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縮減都察院的事情被陳鎰傳了迴去,整個都察院當即就炸了。
次日,都察院所有禦史齊聚一堂,共同向朱祁鈺上奏,請求皇帝陛下收迴旨意,不要做出違背祖製的事情,若是皇帝不收迴這道旨意,那都察院將聯合其他衙門的所有官員一同罷朝。
不過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除了和他們共稱科道的六科郎,剩下的衙門有一個算一個,壓根沒人搭理他們。
開玩笑,這群禦史平時沒事就盯著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現在輪到他們有麻煩了,自己憑什麽站出來支持他們?
況且皇帝收迴的是都察院對於風紀方麵的管轄,沒了這群禦史約束,自己豈不是更自由了一些嗎?
這裏麵唯一可能不好的是京城的都察院手裏隻剩下查問貪腐之權,這些人想要立功,也就隻能玩了命地查貪腐,到時候自己的風險肯定會高很多,不過這件事隻會影響到三品以下的官員,三品以上的屬於大佬,他們不需要親自下場貪腐,都是下麵官員孝敬的。
對於科道的反對,朱祁鈺倒是沒有意外,畢竟六科和都察院聯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大家都知道。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
朱祁鈺直接將這個難題丟給了胡濙來解決,胡濙當時還有些不願意,但是朱祁鈺一句話就把他逼得不得不接這個難題了。
朱祁鈺說的是:“胡老愛卿手段了得,如今又是督管禮部,沒有什麽事情,您在朝中數十年,功勞卓著,威望頗高,去和科道分說一二,相信不是什麽難事。”
內閣首輔王直也是勸他接手處理這件事,其他人站在王直一邊,甚至自己的盟友高穀都不再言語,胡濙沒辦法,隻得接下此事。
朱祁鈺安排他去做這事兒,胡濙也心知肚明,自己在營救太上皇迴京的事情上幾次三番地和皇帝對著幹,皇帝也因此而記恨上了自己,讓自己去做這件事,其實就是希望自己去得罪整個都察院的監察禦史,到時候這群噴子彈劾起來,皇帝才有機會徹底幹掉自己。
不過胡濙是什麽人?他可是在大明朝堂上混跡了幾十年的老狐狸,怎麽可能中這種計謀。
沒到兩天,胡濙便將這件事完美解決了,看得朱祁鈺都不得不承認,這個胡濙的能力是真的強,要不是他一直傾向於太上皇,自己絕對舍不得將他踢出朝堂。
胡濙先是去了六科,將六科給事中們集中起來,告訴他們,皇帝剝奪都察院的風紀之權,乃是為了加強整個科道,風紀之事本就影響不大,其實壓根影響不到都察院核心的監察之權,監察禦史現在這麽鬧,隻會引起皇帝反感,如果六科給事中不再和都察院一起鬧下去,朝廷其他衙門的官員都會對他們有好感,六科給事中不可能一直在六科混下去,必然要升遷到其他衙門做事,能夠得到其他衙門的好感,對於他們今後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六科給事中也不是傻子,自然聽出來了胡濙口中的威脅,畢竟胡濙如今是代表內閣來和他們談話的,而內閣又督管著六部,要是內閣放個風聲出去,他們這群六七品的給事中也不可能鬥得過內閣裏的大佬,事關自己的未來發展,胡濙的這個麵子的確要給。
於是,六科給事中偃旗息鼓,胡濙接下來隻要解決掉都察院就可以了。
對於都察院,胡濙可就沒有對六科那麽和藹的態度了,直接警告他們,如果他們繼續鬧下去,那吏部的年終考核必然要針對整個都察院,吏部對於副都禦使以上的人沒辦法,但是對副都禦使一下的人可絕對不會手軟,畢竟整個都察院裏,除了都禦史和副都禦使,剩下即便是僉都禦史的考評都握在吏部手裏,也就是說,這些人的未來仕途都在吏部的一念之間,而原本的吏部尚書正是如今的內閣首輔王直,恰好他也是負責督管吏部,隻要他一句話,今年整個都察院的年終考評絕對沒辦法看,日後升遷的難度也會加大許多。
最重要的是,這次他們得罪的是皇帝,朱祁鈺這位皇帝可是和先帝朱祁鎮不一樣,他執行垂拱而治,深得天下人敬仰,又幾次三番擊敗也先,身負天下人眾望,如今已是不遜於太祖太宗的聖主,他將此事交給內閣處理,實際上也是在考驗內閣的能力,如果都察院繼續鬧下去,他很可能將內閣閣員王文踢出去,甚至收迴內閣理政的權力都有可能。
監察禦史們也知道,胡濙這就是刺果果的威脅,要是因為他們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權力讓皇帝改變垂拱而治的政策,那他們絕對會淪為天下文人口中的罪人,身為言官的他們可是極為了解風評的重要性,這可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錢啊!
