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的早餐也很有特色。


    虎永剛點了一份“托乎麵”,這是當地有名的湯麵。以羊肉為底的湯,搭配黑木耳、青紅辣椒等食材,味道十分鮮美。一大碗這樣的熱湯,與剛出鍋的麵條簡直是絕配;


    寧靜則要了一碗“羊肉苞穀麵”,這道麵食也是以羊肉湯為底,顏色金黃、口感爽滑的苞穀麵上搭配了幾塊大大的羊肉,和一些綠色蔬菜,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


    這裏的烤包子也不同於葉城的,區別之處在於,葉城包的是大塊的牛肉,而這裏是將大塊的羊排包進包子裏,形狀類似“大雞腿”,外皮酥脆,內餡鮮美。


    兩人還一人嚐了一個南瓜包子,說是包子,其實類同於內地的蒸餃。皮很薄,南瓜餡兒十足,不過味道很特別。


    虎永剛很好奇,英吉沙人怎麽這麽喜歡吃南瓜,又是烤南瓜又是南瓜包子的。


    問了一下度娘,原來新疆的南瓜品種較多,因為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南瓜的口感都非常好。


    尤其是一種長得奇醜無比、形似的大紡錘狀的南瓜,因其香、糯、沙、粉、甜的風味,居然稱為貴族南瓜!


    吃完了早餐,時間還早。這邊的景區大多都是十點以後才開門。


    不過,寧靜問了一下度娘,英吉沙除了南湖公園、北湖公園等少數幾個地方,其它也沒有什麽自然風光好欣賞的。


    酒店“古麗”推薦他們,可以去薩罕鎮那邊看看沙漠風光。


    虎永剛覺得,這裏不過是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地帶,應該沒有什麽好玩的,就不想去了。


    隻是他不知道的是,這邊的沙漠很有特色,看似荒蕪的戈壁沙漠之間,綠植縱橫交錯,狐狸、鵝喉羚等沙漠精靈自由奔跑。


    因其不僅有奇特的沙漠天象景觀,還有豐富的動植物群落,兩年後被開發成“英吉沙薩罕國家沙漠公園”。


    此刻兩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就去看一下英吉沙的人文景觀。


    他們第一處去了位於縣城克孜勒路與薩罕路交匯處南側西北方的英吉沙古街。


    這裏大多為阿特巴紮居民建築,當地維吾爾族人生活的居民區。


    和其他城市古街、古鎮差不多,這裏也是進行了商業開發,兩邊有許多的店鋪,賣手工藝品的居多。


    寧靜一到街口就很失望,不想往進去玩了。


    虎永剛卻不死心,堅持往小巷裏走了走。結果還真沒讓他失望,越深入越有味道。


    裏麵住的基本都是不會說普通話的土著維吾爾族人,街邊有補鞋的、打鐵的,依然保留著原生態的市井生活。


    特別是街道兩側的紅色民居牆壁,顏色分外迷人,別有一種獨特的民族風情。


    到了“土陶之鄉“、“小刀之鄉”,那土陶村和小刀村必然是要去看一看的。


    虎永剛兩人先來到了英吉沙縣城西南一公裏的土陶村。


    這個村子民居的建築風格很獨特,有著濃厚的維吾爾族風情和地方特色。


    房子外表和院牆是都用泥巴糊的,牆上嵌著土陶製作的花瓶、碗和盤子作裝飾。


    別看這些房子的外表簡陋原始,裏麵卻是別有洞天:基本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院子,花瓷磚鋪地。


    院裏都搭著高高的木架子,上麵掛滿了一串串的葡萄和大大小小的葫蘆。


    村裏人的土陶作坊、土陶窯口都在自家的院子裏,這裏的土陶製作生產都是家庭作坊式的。


    這些維吾爾族院子裏或者屋簷下,都有一張很大的床,他們叫“卡塔”或涼床,有的比雙人床還要寬,通常三麵有欄杆,床上鋪著紅紅綠綠有民族特色的毯子。


    這種卡塔可以用於納涼、會客、聊天,可以用來喝茶、吃飯、休息,也是年輕人打牌下棋、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好地方。


    據村裏人介紹,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她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展創新,一直流傳至今。


    而英吉沙土陶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類,尤以仿古土陶最為著名。


    在土陶村人的眼中,土陶是有生命和唿吸的。


    素陶大缸裏外不上釉,專用於盛放糧食、種子等,能保持容器的透氣性,利於糧食種子的長期存放;


    而用於盛放果醬、鹽水和葡萄酒的土陶,則需要裏外上釉,堵住唿吸。這樣既使盛放的液體不滲漏,又起到了裝飾效果。


    在土陶的製作上,當地人喜歡鮮豔的色彩,常在碗盤上將對比色放在一起,炫目耀眼;


    圖案也是簡潔的粗線條、幾何型和花卉型,以平塗見長,看上去有一種唐三彩的感覺。


    英吉沙土陶的特點是風格古老質樸,完全是手工製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而且英吉沙土陶是以手口方式傳承,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在旅遊資源未開發前,其製品全部是生活用品。


    隨著英吉沙其他經濟的發展,村裏大部分土窯熄滅了窯火,土陶藝人也走出了村子,尋求其它的發展。


    但作為“土陶藝人之家”的依拉木家卻必須堅持。


    因為在2006年,“英吉沙縣手工土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依拉木家被列為非遺傳承人。


    所以,年輕的依拉木?卡吾力,雖然很羨慕村裏的同齡人可以去大城市裏生活,他也不得不從父親的手裏接過土窯,在無奈中堅守著祖輩的手藝。


    從土陶村出來,虎永剛兩人又前往附近芒辛鎮的喀拉巴什村,也就是傳說中的“小刀村”。


    鎮子上有一家水果店,紙牌上寫有“色買提杏”。


    到了“中國色買提杏之鄉”,不買點嚐嚐是對不起自己的。


    據說“色買提杏”,是以育杏人色買提而得名。


    相傳400多年前(清順治年間),英吉沙縣艾古斯鄉,有一個名叫色買提的農民,在其庭院栽植的杏樹中發現了一個自然雜交變異的優良單株。


    經過多年的繁育觀察後,受到其親友和周圍老鄉的認同,自發請會嫁接技術的能人,采集上述優良單株的枝條嫁接到自己的杏樹上,並將其稱作“色買提杏”。


    隨著曆史的變遷,清朝時期設立英吉沙爾廳,民國初設英吉沙縣,世人以地域名將此杏稱為“英吉沙色買提杏”。


    現如今,英吉沙色買提杏,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房車環遊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虎成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虎成貓並收藏房車環遊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