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時候,太祖朱元璋還在,他下達的法令還可以勉強執行下去。


    但問題是,他的繼任者建文帝朱允炆是個白癡,登基之後崇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在這幾位大才的輔政下,朱允炆選擇了削藩,即幹掉手握重兵的各地藩王,強化中央集權,為了讓天下人都支持他的行動,朱允炆自然對滿朝文武有所優待,但是在那三位大才的影響下,相關政策還是不可避免地偏向了文人一方。


    所以,在滿朝文人,尤其是都察院都偏幫了地方士人之後,關於賦稅和徭役的福利不可避免地擴散開來,將士人原本應當承擔的賦稅和徭役全都囊括了進去。


    後來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英宗朱祁鎮幼年登基,朝政全都落入到了三楊的手裏,三楊都是文官,自然不會客氣,於是,投獻這種直接挖大明根基的事情便出現了。


    大明地方以家族為主,整個家族有一個人考上了舉人,便立刻會有家族族長組織人將家族中的土地全都低價賣到這個人名下,商議好每年的地租和土地使用年限,民間謂之投獻。


    這種投獻對於舉人和族人都有好處,族人可以將土地掛靠在舉人名下,躲避朝廷賦稅,隻需要繳納少量地租給舉人就好,舉人也可以增加許多土地,依靠族人的地租實現一夜之間暴富的夢想。


    這裏麵舉人和舉人的族人都有好處,但卻極大地損害了朝廷的利益,因為這些舉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賦稅,所以租賃他名下田地的族人自然也不用去服徭役和賦稅,這部分賦稅就相當於被這些舉人貪掉了,而徭役則是被轉移到了普通百姓身上,普通百姓要承擔雙倍甚至數倍的徭役,自然沒有時間耕種,為了生活隻能去找當地士紳富戶借貸,然後還不上銀子,隻能用手裏的田地來抵,自己淪為佃戶。


    朱祁鈺之前也是熟讀曆史,對於投獻這種事情當然是極為熟悉的,終其整個大明,即便是曆史上的名相張居正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直到滿清入關,雍正手握鋼刀,強行推行攤丁入畝,投獻這種事兒方才徹底消失。


    畢竟有唐以來的兩稅法,收的是人丁稅,而攤丁入畝卻是改成了地租,誰手裏有地,朝廷就收誰的稅,沒地的人不需要繳稅。


    想到這裏,朱祁鈺對著沉默不語的王直安慰道:“王老愛卿,你也知道,天下人口越多,朝廷的賦稅才能越多,大明才能更加強盛,但是今年大明並沒有什麽大的損失,人口卻減少了整整八萬戶,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有些說不過去。”


    “而且土地更是誇張,洪武二十六年天下田畝有八百四十多萬頃,可你們內閣報上來的呢?不過四百一十多萬頃,還不如洪武二十六年的一半,那些土地都哪去了?這個問題也需要對天下人解釋一下吧。”


    王直點點頭道:“陛下說的是,不過田畝這裏有些謬誤,洪武二十六年的八百四十多萬頃,其實是包含了軍屯的數量,臣的這四百一十多萬頃,並不包括軍屯,隻是可以繳納賦稅的民屯而已。”


    他心中也是有些糾結,朱祁鈺這個皇帝哪都好,脾氣溫和,尊重大臣,敢於放權,甚至還能想方設法給國庫撈錢,但是就有一點不好,他時不時就會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上次莫名其妙的突然想要殺建州女真首領董山,例如這次突然想對舉人征稅。


    朱祁鈺擺擺手,無所謂道:“那也無所謂,重點是賦稅,朝廷沒錢,你也知道有多難,朕立內閣執政,本就是為了不去管那些糟心事,但是天下這些文人恃寵而驕,視朝廷法度於無物,千方百計地從大明身上吸血,全然不管大明的社稷安危,朕為何還要照顧他們?太祖給他們這些福利,也是希望他們能夠讀書有成,協助朕治理這大好江山,不是讓他們來給朕添堵的。”


    王直皺眉道:“既然陛下說到這兒了,那老臣也說幾句肺腑之言。”


    “你說,朕又沒攔著你。”朱祁鈺點點頭。


    王直緩緩道:“陛下,您也知道,朝政繁瑣複雜,全天下隻有文人可以處置,武人和閹人都不行,武人太過魯莽,閹人太過貪婪,都無法負擔朝政,所以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執政,武人保國。”


    “孔聖人立儒,直接規定了文人的行為準則仁義禮智信五德,若是有人違背必遭天下人唾棄,所以絕大多數文人都是好的,瞞報土地田畝,侵占朝廷賦稅不過是一小撮人所為,陛下不可以偏概全。”


