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閑與仙人掃落花
第二日,吃過早飯,金蟬與眾僧人坐完早課,便過來相陪。三人閑聊了一會,便聽玉蘭道,她是想在自己臨走之前,將這清涼山上五台都走一遍,盼能求文殊菩薩指點迷津。
金蟬見東方欲曉,想了想道:“那好,此時正是看日出的好時機,咱們這就去東台觀日去。”
玉蘭聽了大喜,收拾好東西,隨著二人,出了寺,向東北方向而去。正值天寒地凍的隆冬季節,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張道陵索性挑起二人,踏空而行。他們行了一陣,金蟬看到地下景物,忽然叫張道陵下去一趟。
張道陵不知何故,落到地麵。見身處於一個斷崖之下。張道陵問道:“金蟬,咱們這是到那裏了?”
金蟬笑道:“這裏是個奇怪之處,我記得前年路過此地,靠到山崖壁上休息,身上汗水濕染石壁,上麵竟然出現了字跡。但這些字跡我一個也不認得。正好今日張大哥和玉蘭姑娘來了,我想起此事,一並請教二位。”
“噢,還有此事?”張道陵聽了大奇,當下隨著金蟬來到斷崖前,金蟬打量一番,來到一大片光滑的石壁處,從地上捧起一捧白雪,用力在石壁上擦拭,很快白雪融化成水,打濕了石壁,隻見石壁中,有一小片,上麵果然出現了一行文字,字形曲折多變,線條粗細多變,如字如畫。金蟬指著這行文字道:“張大哥,玉蘭姑娘,你們認識這幾個字不?”
張道陵借著晨光,上前打量一番,笑道:“此仍金文,又稱鍾鼎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後期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到春秋時就被大篆所取代了。我比你們多活了一百來歲,在修真時百無聊賴之際,也曾研究過上古字體,是以認得,但是卻也隻是皮毛而已。”
玉蘭聽了也道:“噢,張大哥說得對,我也在宮中一個古鼎上見到這樣的字,隻是我不認識。”
張道陵笑道:“來,讓我蒙蒙看。”說著他又上前仔細打量了一番,念道,“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然後在左下方,又刻有安期生三個字,看樣子像是寫下這行字人留下的名號落款。”
玉蘭聽了,笑道:“張大哥,你將這些文字念來,對丈工整,看來是一字不差全識出來了。安期生,是不是寫這些字的人名?”
張道陵點點頭道:“我猜應該是。”
金蟬也點頭道:“這些字寫得極有寓意,我們佛門有三寶之說,謂之佛之三寶佛法僧。張大哥,你們道家,有三寶之說嗎?”
張道陵搖頭道:“這個我沒有聽說過,應該是沒有此說。不過這石壁上所寫,仔細思量,對我們修真之人,卻是大有裨益啊!”說到這裏,他心中忽有所動,凝神想了想,忽想起在仙穀中所見的那本薄書上所寫的,心道這石壁上的字與那書中開頭所寫竟然有相似之處。不由地又按書中所寫,與這三句話一一對照,心中陡然想到,若是按石壁上所說,這十二個字,分別可以分為天之三寶,地之三寶,隻是人之三寶對應的是精氣神,而書中所寫的是金、木、土。依此來說,當是金對精,木對氣,土對神了。
玉蘭見張道陵陷入沉思中,不敢出言相擾,便取了雪,一邊在石壁上的別處擦拭,一邊輕聲對金蟬笑著道:“我也擦擦看,看還有別的字能出來嗎?”
