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鳳姐兒初初嫁進賈家時, 因為本來就是親戚, 大家常來常往,知根知底的,也就沒裝那個溫柔靦腆的小媳婦樣兒。
其時賈環尚小,見這個嫂嫂貌美無匹,更兼行動有禮, 心中便存了十分的敬慕,誰知這樣一位佳人卻心狠手辣, 待下人極為苛刻, 賈環見此, 立起敬而遠之之心。賈家自詡大族,凡事循禮,論起來,趙姨娘是鳳姐的叔妾,又育有探春姐弟,也該有些體麵,鳳姐對她卻動輒嗬斥,使得趙姨娘見她如鼠避貓。賈環讀書得了賈政的誇讚, 鳳姐也怕他奪了寶玉的風頭, 時常揪著一點兒小事大做文章,指使手下人上門滋擾。如此種種, 不出半年, 便使賈環生出嫌惡之心。
賈環雖與熙鳳交惡, 與堂兄賈璉的關係倒不錯, 為了避免損及賈璉顏麵,鳳姐兒所為,他多半默默忍下了,也不宣揚出去。
他自幼受賈政的教誨,也不愛理會內宅之事,隻因母親婢妾之身,其上尚有嫡母,私心裏怕嫡母陰害自己,才發展了幾個眼線,收集些小道消息。這次趙姨娘告狀,他也沒大喇喇的四處找人問內情,而是私下吩咐人旁敲側擊一下。事情吩咐下去,一時卻沒有迴音,他也就暫時將此事拋到了腦後。
賈政才因寶玉不肯勤學、流蕩優伶傷了一迴心,見賈環知上進,歡喜非常,想起用功過度致使早逝的長子來,自己嗟歎了一迴,也怕舊事重演,反寬慰他不必心急,見他因連日苦讀,眼窩下陷,一圈兒黑,又命他靜心調養。
迴了屋子,蕊書也勸:“我是個丫頭,原也不懂那些個大道理,隻知憑它是什麽緊要事,總要養好了身體是根本。你這樣沒日沒夜的熬,別說老爺了,就是我們見了,也心疼。”說完,自悔失言,匆匆扔下一句“我去看看燉的湯怎麽還沒送來”,扭身出去了。
簾子嘩啦啦的響,底下墜的一顆大琉璃珠兒鬆了線,掉在地上裂成兩半。
霽月在簾子外蹲下,撿起碎珠子順手用帕子包好,抿嘴笑道:“這蹄子,不知著什麽急,我正叫她呢,她倒跑了,隻當我的話是耳旁風!”
她有意搭話,哪知賈環隻是呆呆的,兩隻眼睛盯著書,過了片刻,才如夢初醒似的,含糊的“嗯”了一聲,敷衍意味明顯。
見此情狀,她心裏一突,不知怎麽,忽然起了疑心,便上前裝作整理書具,柳條兒似的身子倚在案旁,若無其事地道:“爺還不知道吧?前兒太太吩咐,從她每月的月例裏,單拿出二兩銀子一吊錢來給襲人,日後但凡姨娘們有的,襲人也有。”趙姨娘的為人不堪,霽月雖然是賈環的丫頭,心裏也鄙薄其為人,很不願奉承她,便含糊的稱了個“姨娘們”。
賈環笑道:“襲人……不是老太太指給寶玉的丫頭嗎?我記得的名兒她還掛在老太太那兒,太太這麽一弄,不成了跟老太太搶人了麽?”見霽月笑而不語,猛地迴過味來,失笑,“這丫頭還真是有成算哪!和寶玉胡混了這幾年,眼看著青春老大,寶玉是個靠不住的,老太太又無意,不聲不響的就跳到太太的船上來了。難為她這人才。”
霽月取笑道:“你果然愛她,不如和太太說了,討了她來,也不必又歎氣又唉聲的。”賈環聽了,一發批她“胡說”,又說,“寶玉也不知是幾世修的運道,身邊這許多人物,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大小姑奶奶,都不是好開交的。這些年我冷眼看去,唯有你妹子還是個厚道人。”霽月便說:“我們家人都是厚道的。”