於是,絕大多數監察禦史都不吭聲了,隻有幾個頑固分子還在堅持,不過這事兒也簡單,胡濙和陳鎰說了一聲,將這幾個人全都丟到了廣西雲貴那麵去了,那裏的官員因為戰事一直處於缺額狀態,調他們過去填補缺額也屬正常。
反對的人沒有了,朱祁鈺增加兩萬兩銀子的事兒就這樣過去了。
之後的日子平淡無奇,不知不覺就到了年底。
朱祁鈺招來內閣首輔王直,打算問一問他這一年的成績怎麽樣。
“王老愛卿啊,今年戶部的結果統計得怎麽樣了?賦稅大概有多少?”朱祁鈺笑嗬嗬地問道。
王直恭敬道:“陛下,昨日戶部剛剛將結果匯報給內閣,臣給您說說?”
“王老愛卿請講。”朱祁鈺伸手示意道。
王直從袖袋裏拿出一封奏疏,攤開來念道:“據戶部統計,景泰二年天下戶九百五十萬四千九百五十四戶、五千三百四十三萬三千八百三十田口,地四百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五頃六十畝,田賦米麥二千三百三十二萬七百八十石,絹一十九萬一千七百四十五匹,絲六萬四千三百八十五斤,綿十八萬五千六百三十斤,布一十四萬四千五百四十一匹,綿花四十六萬一千三百七十一斤,折色鈔一十六萬一千七百九十八錠有奇,雜課鈔九百五十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七錠有奇,米麥五萬二千三百七十一石,鐵七萬四千五百八十三斤有奇,布一千七十四疋,鹽課鹽三百一十一萬六千四百五十一引,折色鈔一千一百四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五錠有奇,米六十三萬七千三百三十石,布七百八十六疋,茶課茶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五十一斤,折色鈔一十八萬九千四百九十四貫,屯田子粒二百五十八萬四百五十五石有奇,彩納水銀九百四十四斤,朱砂一百六十二斤,石綠三百五十五斤,雄黃三十斤有奇,漕運北京儧運過糧四百二十三萬五千石,各處運納糧三百五十七萬四千四百九十七石。”
朱祁鈺想了想,從桌子上翻出一本奏疏,打開來看,皺著眉問道:“王老愛卿,你這一年的成績並不算好啊,去年年底戶部統計,天下還有九百五十八萬八千二百三十四戶,怎麽今年就變成九百五十萬戶了,怎麽差了整整八萬戶啊?”
王直恭敬道:“陛下,這件事內閣也是討論過,今年宣大打了一仗,許多人都淪為了佃戶......”
沒想到王直還沒有說完,朱祁鈺就打斷道:“王老愛卿,你朕以為真什麽都不知道嗎?宣化大同一共才多少人,怎麽會一下子少了八萬戶,再說了,那麵絕大多數是軍戶,田地基本上都是軍屯,你和朕說他們淪為佃農?那好,朕這就派人下去,好好看看什麽人敢一下子收下這麽多軍戶當佃農。”
“陛下不可。”王直連忙勸阻道:“陛下莫急,老臣還沒有說完,請陛下耐心聽老臣解釋。”
朱祁鈺將手裏的奏疏往桌子上一丟,吩咐道:“你說。”
王直深唿吸了一口氣,繼續道:“陛下,宣大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少了八萬戶,但是陛下莫不是忘記了,雲貴那麵也一樣有人淪為佃戶,麓川打了這麽多年,許多農戶早已逃亡,之前因為地方不寧,所以一直是按照正統元年的來統計,陛下登基之後,麓川也太平下來,戶部命人調查才知道,整個麓川幾乎千裏無人煙,所以今年才會一下子少了八萬戶。”
“是嗎?”朱祁鈺冷聲問道:“既然戰事已經停止,那農戶也應該迴來了,畢竟土地才是他們的根本,為何還是少了這麽多?”
“陛下,麓川那麵打了整整十年啊,許多農戶早已死在戰亂之中,所以如今那麵已經有了許多無主土地,內閣正在商議,看看將一部分河南山東無地之家遷徙過去填補人口。”王直解釋道。
朱祁鈺皺眉道:“為何是河南山東?那裏人口稠密沒錯,但也是朝廷產糧之地,江浙人口一樣稠密,為何不從江浙遷人過去?還有江西福建,都是山多田少之處,那裏就沒有佃戶嗎?”
