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與竹絲扣瓷

    科普向

    徽墨: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徽墨品種繁多,主要有漆煙、油煙、鬆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等。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材料製成。徽墨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使墨本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鬱,奉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唐代末期,由於安史之亂,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致製墨中心南移。

    南唐,後主李煜得奚氏墨,視為珍寶。遂令其子廷為墨務官,全國製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

    宋元時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添加藥物成為藥墨。使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了藏墨,因而墨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展。

    明代中期以後,在整個徽州地區,出現了徽人家傳戶習的製墨景象,使得徽州成為全國製墨業的中心。

    清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量激增。

    黃山市、宣城市地處北亞熱帶,屬於濕潤性季風氣候,具有溫和多雨,

    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氣溫6c-15c,大部分地區冬無嚴寒,無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達2708毫米。降水多集中於5-8月。中低山地大部分為黃壤,山地黃棕壤,土層較厚,石礫含量較高。丘陵地帶多為紅壤和紫色土,質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山麓盆地與平原穀地多砂壤土、溪河兩岸多衝積土,適宜製墨材料鬆木、桐籽樹的生長。

    按原料分:油煙墨、鬆煙墨、炭黑墨三種。

    按製作類型分:主要有漆煙、油煙、鬆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朱砂等。

    鬆煙:產地範圍內長於高山瘠地的鬆樹,取其鬆枝下八尺主幹燒製而成。

    油煙:產地範圍內的桐籽樹、漆樹果實榨油後煉製而成。

    水:產地範圍內的新安江和漸江等泉水。

    輔料:金箔、麝香、冰片、中藥材、香料、皮膠或骨膠等。

    竹絲扣瓷:東方藝術之花

    竹絲扣瓷,是四川成都地區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以景德鎮名瓷作內胎,外麵采用竹絲手工編織。竹絲瓷胎編製技藝采用疏密相間,疏中有細,細中有粗的密編;其圖案花色既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圖樣。竹絲瓷胎工藝品不鬆不裂,不受蟲蛀,隻要注意防潮,經久耐用。這些獨具文化特色的工藝珍品一直作為華夏對外貿易商品和國際文化交流的展品,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

    成都竹絲瓷胎是以景德鎮名瓷作內胎,用絲細如發,輕薄如綢的竹絲,精巧編織,依胎成型,緊扣瓷胎。編好的成品不論是竹絲本色,還是增飾的別色花紋,或者是編織上的蛟龍戲珠,色澤雅致,清新自然。成都竹絲瓷胎選擇成都平原西部邛崍山一帶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選竹有嚴格要求;專門擇取生長2至3年、節距2尺左右,無劃傷斑跡的壯竹,要經過幾道工序處理,每100斤原竹隻能抽絲8兩,其價值同銀子相當。竹絲瓷胎的主要生產企業是華夏成都竹編工藝廠。老藝人張國正編製的飯碗、餐具、竹絲帳子曾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賽會,榮獲銀質獎章;1979年,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成都生產的竹編工藝品瓷胎竹編又稱竹絲扣瓷,是竹編工藝品中一種獨具特色的品種。它是以瓷器器皿為胎,用纖細如發的竹絲,柔軟如綢的竹篾,依編織而成。竹絲瓷胎編製技藝采用疏密相間,疏中有細,細中有粗的密編;其圖案花色既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又有千姿百態的自然圖樣。竹絲瓷胎工藝品不鬆不裂,不受蟲蛀,隻要注意防潮,經久耐用。薄如綢的竹絲,精巧編織,依胎成型,緊扣瓷胎。編好的成品不論是竹絲本色,還是增飾的別色花紋,或者是編織上的蛟龍戲珠,色澤雅致,清新自然。因為竹絲依胎成形,隨胎編織,緊扣瓷胎,胎彎竹彎,形曲篾曲,編織成功後,竹絲和瓷胎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所以又稱竹絲扣瓷。清雅瑩潤的絲竹和潔白如雪的名瓷相映成趣,使它在華夏眾多的竹編工藝品中卓然獨立,別具一格。

    景德鎮瓷胎竹編將質地堅韌,富有彈性,皮麵潔淨,纖維細長的竹子,劈成薄如綢絹,細如紗線的蔑片、篾絲或粗篾,染上美麗的色彩,以潔白如玉的瓷器為胎,外麵織就各種玲瓏剔透、美觀輕便的篾罩,猶如冰肌雪膚的美人穿上了一件豔麗雅致的錦衣使景德鎮名瓷錦上添花。瓷胎竹器巧妙地將雕刻、彩繪、嵌鑲畫的藝術特色融為一爐,集於一器,形態生動,秀雅宜人,富有濃鬱裝飾趣味。所以,它一經問世,便名揚四海,暢銷港澳、東南亞、英、日、意、荷蘭、加拿大、米國等地區和國家。

    胎竹編以依胎成型、緊扣底胎為其特色,也受其限製。工廠發揮瓷胎竹編技藝,移植到其他底胎和無胎產品中,開發了竹編首飾盒和竹編包類、竹編動物等新產品新品種。我們將繼續努力,創造瓷胎竹編的未來。瓷胎竹編工藝品的產品常規分類:瓷胎竹編花瓶、竹編茶具、瓷胎竹編咖啡具、瓷胎竹編酒具、瓷胎竹編文具、竹編平麵畫。

    竹絲瓷胎主要產地在四川,瓷胎竹編工藝品是四川成都地區獨有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於清代中葉,當時主要用做貢品。由於世道艱辛,技藝幾經絕傳,五十年代經重新發掘、恢複生產。平樂瓷胎竹編在20世紀70年代,發生過一次技術革命與飛躍,當時成都竹編廠一位技術骨幹,已經73歲的林紹清師傅來到平樂選購竹子,看見當地民間有很多藝人在從事瓷胎竹編生產,於是就把自己一生的絕技傳授給一個叫李萬東的藝人,後來李萬東又帶了許多徒弟,於是瓷胎竹編工藝就在古鎮平樂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平樂古鎮從事瓷胎竹編工藝生產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平樂鎮同樂村的蘆溝和金河村等地。20世紀80年代,平樂從事瓷胎竹編的廠家有10多家,僅古鎮老街上就有紅星、萬家及江西等好幾家。其中,規模最大的萬家竹編廠擁有技術工人三、四百人,形成了當地竹編工藝的高峰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工藝大師到匠心教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年傳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年傳承並收藏從工藝大師到匠心教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