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願隨佛子天台上


    三人吃飽喝足後,收拾好碗筷,又閑聊了會。金蟬便請二人休息。玉蘭想了想道:“金蟬小師父,我們上午已將寺裏走遍,下午體息好了,我想咱們仨個到外麵走走。”


    金蟬聽了,麵露難色,道:“玉蘭姑娘,這時山高路滑,天氣寒冷,我看還是先不要出去了吧。”


    “不。等方丈病好後,我們也該告辭了。我想在這幾天裏,將這裏都走一走,好不枉此行。反正有張大哥在,咱們上山還用發愁嗎。對不,張大哥。”


    “對。太後難得讓玉蘭姑娘出來散心遊玩,這裏雖然是大雪封山,但有我在,你們放心就是了。不過你二人可得穿得暖和些,畢竟眼下正是寒冬,山頂上風又大,尤其是玉蘭,這幾天總是風餐露宿的,身子骨可別折騰住。”


    玉蘭聽了道:“好的,張大哥,我這次來,穿得極厚,在空中都沒感到冷。”


    張道陵聽了,笑道:“那好,你們收拾一下,乘著中午,陽光正強,咱們這就走。”


    二人依言,收拾完畢。金蟬見玉蘭手中還帶著來時的包,伸手接了過來。他們出來與眾僧說了,說是要由金蟬帶著二人上山遊覽,弘祥聞聽,親自問可否要派幾個僧人抬著玉蘭上山,卻被張道陵婉拒了。


    三人由金蟬帶路,引著玉蘭先行,張道陵則讓二人到無人處等著他,他去尋來扁擔和筐,隨後趕來,挑二人上靈鷲峰頂。


    金蟬笑道:“張大哥,這裏離山頂不算太高,且有人打掃,咱們走一會就能到頂的。”


    玉蘭聽了,也說道:“張大哥,既然金蟬小師父說不遠,我也想走著上去,畢竟此番來到裏還願,需要心誠,爬些山路,不算什麽,咱們一同上去就是了。”


    張道陵想了想道:“那這樣,我去取來扁擔,咱們先上此山,等上別的山再用。”說完他將身一縱,三下兩下,便下山取扁擔去。


    金蟬帶著玉蘭的包,站在一塊大岩石上,背向靈鷲峰頂,望著張道陵去的方向。午後的陽光自天上散下,連同金蟬身後的雪峰反射的光芒,將他籠罩在一片白光當中。


    玉蘭見了,忙將金蟬手中的包要了過來。打開後,取出一張木板和數張白紙。玉蘭將白紙鋪在木板上,從懷中又取出一塊黑色的石頭,仍是讓金蟬在原位站好,對著金蟬,用那塊細長的黑色石頭,在紙上畫了起來。


    張道陵這時已將扁擔和筐取了迴來,見玉蘭正在為金蟬畫畫,便站在身後,看著不語。隻見玉蘭畫功甚高,用那塊黑色石頭的尖部位,在紙上寥寥數筆,便將金蟬的形貌畫在紙上,金蟬身後的雪峰,也被她畫了出來,雖然也隻是簡單一畫,但山勢已躍然於紙。


    隨著玉蘭的運筆書行,一幅畫已逐漸成形,隻見一名小和尚傲然獨立於雪峰前,雪峰形如巨鷹,守侯在金蟬身後。金蟬麵色平靜如水,隻是一雙眸子中透出一絲淒涼,說不清是在憐憫這世界,還是在感傷自己。


    張道陵見玉蘭畫得如此傳神,不由地讚道:“玉蘭你畫藝真是高超,想不到用一塊石頭,也能畫出如此好畫。”


    金蟬聽了,過來一看,見畫中人與自己極像,尤其是神態表情,更是吻合。不由地也是不住讚歎。


    玉蘭聽了,不好意思地道:“我這是宮中與畫師學得。本來是見著好玩才學的,沒想到今天竟然用得上了。”


    張道陵笑道:“俗話說得好,藝多不壓身嘛!”說著他從玉蘭手中接過那塊黑色石頭,仔細一看,奇道:“這難道是碳精嗎?”


    “是啊!張大哥果然是見多識廣。據傳我此術的畫師說,此物是在煉鐵時製出來的。”


    “不錯,在煉鐵常用到石碳,碳精仍是石碳中的精華。姑娘用此物畫畫,與姑娘畫藝,是相得益彰啊!”


    玉蘭聽了更是不好意思,她一邊將畫收好,一邊笑道:“張大哥,其實我還是更喜歡用毛筆畫。用這個,隻是在外麵作畫圖個方便。走,張大哥,到了峰頂,我給你也畫張。”張道陵聽了喜道:“好啊!貧道是求之不得呀!”


