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仙姑迴來,一夜沒有睡好,第二天便去了岡子下那塊地裏。我情願去受累,幹幾天重活,卻不願懷著被糟蹋蹂躪的不純潔的心情去找雪雁。
臥龍岡下有生產隊分給我的一畝三分地。玉米已經被父親拿小钁撂倒了,此時,我們便把玉米棒子從倒地的秸杆上剝下來,扔成堆兒,最後套驢車拉迴家去。我一邊屈膝半跪,掰著玉米,一邊深沉地注目西邊幾十米外的這道土岡——臥龍岡。這種地形在平原上是極少見的,它呈南北走向,並不怎樣彎曲,也不甚寬,像一道河的大堤,從我種的這塊地稍南起,向北延伸到飲象河岸,約有三裏長。上麵覆滿旺盛的雜草,不分行列的鬆柏樹把它點綴得並不像道荒嶺。在最南端,岡子的麵積最大,足能在上蓋一個四合院,但卻隻有一間小屋,鬆柏和棗樹掩映著它,一片蒼鬱之色。不知道先人是怎麽看中這塊風水寶地的,那時尚是五百年前的明洪武年間,朝廷發動移民,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河北武邑棗強和山東壽光三處遷來的移民潮流中,祖先有幸還是獨具慧眼,便在這裏定居了。岡子之形恰如一條剛從飲象河裏翻騰出水、於此伏臥的蛟龍,南端豐腴蓊鬱之地即是龍頭。祖先子孫日漸繁衍,形成村落,也便叫了臥龍岡,時間久了,村人對“臥龍岡”感覺叫起來費事,便簡單地唿為“岡子”。
但我知道,岡子全名稱做臥龍岡是牽強的,想那隆中的臥龍岡,年輕英俊的諸葛亮先生曾在那裏築室高臥,修身養性,寧靜淡泊,讀書撫琴,嘯傲古來豪傑,靜觀天下大勢,何等瀟灑磊落!後來皇叔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天下遂致三分……臥龍岡便隨諸葛氏以及劉玄德的三顧美談而馳名遐邇了,但荒涼迥寂的魯北平原上,又生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臥龍岡來,能算什麽呢?何況這塊也曾被風水先生及名門望族目為風水寶地的地方,善氏祖先死後,子孫也把墳塚選在岡南那塊極朝陽通敞的坡地上,算是陰宅極佳的地方了,但一晃五百年過去了,臥龍岡善氏不但沒誕生過王侯將相,或主宰天下或為主輔弼的輝煌人物,便是個舉人秀才也不曾中得一個。有人說,這道土岡不是條龍,而是條蟲,死蟲。身為臥龍岡人,自幼生長於斯,也多次向白了胡子的老頭詢問,其中有老爺爺輩的,也有爺爺大爺輩的,他們以及別的鄉親對臥龍岡的這一現象則別有自己的注腳,問題並不複雜。
大致的一種說法是,善氏祖先遷居臥龍岡後,在岡子上遍植樹木,求其成材,自然經年在岡下墾荒,岡上岡下,便屬了善氏所有。塋地也便選在岡南坡地。不久臥龍岡村又遷來幾個其他姓氏的人家,其中馮姓一家憑祖傳的造井之技在臥龍岡附近為遷居新麥不久的移民造井,經他造的井,保準喝上甜水,此人名一打開,也便自抬身價,頗攢了些錢財,覷得岡南坡地風水好,便出錢財在善氏塋地旁買了幾分地作為塋地。日月輪迴,此人死後,孝子便請來風水先生看了,把墳墓選在最佳位置,風水先生信誓旦旦地說,卒者葬於龍首之隆鼻上,其後必大貴。孝子說,善氏塋地已先占了的,隻恐最好的寶地已屬了他人。風水先生說,善氏塋地在兩龍眼中間,凹而不廣,其後難成大器。孝子大喜。但在掘墳坑時,掘到一定深度,卻掘了再長,及掘了半天,外邊土都快成小山了,裏邊還是那樣深淺,不曾掘深了半寸。所雇掘坑之人大惑不解,疑竇頓生,再不敢妄動,便扛了鍁往迴走。半路上遇到一趕大車的漢子,也是臥龍岡人,便把這怪事和這趕大車的漢子說了。漢子是個愣頭青,天不怕,地不怕,聽完就說不信,掘坑的說,不信你去看看。趕車的諾一聲,調轉馬頭,拉了掘坑的便迴到所掘的墳坑旁。趕車的把馬車拋在旁邊,奪過鐵鍁,跳進坑裏,便大鍁鏟起來。沒想到一鍁就蹬出血來,地下一陣駿馬的鳴嘶之聲,倏忽不複再聞,而墳坑也不再隨掘隨長。趕車的一陣亂刨,於沙土裏刨出一隻鏟爛的沾著血的馬鞍……趕車的漢子專門馴馬,他鏟斷了能夠使這家出貴人的馬腰。葬禮完後,消息傳到死者的孝子耳朵,再次向風水先生請教,風水先生聽後痛恨地長歎一聲,說,這下完了,從此,你們家隻能出五輩大個子,不會顯貴了。此後百年間,馮氏一家果然輩輩大個,但記得那典故,在第四世上,便幹脆舉家搬走了。
自善氏移民臥龍岡後,陸續搬來的還有鮑姓和迴姓。這幾姓互為鄰裏,定居至今。