    “而且文人掌政,手中沒有兵權,無法對大明的江山社稷造成威脅,這也是文人掌政的關鍵之處,五代十國時武將掌權,故而天下大亂,生靈塗炭,進而江山易主。”


    “所以,曆朝曆代中不是天子不想用其他人掌政,而是因為天子無人可用。”


    “陛下若是剝奪了文人的這些福利,那就是和天下文人開戰,到時候大明出了問題,陛下隻能退讓,這樣會有損陛下威儀,令藩王生出不軌之心的。”


    朱祁鈺耐心等王直說完,反問道:“天下政務隻有文人可以處置?”


    “正是如此。”王直恭敬答道。


    朱祁鈺搖搖頭,道:“未必吧,朕就知道還有其他人有能力執掌朝政。”


    王直疑惑地看向朱祁鈺問道:“不可能,臣已經說過了,武人粗鄙魯莽,閹人太過貪婪,朝政繁複,除了文人沒人能處理。”


    朱祁鈺笑笑道:“不,商賈就能處理。”


    “商賈不行。”王直搖頭道:“商賈貪小利而忘大義,怎能將朝政大事托付給他們?”


    “不,商賈也可擔此大事。”朱祁鈺解釋道:“朝政最關鍵的就是賦稅勞役,這些其實都和銀錢有關,商賈若是掌政,必會想方設法牟利,朕隻要控製好他們的手,不讓他們伸得太長就無礙。”


    王直仍舊是搖頭道:“非也,非也,雖說朝政最關鍵的是賦稅勞役,但是還有教化民心,商賈貪婪,若是由他們教化民心,那這天下人得成什麽樣子了。”


    朱祁鈺反問道:“王老愛卿,朕來問你,文信侯可是商賈?但是他卻舍棄身家救迴秦異人,若是秦異人沒有迴到秦國,嬴政也無法繼承國君之位,天下也不能一統,到時候繼續混戰下去,天下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至於你口中的教化民心,朕也有另外一番看法。”


    王直知道現在的這番談話實際上是皇帝在和他交流治國理念,他必須要聽下去,於是恭敬道:“陛下請講。”


    朱祁鈺擺手道:“王老愛卿不必如此,今日朕就是和你閑聊而已。”


    然後正色道:“文人所為的教化民心,其根本在於孔子的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腐儒解釋為,百姓隻需要遵照朝廷的意思去做便是,不需要知道朝廷為何要這麽做,故而就有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


    “但是。”朱祁鈺話風一轉,道:“朕以為,這未必是孔聖人的原意,而是後人曲解了而已。”


    “陛下此言謬誤,朱子雲,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當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程子也說過,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陛下莫非以為程朱先賢是錯的?”王直立刻反問道。


    他也是正經進士出身,苦讀詩書數十載,對於論語這類的經典自然是耳熟能詳,隨隨便便就提出了質疑之處。


    沒想到朱祁鈺卻是搖搖頭道:“朕並非是質疑程朱之學,朕隻是想說,時移世易,為何如今的這些文人仍舊要以千年前的學問來治世?”


    “孔子身處春秋亂世,周王室勢微,大權旁落,所以孔子希望複周禮,重新強化周王室,以此來消弭天下戰亂,讓百姓得到安生,這也與儒家的仁愛和德治相唿應,其根本還是在於平息戰亂,令天下太平。”


    “但是王老愛卿不要忘記了,周時百姓是分國人和野人的,城內為國人,城外為野人,國人知禮尊禮,故而可由之,野人不知禮,故而不可使知之,因為野人一旦知了,那必然會對國人產生強烈威脅,這也與儒家的仁愛和德治相唿應,其根本還是在於平息戰亂,保護國人百姓。”


    “朱子則是不同,他身處南宋,那時候雖然趙宋皇室也是式微,但卻是因為金人南下,趙宋上下需要團結一心抵抗金人,而但凡是人就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知道得越多,欲望就越多,故而那時候的天下百姓隻需要知道要做什麽,至於為什麽要這麽做就沒必要知道了,故而朱子所言,乃是貼合當時情況的。”


    “程顥身處北宋,當時雖算不上是盛世,但也是天下太平,故而其言孔子立儒學,不是為了讓天下人都能遵從禮教,而是希望即便天下人不知道禮教,但是也能遵從禮教來行事,故而才這麽說的。”


    “但是今天的情況和北宋那時又不一樣,太祖奪迴了燕雲十六州,邊關壓力並沒有趙宋那麽大,朕也沒必要像朱子那樣凝聚天下人心一心對蒙元開戰,朕需要的是天下文人能夠有更多的英才為朕所用。”