兩人說了會子話,蕊書取了湯來,服侍賈環吃了,又打發他睡下。霽月在一旁冷眼旁觀二人之形容,見一切如常,方安了心。
*
與此同時,二房正院中。
王熙鳳一路穿堂過戶的走來,至台階下,婆子擺擺手,悄悄說“睡下了”,熙鳳向內一覷,見王夫人躺在涼榻上,身子朝裏,似是睡著了,玉釧兒坐在榻腳給她捶腿,便也壓低聲向那婆子笑道:“這早便睡下了?那我不打擾了,等太太醒了,與我通報一聲,就說我晚上再過來。”
那婆子還未及說話,可巧王夫人醒了,隔著窗子叫鳳姐兒:“是鳳兒麽?”鳳姐兒忙答應著進去。王夫人便問她有什麽事,鳳姐兒迴了,遲疑了一下,又笑道:“還有一樁事,我拿不準,須得請太太的示下。”王夫人笑道:“你當家非隻一日,也曆練出來了。有什麽事,你隻管做主就是了,何必問我。”鳳姐兒斟酌著道:“是環兄弟的事。他屋裏的霽月,如今也有十七八歲了,前兒她娘來求我,說想聘出去。她老子娘也是幾輩子的老人了,素來當差勤謹,我想著,給她這個體麵就完了,隻是她娘急得很,這就要把閨女領出去,卻是難辦。”
“糊塗!”王夫人聽了,沉聲斥道,也不知罵的誰,“她家裏的閨女還當著差呢!主子還沒發話,她倒尋摸好下家了。主子點頭放她出去是恩典,不放她也沒什麽可埋怨的。”
鳳姐兒隻得答應著走了。迴了家裏,正吃著茶呢,氣還沒消,正逢著霽月她媽來打聽事成不成,沒好氣的擱下茶盞,說:“太太沒應,另想法子罷。你丫頭不是在老三麵前很有體麵麽?叫她求求老三,好多著呢!”一句話說得霽月娘再無話,自己訕了一會兒就告退了。
見她走了,平兒才說:“奶奶實不該插手這事的,丫頭們有差事的,到了年歲,自有成管事的或是她們父母做主,或是配個小子,或是往外聘出去,都不幹奶奶的事,況且還有不肯出去的呢。”她說得隱晦,然而多年主仆,鳳姐兒也是一聽就明,不以為然道:“這一個不一樣,她那主子不像咱們二爺好色如命,也不像寶玉多情心軟,待她們倒寬厚,趁著還有情分在,早早的脫身出去,沒準兒還能混上份兒嫁妝。”平兒歎氣道:“我隻怕一開了這個頭,以後就沒完沒了了。”鳳姐兒卻毫不在意。
這廂霽月爹娘果依鳳姐兒所言,尋著霽月迴家的日子,跟閨女說了,叫霽月去求賈環。霽月一聽爹娘要把自己許了人,哪裏經得住這個,當即大鬧一場,直說死了也不出去,一時把她爹娘唬住了,此節按下不表。
卻說賈環閉門讀書,除了賈赦、薛姨媽等人生辰時去拜了一迴壽,再沒出過門。黛玉探春等怕擾了他,也不敢登門。
這年賈政又點了學差,擇定八月二十日啟程赴任,這日拜別了賈母,由眾子侄送至灑淚亭方迴。寶玉沒了管束,越發高興,因天氣炎熱,他不耐高溫,便沒出去,隻在園中玩耍,各姊妹處無處不去。
由是光陰忽逝,這一日,正無聊之間,便見探春的丫頭翠墨走來,遞與他一張花箋,打開看時,卻是探春邀他前去起個詩社,不由喜的拍手笑道:“有趣,有趣!竟是三妹妹高雅。”於是同翠墨出門,才至沁芳橋,後門上值日的婆子拿著個帖兒過來,口內說:“芸哥兒請安,在後門等著,叫我送來的。”寶玉打開看時,見起頭兩行是:
不肖男芸恭請:
