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宗教?”


    “其實,我大吳,我華夏自古以來就有‘宗教’。”


    “那個時候是原始宗教,又稱部族宗教,在上古時代,人們對精靈、圖騰、神隻、自然等等,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崇拜,迷信鬼神,這就是最原始的宗教。”


    慶忌環視一周,看著在座的尹喜、南榮、列禦寇,語重心長的道:“拜火教是波斯人的國教,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國教。”


    “而我大吳,屬於‘多神教’,吳人的信仰還未被整合起來。”


    “比起迷信鬼神,我吳人更加信仰自己的祖宗。”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以教派的手段控製人們的思想,統一信仰,的確很有必要。”


    拜火教和婆羅門教,其實都是雅利安人創造出來的教派。


    雅利安人原來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遊牧民族,後來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


    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十四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他們往南驅逐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製度。


    雅利安人摧毀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


    原本華夏也曾在商朝時遭遇過雅利安人的入侵,好在被商朝女戰神婦好擊敗,不少雅利安軍隊的戰俘成了奴隸,最後變成了“陪葬品”……


    尹喜思索良久之後,向慶忌進言道:“陛下,如果要立一個教派,臣以為,必須要有一部典籍,以便於闡述該教派的教義,以教化世人。”


    “善。”


    慶忌也是這麽認為的。


    一個教派的教義,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學派的學說,即中心思想。


    核心價值觀!


    慶忌有心要立一個教派,作為大吳的國教。


    但,問題來了。


    以哪種教義為主?


    華夏幾千年曆史,曆史上也出現過本土教派——


    道教!


    儒教也勉強算一個。


    那慶忌究竟是應該立道教為國教,還是立儒教為國教?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茲事體大,慶忌沒有貿然決斷,而是把這件事情放到朝堂之上,與公卿百官一起商議。


    ……


    翌日,慶忌就在奉天殿召開了一次大朝會,凡是朝中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公卿百官,都務必要到場參加。


    得知慶忌要立一個教派為大吳國教之後,群臣也跟炸了鍋一樣,議論紛紛起來。


    他們倒不是要勸諫慶忌,使他打消這個念頭,而是在猶豫自己處於什麽立場上,較為妥當……


    眾所周知,得益於慶忌大興文化,大吳學術鼎盛,諸子百家各種學說混雜在一起,是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麵。


    大吳有五大顯學,分別是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


    在這其中,適合被立為“國教”就兩個,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


    因為他們的學說思想,有些地方是跟教派的教義不謀而合的。


    實際上,大吳百萬士子當中,還是以儒、道、法三家的人最多。


    當慶忌提出要選擇一個學派的思想,作為新國教的教義的事情之後,群臣都紛紛進言。


    “陛下!”


    孔子的得意門生曾點立即手持牙笏出列道:“臣以為,以儒家學說作為我大吳國教的基礎教義,最為合適。”


    “陛下當立‘儒教’,以夏、商、周三代的五教與祭禮為本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天子為宗教領袖,以周公、孔子為先師,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中的神道設教。”


    “古代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於百姓者也。”


    “舜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皋陶興五教、定五禮、創五刑、立九德、親九族。故而《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陛下,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立儒教以教化萬民,最為合適!”


    “臣附議!”


    “曾子所言極是,臣附議!”


    曾參、樊遲、卜子夏、子貢等儒家學派出身的大臣,都紛紛附議,請求慶忌立“儒教”為大吳國教。


    然而,慶忌還沒有立刻下定論。


    這一次跟儒家大臣作對的,莫過於道家學派出身的大臣了。


    道家之人固然多是澹泊名利,卻也不願意矮了儒教一頭。


    南榮首先起身道:“曾子此言差矣。”


    “比起儒家之學說,道家之學說更適合作為國教的基礎教義。”


    “何以也?”


    “自昔日周平王東遷以來,教化衰息,紀綱掃蕩,道挨淩夷,法守集壞,禮俗變易,蓋自羲軒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盡,人心風俗之害,三千年未有斯極。”


    “如此禮有等差,君臣不雜,爰自近代,聖學漸虧。”


    “立此儒教,有何益哉?”


    一聽這話,曾點忍不住臉色一沉,反駁道:“南大人所言,謬論也!”


    “儒教近而易見,故宗之者眾焉。道意遠而難識,故達之者寡焉。”


    “道者,萬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來,儒教也!”


    “道家之學說玄之又玄,常作無病之呻吟,教人晦澀難懂,何以教化萬民?”


    “儒學才是教化萬民的根本之道統!”


    就這樣,朝堂之上的儒家大臣與道家大臣開始互懟,眾說紛紜起來。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南榮、尹喜、列禦寇等人認為要以道家學說為基礎,立“道教”為國教。


    “陛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尹喜跟著道:“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源,宇宙、陰陽和萬象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即‘得’,道體現在人與萬物中即是德。”


    “人與萬物都是由道生由德育,所以應尊道貴德。”


    “道可以修得,得道就可成仙。”


    “道家之人以清淨無為、不爭寡欲的態度對待世俗生活,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進行修煉,通過各種道術修煉,與道合一,便能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a>vas>div>掃碼下載紅袖聯合瀟湘送福利 新人限時全場免費讀div>div>div>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