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永剛查看了一下地圖,最近大一點的城鎮是工布江達縣城,此去大約還有六十多公裏,看來今晚也就隻好在那裏駐車休息了。


    兩人到達工布江達縣城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七點半,但夕陽還能看到一點尾巴,天還是亮的。


    按照一貫的做法,虎永剛還是先去找好駐車的地方,再去覓食。


    他的運氣一向不錯,很容易就找到了一個公園,不過名字很奇怪,叫做“泉州公園”,也不知道是不是福建泉州援建的。


    公園不大,就在穿城而過的尼洋河邊,但沒有看到停車場,在它前麵不遠處,有一個大型停車場。


    遠處有雪山,近處有河流,停車場也有公共衛生間,是駐車休息的絕佳選擇。


    停好車,兩人一狗就開始了覓食行動。


    工布江達,藏語意為“凹地大穀口”,地處藏南穀地,海拔隻有3300米,氣候溫和濕潤,大夏天的也感覺不到熱,尼洋河的河風一吹,很是舒暢。


    尼洋河上的大橋居然也叫“泉州大橋”,200米開外新建的那座還是叫“泉州二橋”,滿滿的福建元素。


    這讓虎永剛兩人不得不懷疑,這工布江達就是泉州的援建城市。


    這讓想換換口味的寧靜有了點盼頭,能找到一家福建餐館就好了。


    因為藏餐幾乎都是牛羊肉,偶爾吃一兩次還可以,吃多了就會膩,以後可能想到就不想吃了。


    不出所料,這藏區的縣城,藏餐館並不多見,依然是川渝菜館占了大多數。


    至於福建菜,想都不要想了,就連福建名吃“沙縣小吃”也沒看到一家,更別說菜館了。


    不過,聞名全國的另一名吃—“蘭州拉麵”倒是看到了一家。


    虎永剛指著對麵街上的麵館問寧靜:“你不想吃藏餐,中午吃了川菜,晚上也不想再吃了,我們就換個清真口味的怎麽樣?”


    “嗯~,晚上我不想吃麵食。”寧靜搖搖頭說道。


    虎永剛笑道:“其實蘭州拉麵不是蘭州的,蘭州拉麵館裏也不是隻有麵。”


    “蘭州拉麵不是蘭州的?那還是哪裏的啊?”寧靜停下了腳步,好奇地問道。


    “拉麵是青海人發明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青海省化隆縣政府為推動人民走上致富路,就支持大家創業,在全國開拉麵館。


    但僅僅隻是拉麵,口味很單一,他們就學習了蘭州牛肉麵的做法,給青海拉麵加了牛肉。


    因為當時的蘭州牛肉麵,在甘肅、陝西一帶已經有了名氣,所以,青海人在全國開麵館,為了可以盡快打開市場,就冠名為‘蘭州拉麵’了。”


    “如此說來,‘蘭州拉麵’能夠聞名全國,還是要感謝青海人了。”


    “那當然!”


    “不過,你說蘭州拉麵館裏,不隻是有麵吃,還能有炒菜嗎?”


    “是的。青海的穆斯林還是很喜歡學習的。他們覺得隻有拉麵,品種單一,不能符合更多人的選擇。


    於是就學習四川、甘肅人炒菜、做蓋澆飯,然後又學習新疆人做大盤雞、烤羊肉串等等,所以,一家蘭州拉麵館,差不多就是一個清真餐廳,除了沒有豬肉、不能喝酒,和普通參觀也沒有多大區別。”


    “那我們去吃大盤雞吧。”寧靜終於找到一個想吃的東西了。


    “那還等什麽呢?”虎永剛笑道。


    兩人吃完了晚飯,沿著尼洋河邊的步道散步,走迴泉州公園的時候,竟然沒有發現有人在跳廣場舞。


    這是他們一路走來的第一次。


    不知道是廣場舞的風沒有吹到這裏,還是集中到另外更大的廣場上去了。


    工布江達到拉薩,隻有260公裏的路程了,路況也不錯,虎永剛覺得用一天的時間,應該很寬裕。


    所以,第二天早上他也不著急,任憑寧靜睡到自然醒,才去吃了早飯上路。


    沿著318國道西行十多公裏後,寧靜發現右手邊的尼洋河中矗立了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麵四個紅色大字,“中流砥柱”。


