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向

    蜀繡:居四大名繡之首。

    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蜀繡以其純熟的工藝和細膩的線條躋於華夏的四大名繡之列,在其悠久的發展曆史中逐漸形成針法嚴謹、片線光亮、針腳平齊、色彩明快等特點。蜀繡用成都地區練染的各色散線(較粗鬆的絲線)或絲線(較細緊的絲線)繡製於本地所造綢緞上。由於選料、製作認真,成品工堅、料實、價廉,長期以來行銷於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省,頗受歡迎。

    據統計,蜀繡針法有12大類,130餘種之多,是四大名繡之最豐富者,而70餘道衣錦線更是蜀繡所獨具。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各種針法交錯使用,變化多端,或粗細相間,或虛實結合,yin陽遠近表現無遺。這些傳統技藝既長於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的工筆,又善於表現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劃人物形象也逼真傳神。解放以來針法繡技又有所創新,如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蜀繡繡法靈活,適應力強。一般繡品都采用綢、緞、絹、紗、縐作為麵料,並根據繡物的需要,製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蜀繡常用暈針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把繡物繡得惟妙惟肖。如鯉魚的靈動、金絲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它還采用線條繡,在潔白的軟緞麵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色調柔和。不僅增添了筆墨的shi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蜀繡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除以古代名家畫作如蘇東坡的怪石叢條、鄭板橋的竹石、陳老蓮的人物等為粉本,又請當時名畫家設計繡稿,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造的一幅佳作。繡製流行圖案既有山水花鳥、**、龍鳳、瓦文、古錢一類,又有民間傳說,如八仙過海、麻姑獻壽,吹簫引鳳、麒麟送子等,也有隱喻喜慶吉祥榮華富貴的喜鵲鬧梅、鴛鴦戲水、金玉滿堂、鳳穿牡丹等,富於濃鬱地方特色的圖案如芙蓉鯉魚、竹林馬雞、山水熊貓花鳥人物等也深受東西方人青睞。

    蜀繡的發展基於蜀地富饒,尤其是所產絲帛質好量大。西漢文學家楊雄《蜀都賦》雲:錦布繡望,芒芒兮無幅,並描述在成都隨處可見揮肱織錦、展帛刺繡的情景,另有揚雄《繡補》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蜀繡技藝的高度讚譽。西漢末,蜀地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後漢書》)。據文獻記載,東漢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繡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馬或其他物資。晉常璩《華陽國誌》詳載蜀地寶物,便將錦繡與金銀珠玉同列。

    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繡,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繡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在唐代,安靖刺繡作為貢品進入宮廷,成為皇帝獎賞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國時期,巴蜀相對安定的局麵為蜀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刺激了蜀繡業的飛速發展。

    宋代,蜀繡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繡技法窮工極巧,蜀繡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繡品在工藝、產銷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獨步天下。

    清朝中葉以後,蜀繡逐漸形成行業。道光年間,民間組織的三皇神會成立。這是一個由鋪、料、師組成的刺繡業的專門行會。這種正式垂版立行,建立行規,確定專業分工,維持行業內部各方的利益,表明蜀繡已從家庭逐漸進入市場,形成廣為社會所需的規模生產。政府為提倡振興實業,當時各縣官府均設勸工局以鼓勵蜀繡生產。勸工局下設刺繡科,專門管理蜀繡的生產和銷售。蜀繡中不少精品被指定為皇室貢品,而且優秀的藝人還被授予五品同知銜的稱謂,極大地鼓勵了蜀繡的生產和製作。隨著蜀繡行會的成立,成都的蜀繡店鋪、作坊多達數十家,從業繡工也有1000餘人。這一時期,刺繡產品開始由專業的設計師進行設計,產品逐漸劃分為穿貨、戲衣、燈彩三個行業。

    清末至近代初年,蜀繡在國際上已享有很高聲譽,在近代四年(1915年)國際巴拿馬賽中榮獲金獎。近代後,蜀繡雖然不再繡製朝衣和貢品,但繡製日用品的範圍卻越來越廣,幾乎包括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小到幼兒的披衫、鞋帽,大到結婚時的chuang上用品、室內裝飾品及饋贈酬酢用品。這是蜀繡民間性突出的方麵,城鄉婦女閑時多自繡鞋帽枕套頭巾甚至帳幃被麵等,操練極精者即成高手。

    抗戰時期,文化中心南遷,許多畫家和技工來到成都,為蜀繡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新華夏成立後,在巴蜀設立了成都蜀繡廠,使蜀繡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上不斷創新。如產生了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交叉針,表現人物發髻的螺旋針,表現鯉魚鱗片的虛實覆蓋針等,大大豐富了蜀繡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文革中,蜀繡同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被作為封、資、修的東西加以批判,從事刺繡的藝人甚至被誣為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fu務,致使刺繡行業轉產,刺繡工人改行另謀生路。

    動亂期間的蜀繡廠受到外界波及,一些重要的資料被毀壞,很多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個局麵一直持續到了1972年,在廣交會前後才算結束。當年華夏四大繡,粵繡、蘇繡、湘繡都參加了廣交會,唯獨缺了蜀繡。來此訪問的米國總統尼克頌還特意向**總理問及蜀繡狀況,此後政府領導人開始逐漸重視起來,蜀繡廠等到了新的轉機。

    20世紀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於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繡被麵、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繡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

    1981年後,蜀繡有了較大發展,除蜀繡廠專業從事刺繡的工人外,農村郊縣加工刺繡的人員迅速增至七、八千人。

    1982年的華夏工藝美術品第二屆百花獎評選,以及1985年的巴黎博覽會,蜀繡都贏得了極高的榮譽。

    旗袍:華夏服裝文化國粹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近代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華夏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征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采用直線,xiong、肩、腰、tun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華夏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采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xiong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huang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豔複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豔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麵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麵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古典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xiong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征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華夏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曆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近代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征,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近代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近代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隻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麵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豔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麵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製的。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準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xiong圍、腰圍、tun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不同於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麵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這些織品雖然吸shi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ting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禮賓或演出穿用旗袍是十分考究的。夏季穿用,旗袍麵料應選擇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該織品質地rou軟、輕盈不粘身、舒適透涼。春秋季穿用,旗袍麵料應選各種緞和絲絨類:如織錦緞、古香緞、金玉緞、縐緞、喬其立絨、金絲絨等等,這些高級麵料製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現東方女性體型美、點線突出,豐韻而柔媚,華貴而高雅,如果在xiong、領、襟稍加點綴裝飾,更為光彩奪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旗袍曾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服裝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從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華夏傳統文化的遭遇浩劫,旗袍文化也被冷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放之初,被冷落了三十年之久的旗袍文化顯得有些落伍。近十幾年來,木棉道品牌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尤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為華夏服裝文化之瑰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工藝大師到匠心教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年傳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年傳承並收藏從工藝大師到匠心教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