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遂付之一笑,問道:“獨他來了,還有什麽人?”婆子道:“還有兩盆花兒。”寶玉道:“你出去說,我知道了,叫他閑了進來請安,把那兩盆花兒送我屋子裏去。”說完便走了。
你道那賈芸是誰?他原也是榮寧二公的子孫,草字輩,隻因家業凋零,父親早逝,隻得一個寡母撫養,母子二人就靠宗族救助過活。貴妃省親,賈府修建大觀園,他巴結上賈璉夫婦,攬了個栽種花木的活兒,這才闊起來。他一貫伶俐乖覺,偶然與寶玉搭了句話,就順杆子爬當了寶玉的便宜兒子。
隻是他人雖聰明,到底性情上與寶玉合不大來,寶玉與他說了兩迴話,深覺其俗,便不大樂意搭理他了。賈芸也隻得認了,苦思討好寶玉之法,今日便遞帖子請安,隨送上兩盆珍品海棠花兒,冀以籠絡寶玉。
這裏寶玉進了探春所居的秋爽齋,便見黛玉、寶釵、迎春惜春姊妹都到了,探春卻是與黛玉一處——自打賈環去赴試,兩人便時常找到一處說話,互相排解安慰,眾人也見怪不怪。
一時李紈也來了,眾人聚齊,七嘴八舌議論起來。黛玉先提議起個別號,眾人應合,探春自取雅號為“蕉下客”,送黛玉號為“瀟湘妃子”,李紈又替寶釵定為“蘅蕪君”,眾人都說當。唯寶玉舊年的號太多,竟定不下來,迎春惜春詩才不佳,便簡單的隨住處,一個叫“菱洲”,一個叫“藕榭”,倒也新鮮別致。
隨即又議定詩社規矩,如何作東道,何人限韻,何人監場,竟正正經經的立起詩社來。這原是探春起的興,如今詩社也全了,即提議今日此刻便開社作詩,於是李紈出題,迎春限韻,眾人即做起詩來。
其時賈環尚小,見這個嫂嫂貌美無匹,更兼行動有禮, 心中便存了十分的敬慕,誰知這樣一位佳人卻心狠手辣, 待下人極為苛刻, 賈環見此, 立起敬而遠之之心。賈家自詡大族,凡事循禮,論起來,趙姨娘是鳳姐的叔妾,又育有探春姐弟,也該有些體麵,鳳姐對她卻動輒嗬斥,使得趙姨娘見她如鼠避貓。賈環讀書得了賈政的誇讚, 鳳姐也怕他奪了寶玉的風頭, 時常揪著一點兒小事大做文章,指使手下人上門滋擾。如此種種, 不出半年, 便使賈環生出嫌惡之心。
賈環雖與熙鳳交惡, 與堂兄賈璉的關係倒不錯, 為了避免損及賈璉顏麵,鳳姐兒所為,他多半默默忍下了,也不宣揚出去。
他自幼受賈政的教誨,也不愛理會內宅之事,隻因母親婢妾之身,其上尚有嫡母,私心裏怕嫡母陰害自己,才發展了幾個眼線,收集些小道消息。這次趙姨娘告狀,他也沒大喇喇的四處找人問內情,而是私下吩咐人旁敲側擊一下。事情吩咐下去,一時卻沒有迴音,他也就暫時將此事拋到了腦後。
賈政才因寶玉不肯勤學、流蕩優伶傷了一迴心,見賈環知上進,歡喜非常,想起用功過度致使早逝的長子來,自己嗟歎了一迴,也怕舊事重演,反寬慰他不必心急,見他因連日苦讀,眼窩下陷,一圈兒黑,又命他靜心調養。
迴了屋子,蕊書也勸:“我是個丫頭,原也不懂那些個大道理,隻知憑它是什麽緊要事,總要養好了身體是根本。你這樣沒日沒夜的熬,別說老爺了,就是我們見了,也心疼。”說完,自悔失言,匆匆扔下一句“我去看看燉的湯怎麽還沒送來”,扭身出去了。
簾子嘩啦啦的響,底下墜的一顆大琉璃珠兒鬆了線,掉在地上裂成兩半。
霽月在簾子外蹲下,撿起碎珠子順手用帕子包好,抿嘴笑道:“這蹄子,不知著什麽急,我正叫她呢,她倒跑了,隻當我的話是耳旁風!”