金蟬見了,忙上前讓玉蘭換他來,免得凍手。
玉蘭笑道:“沒事的,看我有沒有這運氣了。”金蟬沒法子,隻得讓她又將其餘地方擦了一遍,見沒有出現字跡,金蟬又取來雪,替下玉蘭,在山壁上又全擦了一遍,但山壁上其餘地方,並無字跡出現。
張道陵道:“看來隻就是這些字了。金蟬,你不用再擦了,能識得這些字,咱們算是有緣了。今日算這三句話,竟然有助於我理解參悟在仙穀中所看到的一部算卦的書,等我想明白了,再與你們細說。”
玉蘭聽了,笑道:“好,張大哥,沒別的事,咱們得快點走了,否則就趕不上看日出了。”
金蟬聽了,一拍腦門,叫道:“哎呀,我把這事給忘了。來,咱們快點點走,前麵三裏遠,就到東台了。”
於是三人趕緊上路,向著金蟬指點方向,向猶如一隻站立的大象的山峰疾馳而去,不一刻,便到了東台之頂。
人登絕頂,居頂環視,但見白雪皚皚的山峰,像一個特大的龜甲,被無邊無際的雲朵包圍著,隻露出一小截山頂,有如一位身著雪白長裙的舞女,她旋轉著,將裙擺飛舞出去,鋪滿了整個世界。唯一不同的是,腳下的白色是靜靜的,晶瑩剔透;而山峰四周的雲則是飄動的,有如舒緩薄紗,在空中伸展著,再向外擴展,則湧現成了濃濃的雲霧,雲濤洶湧,將天地間堆砌成白茫茫的一片,如同仙境。
玉蘭何嚐見過如此美景,不由地駐足遠望,卻不小心腳一滑,險些摔倒。金蟬在旁,忙伸手扶住。玉蘭卻不在意,仍是四下遠望這裏的美景。這時聽張道陵指著東方道:“你們看,太陽要出來了。”
眾人向東方望去,隻見在東方,雲海的邊際處,一縷霞光有如一把利劍,從雲海中刺出個缺口。將層層疊疊的雲海照得層次分明。轉瞬之間,那縷霞光漸逝,但一小片紅色光芒卻從雲海的缺口處露了出來。
仿佛是受到的太陽的炙烤,浩瀚的雲海開始翻騰,無數道霞光開始從隙縫中射出,光與影開始變換著位置,晃得人眼有些迷離。而那團紅色的光芒開始繼續往上升,探出的部分越來越大,噴薄出紅光也開始越來越亮,將四周的雲海映成一片火紅。
終於,紅日擺脫了雲海的束縛,隻見它仿佛向上挑了一下似的,一下子越過了放遠處天際線,站在雲海之上,原本紅彤彤的麵龐,瞬間放出耀眼的光芒,莊嚴地讓人不可真視。
“哇,好美啊!想不到我天天看到的太陽,在這裏看竟然是如此美麗。”玉蘭感慨地道,“金蟬小師父,多謝你帶我來這。”玉蘭高興地迴頭向金蟬表示謝意,卻見金蟬已是滿麵通紅,有如剛才的紅日。見了金蟬如此樣子,玉蘭這才發覺自己的手不知不覺間正緊緊地抓著金蟬的手。不由臉上飛紅,忙鬆開了手。
二人都是大窘,不敢去看對方,目光又迴到東方。但見這時太陽已噴薄而出,放出萬道光芒,將東方的雲海照得如同鍍了層金。
再看腳下,雲海翻湧著,層層疊疊地鋪滿了天空。無論是萬丈深淵,千仞懸崖,均一起被眼著這片蒼茫濃鬱的雲海遮蓋,唯有那最高的五座山峰,努力地從雲海中探出頭來,卻也被染得成了一頭白發,無語地望著靜謐的天空。
“哦,張大哥,我好喜歡這雲海,真想天天能看到它。”玉蘭深深地沉醉在眼前被這雲海景色之中,情不自禁地倒身下拜,拜天拜地拜菩薩。金蟬見了,也一同下拜。
張道陵也被這眼前美景所吸引,聽玉蘭這麽說,又見他們二人虔誠樣子,不由地笑道:“玉蘭姑娘,你何不將眼前美景畫出來,不就能天天欣賞了。”
他這一語提醒了夢中人。玉蘭拜完後,當下起身,拿出紙筆,作起畫來。張金二人則默不作聲地在一旁觀看。或許是這景色太震撼了,玉蘭並未如之前那樣落筆有神,反而是望會雲海,出了會神,仍不知如何下筆。
金蟬看了,不由問道:“怎麽了?是不是凍手?”