天到中午時,玉米還沒有掰完,父親站起來說:“迴家吃飯吧,吃飯後套車來,掰完後下午早晚往家拉完。”我說:“我留下看著棒子。”其實,掰好的棒子在地裏白天不會有人偷的,本不需要看。但看卻是名正言順的,故父親沒說什麽。全家人,父親、母親、哥哥、還有妹妹便一起迴家了。從坡地到家是條很直的土道,二裏多路,經過一所學校,和兩個水灣,一塊場院和空地。學校便是城關第一中學,我的初中一年級,便在這裏度過。雖然這裏破敗不堪,但我卻曾在這裏苦學銘誌,自詡田園狂笑子,及至後來在家荒廢一年,才又轉的學。此時這裏放了秋假,靜悄悄的。
我在玉米秸杆上坐了陣子,感覺八月的太陽到中午了,曬到頭頂、後背上,還真有點熱,便站起來,瞥了眼太陽,踏上一條田埂,向臥龍岡走去。
我走的有些深沉。少年的我,第一次感覺步履的沉重,或許,人懂事後,走路便永遠這樣沉重了。
岡子所處的地理位置本來就高,加上它本身的並不龐大的兩三米的高度,因此,登上便覺得十分壯觀了。景物卻是無不熟悉的,因為自幼隨父母來岡下幹活,自己玩膩了,便跑去別處邀來幾個夥伴,就追逐嬉鬧到岡子上來。我們在鬆樹行子裏捉迷藏、丟手絹,甚至拿來父母幹活用來摽車的繩子,拴到高高的樹叉上,打起秋千,也曾在夏天裏,同夥伴們一直往北跑,跑到岡子的盡頭,脫了衣服,跳到清澈的飲象河裏,整個下午,不再出來,直到父母去找。至於春天裏的穀荻,我們拔出來吃,香甜極了;夏天裏的小媳婦喝酒花,采下來將筒狀花萼的底部含到嘴裏,仍是老甜;秋天,吃野葡萄,采紅野菊花;冬天嘛,如果雪不甚厚,也便去在那十幾棵棗樹下,撿拾寒風吹落的幹了的棗子,冬天的棗子,吃個稀罕!至於鮮棗,我們是不能打它的主意的,那全歸一個經常在這裏放羊的老漢所有,據說他是看祖墳的,棗樹是他祖上所栽,他的家在中學外邊,幾間小屋。
童真無邪的時代就那樣遠了。 那位看祖墳的老漢名叫善寶林,他脾氣那樣倔,但見了我們,就總是笑得滿口黃牙,任我們糾纏他,挑釁他,而他從不發火,惱了就不言不語去伴他的羊群……夥伴都長大了,老漢也便老了。臥龍岡坡南墳塚曆曆,至於死和生究竟存在不存在感應,又有多少成分使兩者陰陽互通,這是誰也說不清的,於坡南埋葬死者,本也是求生者或者來世大富貴的,但五百年過去,秉此觀念的人已安睡許久,他的子孫卻未能騰達,而依舊種地搬坷垃,又使人疑團百出,信仰者也不能自圓其說。
我又巡視了那些高低不一的墳頭,墳頭上荒草如茵。到了樹少的地方,了望岡子以外漫無邊際的原野。
除了馮姓在掘墳坑時鏟了馬腰的說法,臥龍岡人不出大官或大賈的原因,還有另種版本,即臥龍岡人有著很深的隱情,多少年來不向外人道。說是善氏祖先是位義士,他來到臥龍岡後,因切齒朝廷移民之痛,便發憤不與朝廷合作,隻是教子孫以耕讀,並製定口頭家訓,道是:寧教村裏多喂牛,不願後世出王侯。子孫雖不滿意,但一向遵守。這種種情況,曾盡詳錄之於族譜,無奈文革中族譜被毀,因此,善氏祖先那棄世耕讀田園的風度已無可再現,隻是原來看過族譜而略有文化的善氏子孫才略陳得一二。
這時候,臥龍岡上空闃無人,四野裏莊稼成熟後的香氣撲過來,把我熏醒。
當我感到餓的時候,見父親已駛著驢車遠遠地來了。
重陽節前的一天上午,支書善百樓的兒子找到我,說縣裏來了人,在他們家裏,叫我過去。我納悶,縣裏什麽人認識我呢!便問是誰。而支書的兒子也不知道是誰,說是去了不就知道了嗎。我隨他去了,見是前些日子在周從儒家遇到的縣誌編委會徐主任的秘書,他依然戴一副眼鏡,分頭油亮,麵皮白皙,西裝革履,儀表萬方,正在和支書啦話呢,對門的八仙桌,他坐上首,支書坐下首,見我到了,他便起身相迎。支書忙撤過一把燈掛椅子,我便坐在了徐主任的秘書的旁邊。
支書說:“小聃,咋弄的,你的名讓縣裏知道了,岡子的事縣裏專門來找你呢!”
我正不知如何迴答,那來的青年便對支書說:“他是位文學愛好者,我們是從縣裏一位文學老前輩那裏認識的。”轉向我說:“縣裏對於這次編縣誌,又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賈縣長親自出席並講了話,稱編寫縣誌是縣裏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搞好,並由他任主編。縣誌的編寫和禹商台上的河神廟的重建已成咱縣裏兩項重要工程。會上談起新麥八景的整理缺人,周從儒先生當場推薦了你,你來整理臥龍岡的曆史資料。徐主任便讓我來找你了。”
我說:“臥龍岡……那岡子的曆史資料我知道的太少呢!”我這樣說著,但很興奮,我們臥龍岡竟被寫到書上去了!