“迴稟陛下,江浙人口稠密沒錯,但那裏乃是朝廷賦稅重地,輕易動不得,江西福建人口本就不多,自然也無法遷徙,所以也就剩下了山東河南可以遷人過去了。”
王直繼續道:“況且山東河南乃是黃河沿岸,正統十三年黃河改道,一分為二,雖然王永和王侍郎治水有方,但是畢竟剛剛完成,還要看明年黃河春汛的情況,臣等也是擔心有失,所以想提前遷徙一部分人過去,免得災民過多惹出事端來。”
朱祁鈺想了一下,點點頭,道:“此事可以,災民遷徙之事你們內閣可以盡快去辦,銀錢可還夠用?”
“今年宣大除了也先那次,其他時候都還平穩,軍費開支並不高,再加上和安南的互市,也是節省了一大筆銀子,若是遷三萬戶過去,應該不是什麽問題。”王直答道。
“好,那你就盡快安排人遷過去。”朱祁鈺吩咐道:“不過內閣要安排好,不能出什麽問題,尤其是田地這塊,必須分配合理,若是鬧出什麽亂子來,朕隻會問罪於你們內閣。”
“臣遵旨。”王直恭敬迴答道。
“好,那繼續說說那八萬戶的事兒吧。”朱祁鈺突然道。
王直有點迷糊,怎麽還沒說完嗎?剛剛自己解釋得很清楚了啊,於是問道:“不知陛下還有什麽疑問。”
朱祁鈺笑著道:“王老愛卿,其實朕還沒有問完呢,朕記得去年大明是有四百二十五萬頃土地吧,為何今年隻剩下四百一十五萬頃了,農戶可以流離失所,但是這些土地不會也跟著跑了吧?”
雖然朱祁鈺是笑著的,不過王直卻不是輕鬆不起來,這個問題的確不好解釋,農戶會逃亡,土地可帶不走,麓川山高林密,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十萬頃。
王直沉吟了一下才道:“陛下,臣不敢欺瞞陛下,這十萬頃裏麵有一部分是麓川等地的田地荒蕪太久,需要重新開墾,另一部分是各地藩王借黃河改道,百姓受災之時放貸,如今三年已到,百姓無力償還,所以這部分土地如今在各地藩王手中,今年陛下又開了科舉,錄了數百名進士,他們都免除了賦稅,所以還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在他們手裏。”
“大概是多少呢?”朱祁鈺追問道。
王直立刻躬身道歉:“抱歉,這也隻是臣依照各地情況推測出來的,但是實際情況八九不離十。”
“這麽說,這整整十萬頃田地,麓川和藩王占了一大半,剩下的才是新科進士的?”朱祁鈺總結道。
王直沒說話,但顯然是默認了。
朱祁鈺突然從案幾上拿起一本奏疏丟給王直道:“王老愛卿,這是朕讓各地錦衣衛報上來的,你看看吧。”
王直心中一驚,但還是幾步上前,從地上撿起奏疏翻看起來,這一看不要緊,奏疏上的內容果然讓人震驚。
其實奏疏上也沒寫什麽東西,隻是各個新科進士家中的田地。
柯潛,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士,家中田產一百零七頃七百八十二畝。
劉升,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人士,家中田產二百七十八頃整。
王興,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士,家中田產四百九十六頃零五十四畝。
甚至新科進士中最為皇帝看重的王越也在,他家中的田產倒是不多,但是也有九十六頃二百八十九畝。
最多的是一個叫白良輔的進士,他的家裏居然有兩千多頃田地。
王直發現這些進士家裏都至少有近百頃土地,幾百頃也不是什麽奇怪的,王直又在暗地裏估算了一下,心中不禁有些發涼。
這些進士家中的田產,加起來居然達到了五萬多頃。
這個數字已經遠超他之前的估算,搞得他現在有些沒辦法和皇帝解釋了。
朱祁鈺看著臉色發白的王直,突然露出個笑容,問道:“王老愛卿,去年年底,朕和你說過吧,今年的稅銀要達到兩千萬兩以上,不知王老愛卿做到了沒有。”
見皇帝提起其他話題,王直連忙迴答道:“迴稟陛下,戶部統計,今年的折色鈔一十六萬一千七百九十八錠有奇,雜課鈔九百五十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七錠有奇,鹽課售出鹽引三百一十一萬六千四百五十一引,折色鈔一千一百四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五錠有奇,加起來達到兩千一百二十三萬三千五百一十錠,已經超過兩千萬了。”
朱祁鈺點點頭道:“很好,王老愛卿沒有辜負朕的期望,不過......”
