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長安君,汝等趙人,為何要著禽獸之服?”
匡梁此言極其無禮,引發了周圍齊人的一陣哄笑,這句話也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雖然胡服騎射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但在齊國,依然視之為異端,臨淄的宮廷內院,豪長之家,可沒少對此加以嘲笑。
長安君手下眾人將此視為侮辱,頓時大怒,趙括握緊了弓,手摸到了箭羽上,魯勾踐更是瞋目,幾欲拔劍出鞘……
還是明月攔住了他們,讓眾人稍安勿躁,這匡梁是個堅定的反趙派,在公眾場合三番五次挑釁,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若是貿然起了衝突,反而讓他得逞。
明月便冷笑著反問道:“匡將軍此言何意?若不解釋清楚,恐怕是在刻意挑撥齊趙關係。”
匡梁指了指自己身上傳統的寬大袍服,又指著趙人身上的胡服,輕蔑地說道:“我聽說過一句話,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如今長安君等棄諸夏之服而衣戎狄之裳,這不是著禽獸服,效禽獸行,是什麽?”
他又朝他身後的眾人看了看,玩味地說道:“不過我也聽說,趙地有諸多胡人,還有連續幾代趙國君主娶胡女為妻妾,想來沾染戎狄之俗,也不足為怪。”
言下之意,倒是在嘲笑趙國王室血緣雜亂了,民俗也如戎狄,此言再度引發了一陣大笑,高台上眾貴女掩口而笑,太子建也樂不可支,趙人的臉色越來越鐵青,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視啊。
還是幫助太子建主持狩獵的齊國相邦王孫賈見情況不對,出言訓斥道:“匡將軍,慎言!”
明月重重看了匡梁一眼,一言不發,下馬上前,向主持這次狩獵的齊國太子建、王孫賈施禮:“太子,齊相,今日之事,有辱國之嫌,我請就此事,與匡將軍辯上一辯!”
王孫賈不希望事情鬧大,想要化解,太子建卻是個不嫌事大的,當即拍手道:“善,久聞長安君口才了得,今日便暢所欲言,匡將軍,你也過來。”
明月立在台下,掃了一眼這紫帳周圍的人,看著他們竊竊私語的神情,知道今日若是不能挫一挫匡梁等人,恐怕會有辱國之恥,他往後在臨淄的日子,會更加不好過。
於是他便道:“深奧的大道理,想來匡將軍也聽不懂,我還是說一些先生能懂的吧。”
匡梁也坐到了長安君的對麵,看了一眼站在太子背後的老儒滕更,滕更朝他點了點頭,他才安心地說道:“那便要請長安君教教我,為何高貴的華夏貴胄,要穿禽獸戎狄之衣,難道還有何苦衷不成?”
“很簡單。”
明月舉起了自己的一隻手,說道:“尚書中有一句話,‘惟人萬物之靈’。但人生來便比其他動物羸弱,無虎豹之雄,爪牙之利;亦無犀兕之甲,皮革之厚;更無鹿馬之速,迅如飄風。如此弱小之輩,本當為虎豹所吞食,如今卻遍布天下,樹立城邑,興旺繁衍,反倒能輕鬆獵殺虎豹,何也?”
等周圍嘰嘰喳喳議論一番後,他才說出了答案:“因為,人善於學習。上古先民,學習禽獸之長,鑄刀兵劍戟為人之爪牙,剝動物甲胄為人之皮毛,馴牛馬牲畜為人之坐騎。故而人雖一身孑然,卻能皆有虎豹、犀兕、鹿馬之長,如此,方能以蘆葦之軀,披荊斬棘,開天辟地,卓然雄踞於萬物之尊!”
……
“原來人是靠著向禽獸學習,才成了萬物之尊的……”
這一番話簡單易懂,連文盲都能理解,高台上的女眷,太子建左右的侍從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匡將軍今日又說,戎狄乃豺狼禽獸,此言不錯,但就算他們真是禽獸,卻有其長處。”
“趙國的情勢與齊國不同,太原之北,代、雲中、雁門等地,皆為胡族。在趙國有一句俗話,叫胡兒十歲能騎馬,胡人之代馬,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胡人之騎,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胡人之士,饑餐肉渴飲酪,不懼風雨疲勞,能在馬上奔襲千裏,中國之士弗與也。以上三者,便是胡人的長處,若是我趙國依靠笨重的戰車、輜重後勤長達數裏的步卒,與胡人相鬥,絕無勝算。”
“故而我祖趙武靈王開天下之先,勇於變革,師胡長技以製胡,十年之內,以輕騎破中山,定三胡。於是武靈王之後,平常穿華服夏章,戰時著胡服騎射,就成了趙國的傳統。”
“是故,匡將軍說吾等著禽獸之衣,殊不知,他自己身上的兵器、甲胄,甚至還有車前的馬,都是在向禽獸學習呢!這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麽?不過這在我看來,並不是什麽恥辱的事,而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必做之事。”
長安君的口才比預想中更犀利,語言淺顯,卻極有邏輯,以極簡單的東西來打比方,使得人人都能聽懂,方才嗤笑趙人穿著的人仔細想想,才驚覺自己身上穿的,腳下踩的,竟都是人向禽獸學習的結果?臉色發紅之餘,也覺得自己的確沒道理鄙夷趙人的胡服騎射了。
“這……”匡梁本是粗人,有意挑釁,卻被長安君妙語所黜,一時間有些無言以對,便再次看向了滕更,向他求助。
老儒滕更暗罵一聲豎子不可與之謀後,笑著站了出來,說道:“長安君果然唇齒犀利,能將兩件不相幹說到一起。人學於禽獸之說,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明月看向滕更,清楚這也是一個反趙派,那一日在太子宮中,這老儒就與匡梁一文一武,一唱一和刁難自己,匡梁幾句話被駁倒後,滕更便隻能站出來了。
他問道:“那滕老先生有何不同見解?”