他說:“真的曆史沒有的話,傳說也行。”
我說:“可以的,但我要拿出時間來問問一些老人,他們才知道的多。”
他說:“那好,今天你就先和我去臥龍岡那邊拍張照吧。”
這時我才發現,他身後的茶幾上有個相機,嶄新昂貴。我說:“走。”
他推了車子,支書送我們出來,我們很快走到了鎮一中門前的道上。我們一家正在岡前的地裏耕地準備種麥呢,見我領著一位文質彬彬的吃公家飯的小夥子,都好奇地看。別人家的幹活的也都不明就裏地看。他把相機舉起試了試,迴頭對我說:“角度就選在這裏吧,從龍頭這裏往龍身方向斜照過去。”又說:“今天來的正好。”說完便“哢嚓”一聲照了一張,又往旁邊挪了兩步,俯下身子, 又很吃力地挺起頭,扳動相機,又照了一張,才端直了身子,說:“我們再到岡子上看看吧。”
岡子下有群羊,自是看守祖墳的老頭善寶林的,剛才已隨那“哢嚓”兩聲照到照片上去了,此時善寶林卻悠閑地在岡子上坐著,理都不理我們。
他看了陣子,就喜滋滋的,眼睛眯起來,說:“平原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可好呢!你看,岡子兩邊一片沃野,我們看出好遠啊!”
他又在岡子上照了幾張相,盤桓了陣子,便說該迴去了,我趁機問他:“你剛才說的新麥八景具體是哪八景呢?”他不假思索地說:“清朝的《新麥縣誌》上說的八景是‘荒窪煙波’、‘平台春色’、‘佛寺孤塔’、‘廟頂龍桑’、‘龍岡耕牧’、‘虎潭冷月’、‘漢塚古柏’、和‘長堤凝翠’,但‘廟頂龍桑’和‘虎潭冷月’已經不存在了,‘佛寺孤塔’的佛寺早沒有了,塔也成了一堆石塊。‘荒窪煙波’也幾乎不成景象,因為清水窪這兩年總是幹。這樣下去,恐怕也沒了。”
沒想到這位青年的一次來訪就給村裏不小的震驚。鄉親們有看到我和青年去照相的,就都傳誦:“小聃呆裏呆氣的,連高中都沒考上,怎麽縣裏的人有事來找他了!”父親在這天對我出現了我有生以來的一次最大的改觀。晚飯後,他嚴肅的問了我縣誌編委會來人的情況後,鄭重地說:“你有誌就搞吧!咱善家幾百年來連個秀才都沒出過,如果想搞出個名堂來,就看你了。”
我也沒有想到,此後竟連支書也對我刮目相看了。
九九重陽,我去了縣城,將昨夜抄寫工整的兩首新詩小心翼翼的封好了,寫了地址,再看一番,無誤,便塞進了郵筒。在校的時候投稿,十有八九如石沉大海,發表了那麽通共幾次,就洋洋得意。但後來投稿,漸漸收到的迴函多起來,卻都是聘你為“特邀記者”請你交錢“參加筆會”或於報紙上發表大作“請交版麵費”,還有“大作已入選xx作品集,該書定價xx元,作者須購書兩冊,實行x折優惠,逾期款未到者,視為自動放棄”等等。我便為此苦惱過陣子。寄了稿子,心一橫,又去郵局買了一打信封和幾個郵票。
我沒有迴家,第二個目標是去雪雁家。
一樁意想不到的事情,卻就這樣發生了。
雪雁沒有在家,令我的心一涼。她的奶奶告訴我:“她一早就拿著畫板出去了,可能是去了她爸媽那裏。”雪雁的爸媽在城東村租了一個大院,買有幾輛貨車,給工地運砂石料,這我早已知道了。我忙道一聲別,又看了眼雪雁屋門外的小葫蘆——很可愛的葫蘆啊,一個個像盤腿打坐的童子佛,閃著金燦燦的光亮,已經熟了——便出來了。來到城東村她的爸媽那裏,在院裏就見到了她的爺爺。這位相貌拙樸的老頭告訴我:“雪雁聽說她表哥給禹商台那裏拉沙子,她便拿著畫板去那裏寫生了。”我心裏高興,臉上就綻出了笑,騎上車子,一路豪歌向三裏橋西的禹商台來。
雪雁和她表哥都在禹商河的橋上,橋那邊成垛成堆的磚石占了很大一塊田地,雪雁的表哥慣開的六零拖拉機停在離禹商台不到三十米的地方,下邊圍了很多人,都是純樸的農民。再看禹商台上,有兩棵樹之間已懸掛了一副標語,上邊是憤慨激切的幾句話:“侵占耕地,搶我衣食,民不聊生,國法不容”。我正不知發生了什麽事,雪雁略帶憂鬱地問我:“小聃,你怎麽來了?”我說:“我到家找你了。”說完,便問她的表哥:“怎麽迴事,為什麽那邊那麽多人。”雪雁的表哥說:“縣裏要修河神廟發展旅遊,沙石料因為弄不到台上去,便卸在了下邊地裏,地是三裏橋村的,又種上了麥子,便把麥地毀了。三裏橋的村民知道了,便來鬧開了,他們村地少,因此對地特別有感情,便把這事擋住了,非要縣裏來處理不可。”我看了眼景象雜亂、車轍淩亂的田地,歎了口氣。
我倚在了橋欄上,暗示雪雁靠近了我,便問她:“為什麽今天想起到這裏寫生了?”她一笑,臉上先前所透露出的抑鬱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說:“聽說我表哥要往這裏送料,便想,以後這裏會修成一個漂亮的地方了,一時高興,便拿了畫板來了。”正說話間,一輛轎車匆匆駛來,停在了橋上。車門打開,下來五六個人,個個西裝革履,頭發黑亮,一臉的威風,見了我們,理都不理,便向那夥村民走去,其中一位戴墨鏡的很有氣勢地走在了前頭。雪雁的表哥猶豫了一下,也隨那夥人走過去了。
不知怎麽,過去的人就和那邊的村民吵了起來,且吵得很兇。我看了眼雪雁,說:“你在這裏,我去那邊看看!”她說:“我也過去。”我們便向人群處來。
就聽為首的那位機關人員說:“重修河神廟,建禹商公園是縣裏一項城建計劃,也是改變我縣貧困麵貌的重大工程,這是縣委決定的!”
