之前他們不用服徭役,也不用交徭役折色,現在肯定是要向朝廷繳納這筆折色了,他們還要求地主減少租子。
再加上一些刁民在裏麵挑唆,百姓們紛紛告到官府,地主要想漲地租,可以,那就退還當年的永佃銀和他們這麽多年以來的工本,而地主們則認為,土地是我的,我想收多少租子不是我的事情嗎?故而才產生東南地區官司風起,官府難以應對的局麵。
朱載坖聽了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關鍵。關鍵問題就是地租,由於現在朝廷清丈田畝,使得原本能夠逃避的賦稅無法逃避了,這個賦稅應當由誰來承擔,就成為了地主和佃戶們爭論的焦點。
朱載坖很清楚,如果此事不能夠得到妥善解決,肯定會引起東南的動蕩,甚至引起民變,到時候不僅朱載坖的改革大計有可能中途夭折,蘇鬆的動蕩還會直接影響朝局的穩定,此事不可輕忽。
朱載坖就此事詢問重臣們的意見,其實朱載坖能夠想到的,他們都能夠想到,這個問題看起來佃戶和地主之間的衝突,但是幹係著剛剛推開的隆慶新政。
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士紳們現在當然是冷眼旁觀此事,巴不得鬧得越大越好,鬧得越大,無論是張居正還是李春芳、高拱甚至是朱載坖,有一個算一個,最後都可能下不來台,一旦真的激出民變來,士紳們就有了十足的借口要求終止新政了。
真的從法理上說,確實是如此,畢竟朝廷清退投獻,是要將原來士紳們手中掌握的不納稅土地清退到原主的手中,並且限製官僚士紳們優免特權,從而增加朝廷的收入,至於土地退給何人,自然是要退給原主人的。
但是朱載坖顯然多想了一點,朱載坖並不呆,他很清楚,這個時候的衙門是個什麽情況。衙門口朝前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可不是開玩笑的,百姓對於官府是極為畏懼的,一般情況下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願意狀告到官府的,而一下子這麽多百姓到官府告狀,這事本來就不正常,難道蘇鬆的百姓都是刁民嗎?
為此朱載坖不僅召集閣臣還有左都禦史葛守禮、薊遼總督唐順之、戶部尚書馬森都被朱載坖召集而來,葛守禮長期在東南任職,馬森、唐順之也是如此,尤其是唐順之,他是常州府人,又擔任過南直隸巡撫,對於東南肯定是極為了解的,朱載坖想向他們詢問相關的情況。
朱載坖將有關的奏疏給臣子們傳閱,詢問臣子們對於此事的意見。
臣子們首先就是提到蘇鬆的刁民問題,蘇鬆本就號稱難治,難治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民風好訴,不像其他地方的百姓懼怕官府,輕易不敢訴訟,蘇鬆地區的百姓民刁逋賦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共識,官員們對於蘇鬆百姓喜歡告狀也是頭疼不已,因為現在大明以簡訴訟為民風淳樸,像蘇鬆百姓這樣動輒上告官府,當然是為官員們所不喜的。
唐順之對此事就了解的比較清楚了,唐順之說道:“陛下,蘇鬆常鎮有民謠種肥田不如告瘦狀,其民風如此,可見一般。”
朱載坖說道:“這麽多告狀的百姓,總不能都是刁民吧?”
朱載坖就是這這個問題抱有疑慮,蘇鬆百姓好訟,這是不假,但是就因為朝廷清丈田畝,產生如此多的訴訟,難道所有告狀的百姓就都是刁民,恐怕未見得吧。
麵對朱載坖的疑慮,馬森出來說道:“陛下,此事就說來話長了。”
朱載坖笑著說道:“馬司農,說來話長你就是將此事徐徐說來。”
馬森禦史開始解釋此事,東南的百姓為什麽在朝廷實施新政之後要這麽積極的去告狀,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些百姓也是有些道理的,第一就是大部分地主的土地是永佃的。
所謂永佃製,是在東南興起的一種特殊的土地製度,就是在不轉移田產所有權的情況,隻交易田產的使用權,百姓向地主繳納一筆銀子,一般是地價的兩三成,取得永佃權,就是土地的經營權,雖然田產仍然歸地主所有,但是百姓可以永遠耕作這片土地,也可以將之轉讓租佃,收取差價。
在原本的情況下,百姓是樂於接受永佃的,原因很簡單,土地的產權不變,就意味著土地仍然在士紳們名下,可以享受朝廷的各種優免政策,不用向朝廷繳納賦稅,佃戶也可以借此躲避徭役了。而且在永佃製下,佃戶雖然沒有產權,但是永佃也算是有所保障,官府也是認可的。取得永佃權的百姓,也就可以安心經營土地了,進行農田改良,這些都是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的,隻有經過改良的熟田,才能有優良的產出。
在原本的情況下,士紳、地主、佃戶達到了一個利益平衡,唯一虧欠的就是朝廷,隨著朝廷實行新政,原有的投獻就不複存在了,這種利益平衡就被打破了,大量的糾紛就此產生。
士紳們不敢再接受投獻了,自然要將原本投獻的田產退還給地主,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個問題賦稅問題,原本這些土地都是投獻來享受了優免的土地,不存在賦稅問題,現在就要向朝廷繳納賦稅了,土地的產出沒有變化,田租沒有變化,增加的賦稅落在誰的頭上呢?
按照朝廷的律法,自然是應該有地主出賦稅,百姓隻用繳納徭役折色就行了,但是這樣一來,地主們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就要求漲地租,而佃戶們當然不幹了,自己當年可是交了永佃銀的,而且多年以來改良土地,沒有成本嗎?
朝廷要收稅,也是向地主們收稅,與我們有什麽關係。地主想增加地租,佃戶們還想減少地租呢,因為之前他們不用服徭役,也不用交徭役折色,現在肯定是要向朝廷繳納這筆折色了,他們還要求地主減少租子。
再加上一些刁民在裏麵挑唆,百姓們紛紛告到官府,地主要想漲地租,可以,那就退還當年的永佃銀和他們這麽多年以來的工本,而地主們則認為,土地是我的,我想收多少租子不是我的事情嗎?故而才產生東南地區官司風起,官府難以應對的局麵。
朱載坖聽了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關鍵。關鍵問題就是地租,由於現在朝廷清丈田畝,使得原本能夠逃避的賦稅無法逃避了,這個賦稅應當由誰來承擔,就成為了地主和佃戶們爭論的焦點。
朱載坖很清楚,如果此事不能夠得到妥善解決,肯定會引起東南的動蕩,甚至引起民變,到時候不僅朱載坖的改革大計有可能中途夭折,蘇鬆的動蕩還會直接影響朝局的穩定,此事不可輕忽。
朱載坖就此事詢問重臣們的意見,其實朱載坖能夠想到的,他們都能夠想到,這個問題看起來佃戶和地主之間的衝突,但是幹係著剛剛推開的隆慶新政。
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士紳們現在當然是冷眼旁觀此事,巴不得鬧得越大越好,鬧得越大,無論是張居正還是李春芳、高拱甚至是朱載坖,有一個算一個,最後都可能下不來台,一旦真的激出民變來,士紳們就有了十足的借口要求終止新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