玉蘭忙搖頭道:“我這裏有暖手爐,不凍手。可是這放眼望去,除了白雪,就是白雲,我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在白紙上那裏落筆了。”
張道陵見狀,輕聲道:“心中無事,閑看雲展雲舒,心中有事,愁看雲聚雲散,雲海依舊在,世事卻是無常。”
玉蘭聽了,神情一震,輕聲道:“張大哥所言極是”。說完,再不猶豫,隨手便在紙上畫了起來。但見紙上,一輪圓日初升,映射在層層雲海之上。一僧一道,則立在山頂雲巔,臨風不懼。道人仙風道骨,僧人則是寶相莊嚴。
玉蘭畫完,張道陵與金蟬見畫中自己,雖然隻是寥寥數筆,容貌看不真切,但臉上神情卻是一毫不差,尤其是二人的眼睛,甚為傳神。二人見了,不由均是拍手叫好。
玉蘭得了二人誇獎,索性又畫了兩張,分別送給二人。
因此時正值冬季,全山也俱被白雪覆蓋,與其他的山並無異狀。但是因此山獨自一峰,四周並無他山相連,有如平地而起,所以四下觀望,但覺此山最高。在冬天空曠的原野中,站在南台之巔,看眼前純潔的雪,純淨的雲,純色的天空,讓人感到與天地距離非常近。不知不覺間便感受到天地的空靈,心中頓生敬畏、虔誠之感!
玉蘭畫完畫後,人沉浸入其中,等金蟬招唿,這才迴過神來,歎道:“可惜我是女兒身,不然也可在此修行,心無他事,在峰頂為仙人打掃落地的雪花。”
張道陵和金蟬聽玉蘭此話,大出出世之意,一時間也不知如何勸起。
金蟬想了想道:“玉蘭姑娘身子弱,現在日出之景已賞了,我看咱們還是不要在此久待,免得玉蘭姑娘受了風寒。”
玉蘭此時興致更高,那裏舍得離開。當下笑道:“金蟬小師你,別看我常年久居宮中,陪伴太後,其實我也是貧家女。”
張道陵也聽說過玉蘭是大將軍養女,但此事涉及玉蘭個人隱私,是以沒有人與她談論過。現在聽她主動提起,當下問道:“玉蘭姑娘,你的親生父母,一點線索也沒有嗎?”
玉蘭聽了,珠淚盈眶,幽幽地道:“我不未記事,就和父母失散,經人轉手來多少次,也不知是來自何方,大將軍收留我時,我隻有三歲。大將軍為此事曾費心查詢,查到賣我的人已經死了,線索就此斷了。後來太後又命人到各州府查找,也一無所獲。”
金蟬聽了,合什誦了聲阿彌陀佛,對玉蘭道:“玉蘭姑娘,我差點給忘了,這次去地府,我與你問過,據裏麵人說,你的雙親中母親還在人世。但是在那裏,因為是天機,不能泄露。”
玉蘭聽了大喜,顫聲道:“金蟬小師父,你還想著我的事,我,我娘還在世上?”
“是,但我隻知道這麽多。張大哥,你看如何幫玉蘭姑娘找她娘呢?”
張道陵聽了,向懷中摸去,想要找出三枚銅錢,卻發現沒有帶著。他想起之前在石壁上的所見所悟,當下道:“玉蘭,你將心中想到三個字寫出來,注意,不要多想,或是改動,隻要你先映入腦海的三個字,由貧道按剛才所想到的法子測算一下,準不準的,先試試再說。”
玉蘭聽了,麵露期盼之色,想了想,伸手在一塊岩石上的積雪上,鄭重地寫了個“雪”字。
張道陵見了,笑道:“還差兩個字呢!”