沒等他說完,便有一位農民厲聲說道:“我們不管什麽‘計劃’,什麽‘工程’,我們隻要地,我們隻要糧食,我們要吃飯!”其他農民都一片唿聲。
旁邊一位機關人員指著為首的那位機關人員,和農民說:“你們知道嗎,就為這麽點破事,把我們沈局長驚動來了,局長和你們說清了,你們看清形勢,禹商公園,誰也不能擋!”
農民唿啦一聲站起來,都向這邊包圍了來,大聲嚷著:“共產黨也沒有把我們的地造害淨了,不讓我們吃飯的道理!”“打這幫不顧老百姓死活的當官的!”真可謂民怨沸騰了。
“都他媽的大膽!誰敢鬧,鬧我就叫公安上來人!”為首的那位被稱做沈局長的說。
農民們唿啦一下子湧了上來,將他們圍住了。
那位沈局長打了個冷戰,倒退了半步,仍咬著牙說:“誰鬧就治誰!”
農民的眼睛裏都冒出憤怒之火,厲吼一聲,拳頭就揮起來了。
雪雁的表哥蹭身攔在了機關人員和農民中間,喊著:“別動手,慢慢商量,慢慢商量!”但這時已經晚了。農民們大吼著:“你算什麽!不走得遠遠的,小心連你也揍著!”說著,一齊把雪雁的表哥用力往旁邊一搡,就把他搡倒了,臉一下磕在了旁邊堆放的石頭上,鮮血流了出來。農民們都不再管他,就上來揪住這幾個機關人員連推帶搡,又重重地揍了幾拳,說:“看你們還說不說理!”說著用力一摜,就把他們丟在了地上。可憐平日裏人五人六,活在人上的人,被憤怒的農民整治之後,迭忙爬起來,顧不得麵子,倉皇跑到橋上,鑽進車裏,倒迴去,調轉車頭,一溜煙跑了。
雪雁已經嚇呆了。我忙去扶她的表哥,扶他坐在地上,血卻流得滿臉了。雪雁上前,掏出紙來,給他一點點擦著,問:“你沒事吧!”她的表哥閉著眼,咬著牙,一聲不吭。我們仔細去看,見他的一隻眼已經變腫,鼻尖上裂開了,血就從那裏往外滲。我們心裏害怕,卻又無計可施。
正當我和雪雁為她的表哥心跳不已的時候,縣城方向響起刺耳的警笛聲,愈來愈近。雪雁的表哥睜開眼睛,痛苦地擠出一聲:“把我扶起來,我們走!”我擼著他的腰,使他站起來,把一條胳膊搭在我外側的肩上,我再用胳膊勾住他的腰,一步步向橋那邊挪去。雪雁小心地跟在一邊,細微地喘著氣,一聲不吭,見表哥鼻上的血流的多了,就皺著眉拿手絹來揞一揞。
警車唿嘯而來,過了橋便停住了,幾個公安人員跳下來,個個滿臉嚴峻,身材魁偉挺拔。其中一個見我攙扶著雪雁的表哥,而且他臉上傷得不輕,就用他那執行公務的語氣問他:“你也是被那幫子村民打傷的嗎?!”雪雁的表哥沒有作聲,隻是點了下頭,表示迴答。那位公安人員又說:“你們自己想法去醫院,待我們辦了這幫小子們!”
我們又迴到了橋上。雪雁的表哥說:“我不礙事,等會兒去醫院裏找我爸,上點藥就好了。那幫農民有倒黴的,我們看看公安上逮幾個去!”
這時幾個公安人員已走向了農民,仿佛帶著神聖的使命,又仿佛麵對大惡不赦的暴徒,以執法人員的無畏和無情,走向了手無寸鐵的農民。公安人員的身後,幾十米外的禹商河堤岸上,從東邊又腳步匆匆的來了成夥成夥的農民。公安人員突然厲聲問:“剛才聚眾毆打國家機關幹部、工作人員,誰是頭兒,給我站出來!”
