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孔丘正色道:“古者舜耕於曆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禹治水有功,德才兼備,所以帝舜又傳位於禹。”


    “堯、舜、禹三者,皆乃千古聖君,美名流傳於後世,經久不絕。”


    “大王之功德,可比肩堯舜禹,既如此,大王何不效彷上古故事,讓周天子將天子之位禪讓給大王你?這不失為一樁美談!”


    對於孔丘要搞禪讓,恢複古代典製的做法,朝中的公卿大夫是倍感不滿的。


    還不等慶忌說話,禦史中丞伯噽就冷笑一聲,道:“左丞相此言差矣。”


    “我認為,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


    “豈不聞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你!”


    孔丘氣得咬牙切齒,跺了跺腳道:“伯噽!你怎敢毀謗千古聖君?”


    “你有什麽證據能證明,舜逼堯,禹逼舜?”


    湯放桀,武王伐紂這兩件事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不可否認。


    但是,孔丘一向鼓吹恢複上古之世,教化萬民,所以很是推崇堯舜禹,又怎能容忍伯噽在朝堂之上,當著慶忌的麵胡說八道,抹黑堯舜禹的形象?


    “這都是我道聽途說,可能不足以取信。然,上古之事,過於悠久,隻靠一些典籍或者野史來辨別是否,恐怕不妥。”


    “堯德衰,為舜所囚,一說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這都是一些野史的說法,我伯噽不敢毀謗上古聖王。”


    伯噽沒好氣的道:“不過,大王功垂天下,昭彰萬古,豈是堯舜禹所能比擬的?”


    “現在禪讓製,也不合時宜。”


    “唐堯傳位給虞舜,同時傳了允執厥中四個字;虞舜傳位給大禹,同時傳了堯舜十六字心傳,成為自古以來的治國哲學。”


    “若讓周天子傳位給大王,周天子有什麽能傳承的?”


    “……”


    孔丘沉默了。


    十六字心傳,其內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是堯舜以來所傳的聖人心法。


    據說堯當時無文字,道理隻靠口耳相傳。


    堯傳給舜時,隻說“允執厥中”,舜傳給禹,就加上了那十二個字。


    以後又傳給湯、周文王、周武王,再後又經過周公一脈相傳下來。


    這是聖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個人修心的要訣。


    現在,要是讓周天子禪位給慶忌,能傳什麽給慶忌?


    周天子而今是一無所有,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吳國養著。


    廢人一個,連吉祥物都算不上,更別說什麽天子的大義名分。


    吳國早就不再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大王,聖人治天下,故而以禪讓製為之,代代相承。”


    孔丘硬著頭皮向慶忌進言道:“大王是聖人,是聖君。再者說,吳室與周室同宗同源,出自古公亶父一脈,源遠流長。”


    “大王從周室那裏,通過禪讓的方式把神器接過來,並無不妥,乃是名正言順也。”


    看著如此“執迷不悟”的孔丘,右丞相鄧析忍不住出聲道:“左丞相所言,謬論也。”


    “今時不同往日,時移世易。”


    “上古之世,生產低下,不得不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


    “因此,二三子需要選舉出賢能、公正之人當首領,以帶領眾人抵禦外來的侵襲,進行生產勞動與平均分配食物。”


    “在實行禪讓製度之前,即在三皇時代,實行的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製,首領一般是風姓之人。”


    “五帝時代,帝王這才讓位給不同姓的且非血統的人。如尹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


    “到啟建立夏朝,公天下變為家天下,便再無所謂的禪讓製了。”


    頓了一下,鄧析又道:“左丞相,恕我直言,堯舜禹可能都是賢德之人,但是古往今來,真的能有如此大公無私之人嗎?”


    “舜逼堯,禹逼舜之故事,真假難辨且不說。時至今日,還要把近兩千年前的事搬出來,舊事重提,未免貽笑大方了。”


    鄧析口中的“風姓”,是華夏最古老的姓氏了。


    風氏出自上古三皇之首包羲的父親風雷王燧人氏,屬於以華夏文明起源口傳曆史姓氏。


    燧人氏自立為“風”,其子包羲就是伏羲。


    伏羲姓風,女媧氏也姓風(他們是親兄妹)。


    伏羲時期,為製嫁娶,姓與氏有嚴格區分,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皆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則稱氏——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遠古的先民以姓氏製嫁娶,實現了從愚昧向文明的跨越。


    當時的人或以所養動物為姓氏,或以所種植物為姓氏,或以居所為姓氏,或以官職為姓氏……


    對於禪讓製,慶忌是不太感冒的。


    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為事。


    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


    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後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


    且不說其中究竟是否有“齷齪”事情,就跟鄧析說的一樣,不合時宜。


    慶忌是一個開創者,怎麽能跟古時候的帝王一樣承接周室的“天命”?


    為了正統性嗎?


    後邊曆朝曆代的禪讓製,基本上都是朝中權臣脅迫皇帝退位,而由於繼承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著禪讓的旗號,以取得正統性。


    但,慶忌大可不必這麽做。


    他有著前無古人的功德、名望,何須遮遮掩掩,把自己搞成一個小醜?


    “禪讓製,不必再議。”


    慶忌否決了。


    “大王,臣以為,可進行一場封禪大典。”


    文種進言道:“易姓而王,致太平,理應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可。”


    慶忌點了點頭。


    泰山作為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


    曆史上,自秦始皇之後,曆朝曆代的皇帝都熱衷於到泰山封禪,隻可惜他們沒有那麽高的功德。


    後邊出了一個恬不知恥的宋真宗,則是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禪的檔次……


    “關於寡人的禦極大典事宜,文種、孔丘、鄧析、伯噽,爾等之後再商議一下,務必做到盡善盡美。”


    慶忌想了一下,又道:“大典,放在金陵舉行。”


    “啊,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