滕更搖頭晃腦地說道:“上古之時,人茹毛飲血,朝不保夕,故而隻能效仿一些東西,來防身自衛,無可厚非。而當今之世,人已無禽獸侵擾之虞,為家為國者,本應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讓百姓穿著華章夏服,以此為榮,豈可舍此而襲遠方之服,棄儒者之教,遠中國風俗?”
他搬出了先師孟子這尊大神,來壓迫對手:“詩言,‘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對於遠方蠻夷,應該用中國的禮儀衣冠去教化他們,豈能反過來向他們學習?吾師孟子曾言,但聞出於幽穀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穀者;但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當年南蠻與北狄交侵,若非管仲,天下人都要披發左衽了,如今戎狄之患僅在邊疆,趙國卻主動穿上蠻夷的衣冠,這是讓管仲阻止的事情發生啊,真是不知所謂!”
這老儒說得義憤填膺,隻差給趙國人安上一個“華夏叛徒,斯文敗類”的大帽子了。
聽完之後,周圍再度議論紛紛,長安君卻大笑起來。
滕更問道:“長安君為何發笑?”
明月止住了笑,肅然道:“我祖趙武靈王主持胡服騎射時就說過,此舉必然是愚者所笑,賢者察焉。本以為三四十年過去,天下人應當能理解了,孰料還是有先生這般食古不化的大愚若智者!”
匡梁此言極其無禮,引發了周圍齊人的一陣哄笑,這句話也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雖然胡服騎射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但在齊國,依然視之為異端,臨淄的宮廷內院,豪長之家,可沒少對此加以嘲笑。
長安君手下眾人將此視為侮辱,頓時大怒,趙括握緊了弓,手摸到了箭羽上,魯勾踐更是瞋目,幾欲拔劍出鞘……
還是明月攔住了他們,讓眾人稍安勿躁,這匡梁是個堅定的反趙派,在公眾場合三番五次挑釁,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若是貿然起了衝突,反而讓他得逞。
明月便冷笑著反問道:“匡將軍此言何意?若不解釋清楚,恐怕是在刻意挑撥齊趙關係。”
匡梁指了指自己身上傳統的寬大袍服,又指著趙人身上的胡服,輕蔑地說道:“我聽說過一句話,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如今長安君等棄諸夏之服而衣戎狄之裳,這不是著禽獸服,效禽獸行,是什麽?”
他又朝他身後的眾人看了看,玩味地說道:“不過我也聽說,趙地有諸多胡人,還有連續幾代趙國君主娶胡女為妻妾,想來沾染戎狄之俗,也不足為怪。”
言下之意,倒是在嘲笑趙國王室血緣雜亂了,民俗也如戎狄,此言再度引發了一陣大笑,高台上眾貴女掩口而笑,太子建也樂不可支,趙人的臉色越來越鐵青,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視啊。
還是幫助太子建主持狩獵的齊國相邦王孫賈見情況不對,出言訓斥道:“匡將軍,慎言!”
明月重重看了匡梁一眼,一言不發,下馬上前,向主持這次狩獵的齊國太子建、王孫賈施禮:“太子,齊相,今日之事,有辱國之嫌,我請就此事,與匡將軍辯上一辯!”
王孫賈不希望事情鬧大,想要化解,太子建卻是個不嫌事大的,當即拍手道:“善,久聞長安君口才了得,今日便暢所欲言,匡將軍,你也過來。”
明月立在台下,掃了一眼這紫帳周圍的人,看著他們竊竊私語的神情,知道今日若是不能挫一挫匡梁等人,恐怕會有辱國之恥,他往後在臨淄的日子,會更加不好過。
於是他便道:“深奧的大道理,想來匡將軍也聽不懂,我還是說一些先生能懂的吧。”
匡梁也坐到了長安君的對麵,看了一眼站在太子背後的老儒滕更,滕更朝他點了點頭,他才安心地說道:“那便要請長安君教教我,為何高貴的華夏貴胄,要穿禽獸戎狄之衣,難道還有何苦衷不成?”