    “那陛下還為何要剝奪文人免稅免役的福利?”王直抓住朱祁鈺話裏的漏洞問道。


    朱祁鈺微微一笑,解釋道:“王老愛卿差矣,如今天下數百萬文人,能夠入朝為官的最多兩萬,能夠考中舉人的也不過是數十萬而已,但這也意味著太祖給予文人的福利被這數十萬舉人和進士獨享,剩下的那數百萬人裏定然有英才因為沒能考中舉人而不得不庸碌一生,為生計奔波。”


    “而且這隻是數百萬人,大明如今人口已經過了五千萬,這裏麵又有多少因為家貧而讀不起書的呢?”


    “朕拿迴這數十萬人的特權,朝廷當增賦稅百萬,即便朕拿出來一半為天下人建私塾,那麽每年又會多出多少文人呢?這些人裏麵,又會出現多少如王老愛卿這般的朝廷棟梁呢?”


    聽了朱祁鈺的話,王直正色道:“陛下謬讚了。”


    “不過陛下不要忘記了,這數十萬進士舉人才是陛下的可用之人,也是大明能夠掌握地方的根基,若是沒有了他們,這天下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麽樣子。”


    朱祁鈺點頭:“王老愛卿這話說的實在,收買數十萬人的代價,的確比收買千萬人要便宜得多,但是王老愛卿能否和朕說說,黃巾之亂為什麽會發生?趙宋方臘之亂又為何會發生?太祖又為何要起兵抗元?這些事情裏又有什麽共通之處呢?”


    王直立刻就有些懵了。


    朱祁鈺這是玩賴了啊,怎麽能把太祖和張角方臘等人相提並論呢?若是沒有太祖的話,這些問題倒是好解釋,用一句君王無道失民心就可以解釋,但是加上太祖的話就沒辦法解釋了。


    好在王直飽讀詩書,很快便想出了一個答案,恭敬答道:“陛下,黃巾之亂乃是漢末巨鹿人張角掀起的一場叛亂,起因是當年天下大旱,田地顆粒無收但賦稅不減,朝廷內鬥嚴重,沒有關注百姓民生,這才引發了漢末亂世,導致諸侯並起;方臘之亂也是如此,當時徽宗在世,奸相蔡京和奸宦童貫操控朝政,趙宋朝廷腐敗不堪,方臘以討伐諛臣朱勔為由起兵謀逆;太祖卻是不同,當時天下人不堪蒙古人壓榨久矣,太祖起兵本就是順勢而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故而被天下人奉為聖主,太祖順民心,承民意,天命所歸,故而立國大明,方有如今盛世。”


    “至於其中的共通之處嘛!臣以為當是當時的朝廷昏庸,百姓無以為生吧。”


    朱祁鈺眯起眼睛,問道:“這麽說,若是當時蒙元皇帝是忽必烈或者成吉思汗那種聖主,太祖他老人家就不應該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唄?”


    尼瑪,王直在心中暗道後悔,皇帝到底還是注意到了這一點,這可叫自己怎麽迴答呢?


    說應該,那麵前的皇帝怎麽辦?他可是如今天下公認的聖天子,聖天子治下有人起兵謀逆,那豈不是說那些謀逆之人也是和太祖一樣順應民心?


    說不應該,那太祖起兵怎麽解釋?需知儒家講究的是忠君愛國,既然太祖朱元璋當時是蒙元的子民,那他就不應該起兵反抗,而是應該想辦法上書朝廷,勸諫蒙元皇帝。


    這是兩頭堵的問題啊!


    王直沉吟了一會兒才道:“陛下,這還要看民心,漢末和趙宋徽宗那會兒,天子雖然無道,但是更多還是奸臣當道,天災人禍加起來,這才會天下大亂,其實百姓反的不是天子,而是奸臣,蒙元殘暴,本就是塞外之人,不尊禮法,故而當時的百姓既反蒙元皇帝,也反蒙元朝廷,太祖秉承民心民意,這才起兵驅逐韃虜的。”


    這種問題他都能迴答出來,王直在心中給自己點了個讚。


    不過朱祁鈺卻是大手一揮道:“非也。”


    “其實王老愛卿你開始的時候就說對了,百姓起兵叛亂,無非就是朝政混亂,官員昏聵,百姓無以為生,事情就是這麽簡單,沒有什麽種族的緣故。”


    “張角起兵因為天下大旱,朝廷不賑濟災民卻仍舊征稅,百姓無以為生。”