公安人員得不到迴答,他門麵對的隻能是沉默。
公安人員又講了些好聽的大道理,闡明法律的尊嚴,犯了法就要伏法,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等等。沒想到就把農民再次真正激怒了。有個氣衝丹田吼著:“為什麽縣裏知法犯法,剝奪了我們的耕地我們還不知道。我們豁命也要保住我們的耕地!”氣氛再次沸騰,農民們湧上來,推搡著五位公安人員。最終把他們裹挾到裏麵,逼他們一步步後退。此時的公安人員,手裏的電棍不知是不敢使用,還是已進入了“肉搏”,施展不開,就攥著如拄一根拐杖,趔趔趄趄,踉踉蹌蹌,磕磕絆絆地後撤。
及到了警車前,公安人員想上車開走,農民們並不依他們,早已把車圍起來,把他們趕到了一邊。我們在橋上看得真切。隻聽農民中不知哪個突然喊了聲:“把這警車搡到河裏去!”農民已失去理智,他們把警車趕到橋邊的河堤上,卻並不趕下去,而是紛紛彎下腰,喊一聲“一二”,幾十雙手用力一掀,警車便打著滾兒翻到了禹商河裏。此時河水並不很深,警車下去後,卻露了個四腳朝天……
臥龍岡下有生產隊分給我的一畝三分地。玉米已經被父親拿小钁撂倒了,此時,我們便把玉米棒子從倒地的秸杆上剝下來,扔成堆兒,最後套驢車拉迴家去。我一邊屈膝半跪,掰著玉米,一邊深沉地注目西邊幾十米外的這道土岡——臥龍岡。這種地形在平原上是極少見的,它呈南北走向,並不怎樣彎曲,也不甚寬,像一道河的大堤,從我種的這塊地稍南起,向北延伸到飲象河岸,約有三裏長。上麵覆滿旺盛的雜草,不分行列的鬆柏樹把它點綴得並不像道荒嶺。在最南端,岡子的麵積最大,足能在上蓋一個四合院,但卻隻有一間小屋,鬆柏和棗樹掩映著它,一片蒼鬱之色。不知道先人是怎麽看中這塊風水寶地的,那時尚是五百年前的明洪武年間,朝廷發動移民,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河北武邑棗強和山東壽光三處遷來的移民潮流中,祖先有幸還是獨具慧眼,便在這裏定居了。岡子之形恰如一條剛從飲象河裏翻騰出水、於此伏臥的蛟龍,南端豐腴蓊鬱之地即是龍頭。祖先子孫日漸繁衍,形成村落,也便叫了臥龍岡,時間久了,村人對“臥龍岡”感覺叫起來費事,便簡單地唿為“岡子”。
但我知道,岡子全名稱做臥龍岡是牽強的,想那隆中的臥龍岡,年輕英俊的諸葛亮先生曾在那裏築室高臥,修身養性,寧靜淡泊,讀書撫琴,嘯傲古來豪傑,靜觀天下大勢,何等瀟灑磊落!後來皇叔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相助,天下遂致三分……臥龍岡便隨諸葛氏以及劉玄德的三顧美談而馳名遐邇了,但荒涼迥寂的魯北平原上,又生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臥龍岡來,能算什麽呢?何況這塊也曾被風水先生及名門望族目為風水寶地的地方,善氏祖先死後,子孫也把墳塚選在岡南那塊極朝陽通敞的坡地上,算是陰宅極佳的地方了,但一晃五百年過去了,臥龍岡善氏不但沒誕生過王侯將相,或主宰天下或為主輔弼的輝煌人物,便是個舉人秀才也不曾中得一個。有人說,這道土岡不是條龍,而是條蟲,死蟲。身為臥龍岡人,自幼生長於斯,也多次向白了胡子的老頭詢問,其中有老爺爺輩的,也有爺爺大爺輩的,他們以及別的鄉親對臥龍岡的這一現象則別有自己的注腳,問題並不複雜。
大致的一種說法是,善氏祖先遷居臥龍岡後,在岡子上遍植樹木,求其成材,自然經年在岡下墾荒,岡上岡下,便屬了善氏所有。塋地也便選在岡南坡地。不久臥龍岡村又遷來幾個其他姓氏的人家,其中馮姓一家憑祖傳的造井之技在臥龍岡附近為遷居新麥不久的移民造井,經他造的井,保準喝上甜水,此人名一打開,也便自抬身價,頗攢了些錢財,覷得岡南坡地風水好,便出錢財在善氏塋地旁買了幾分地作為塋地。日月輪迴,此人死後,孝子便請來風水先生看了,把墳墓選在最佳位置,風水先生信誓旦旦地說,卒者葬於龍首之隆鼻上,其後必大貴。孝子說,善氏塋地已先占了的,隻恐最好的寶地已屬了他人。風水先生說,善氏塋地在兩龍眼中間,凹而不廣,其後難成大器。孝子大喜。但在掘墳坑時,掘到一定深度,卻掘了再長,及掘了半天,外邊土都快成小山了,裏邊還是那樣深淺,不曾掘深了半寸。所雇掘坑之人大惑不解,疑竇頓生,再不敢妄動,便扛了鍁往迴走。半路上遇到一趕大車的漢子,也是臥龍岡人,便把這怪事和這趕大車的漢子說了。漢子是個愣頭青,天不怕,地不怕,聽完就說不信,掘坑的說,不信你去看看。趕車的諾一聲,調轉馬頭,拉了掘坑的便迴到所掘的墳坑旁。趕車的把馬車拋在旁邊,奪過鐵鍁,跳進坑裏,便大鍁鏟起來。沒想到一鍁就蹬出血來,地下一陣駿馬的鳴嘶之聲,倏忽不複再聞,而墳坑也不再隨掘隨長。趕車的一陣亂刨,於沙土裏刨出一隻鏟爛的沾著血的馬鞍……趕車的漢子專門馴馬,他鏟斷了能夠使這家出貴人的馬腰。葬禮完後,消息傳到死者的孝子耳朵,再次向風水先生請教,風水先生聽後痛恨地長歎一聲,說,這下完了,從此,你們家隻能出五輩大個子,不會顯貴了。此後百年間,馮氏一家果然輩輩大個,但記得那典故,在第四世上,便幹脆舉家搬走了。