“很簡單。”
明月舉起了自己的一隻手,說道:“尚書中有一句話,‘惟人萬物之靈’。但人生來便比其他動物羸弱,無虎豹之雄,爪牙之利;亦無犀兕之甲,皮革之厚;更無鹿馬之速,迅如飄風。如此弱小之輩,本當為虎豹所吞食,如今卻遍布天下,樹立城邑,興旺繁衍,反倒能輕鬆獵殺虎豹,何也?”
等周圍嘰嘰喳喳議論一番後,他才說出了答案:“因為,人善於學習。上古先民,學習禽獸之長,鑄刀兵劍戟為人之爪牙,剝動物甲胄為人之皮毛,馴牛馬牲畜為人之坐騎。故而人雖一身孑然,卻能皆有虎豹、犀兕、鹿馬之長,如此,方能以蘆葦之軀,披荊斬棘,開天辟地,卓然雄踞於萬物之尊!”
……
“原來人是靠著向禽獸學習,才成了萬物之尊的……”
這一番話簡單易懂,連文盲都能理解,高台上的女眷,太子建左右的侍從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匡將軍今日又說,戎狄乃豺狼禽獸,此言不錯,但就算他們真是禽獸,卻有其長處。”
“趙國的情勢與齊國不同,太原之北,代、雲中、雁門等地,皆為胡族。在趙國有一句俗話,叫胡兒十歲能騎馬,胡人之代馬,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胡人之騎,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胡人之士,饑餐肉渴飲酪,不懼風雨疲勞,能在馬上奔襲千裏,中國之士弗與也。以上三者,便是胡人的長處,若是我趙國依靠笨重的戰車、輜重後勤長達數裏的步卒,與胡人相鬥,絕無勝算。”
“故而我祖趙武靈王開天下之先,勇於變革,師胡長技以製胡,十年之內,以輕騎破中山,定三胡。於是武靈王之後,平常穿華服夏章,戰時著胡服騎射,就成了趙國的傳統。”
“是故,匡將軍說吾等著禽獸之衣,殊不知,他自己身上的兵器、甲胄,甚至還有車前的馬,都是在向禽獸學習呢!這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麽?不過這在我看來,並不是什麽恥辱的事,而是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必做之事。”
長安君的口才比預想中更犀利,語言淺顯,卻極有邏輯,以極簡單的東西來打比方,使得人人都能聽懂,方才嗤笑趙人穿著的人仔細想想,才驚覺自己身上穿的,腳下踩的,竟都是人向禽獸學習的結果?臉色發紅之餘,也覺得自己的確沒道理鄙夷趙人的胡服騎射了。
“這……”匡梁本是粗人,有意挑釁,卻被長安君妙語所黜,一時間有些無言以對,便再次看向了滕更,向他求助。
老儒滕更暗罵一聲豎子不可與之謀後,笑著站了出來,說道:“長安君果然唇齒犀利,能將兩件不相幹說到一起。人學於禽獸之說,看似有理,其實不然。”
明月看向滕更,清楚這也是一個反趙派,那一日在太子宮中,這老儒就與匡梁一文一武,一唱一和刁難自己,匡梁幾句話被駁倒後,滕更便隻能站出來了。
他問道:“那滕老先生有何不同見解?”
滕更搖頭晃腦地說道:“上古之時,人茹毛飲血,朝不保夕,故而隻能效仿一些東西,來防身自衛,無可厚非。而當今之世,人已無禽獸侵擾之虞,為家為國者,本應當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讓百姓穿著華章夏服,以此為榮,豈可舍此而襲遠方之服,棄儒者之教,遠中國風俗?”
他搬出了先師孟子這尊大神,來壓迫對手:“詩言,‘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對於遠方蠻夷,應該用中國的禮儀衣冠去教化他們,豈能反過來向他們學習?吾師孟子曾言,但聞出於幽穀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穀者;但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當年南蠻與北狄交侵,若非管仲,天下人都要披發左衽了,如今戎狄之患僅在邊疆,趙國卻主動穿上蠻夷的衣冠,這是讓管仲阻止的事情發生啊,真是不知所謂!”
這老儒說得義憤填膺,隻差給趙國人安上一個“華夏叛徒,斯文敗類”的大帽子了。
聽完之後,周圍再度議論紛紛,長安君卻大笑起來。
滕更問道:“長安君為何發笑?”
明月止住了笑,肅然道:“我祖趙武靈王主持胡服騎射時就說過,此舉必然是愚者所笑,賢者察焉。本以為三四十年過去,天下人應當能理解了,孰料還是有先生這般食古不化的大愚若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