    “方臘起兵因為徽宗喜好花石綱,底下的官員便不顧民生肆意壓榨,百姓因此活不下去了。”


    “太祖那會兒起兵也是一個道理,當年太祖家貧,仁祖過世後便淪為乞丐,為了活下去不得不入皇覺寺為僧,甚至後來投奔郭子興也不是為了驅逐韃虜,而是為了從軍討一口飯吃。”


    “所以,天下社稷若是想太平,百姓想要安居樂業,朝廷必須要想辦法給百姓一口飯吃,有了飯吃,百姓才不會反。”


    “陛下聖明。”王直出聲誇讚了一句。


    朱祁鈺隨意擺擺手,繼續道:“那麽問題來了,洪武時候享受免稅免役的文人有多少?現在享受免稅免役的文人有多少?幾十年後享受免稅免役的文人又會有多少?”


    “到時候天下田土全都給他們弄到了手底下,朝廷的賦稅和徭役又要去哪裏征收?大明這麽大,萬一哪一天遇到了個水旱大災,朝廷又要拿什麽賑濟災民?拿什麽安撫百姓?”


    “到時候天下遍地狼煙,百姓民不聊生,我大明社稷傾倒,這個責任是由我朱家人來背,還是那些免稅免役的文人來背?”


    “若是由我朱家人來背,那朕就要盡量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天底下不能有人隻享受權力而不承擔責任。”


    “若是由那些免稅免役的文人來背,那朕就要提前準備一下,下一道旨意給天下百姓,若是他們活不下去了,盡可以起兵劫掠當地文人之家,隻要不針對朝廷,不針對我朱家江山,百姓劫掠之後自行散去,朕的後世子孫絕不會追究他們的責任。”


    王直知道皇帝說的是氣話,也沒有在意,而是勸道:“陛下不必和他們計較,隻要大明的天子始終仁德聖明,滿朝文武也不會有人敢做得太過分的,若是有過分的,陛下直接處置他們便是。”


    朱祁鈺看著一臉真誠的王直,歎了口氣道:“王老愛卿,其實朕不擔心最近一百年大明會出什麽大問題,大明夠大,如今許多地方的人口還沒有填滿,而且按照如今的方式發展,即便再過百年也不會走到朕說的那一步。”


    “但是如果問題不解決,我朱家的後世子孫早晚會有人走到那一步啊,等到了那個時候,天下大半百姓都要依靠這些人求活,掌握天下的自然就是這些人了,到時候若是後世子孫沒有太祖的魄力行破而後立之事,那又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問題呢?”


    “所以這也是臣不明白的地方,陛下既然知道此事,那為何要削減都察院的權力呢?”王直出聲問道。


    朱祁鈺搖搖頭:“朕不是在削減都察院的權力,而是在嚐試重新樹立都察院的威信,王老愛卿不覺得,都察院之人在朝政上幹預過多了嗎?”


    “雖說監察禦史都是從各個衙門調過去的,但是這些人畢竟還是文人,六部的政令基本上都是針對地方弊病的,但正是有這些人的存在,有些政令還沒有達到效果便被他們彈劾到廢止,根本原因不還是在於這些政令侵害到了他們的利益嗎?”


    “昔日臨川先生也看到了趙宋土地兼並的弊病,提出了青苗法這種良法,以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為本向民間借貸,但是結果呢?富家大族勾結地方官員強行放貸,然後以各種理由拖著不放款,還沒到時日,又以各種理由催收還貸,錢沒拿到的民戶自然無法解決問題,隻能向富家大族借貸,反而加劇了土地兼並,民間深受其苦,這地方上的富家大族和地方官員可都是文人啊,而且對於這些事情,禦史台的禦史們卻是選擇避而不談,其根本原因不也是因為他們本就出身於富家大族嗎?”


    “太祖立都察院,其根本目的是探查貪腐,監督官員,結果被某些人變成了內鬥的工具,朕怎能看著這種事情發生。”


    “所以,朕現在隻讓都察院查問貪腐,正是因為為官之人貪就是貪了,沒貪就是沒貪,銀子地契擺在家裏,誰都不能狡辯。”


    “而且朕並不隻打算調整都察院一個衙門的事情,今後每年朕都會對朝廷上的衙門進行一些微調,讓各個衙門盡量能夠專注於某一項朝政上,而不是如今這種區區五六個衙門統管天下。”


    王直越聽越是心驚,出聲問道:“陛下,您要做什麽?”


    朱祁鈺淡淡吐出兩個字:“改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景泰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百二十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百二十斤並收藏重生之景泰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