自善氏移民臥龍岡後,陸續搬來的還有鮑姓和迴姓。這幾姓互為鄰裏,定居至今。
天到中午時,玉米還沒有掰完,父親站起來說:“迴家吃飯吧,吃飯後套車來,掰完後下午早晚往家拉完。”我說:“我留下看著棒子。”其實,掰好的棒子在地裏白天不會有人偷的,本不需要看。但看卻是名正言順的,故父親沒說什麽。全家人,父親、母親、哥哥、還有妹妹便一起迴家了。從坡地到家是條很直的土道,二裏多路,經過一所學校,和兩個水灣,一塊場院和空地。學校便是城關第一中學,我的初中一年級,便在這裏度過。雖然這裏破敗不堪,但我卻曾在這裏苦學銘誌,自詡田園狂笑子,及至後來在家荒廢一年,才又轉的學。此時這裏放了秋假,靜悄悄的。
我在玉米秸杆上坐了陣子,感覺八月的太陽到中午了,曬到頭頂、後背上,還真有點熱,便站起來,瞥了眼太陽,踏上一條田埂,向臥龍岡走去。
我走的有些深沉。少年的我,第一次感覺步履的沉重,或許,人懂事後,走路便永遠這樣沉重了。
岡子所處的地理位置本來就高,加上它本身的並不龐大的兩三米的高度,因此,登上便覺得十分壯觀了。景物卻是無不熟悉的,因為自幼隨父母來岡下幹活,自己玩膩了,便跑去別處邀來幾個夥伴,就追逐嬉鬧到岡子上來。我們在鬆樹行子裏捉迷藏、丟手絹,甚至拿來父母幹活用來摽車的繩子,拴到高高的樹叉上,打起秋千,也曾在夏天裏,同夥伴們一直往北跑,跑到岡子的盡頭,脫了衣服,跳到清澈的飲象河裏,整個下午,不再出來,直到父母去找。至於春天裏的穀荻,我們拔出來吃,香甜極了;夏天裏的小媳婦喝酒花,采下來將筒狀花萼的底部含到嘴裏,仍是老甜;秋天,吃野葡萄,采紅野菊花;冬天嘛,如果雪不甚厚,也便去在那十幾棵棗樹下,撿拾寒風吹落的幹了的棗子,冬天的棗子,吃個稀罕!至於鮮棗,我們是不能打它的主意的,那全歸一個經常在這裏放羊的老漢所有,據說他是看祖墳的,棗樹是他祖上所栽,他的家在中學外邊,幾間小屋。
童真無邪的時代就那樣遠了。 那位看祖墳的老漢名叫善寶林,他脾氣那樣倔,但見了我們,就總是笑得滿口黃牙,任我們糾纏他,挑釁他,而他從不發火,惱了就不言不語去伴他的羊群……夥伴都長大了,老漢也便老了。臥龍岡坡南墳塚曆曆,至於死和生究竟存在不存在感應,又有多少成分使兩者陰陽互通,這是誰也說不清的,於坡南埋葬死者,本也是求生者或者來世大富貴的,但五百年過去,秉此觀念的人已安睡許久,他的子孫卻未能騰達,而依舊種地搬坷垃,又使人疑團百出,信仰者也不能自圓其說。
我又巡視了那些高低不一的墳頭,墳頭上荒草如茵。到了樹少的地方,了望岡子以外漫無邊際的原野。
除了馮姓在掘墳坑時鏟了馬腰的說法,臥龍岡人不出大官或大賈的原因,還有另種版本,即臥龍岡人有著很深的隱情,多少年來不向外人道。說是善氏祖先是位義士,他來到臥龍岡後,因切齒朝廷移民之痛,便發憤不與朝廷合作,隻是教子孫以耕讀,並製定口頭家訓,道是:寧教村裏多喂牛,不願後世出王侯。子孫雖不滿意,但一向遵守。這種種情況,曾盡詳錄之於族譜,無奈文革中族譜被毀,因此,善氏祖先那棄世耕讀田園的風度已無可再現,隻是原來看過族譜而略有文化的善氏子孫才略陳得一二。
這時候,臥龍岡上空闃無人,四野裏莊稼成熟後的香氣撲過來,把我熏醒。
當我感到餓的時候,見父親已駛著驢車遠遠地來了。
重陽節前的一天上午,支書善百樓的兒子找到我,說縣裏來了人,在他們家裏,叫我過去。我納悶,縣裏什麽人認識我呢!便問是誰。而支書的兒子也不知道是誰,說是去了不就知道了嗎。我隨他去了,見是前些日子在周從儒家遇到的縣誌編委會徐主任的秘書,他依然戴一副眼鏡,分頭油亮,麵皮白皙,西裝革履,儀表萬方,正在和支書啦話呢,對門的八仙桌,他坐上首,支書坐下首,見我到了,他便起身相迎。支書忙撤過一把燈掛椅子,我便坐在了徐主任的秘書的旁邊。
支書說:“小聃,咋弄的,你的名讓縣裏知道了,岡子的事縣裏專門來找你呢!”
我正不知如何迴答,那來的青年便對支書說:“他是位文學愛好者,我們是從縣裏一位文學老前輩那裏認識的。”轉向我說:“縣裏對於這次編縣誌,又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賈縣長親自出席並講了話,稱編寫縣誌是縣裏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搞好,並由他任主編。縣誌的編寫和禹商台上的河神廟的重建已成咱縣裏兩項重要工程。會上談起新麥八景的整理缺人,周從儒先生當場推薦了你,你來整理臥龍岡的曆史資料。徐主任便讓我來找你了。”
我說:“臥龍岡……那岡子的曆史資料我知道的太少呢!”我這樣說著,但很興奮,我們臥龍岡竟被寫到書上去了!