    三人當下繼續上山,他們沿著一條被無數人走出來的山道向上走去,這山道坡度舒緩,小徑迴環,雖然走起來繞點遠,但攀登起來不太費勁。山道上麵的積雪已沒,但兩邊無人走過的地方,積雪猶在。等眾人走上峰頂,放眼望去,山下的寺廟台頂隱約可見。四周山峰則是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金蟬指著一條東西蜿蜒的山脈,說道:“張大哥,玉蘭姑娘,你們看,這山四周有五座山峰,比其它的山要高。依次是南台錦繡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鬥峰和東台望海峰。五峰當中北台葉鬥峰最高,中台翠岩峰離這裏最近。你們看,這些山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形狀。”


    玉蘭望了望張道陵道:“張大哥若是不著急迴去的話,我想將這五座山峰都走一遍。”


    張道陵聽了笑道:“我有的是功夫,你們說到那裏,我就送你們去那。”


    金蟬聽了,勸道:“這五座山台,山高寒冷,玉蘭姑娘身體禁得住嗎?”


    玉蘭笑道:“我沒事的。這次張大哥挑著我們來,在空中那麽高,我都沒事。”


    張道陵一想也是,當下笑道:“那好,有請金蟬給我們二人當向導,咱們就一個一個地逛。”


    金蟬無奈,隻得道:“那好吧,咱們就先從中台開始吧。張大哥,你看,那中台地形狀如雄獅,山勢也高,僅次於北台頂,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離這裏有二十來裏路呢,咱們今天就先到那裏去。”


    張道陵挑起扁擔,笑著道:“好嘞,有請二位入筐。”


    二人入筐坐好,張道陵挑起二人,順著一條無人的小路,借著山勢,一路來到中台翠岩峰,但見台頂整片區域中不生林木,地勢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


    張道陵見了不由地讚道:“難怪此地又名五台山,這山頂地勢,猶如壘土之台,平整的很啊!”


    金蟬笑道:“張大哥,你有所不知,此山又名五台山,也是與文殊菩薩有關呢。”


    玉蘭聽了,忙問道:“什麽典故?金蟬小師父,你快點給我們講講。”


    金蟬笑著點了點頭,道:“來,你們與我來。”說著他領著二人來到中台頂左首一處。隻見這裏有巨石堆積,這些巨石一色灰白、棱角分明,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麽冷的地方,巨石上麵竟然一點積雪都沒有,隻見這些巨石在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狀。


    張道陵奇道:“怪哉!這山頂處處積雪,為何此處的巨石上卻一點雪都沒有呢?”


    金蟬迴道:“這些石頭被當地人稱之為‘龍翻石’。相傳五台山原先天氣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農作。文殊菩薩到這裏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便去東海龍宮借了一塊清涼寶石——‘歇龍石’,改變了這裏的天氣,從此這裏冬暖夏涼。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迴來驅暑歇涼之物,老龍王的五個兒子追到五峰山討還,他們揮舞龍爪,在台頂上亂翻亂挖,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翻出的石頭都扔到這裏。不過文殊菩薩很快就降服了他們,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五峰山也從此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玉蘭聽了,奇問道:“金蟬小師父,這些事情都是真的嗎?”


    金蟬道:“此事仍是當地的傳說,不過我師父聽我師爺說,當年二位祖師,確實在此地見到過文殊菩薩。這些歇龍石,人坐上去,能感到這些石頭冬暖夏涼,尤其是在六、七月,在雨過天晴之後,登上台頂時,遠看歇龍石,石麵上碧翠欲滴,仿佛是巨塊的翡翠,讓人感到滿目碧翠生輝,因此中台才因此有了翠岩峰之名。”


    張道陵聽了點點頭道:“這些傳說與眼前之景一一吻合,看來應是所言不虛。”


    玉蘭聽了,忙選好地點,恭恭敬敬地對著西方拜了三拜。金蟬和張道陵見了,也陪著拜了三拜。


    玉蘭取出紙來,將峰頂風光畫在紙上,當然上麵也少不了金、張二人。等她畫完,因山上風大,時候卻離天黑還早,於是張道陵又帶著二人,向西台奔去。


    西台又名掛月峰,位於靈鷲寺西二十裏處,三人自遠處遙望,隻見掛月峰西台的形狀,猶如一隻翩翩起舞的開屏孔雀,領舞於群峰之間。等三人來到台頂,見上麵平整如掌,麵積也有三百餘畝。張道陵不禁讚道:“此處亦是個蓋寺廟的好地方。隻可惜山勢陡峭,尋常人上來不易啊!”


