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王憶君善解人意的表現,最重要的是她善良,劉詢決定力排眾議,立她為大漢皇後!


    此消息一出,宮廷內外頓時一片嘩然。


    大臣們紛紛上書反對,言辭激烈,列舉出種種理由,認為王憶君出身低微,不過是憑借著與先皇後許平君相似的容貌得寵,且其父親王奉光行為不端,整日遊手好閑、鬥雞走狗,這樣的家庭背景不足以讓王憶君母儀天下!


    然而,劉詢心意已決,他在朝堂上龍顏大怒,嚴厲斥責了那些反對的聲音,聲調高昂地說道:


    “朕看中的是憶君的品行與智慧,她足以擔當皇後之位,誰若再敢妄議,嚴懲不貸!”


    劉詢目光堅定,神色威嚴,他對王憶君的支持不容置疑。


    王憶君得知皇帝為了自己承受如此大的壓力,心中感動不已!


    在冊封大典前夕,她徹夜未眠,精心準備。


    她坐在銅鏡前,細細端詳著自己的麵容,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與擔憂。


    身旁的宮女們忙忙碌碌,為她準備著華美的服飾和珠寶。


    王憶君輕輕撫摸著那繡工精細的鳳袍,心中暗暗發誓,定不辜負皇帝的厚愛。


    冊封大典那天,皇宮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


    每一處宮殿都裝點著鮮豔的綢緞和絢麗的花朵,樂師們奏響歡快而莊重的樂曲。


    王憶君身著華麗的鳳袍,那鳳袍上繡著栩栩如生的鳳凰和精美的花紋,金線閃爍,光芒奪目。


    她頭戴璀璨的鳳冠,寶石鑲嵌其中,隨著她的步伐輕輕晃動。


    在眾人的簇擁下,王憶君一步步走向劉詢,她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溫柔,每一步都走得端莊而穩重。


    她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關乎整個大漢後宮的安寧與穩定。


    成為皇後之後,王憶君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


    而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以許平君為榜樣,盡心盡力地輔佐劉詢治理後宮。


    她對待其他嬪妃寬厚仁慈,從不仗勢欺人。


    每當有嬪妃之間發生爭執,她總是耐心傾聽雙方的訴求,以溫和的話語勸解,努力化解她們之間的矛盾。


    有時,她會親自組織茶會,讓嬪妃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增進感情,使得後宮逐漸變得和諧安寧。


    王奉光見女兒成為皇後,本想更加肆意妄為!


    他開始出入各種奢華場所,揮霍無度,還與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王憶君得知後,立即將父親召進宮中。


    王奉光剛進宮門,還未行禮,王憶君便柳眉倒豎,嚴厲地說道:


    “父親,您如今的行為太過放縱,若再不收斂,女兒也保不住您!”


    “日後你若再那般!休怪女兒無情!”


    王奉光聽了,雖心有不滿,但也不敢違抗女兒的命令,隻得唯唯諾諾地應承下來。


    在王憶君的影響下,劉詢更加專注於朝政,大漢的國力日益強盛。


    百姓們對這位新皇後也是稱讚有加,她的美名傳遍了整個大漢。


    街頭巷尾,人們傳頌著王憶君的善良與聰慧,她關心民間疾苦的事跡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美談。


    然而,宮廷的爭鬥永遠不會停止。


    一些心懷叵測的人見王憶君得勢,便企圖設計陷害她。


    他們在後宮散布謠言,說王憶君與外臣有染。


    這些謠言如同暗箭,悄悄地在宮中傳播開來。


    劉詢聽聞這些謠言,心中雖有疑慮,但他迴想起與王憶君相處的點點滴滴,選擇相信王憶君的清白。


    王憶君為了自證,決定徹查此事。


    她召集了自己信任的宮女和太監,秘密調查!


    經過一番周折,終於找出了幕後的黑手,原來是一位失寵的嬪妃與宮外的勢力勾結,企圖扳倒王憶君。


    劉詢大怒,他在朝堂上拍案而起,下令嚴懲相關人員。


    那些參與陰謀的人被一一揪出,有的被流放邊疆,有的被打入大牢,宮廷中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王憶君不僅在後宮事務上處理得當,在朝政上也能為劉詢出謀劃策。


    同年,地方發生水患,百姓受災嚴重。


    洪水淹沒了農田和村莊,無數人流離失所。


    大臣們在朝堂上爭論不休,有的主張開倉賑濟,有的主張先修繕水利工程。


    王憶君經過深思熟慮,向劉詢建議先賑濟災民,穩定人心,再逐步開展水利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她語調輕柔卻堅定地說道:


    “陛下,百姓們此刻急需溫飽與安慰,隻有讓他們感受到朝廷的關懷,才能齊心協力重建家園。”


    劉詢采納了她的建議,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百姓對朝廷感恩戴德。


    不久後,邊疆的軍費吃緊開支龐大,朝廷財政出現困難。


    王憶君提議精簡宮廷開支,節省下來的費用用於支援前線。


    她以身作則,減少自己宮中的用度,帶動了後宮嬪妃們紛紛效仿。


    她親自檢查宮中的各項開銷,刪減不必要的奢華用品,甚至連自己喜愛的珠寶首飾都不再添置,為解決軍費問題做出了貢獻。


    王憶君還時常關心民間疾苦,她會派親信到民間了解百姓的生活狀況,將百姓的訴求轉達給劉詢。


    她發現有些地方的稅收過重,導致百姓生活困苦,於是建議劉詢減輕賦稅,鼓勵農桑,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也在同一年,長安城又突發疫病,王憶君親自組織宮女熬製湯藥,分發給患病的百姓,像極了以前的皇後許平君。


    她不顧自身安危,穿梭在各個街巷,親自探望病人。


    她還號召長安城的富戶捐款捐物,共同抗疫。


    在她與眾人的努力下,疫病得到了控製,長安城恢複了往日的繁榮。


    她還注重文化傳承,她組織人手收集民間的詩詞歌賦,整理成冊,使得大漢的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鼓勵宮廷中的女子學習琴棋書畫,提升自身修養。


    有時,她會親自舉辦文化活動,讓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藝,同時自己也不斷學習。


    有一迴,宮中舉辦才藝展示,少女皇後王憶君親自上台彈奏一曲。


    隻見,她端坐在琴前,玉指輕撥,琴音如流水般傾瀉而出。


    那旋律時而悠揚婉轉,時而激昂澎湃,讓在場的眾人都沉浸其中,讚歎不已。


    王憶君還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


    她邀請外國使節的眷屬進宮參觀,展示大漢的文化藝術,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她精心安排每一次的參觀活動,親自為使節眷屬們講解大漢的文化精髓。


    同時,她也鼓勵大漢的學者和藝人走出國門,在西域各國傳播大漢的文化。


    在送別這些學者和藝人時,她語重心長地叮囑:


    “你們代表著大漢,要讓世界看到我們的輝煌。”


    然而,王憶君的出色表現也引來了更多的嫉妒,未來的路還很長,王憶君能否一直保持初心,為大漢的繁榮做出更多的貢獻,一切都尚未可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劍等雲青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劍等雲青上並收藏漢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