他說:“真的曆史沒有的話,傳說也行。”
我說:“可以的,但我要拿出時間來問問一些老人,他們才知道的多。”
他說:“那好,今天你就先和我去臥龍岡那邊拍張照吧。”
這時我才發現,他身後的茶幾上有個相機,嶄新昂貴。我說:“走。”
他推了車子,支書送我們出來,我們很快走到了鎮一中門前的道上。我們一家正在岡前的地裏耕地準備種麥呢,見我領著一位文質彬彬的吃公家飯的小夥子,都好奇地看。別人家的幹活的也都不明就裏地看。他把相機舉起試了試,迴頭對我說:“角度就選在這裏吧,從龍頭這裏往龍身方向斜照過去。”又說:“今天來的正好。”說完便“哢嚓”一聲照了一張,又往旁邊挪了兩步,俯下身子, 又很吃力地挺起頭,扳動相機,又照了一張,才端直了身子,說:“我們再到岡子上看看吧。”
岡子下有群羊,自是看守祖墳的老頭善寶林的,剛才已隨那“哢嚓”兩聲照到照片上去了,此時善寶林卻悠閑地在岡子上坐著,理都不理我們。
他看了陣子,就喜滋滋的,眼睛眯起來,說:“平原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可好呢!你看,岡子兩邊一片沃野,我們看出好遠啊!”
他又在岡子上照了幾張相,盤桓了陣子,便說該迴去了,我趁機問他:“你剛才說的新麥八景具體是哪八景呢?”他不假思索地說:“清朝的《新麥縣誌》上說的八景是‘荒窪煙波’、‘平台春色’、‘佛寺孤塔’、‘廟頂龍桑’、‘龍岡耕牧’、‘虎潭冷月’、‘漢塚古柏’、和‘長堤凝翠’,但‘廟頂龍桑’和‘虎潭冷月’已經不存在了,‘佛寺孤塔’的佛寺早沒有了,塔也成了一堆石塊。‘荒窪煙波’也幾乎不成景象,因為清水窪這兩年總是幹。這樣下去,恐怕也沒了。”
沒想到這位青年的一次來訪就給村裏不小的震驚。鄉親們有看到我和青年去照相的,就都傳誦:“小聃呆裏呆氣的,連高中都沒考上,怎麽縣裏的人有事來找他了!”父親在這天對我出現了我有生以來的一次最大的改觀。晚飯後,他嚴肅的問了我縣誌編委會來人的情況後,鄭重地說:“你有誌就搞吧!咱善家幾百年來連個秀才都沒出過,如果想搞出個名堂來,就看你了。”
我也沒有想到,此後竟連支書也對我刮目相看了。
九九重陽,我去了縣城,將昨夜抄寫工整的兩首新詩小心翼翼的封好了,寫了地址,再看一番,無誤,便塞進了郵筒。在校的時候投稿,十有八九如石沉大海,發表了那麽通共幾次,就洋洋得意。但後來投稿,漸漸收到的迴函多起來,卻都是聘你為“特邀記者”請你交錢“參加筆會”或於報紙上發表大作“請交版麵費”,還有“大作已入選xx作品集,該書定價xx元,作者須購書兩冊,實行x折優惠,逾期款未到者,視為自動放棄”等等。我便為此苦惱過陣子。寄了稿子,心一橫,又去郵局買了一打信封和幾個郵票。
我沒有迴家,第二個目標是去雪雁家。
一樁意想不到的事情,卻就這樣發生了。
雪雁沒有在家,令我的心一涼。她的奶奶告訴我:“她一早就拿著畫板出去了,可能是去了她爸媽那裏。”雪雁的爸媽在城東村租了一個大院,買有幾輛貨車,給工地運砂石料,這我早已知道了。我忙道一聲別,又看了眼雪雁屋門外的小葫蘆——很可愛的葫蘆啊,一個個像盤腿打坐的童子佛,閃著金燦燦的光亮,已經熟了——便出來了。來到城東村她的爸媽那裏,在院裏就見到了她的爺爺。這位相貌拙樸的老頭告訴我:“雪雁聽說她表哥給禹商台那裏拉沙子,她便拿著畫板去那裏寫生了。”我心裏高興,臉上就綻出了笑,騎上車子,一路豪歌向三裏橋西的禹商台來。
雪雁和她表哥都在禹商河的橋上,橋那邊成垛成堆的磚石占了很大一塊田地,雪雁的表哥慣開的六零拖拉機停在離禹商台不到三十米的地方,下邊圍了很多人,都是純樸的農民。再看禹商台上,有兩棵樹之間已懸掛了一副標語,上邊是憤慨激切的幾句話:“侵占耕地,搶我衣食,民不聊生,國法不容”。我正不知發生了什麽事,雪雁略帶憂鬱地問我:“小聃,你怎麽來了?”我說:“我到家找你了。”說完,便問她的表哥:“怎麽迴事,為什麽那邊那麽多人。”雪雁的表哥說:“縣裏要修河神廟發展旅遊,沙石料因為弄不到台上去,便卸在了下邊地裏,地是三裏橋村的,又種上了麥子,便把麥地毀了。三裏橋的村民知道了,便來鬧開了,他們村地少,因此對地特別有感情,便把這事擋住了,非要縣裏來處理不可。”我看了眼景象雜亂、車轍淩亂的田地,歎了口氣。
我倚在了橋欄上,暗示雪雁靠近了我,便問她:“為什麽今天想起到這裏寫生了?”她一笑,臉上先前所透露出的抑鬱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說:“聽說我表哥要往這裏送料,便想,以後這裏會修成一個漂亮的地方了,一時高興,便拿了畫板來了。”正說話間,一輛轎車匆匆駛來,停在了橋上。車門打開,下來五六個人,個個西裝革履,頭發黑亮,一臉的威風,見了我們,理都不理,便向那夥村民走去,其中一位戴墨鏡的很有氣勢地走在了前頭。雪雁的表哥猶豫了一下,也隨那夥人走過去了。
不知怎麽,過去的人就和那邊的村民吵了起來,且吵得很兇。我看了眼雪雁,說:“你在這裏,我去那邊看看!”她說:“我也過去。”我們便向人群處來。
就聽為首的那位機關人員說:“重修河神廟,建禹商公園是縣裏一項城建計劃,也是改變我縣貧困麵貌的重大工程,這是縣委決定的!”