她有意搭話,哪知賈環隻是呆呆的,兩隻眼睛盯著書,過了片刻,才如夢初醒似的,含糊的“嗯”了一聲,敷衍意味明顯。
見此情狀,她心裏一突,不知怎麽,忽然起了疑心,便上前裝作整理書具,柳條兒似的身子倚在案旁,若無其事地道:“爺還不知道吧?前兒太太吩咐,從她每月的月例裏,單拿出二兩銀子一吊錢來給襲人,日後但凡姨娘們有的,襲人也有。”趙姨娘的為人不堪,霽月雖然是賈環的丫頭,心裏也鄙薄其為人,很不願奉承她,便含糊的稱了個“姨娘們”。
賈環笑道:“襲人……不是老太太指給寶玉的丫頭嗎?我記得的名兒她還掛在老太太那兒,太太這麽一弄,不成了跟老太太搶人了麽?”見霽月笑而不語,猛地迴過味來,失笑,“這丫頭還真是有成算哪!和寶玉胡混了這幾年,眼看著青春老大,寶玉是個靠不住的,老太太又無意,不聲不響的就跳到太太的船上來了。難為她這人才。”
霽月取笑道:“你果然愛她,不如和太太說了,討了她來,也不必又歎氣又唉聲的。”賈環聽了,一發批她“胡說”,又說,“寶玉也不知是幾世修的運道,身邊這許多人物,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大小姑奶奶,都不是好開交的。這些年我冷眼看去,唯有你妹子還是個厚道人。”霽月便說:“我們家人都是厚道的。”
兩人說了會子話,蕊書取了湯來,服侍賈環吃了,又打發他睡下。霽月在一旁冷眼旁觀二人之形容,見一切如常,方安了心。
*
與此同時,二房正院中。
王熙鳳一路穿堂過戶的走來,至台階下,婆子擺擺手,悄悄說“睡下了”,熙鳳向內一覷,見王夫人躺在涼榻上,身子朝裏,似是睡著了,玉釧兒坐在榻腳給她捶腿,便也壓低聲向那婆子笑道:“這早便睡下了?那我不打擾了,等太太醒了,與我通報一聲,就說我晚上再過來。”
那婆子還未及說話,可巧王夫人醒了,隔著窗子叫鳳姐兒:“是鳳兒麽?”鳳姐兒忙答應著進去。王夫人便問她有什麽事,鳳姐兒迴了,遲疑了一下,又笑道:“還有一樁事,我拿不準,須得請太太的示下。”王夫人笑道:“你當家非隻一日,也曆練出來了。有什麽事,你隻管做主就是了,何必問我。”鳳姐兒斟酌著道:“是環兄弟的事。他屋裏的霽月,如今也有十七八歲了,前兒她娘來求我,說想聘出去。她老子娘也是幾輩子的老人了,素來當差勤謹,我想著,給她這個體麵就完了,隻是她娘急得很,這就要把閨女領出去,卻是難辦。”
“糊塗!”王夫人聽了,沉聲斥道,也不知罵的誰,“她家裏的閨女還當著差呢!主子還沒發話,她倒尋摸好下家了。主子點頭放她出去是恩典,不放她也沒什麽可埋怨的。”
鳳姐兒隻得答應著走了。迴了家裏,正吃著茶呢,氣還沒消,正逢著霽月她媽來打聽事成不成,沒好氣的擱下茶盞,說:“太太沒應,另想法子罷。你丫頭不是在老三麵前很有體麵麽?叫她求求老三,好多著呢!”一句話說得霽月娘再無話,自己訕了一會兒就告退了。