朱祁鈺話題一轉,問道:“若是加上這近六萬頃的田地,朝廷又能多收多少賦稅呢?”
王直一愣,旋即大驚道:“陛下不可啊,朝廷向來是以士馭民,陛下切不可改了太祖祖製啊!”
和皇帝交鋒了這麽久,王直已經明白了皇帝到底想要幹什麽,他是想對舉人收取賦稅,但是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雖然朱祁鈺剛才沒有提到舉人,但是朱祁鈺有多聰明,最近這兩年王直是深刻體會到了,他相信,朱祁鈺絕對不會做出向滿朝文武收稅的決定,畢竟他還要靠這些人治理江山,維護朱家社稷呢,但是,如果對舉人收稅,卻是沒有那麽難了。
舉人雖說已經過了鄉試,屬於大明的預備役官員,但預備役畢竟是預備役,還不算是正式的官員,以朱祁鈺如今的威望,想要對他們下手,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種事情王直怎麽可能答應,雖說舉人不是大明在任官員,但是這些人可是遍布大明各地,絕大多數人都是身出地方大族,手裏握著成千上萬的佃農靠他們吃飯,關係網不知道會深入到什麽地方去,出手對付他們,也就意味著朱祁鈺將會迎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如果朱祁鈺玩軟的,和他們鬥輿論,那朱祁鈺隻有一個人,麵對的是天下萬千士人的反對,即便朱祁鈺再聖明,在他們嘴裏也能成為一個昏君。
如果朱祁鈺玩硬的,派兵收拾他們,那他們就敢立刻起兵,反抗朱明暴政,挽救天下百姓,到時候大明遍地烽火,朱祁鈺壓根沒辦法徹底撲滅,最後的結果肯定和隨末十八路反王一樣改朝換代。
朱祁鈺也是一愣,旋即微笑道:“王老愛卿果然是朕的肱骨啊,朕這都沒說出來呢,你就已經猜到了。”
“沒錯,朕的確是想讓天下士人繳納賦稅。”
“陛下不可。”王直立刻勸諫道:“天下士人向來萬眾一心,此事事關他們切身利益,又有太祖祖製,陛下若是行此事,後果不堪設想啊!”
朱祁鈺不悅道:“太祖祖製有提到他們可以不繳納賦稅嗎?”
一句話問得王直立刻啞口無言。
是的,太祖的祖製和後世人想的不一樣,大明其實是分賦稅和徭役的,統稱為賦役。
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為收天下士人之心,下旨免除士人徭役,而且免除的不是全部徭役,而隻是其中的雜役。
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若賢人君子既貴其身,而複役其家,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自今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
這其實是說,讀書人是考上功名,就和普通百姓不一樣了,有了士人的身份,可以不用去做給衙門端茶倒水,清理河道,給縣老爺抬轎子之類這些有失體麵的事情,這也是曆朝曆代對讀書人的一種體恤。
但是朱元璋還強調了,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這實際上是在說,適用範圍在朝廷官員,並且是已經繳納了土地賦稅之後才能享有的特權。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為了照顧致仕官員,又下旨,自今內外官致仕還鄉者,複其家終身無所與,翻譯過來就是,致仕官員歸鄉之後,也不用服徭役。
對於在學的學子,朱元璋就遠沒有這麽大方了,他隻是免除了在學的學子自己要服的徭役,並沒有免除他們的賦稅,隻是在朱祁鈺那位戰神皇兄的時候,令監生家免差役二丁。
那麽為什麽這些人的賦稅可以不繳納呢?
根子還是在太祖朱元璋。
大明初創,經過蒙古人近百年的屠殺,華夏大地的讀書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大明治理天下還需要讀書人,所以朱元璋特意下旨,隻要考上秀才,可享免賦稅田地二十畝,這其實就是在鼓勵學子專心讀書,不用為生計發愁,考上了舉人可以免賦稅田地五十畝,也是一樣的道理。
朱元璋還特意改禦史台為都察院,設十三道禦史分巡天下,監督政策的執行,探查各地官員的風紀,順帶盯著各地的賦稅。
但問題就在這,即便是都察院的監察禦史,也都是讀書人出身,家中自然享受著讀書人身份帶來的好處。
於是乎,一切都漸漸偏離了太祖的規劃。
次日,都察院所有禦史齊聚一堂,共同向朱祁鈺上奏,請求皇帝陛下收迴旨意,不要做出違背祖製的事情,若是皇帝不收迴這道旨意,那都察院將聯合其他衙門的所有官員一同罷朝。
不過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除了和他們共稱科道的六科郎,剩下的衙門有一個算一個,壓根沒人搭理他們。
開玩笑,這群禦史平時沒事就盯著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現在輪到他們有麻煩了,自己憑什麽站出來支持他們?