沒等他說完,便有一位農民厲聲說道:“我們不管什麽‘計劃’,什麽‘工程’,我們隻要地,我們隻要糧食,我們要吃飯!”其他農民都一片唿聲。
旁邊一位機關人員指著為首的那位機關人員,和農民說:“你們知道嗎,就為這麽點破事,把我們沈局長驚動來了,局長和你們說清了,你們看清形勢,禹商公園,誰也不能擋!”
農民唿啦一聲站起來,都向這邊包圍了來,大聲嚷著:“共產黨也沒有把我們的地造害淨了,不讓我們吃飯的道理!”“打這幫不顧老百姓死活的當官的!”真可謂民怨沸騰了。
“都他媽的大膽!誰敢鬧,鬧我就叫公安上來人!”為首的那位被稱做沈局長的說。
農民們唿啦一下子湧了上來,將他們圍住了。
那位沈局長打了個冷戰,倒退了半步,仍咬著牙說:“誰鬧就治誰!”
農民的眼睛裏都冒出憤怒之火,厲吼一聲,拳頭就揮起來了。
雪雁的表哥蹭身攔在了機關人員和農民中間,喊著:“別動手,慢慢商量,慢慢商量!”但這時已經晚了。農民們大吼著:“你算什麽!不走得遠遠的,小心連你也揍著!”說著,一齊把雪雁的表哥用力往旁邊一搡,就把他搡倒了,臉一下磕在了旁邊堆放的石頭上,鮮血流了出來。農民們都不再管他,就上來揪住這幾個機關人員連推帶搡,又重重地揍了幾拳,說:“看你們還說不說理!”說著用力一摜,就把他們丟在了地上。可憐平日裏人五人六,活在人上的人,被憤怒的農民整治之後,迭忙爬起來,顧不得麵子,倉皇跑到橋上,鑽進車裏,倒迴去,調轉車頭,一溜煙跑了。
雪雁已經嚇呆了。我忙去扶她的表哥,扶他坐在地上,血卻流得滿臉了。雪雁上前,掏出紙來,給他一點點擦著,問:“你沒事吧!”她的表哥閉著眼,咬著牙,一聲不吭。我們仔細去看,見他的一隻眼已經變腫,鼻尖上裂開了,血就從那裏往外滲。我們心裏害怕,卻又無計可施。
正當我和雪雁為她的表哥心跳不已的時候,縣城方向響起刺耳的警笛聲,愈來愈近。雪雁的表哥睜開眼睛,痛苦地擠出一聲:“把我扶起來,我們走!”我擼著他的腰,使他站起來,把一條胳膊搭在我外側的肩上,我再用胳膊勾住他的腰,一步步向橋那邊挪去。雪雁小心地跟在一邊,細微地喘著氣,一聲不吭,見表哥鼻上的血流的多了,就皺著眉拿手絹來揞一揞。
警車唿嘯而來,過了橋便停住了,幾個公安人員跳下來,個個滿臉嚴峻,身材魁偉挺拔。其中一個見我攙扶著雪雁的表哥,而且他臉上傷得不輕,就用他那執行公務的語氣問他:“你也是被那幫子村民打傷的嗎?!”雪雁的表哥沒有作聲,隻是點了下頭,表示迴答。那位公安人員又說:“你們自己想法去醫院,待我們辦了這幫小子們!”
我們又迴到了橋上。雪雁的表哥說:“我不礙事,等會兒去醫院裏找我爸,上點藥就好了。那幫農民有倒黴的,我們看看公安上逮幾個去!”
這時幾個公安人員已走向了農民,仿佛帶著神聖的使命,又仿佛麵對大惡不赦的暴徒,以執法人員的無畏和無情,走向了手無寸鐵的農民。公安人員的身後,幾十米外的禹商河堤岸上,從東邊又腳步匆匆的來了成夥成夥的農民。公安人員突然厲聲問:“剛才聚眾毆打國家機關幹部、工作人員,誰是頭兒,給我站出來!”
公安人員得不到迴答,他門麵對的隻能是沉默。
公安人員又講了些好聽的大道理,闡明法律的尊嚴,犯了法就要伏法,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等等。沒想到就把農民再次真正激怒了。有個氣衝丹田吼著:“為什麽縣裏知法犯法,剝奪了我們的耕地我們還不知道。我們豁命也要保住我們的耕地!”氣氛再次沸騰,農民們湧上來,推搡著五位公安人員。最終把他們裹挾到裏麵,逼他們一步步後退。此時的公安人員,手裏的電棍不知是不敢使用,還是已進入了“肉搏”,施展不開,就攥著如拄一根拐杖,趔趔趄趄,踉踉蹌蹌,磕磕絆絆地後撤。
及到了警車前,公安人員想上車開走,農民們並不依他們,早已把車圍起來,把他們趕到了一邊。我們在橋上看得真切。隻聽農民中不知哪個突然喊了聲:“把這警車搡到河裏去!”農民已失去理智,他們把警車趕到橋邊的河堤上,卻並不趕下去,而是紛紛彎下腰,喊一聲“一二”,幾十雙手用力一掀,警車便打著滾兒翻到了禹商河裏。此時河水並不很深,警車下去後,卻露了個四腳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