玉蘭向四下望了望,又寫下了雲海二字。
“雲、海、雪。”張道陵見了這三個字,輕聲念了一遍,然後閉上雙眼,口中念念有詞,過了一會,才張開眼道,“按書上所說,這三個字,對應的詩為:雪雁離巢去雲鴻攜葉歸海上升圓月母子共沾巾。”說著伸手在雪地上將這首詩寫了出來。
玉蘭和金蟬都又照著念了一遍,但均是不解其意。抬頭望向張道陵。
張道陵笑著解釋道:“我也不敢說多明白,但是顧名思義地理解,這雪雁和雲鴻均指雁,但又分指不同,雪雁個小,雪雁離巢去一句應指玉蘭少小離家,而雲鴻指在雲間翱翔的大雁,當指現在的玉蘭,身為大將軍養女,有鴻運當頭之說,雲鴻攜葉歸,從字麵上理解應是大雁帶樹葉歸巢建窩。僅從這兩句,便為吉簽,或許玉蘭姑娘所期盼之事或人,已指日可待。”
玉蘭和金蟬聽了,均是大喜,玉蘭更是顫聲問道:“張大哥,那後麵兩句呢?”
“海上升圓月。圓月喻意家人團圓,有指故鄉之意。這句話應指得是姑娘故鄉應為海邊一帶。對了,今日咱們是在東台望海峰,為太行之西,而望海台為東台,所望為太行之東,應為齊魯之地。按此景生情之義,難道姑娘家鄉,在齊魯海邊一帶。至於最後母子共沾巾,當是你能與你母團圓,喜極而泣之義。當然,在此簽中,雲仍是海中水受熱蒸騰為雲,雲遇寒冷成雪,雪遇熱又化為水,三者之間變化無常,我等需得明白,這世事盡在不言中,白雲蒼狗本奇幻,惟勘透炎涼之態,識破冷暖之情,一切順其自然,不可強求,否則物極必反矣。”
玉蘭聽了,不顧地上有雪,倒身下拜,口中道:“蘭兒也記在心裏了,多謝張大哥指點迷津。”
張道陵見了忙上前攙扶,口中謙虛道:“我也隻是按書中卦相,自己分析猜測的,也不知對不對,隻求能助姑娘分憂,玉蘭你不可這樣子,咱們順緣去尋便是了。”
玉蘭流淚道:“玉蘭明白,玉蘭雖身世不明,可也算得上是有福之人,不但得到太後和大將軍夫婦喜愛,還有緣遇到張大哥、金蟬小師父,龍兒,小白小黑,我也不枉此生了,對與娘相見,雖是心中期盼,但也不敢奢求,隻求我娘她老人家平安就是。”
張道陵聽了笑道:“哎!不必過於強求,但也不能不求。等此間事了,估計也得明年開春了,我到海邊走走,順便為你打聽一下就是了。對了,金蟬,你能同去嗎?”
金蟬本想此次迴來,便安心修行,不再問世事。可聽張道陵這樣一說,又看到玉蘭楚楚可憐的樣子,也迴道:“好。等我師父病好了,我就向師父請求恩準後,再和張大哥一同到齊魯一帶找尋。我佛慈悲,像我這樣的出家人,還能見到自己的母親,玉蘭姑娘,你放心就是了,有張大哥在,你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的。”
玉蘭聽了,感激地落下淚來,流著淚笑道:“我想將這五台拜完,便迴宮去,替換小白,陪伴太後,尋親一事,隻能拜托張大哥和金蟬小師父了。”
張道陵見此事已定,不願繼續說此事,免得讓二人傷心。當下道:“好了,現在咱們還剩北台和南台沒有去了吧。”
是。金蟬指著北方一座形如馬鞍的山峰道:“張大哥,那個山就是北台。它是這裏的最高峰了。”
“好,那咱們現在就去。今天咱們將這山拜遍,好全玉蘭姑娘心願。”
二人於是又上了筐,由張道陵挑著,一路北上,來一北台葉鬥峰。
(本章完)
第二日,吃過早飯,金蟬與眾僧人坐完早課,便過來相陪。三人閑聊了一會,便聽玉蘭道,她是想在自己臨走之前,將這清涼山上五台都走一遍,盼能求文殊菩薩指點迷津。
金蟬見東方欲曉,想了想道:“那好,此時正是看日出的好時機,咱們這就去東台觀日去。”
玉蘭聽了大喜,收拾好東西,隨著二人,出了寺,向東北方向而去。正值天寒地凍的隆冬季節,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張道陵索性挑起二人,踏空而行。他們行了一陣,金蟬看到地下景物,忽然叫張道陵下去一趟。
張道陵不知何故,落到地麵。見身處於一個斷崖之下。張道陵問道:“金蟬,咱們這是到那裏了?”