    路旁水邊還有一個四角小亭,想必是讓路過之人休息、觀景之用。


    虎永剛把車靠邊停穩,剛想招唿寧靜下車,就聽她說道:“就一塊石頭,也沒什麽好看的,我就不下車了,你也拍幾張照片就走吧。”


    好吧,既然老婆發話了,就這麽辦吧。


    事實上,確實也就是水中的一塊大石頭,也不值得多作停留。


    繼續前行幾公裏,路邊又出現了一塊石頭,上寫“太昭古城”。


    這迴寧靜有了興趣,車剛一停穩,她就抱起嘀嘀下了車。


    古城在尼洋河的對岸,有一座古老的吊橋與這邊相連。


    兩人沒上吊橋,就有一座鐫刻有“太昭古城”的牌坊進入視野,古韻十足、高大挺拔的身影,仿佛在訴說著背後古城厚重與深邃的曆史。


    過吊橋前行不遠,進入古城的城門,兩人就置身於充滿了藏族特色的古老民居和商鋪之中。


    古城不大,背靠大山而建。雖然此時冷冷清清,但從它保留下來的建築、街道等,依稀可以想見當年的繁華。


    古城裏的一棟兩層藏式樓房,現已改成了“太昭陳列館”,進到裏麵就可以了解到古城的前世今生。


    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吐蕃聯姻開始。


    自古以來,內地通往西藏的路有4條: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東道、川藏驛道。其中,除青藏西道以外的3條都要經過太昭。


    而當年鬆讚幹布時期修建的唐番古道,至今還在使用,並與太昭古城連為一體。


    而且鬆讚幹布就是經由此地,前往柏海(現青海紮淩湖)迎娶文成公主的。


    聽陳列館的人講,在唐蕃古道入口右側,山崖上有一處凹陷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為“藏王避雨石”。


    相傳當年鬆讚幹布迎娶文成公主迴來時,路經此地突然天降大雨,鬆讚幹布拔劍削山,讓文成公主在此避雨。


    因大雨連降數日不停,文成公主分外思念家鄉,於是命隨行工匠在山洞內刻下唐王畫像,又刻下經文、佛塔、佛像,向上天祈求大雨早點停息,自己能早日到達拉薩;


    同時,也祈求上天能夠保佑唐王身體安康,國家繁榮昌盛。


    因此古道經過的山也取名“藏經山”,山上刻有許多藏文,並塗了朱紅顏色,這些藏文絕大部分是六字真言—“嗡嘛呢唄咪吽”。


    從此以後,西藏與內地的聯係就日益密切,軍旅客商往來不絕。


    到了清朝末年,政府在此設立了太昭宗(即太昭縣)。


    據記載,當時太昭稱為“江達”,人口眾多、市鎮繁華、店鋪林立;有著名的小八角街和四座香火鼎盛的廟宇;


    並設有宗政府、糧倉、學校、郵局、旅館、飯店、金銀加工店、裁縫店、刑場等;


    藏、漢、迴等民族和尼泊爾客商來這裏經商交易,各地的商品也能夠順暢流通,當地藏族甚至開始與其他各民族通婚,太昭成為當時西藏的重要商業文化中心。


    清末民初,江達又更名為“太昭”,管理著東起巴河鎮,西至米拉山,北至娘蒲鄉的廣大地域。與雪卡宗、角木宗、孜拉宗等三宗,一同構成著名的“工布四宗”。


    正因為太昭宗經濟繁榮,軍事、交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1909年,邊軍入藏,在工布江達駐守。


    隻是沒多久,清朝滅亡;


    後來,新中國成立;


    再後來,“太昭”就成了現在的古城景點,開發出了“藏王避雨石”、“茶馬古道”(唐蕃古道)、“關帝廟遺址”、“萬善同歸碑”、“清軍古墓群“、“十八軍橋遺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房車環遊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虎成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虎成貓並收藏房車環遊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