見她走了,平兒才說:“奶奶實不該插手這事的,丫頭們有差事的,到了年歲,自有成管事的或是她們父母做主,或是配個小子,或是往外聘出去,都不幹奶奶的事,況且還有不肯出去的呢。”她說得隱晦,然而多年主仆,鳳姐兒也是一聽就明,不以為然道:“這一個不一樣,她那主子不像咱們二爺好色如命,也不像寶玉多情心軟,待她們倒寬厚,趁著還有情分在,早早的脫身出去,沒準兒還能混上份兒嫁妝。”平兒歎氣道:“我隻怕一開了這個頭,以後就沒完沒了了。”鳳姐兒卻毫不在意。
這廂霽月爹娘果依鳳姐兒所言,尋著霽月迴家的日子,跟閨女說了,叫霽月去求賈環。霽月一聽爹娘要把自己許了人,哪裏經得住這個,當即大鬧一場,直說死了也不出去,一時把她爹娘唬住了,此節按下不表。
卻說賈環閉門讀書,除了賈赦、薛姨媽等人生辰時去拜了一迴壽,再沒出過門。黛玉探春等怕擾了他,也不敢登門。
這年賈政又點了學差,擇定八月二十日啟程赴任,這日拜別了賈母,由眾子侄送至灑淚亭方迴。寶玉沒了管束,越發高興,因天氣炎熱,他不耐高溫,便沒出去,隻在園中玩耍,各姊妹處無處不去。
由是光陰忽逝,這一日,正無聊之間,便見探春的丫頭翠墨走來,遞與他一張花箋,打開看時,卻是探春邀他前去起個詩社,不由喜的拍手笑道:“有趣,有趣!竟是三妹妹高雅。”於是同翠墨出門,才至沁芳橋,後門上值日的婆子拿著個帖兒過來,口內說:“芸哥兒請安,在後門等著,叫我送來的。”寶玉打開看時,見起頭兩行是:
不肖男芸恭請:
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遂付之一笑,問道:“獨他來了,還有什麽人?”婆子道:“還有兩盆花兒。”寶玉道:“你出去說,我知道了,叫他閑了進來請安,把那兩盆花兒送我屋子裏去。”說完便走了。
你道那賈芸是誰?他原也是榮寧二公的子孫,草字輩,隻因家業凋零,父親早逝,隻得一個寡母撫養,母子二人就靠宗族救助過活。貴妃省親,賈府修建大觀園,他巴結上賈璉夫婦,攬了個栽種花木的活兒,這才闊起來。他一貫伶俐乖覺,偶然與寶玉搭了句話,就順杆子爬當了寶玉的便宜兒子。
隻是他人雖聰明,到底性情上與寶玉合不大來,寶玉與他說了兩迴話,深覺其俗,便不大樂意搭理他了。賈芸也隻得認了,苦思討好寶玉之法,今日便遞帖子請安,隨送上兩盆珍品海棠花兒,冀以籠絡寶玉。
這裏寶玉進了探春所居的秋爽齋,便見黛玉、寶釵、迎春惜春姊妹都到了,探春卻是與黛玉一處——自打賈環去赴試,兩人便時常找到一處說話,互相排解安慰,眾人也見怪不怪。
一時李紈也來了,眾人聚齊,七嘴八舌議論起來。黛玉先提議起個別號,眾人應合,探春自取雅號為“蕉下客”,送黛玉號為“瀟湘妃子”,李紈又替寶釵定為“蘅蕪君”,眾人都說當。唯寶玉舊年的號太多,竟定不下來,迎春惜春詩才不佳,便簡單的隨住處,一個叫“菱洲”,一個叫“藕榭”,倒也新鮮別致。
隨即又議定詩社規矩,如何作東道,何人限韻,何人監場,竟正正經經的立起詩社來。這原是探春起的興,如今詩社也全了,即提議今日此刻便開社作詩,於是李紈出題,迎春限韻,眾人即做起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