金蟬笑道:“這裏是個奇怪之處,我記得前年路過此地,靠到山崖壁上休息,身上汗水濕染石壁,上麵竟然出現了字跡。但這些字跡我一個也不認得。正好今日張大哥和玉蘭姑娘來了,我想起此事,一並請教二位。”
“噢,還有此事?”張道陵聽了大奇,當下隨著金蟬來到斷崖前,金蟬打量一番,來到一大片光滑的石壁處,從地上捧起一捧白雪,用力在石壁上擦拭,很快白雪融化成水,打濕了石壁,隻見石壁中,有一小片,上麵果然出現了一行文字,字形曲折多變,線條粗細多變,如字如畫。金蟬指著這行文字道:“張大哥,玉蘭姑娘,你們認識這幾個字不?”
張道陵借著晨光,上前打量一番,笑道:“此仍金文,又稱鍾鼎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後期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到春秋時就被大篆所取代了。我比你們多活了一百來歲,在修真時百無聊賴之際,也曾研究過上古字體,是以認得,但是卻也隻是皮毛而已。”
玉蘭聽了也道:“噢,張大哥說得對,我也在宮中一個古鼎上見到這樣的字,隻是我不認識。”
張道陵笑道:“來,讓我蒙蒙看。”說著他又上前仔細打量了一番,念道,“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然後在左下方,又刻有安期生三個字,看樣子像是寫下這行字人留下的名號落款。”
玉蘭聽了,笑道:“張大哥,你將這些文字念來,對丈工整,看來是一字不差全識出來了。安期生,是不是寫這些字的人名?”
張道陵點點頭道:“我猜應該是。”
金蟬也點頭道:“這些字寫得極有寓意,我們佛門有三寶之說,謂之佛之三寶佛法僧。張大哥,你們道家,有三寶之說嗎?”
張道陵搖頭道:“這個我沒有聽說過,應該是沒有此說。不過這石壁上所寫,仔細思量,對我們修真之人,卻是大有裨益啊!”說到這裏,他心中忽有所動,凝神想了想,忽想起在仙穀中所見的那本薄書上所寫的,心道這石壁上的字與那書中開頭所寫竟然有相似之處。不由地又按書中所寫,與這三句話一一對照,心中陡然想到,若是按石壁上所說,這十二個字,分別可以分為天之三寶,地之三寶,隻是人之三寶對應的是精氣神,而書中所寫的是金、木、土。依此來說,當是金對精,木對氣,土對神了。
玉蘭見張道陵陷入沉思中,不敢出言相擾,便取了雪,一邊在石壁上的別處擦拭,一邊輕聲對金蟬笑著道:“我也擦擦看,看還有別的字能出來嗎?”