況且皇帝收迴的是都察院對於風紀方麵的管轄,沒了這群禦史約束,自己豈不是更自由了一些嗎?
這裏麵唯一可能不好的是京城的都察院手裏隻剩下查問貪腐之權,這些人想要立功,也就隻能玩了命地查貪腐,到時候自己的風險肯定會高很多,不過這件事隻會影響到三品以下的官員,三品以上的屬於大佬,他們不需要親自下場貪腐,都是下麵官員孝敬的。
對於科道的反對,朱祁鈺倒是沒有意外,畢竟六科和都察院聯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大家都知道。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
朱祁鈺直接將這個難題丟給了胡濙來解決,胡濙當時還有些不願意,但是朱祁鈺一句話就把他逼得不得不接這個難題了。
朱祁鈺說的是:“胡老愛卿手段了得,如今又是督管禮部,沒有什麽事情,您在朝中數十年,功勞卓著,威望頗高,去和科道分說一二,相信不是什麽難事。”
內閣首輔王直也是勸他接手處理這件事,其他人站在王直一邊,甚至自己的盟友高穀都不再言語,胡濙沒辦法,隻得接下此事。
朱祁鈺安排他去做這事兒,胡濙也心知肚明,自己在營救太上皇迴京的事情上幾次三番地和皇帝對著幹,皇帝也因此而記恨上了自己,讓自己去做這件事,其實就是希望自己去得罪整個都察院的監察禦史,到時候這群噴子彈劾起來,皇帝才有機會徹底幹掉自己。
不過胡濙是什麽人?他可是在大明朝堂上混跡了幾十年的老狐狸,怎麽可能中這種計謀。
沒到兩天,胡濙便將這件事完美解決了,看得朱祁鈺都不得不承認,這個胡濙的能力是真的強,要不是他一直傾向於太上皇,自己絕對舍不得將他踢出朝堂。
胡濙先是去了六科,將六科給事中們集中起來,告訴他們,皇帝剝奪都察院的風紀之權,乃是為了加強整個科道,風紀之事本就影響不大,其實壓根影響不到都察院核心的監察之權,監察禦史現在這麽鬧,隻會引起皇帝反感,如果六科給事中不再和都察院一起鬧下去,朝廷其他衙門的官員都會對他們有好感,六科給事中不可能一直在六科混下去,必然要升遷到其他衙門做事,能夠得到其他衙門的好感,對於他們今後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六科給事中也不是傻子,自然聽出來了胡濙口中的威脅,畢竟胡濙如今是代表內閣來和他們談話的,而內閣又督管著六部,要是內閣放個風聲出去,他們這群六七品的給事中也不可能鬥得過內閣裏的大佬,事關自己的未來發展,胡濙的這個麵子的確要給。
於是,六科給事中偃旗息鼓,胡濙接下來隻要解決掉都察院就可以了。
對於都察院,胡濙可就沒有對六科那麽和藹的態度了,直接警告他們,如果他們繼續鬧下去,那吏部的年終考核必然要針對整個都察院,吏部對於副都禦使以上的人沒辦法,但是對副都禦使一下的人可絕對不會手軟,畢竟整個都察院裏,除了都禦史和副都禦使,剩下即便是僉都禦史的考評都握在吏部手裏,也就是說,這些人的未來仕途都在吏部的一念之間,而原本的吏部尚書正是如今的內閣首輔王直,恰好他也是負責督管吏部,隻要他一句話,今年整個都察院的年終考評絕對沒辦法看,日後升遷的難度也會加大許多。
最重要的是,這次他們得罪的是皇帝,朱祁鈺這位皇帝可是和先帝朱祁鎮不一樣,他執行垂拱而治,深得天下人敬仰,又幾次三番擊敗也先,身負天下人眾望,如今已是不遜於太祖太宗的聖主,他將此事交給內閣處理,實際上也是在考驗內閣的能力,如果都察院繼續鬧下去,他很可能將內閣閣員王文踢出去,甚至收迴內閣理政的權力都有可能。
監察禦史們也知道,胡濙這就是刺果果的威脅,要是因為他們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權力讓皇帝改變垂拱而治的政策,那他們絕對會淪為天下文人口中的罪人,身為言官的他們可是極為了解風評的重要性,這可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錢啊!