    金蟬一邊從筐中出來,一邊迴道:“張大哥說的沒錯,此山雖不是最高,但是除了北台外,這裏也是最不好爬的了。這幾年秋季,我常來這裏采蘑菇,就是因為上下山太費時間,每迴我都是住在山頂,等第二日再下山迴去。”


    他話一說完,張道陵和玉蘭不由地在腦中浮現出一副一個小和尚,背著竹筐,行進在陡峭的山路間的情景。


    玉蘭聽了,不禁問道:“啊!你就一個人來嗎?”


    “不全是的。一開始是大師兄帶我來的,後來我路熟後,自己也來過兩三次。”


    玉蘭更是感慨,歎道:“你一個人往在山頂,你不害怕呀!”


    金蟬笑道:“不會的。到了晚上,雖然是我一個人,可是等明月上得山來,看月兒高照,聽山泉潺潺,心裏很是寧靜,對於坐禪甚有幫助。尤其是前年,那次我來時正逢八月十五,當一輪明月來到峰巔之際,掛在鬆樹之梢,恰如懸鏡。仿佛伸手可得,又像是專門來陪我作伴一樣,想來前人也是在此見得此景,因景生情,這才為此峰起名為掛月峰的。”


    張道陵環顧四周,見此地山險景異,不由感歎道:“無限風光,唯有在險峰能見,尋常人若是有畏難之心,不肯登上峰頂,又怎能真正領略到此山的雄渾巍峨,賞欣到明月掛峰的大好風光。”


    玉蘭聽了,對張道陵道:“張大哥,咱們既然來了,天再過一個時辰也就要黑了,咱們也在此多待會,等著賞會月景再走吧。”


    張道陵聽了,猶豫道:“玉蘭你說的好,可是在此山頂風大,我怕是你身體吃不消啊!”


    “沒事的,我穿得可厚了,身體一點也感覺不到冷。今生難得來此一迴,怎能就此就走,留下遺憾呢。”


    張道陵和金蟬見她執意要在此賞月,隻得依了她。張道陵吩咐她將口鼻遮擋好,免得被山風吹住。


    玉蘭見他二人允了,也是高興極了,依言用帽子和圍巾將自己遮擋了個嚴嚴實實後,三人便尋了一個賞景的絕佳地點,看玉蘭作畫。


    玉蘭一邊極目四望,一邊在紙上作畫,一個小和尚,背著竹筐,行進在陡峭的山路間,采摘蘑菇的畫麵又躍然於紙上。


    金蟬見玉蘭繪畫的本事如此之高,也動了學畫之心,便一邊看玉蘭作畫,一邊在一旁請教。張道陵則含笑望著不語。如此一來,時間過得極快。冬日的暮色來得又早,很快便是金烏西墜,玉免東升了。


    三人但見一輪明月來到峰巔之際,掛在鬆樹之梢,恰如懸鏡,仿佛伸手可得一般。此時山上山下均是一片白雪,在月光的照耀下散發出冷冷的清輝,天地之間,仿佛已幹淨地隻剩下明月與自己。


    玉蘭賞了一會,不由地感慨道:“張大哥說得沒錯,無限風光,唯有在險峰能見,今日幸得張大哥帶我們來到此峰頂,又得金蟬小師父告訴,我才能在此賞欣到明月掛峰的大好風光啊!”


    金蟬見玉蘭得賞了明月,當下又催促二人迴寺。張道陵也怕玉蘭被夜風吹住,也請玉蘭上筐。玉蘭隻得在山頂又拜了佛和菩薩後,又對明月拜了三拜,這才依依不舍上得筐來,隨張道陵迴了靈鷲寺。


    迴到寺中,眾人正在山門處遙望。見三人迴來,弘祥忙迎三人入寺休息,準備吃飯,同時不住地埋怨金蟬不懂事,這麽冷得天還讓二位貴客這麽晚迴來。


    張道陵和玉蘭又幫著金蟬解釋了一番。三人又先去探望了方丈後,這才吃了晚飯。張道陵又為玉蘭製了副藥湯,讓她喝了,預防風寒。這才各自迴房休息。


    玉蘭迴到房中,想起這些天來的各種際遇,心緒連篇,當下又取出筆紙,借著油燈,作起畫來,正是一幅金蟬在掛月峰月下坐禪的畫麵。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度西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佳言雋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佳言雋語並收藏百度西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