於是,絕大多數監察禦史都不吭聲了,隻有幾個頑固分子還在堅持,不過這事兒也簡單,胡濙和陳鎰說了一聲,將這幾個人全都丟到了廣西雲貴那麵去了,那裏的官員因為戰事一直處於缺額狀態,調他們過去填補缺額也屬正常。
反對的人沒有了,朱祁鈺增加兩萬兩銀子的事兒就這樣過去了。
之後的日子平淡無奇,不知不覺就到了年底。
朱祁鈺招來內閣首輔王直,打算問一問他這一年的成績怎麽樣。
“王老愛卿啊,今年戶部的結果統計得怎麽樣了?賦稅大概有多少?”朱祁鈺笑嗬嗬地問道。
王直恭敬道:“陛下,昨日戶部剛剛將結果匯報給內閣,臣給您說說?”
“王老愛卿請講。”朱祁鈺伸手示意道。
王直從袖袋裏拿出一封奏疏,攤開來念道:“據戶部統計,景泰二年天下戶九百五十萬四千九百五十四戶、五千三百四十三萬三千八百三十田口,地四百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五頃六十畝,田賦米麥二千三百三十二萬七百八十石,絹一十九萬一千七百四十五匹,絲六萬四千三百八十五斤,綿十八萬五千六百三十斤,布一十四萬四千五百四十一匹,綿花四十六萬一千三百七十一斤,折色鈔一十六萬一千七百九十八錠有奇,雜課鈔九百五十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七錠有奇,米麥五萬二千三百七十一石,鐵七萬四千五百八十三斤有奇,布一千七十四疋,鹽課鹽三百一十一萬六千四百五十一引,折色鈔一千一百四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五錠有奇,米六十三萬七千三百三十石,布七百八十六疋,茶課茶五十五萬三千七百五十一斤,折色鈔一十八萬九千四百九十四貫,屯田子粒二百五十八萬四百五十五石有奇,彩納水銀九百四十四斤,朱砂一百六十二斤,石綠三百五十五斤,雄黃三十斤有奇,漕運北京儧運過糧四百二十三萬五千石,各處運納糧三百五十七萬四千四百九十七石。”
朱祁鈺想了想,從桌子上翻出一本奏疏,打開來看,皺著眉問道:“王老愛卿,你這一年的成績並不算好啊,去年年底戶部統計,天下還有九百五十八萬八千二百三十四戶,怎麽今年就變成九百五十萬戶了,怎麽差了整整八萬戶啊?”
王直恭敬道:“陛下,這件事內閣也是討論過,今年宣大打了一仗,許多人都淪為了佃戶......”
沒想到王直還沒有說完,朱祁鈺就打斷道:“王老愛卿,你朕以為真什麽都不知道嗎?宣化大同一共才多少人,怎麽會一下子少了八萬戶,再說了,那麵絕大多數是軍戶,田地基本上都是軍屯,你和朕說他們淪為佃農?那好,朕這就派人下去,好好看看什麽人敢一下子收下這麽多軍戶當佃農。”
“陛下不可。”王直連忙勸阻道:“陛下莫急,老臣還沒有說完,請陛下耐心聽老臣解釋。”
朱祁鈺將手裏的奏疏往桌子上一丟,吩咐道:“你說。”
王直深唿吸了一口氣,繼續道:“陛下,宣大自然不可能一下子少了八萬戶,但是陛下莫不是忘記了,雲貴那麵也一樣有人淪為佃戶,麓川打了這麽多年,許多農戶早已逃亡,之前因為地方不寧,所以一直是按照正統元年的來統計,陛下登基之後,麓川也太平下來,戶部命人調查才知道,整個麓川幾乎千裏無人煙,所以今年才會一下子少了八萬戶。”
“是嗎?”朱祁鈺冷聲問道:“既然戰事已經停止,那農戶也應該迴來了,畢竟土地才是他們的根本,為何還是少了這麽多?”
“陛下,麓川那麵打了整整十年啊,許多農戶早已死在戰亂之中,所以如今那麵已經有了許多無主土地,內閣正在商議,看看將一部分河南山東無地之家遷徙過去填補人口。”王直解釋道。
朱祁鈺皺眉道:“為何是河南山東?那裏人口稠密沒錯,但也是朝廷產糧之地,江浙人口一樣稠密,為何不從江浙遷人過去?還有江西福建,都是山多田少之處,那裏就沒有佃戶嗎?”
“迴稟陛下,江浙人口稠密沒錯,但那裏乃是朝廷賦稅重地,輕易動不得,江西福建人口本就不多,自然也無法遷徙,所以也就剩下了山東河南可以遷人過去了。”
王直繼續道:“況且山東河南乃是黃河沿岸,正統十三年黃河改道,一分為二,雖然王永和王侍郎治水有方,但是畢竟剛剛完成,還要看明年黃河春汛的情況,臣等也是擔心有失,所以想提前遷徙一部分人過去,免得災民過多惹出事端來。”
朱祁鈺想了一下,點點頭,道:“此事可以,災民遷徙之事你們內閣可以盡快去辦,銀錢可還夠用?”
“今年宣大除了也先那次,其他時候都還平穩,軍費開支並不高,再加上和安南的互市,也是節省了一大筆銀子,若是遷三萬戶過去,應該不是什麽問題。”王直答道。
“好,那你就盡快安排人遷過去。”朱祁鈺吩咐道:“不過內閣要安排好,不能出什麽問題,尤其是田地這塊,必須分配合理,若是鬧出什麽亂子來,朕隻會問罪於你們內閣。”
“臣遵旨。”王直恭敬迴答道。
“好,那繼續說說那八萬戶的事兒吧。”朱祁鈺突然道。
王直有點迷糊,怎麽還沒說完嗎?剛剛自己解釋得很清楚了啊,於是問道:“不知陛下還有什麽疑問。”
朱祁鈺笑著道:“王老愛卿,其實朕還沒有問完呢,朕記得去年大明是有四百二十五萬頃土地吧,為何今年隻剩下四百一十五萬頃了,農戶可以流離失所,但是這些土地不會也跟著跑了吧?”
雖然朱祁鈺是笑著的,不過王直卻不是輕鬆不起來,這個問題的確不好解釋,農戶會逃亡,土地可帶不走,麓川山高林密,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十萬頃。
王直沉吟了一下才道:“陛下,臣不敢欺瞞陛下,這十萬頃裏麵有一部分是麓川等地的田地荒蕪太久,需要重新開墾,另一部分是各地藩王借黃河改道,百姓受災之時放貸,如今三年已到,百姓無力償還,所以這部分土地如今在各地藩王手中,今年陛下又開了科舉,錄了數百名進士,他們都免除了賦稅,所以還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在他們手裏。”
“大概是多少呢?”朱祁鈺追問道。
王直立刻躬身道歉:“抱歉,這也隻是臣依照各地情況推測出來的,但是實際情況八九不離十。”
“這麽說,這整整十萬頃田地,麓川和藩王占了一大半,剩下的才是新科進士的?”朱祁鈺總結道。
王直沒說話,但顯然是默認了。
朱祁鈺突然從案幾上拿起一本奏疏丟給王直道:“王老愛卿,這是朕讓各地錦衣衛報上來的,你看看吧。”
王直心中一驚,但還是幾步上前,從地上撿起奏疏翻看起來,這一看不要緊,奏疏上的內容果然讓人震驚。
其實奏疏上也沒寫什麽東西,隻是各個新科進士家中的田地。
柯潛,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士,家中田產一百零七頃七百八十二畝。
劉升,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人士,家中田產二百七十八頃整。
王興,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士,家中田產四百九十六頃零五十四畝。
甚至新科進士中最為皇帝看重的王越也在,他家中的田產倒是不多,但是也有九十六頃二百八十九畝。
最多的是一個叫白良輔的進士,他的家裏居然有兩千多頃田地。
王直發現這些進士家裏都至少有近百頃土地,幾百頃也不是什麽奇怪的,王直又在暗地裏估算了一下,心中不禁有些發涼。
這些進士家中的田產,加起來居然達到了五萬多頃。
這個數字已經遠超他之前的估算,搞得他現在有些沒辦法和皇帝解釋了。
朱祁鈺看著臉色發白的王直,突然露出個笑容,問道:“王老愛卿,去年年底,朕和你說過吧,今年的稅銀要達到兩千萬兩以上,不知王老愛卿做到了沒有。”
見皇帝提起其他話題,王直連忙迴答道:“迴稟陛下,戶部統計,今年的折色鈔一十六萬一千七百九十八錠有奇,雜課鈔九百五十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七錠有奇,鹽課售出鹽引三百一十一萬六千四百五十一引,折色鈔一千一百四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五錠有奇,加起來達到兩千一百二十三萬三千五百一十錠,已經超過兩千萬了。”
朱祁鈺點點頭道:“很好,王老愛卿沒有辜負朕的期望,不過......”
朱祁鈺話題一轉,問道:“若是加上這近六萬頃的田地,朝廷又能多收多少賦稅呢?”
王直一愣,旋即大驚道:“陛下不可啊,朝廷向來是以士馭民,陛下切不可改了太祖祖製啊!”
和皇帝交鋒了這麽久,王直已經明白了皇帝到底想要幹什麽,他是想對舉人收取賦稅,但是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雖然朱祁鈺剛才沒有提到舉人,但是朱祁鈺有多聰明,最近這兩年王直是深刻體會到了,他相信,朱祁鈺絕對不會做出向滿朝文武收稅的決定,畢竟他還要靠這些人治理江山,維護朱家社稷呢,但是,如果對舉人收稅,卻是沒有那麽難了。
舉人雖說已經過了鄉試,屬於大明的預備役官員,但預備役畢竟是預備役,還不算是正式的官員,以朱祁鈺如今的威望,想要對他們下手,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種事情王直怎麽可能答應,雖說舉人不是大明在任官員,但是這些人可是遍布大明各地,絕大多數人都是身出地方大族,手裏握著成千上萬的佃農靠他們吃飯,關係網不知道會深入到什麽地方去,出手對付他們,也就意味著朱祁鈺將會迎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如果朱祁鈺玩軟的,和他們鬥輿論,那朱祁鈺隻有一個人,麵對的是天下萬千士人的反對,即便朱祁鈺再聖明,在他們嘴裏也能成為一個昏君。
如果朱祁鈺玩硬的,派兵收拾他們,那他們就敢立刻起兵,反抗朱明暴政,挽救天下百姓,到時候大明遍地烽火,朱祁鈺壓根沒辦法徹底撲滅,最後的結果肯定和隨末十八路反王一樣改朝換代。
朱祁鈺也是一愣,旋即微笑道:“王老愛卿果然是朕的肱骨啊,朕這都沒說出來呢,你就已經猜到了。”
“沒錯,朕的確是想讓天下士人繳納賦稅。”
“陛下不可。”王直立刻勸諫道:“天下士人向來萬眾一心,此事事關他們切身利益,又有太祖祖製,陛下若是行此事,後果不堪設想啊!”
朱祁鈺不悅道:“太祖祖製有提到他們可以不繳納賦稅嗎?”
一句話問得王直立刻啞口無言。
是的,太祖的祖製和後世人想的不一樣,大明其實是分賦稅和徭役的,統稱為賦役。
洪武十年,太祖朱元璋為收天下士人之心,下旨免除士人徭役,而且免除的不是全部徭役,而隻是其中的雜役。
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若賢人君子既貴其身,而複役其家,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自今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
這其實是說,讀書人是考上功名,就和普通百姓不一樣了,有了士人的身份,可以不用去做給衙門端茶倒水,清理河道,給縣老爺抬轎子之類這些有失體麵的事情,這也是曆朝曆代對讀書人的一種體恤。
但是朱元璋還強調了,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這實際上是在說,適用範圍在朝廷官員,並且是已經繳納了土地賦稅之後才能享有的特權。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為了照顧致仕官員,又下旨,自今內外官致仕還鄉者,複其家終身無所與,翻譯過來就是,致仕官員歸鄉之後,也不用服徭役。
對於在學的學子,朱元璋就遠沒有這麽大方了,他隻是免除了在學的學子自己要服的徭役,並沒有免除他們的賦稅,隻是在朱祁鈺那位戰神皇兄的時候,令監生家免差役二丁。
那麽為什麽這些人的賦稅可以不繳納呢?
根子還是在太祖朱元璋。
大明初創,經過蒙古人近百年的屠殺,華夏大地的讀書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大明治理天下還需要讀書人,所以朱元璋特意下旨,隻要考上秀才,可享免賦稅田地二十畝,這其實就是在鼓勵學子專心讀書,不用為生計發愁,考上了舉人可以免賦稅田地五十畝,也是一樣的道理。
朱元璋還特意改禦史台為都察院,設十三道禦史分巡天下,監督政策的執行,探查各地官員的風紀,順帶盯著各地的賦稅。
但問題就在這,即便是都察院的監察禦史,也都是讀書人出身,家中自然享受著讀書人身份帶來的好處。
於是乎,一切都漸漸偏離了太祖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