金蟬見了,忙上前讓玉蘭換他來,免得凍手。
玉蘭笑道:“沒事的,看我有沒有這運氣了。”金蟬沒法子,隻得讓她又將其餘地方擦了一遍,見沒有出現字跡,金蟬又取來雪,替下玉蘭,在山壁上又全擦了一遍,但山壁上其餘地方,並無字跡出現。
張道陵道:“看來隻就是這些字了。金蟬,你不用再擦了,能識得這些字,咱們算是有緣了。今日算這三句話,竟然有助於我理解參悟在仙穀中所看到的一部算卦的書,等我想明白了,再與你們細說。”
玉蘭聽了,笑道:“好,張大哥,沒別的事,咱們得快點走了,否則就趕不上看日出了。”
金蟬聽了,一拍腦門,叫道:“哎呀,我把這事給忘了。來,咱們快點點走,前麵三裏遠,就到東台了。”
於是三人趕緊上路,向著金蟬指點方向,向猶如一隻站立的大象的山峰疾馳而去,不一刻,便到了東台之頂。
人登絕頂,居頂環視,但見白雪皚皚的山峰,像一個特大的龜甲,被無邊無際的雲朵包圍著,隻露出一小截山頂,有如一位身著雪白長裙的舞女,她旋轉著,將裙擺飛舞出去,鋪滿了整個世界。唯一不同的是,腳下的白色是靜靜的,晶瑩剔透;而山峰四周的雲則是飄動的,有如舒緩薄紗,在空中伸展著,再向外擴展,則湧現成了濃濃的雲霧,雲濤洶湧,將天地間堆砌成白茫茫的一片,如同仙境。
玉蘭何嚐見過如此美景,不由地駐足遠望,卻不小心腳一滑,險些摔倒。金蟬在旁,忙伸手扶住。玉蘭卻不在意,仍是四下遠望這裏的美景。這時聽張道陵指著東方道:“你們看,太陽要出來了。”
眾人向東方望去,隻見在東方,雲海的邊際處,一縷霞光有如一把利劍,從雲海中刺出個缺口。將層層疊疊的雲海照得層次分明。轉瞬之間,那縷霞光漸逝,但一小片紅色光芒卻從雲海的缺口處露了出來。
仿佛是受到的太陽的炙烤,浩瀚的雲海開始翻騰,無數道霞光開始從隙縫中射出,光與影開始變換著位置,晃得人眼有些迷離。而那團紅色的光芒開始繼續往上升,探出的部分越來越大,噴薄出紅光也開始越來越亮,將四周的雲海映成一片火紅。
終於,紅日擺脫了雲海的束縛,隻見它仿佛向上挑了一下似的,一下子越過了放遠處天際線,站在雲海之上,原本紅彤彤的麵龐,瞬間放出耀眼的光芒,莊嚴地讓人不可真視。
“哇,好美啊!想不到我天天看到的太陽,在這裏看竟然是如此美麗。”玉蘭感慨地道,“金蟬小師父,多謝你帶我來這。”玉蘭高興地迴頭向金蟬表示謝意,卻見金蟬已是滿麵通紅,有如剛才的紅日。見了金蟬如此樣子,玉蘭這才發覺自己的手不知不覺間正緊緊地抓著金蟬的手。不由臉上飛紅,忙鬆開了手。
二人都是大窘,不敢去看對方,目光又迴到東方。但見這時太陽已噴薄而出,放出萬道光芒,將東方的雲海照得如同鍍了層金。
再看腳下,雲海翻湧著,層層疊疊地鋪滿了天空。無論是萬丈深淵,千仞懸崖,均一起被眼著這片蒼茫濃鬱的雲海遮蓋,唯有那最高的五座山峰,努力地從雲海中探出頭來,卻也被染得成了一頭白發,無語地望著靜謐的天空。
“哦,張大哥,我好喜歡這雲海,真想天天能看到它。”玉蘭深深地沉醉在眼前被這雲海景色之中,情不自禁地倒身下拜,拜天拜地拜菩薩。金蟬見了,也一同下拜。
張道陵也被這眼前美景所吸引,聽玉蘭這麽說,又見他們二人虔誠樣子,不由地笑道:“玉蘭姑娘,你何不將眼前美景畫出來,不就能天天欣賞了。”
他這一語提醒了夢中人。玉蘭拜完後,當下起身,拿出紙筆,作起畫來。張金二人則默不作聲地在一旁觀看。或許是這景色太震撼了,玉蘭並未如之前那樣落筆有神,反而是望會雲海,出了會神,仍不知如何下筆。
金蟬看了,不由問道:“怎麽了?是不是凍手?”
玉蘭忙搖頭道:“我這裏有暖手爐,不凍手。可是這放眼望去,除了白雪,就是白雲,我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在白紙上那裏落筆了。”
張道陵見狀,輕聲道:“心中無事,閑看雲展雲舒,心中有事,愁看雲聚雲散,雲海依舊在,世事卻是無常。”
玉蘭聽了,神情一震,輕聲道:“張大哥所言極是”。說完,再不猶豫,隨手便在紙上畫了起來。但見紙上,一輪圓日初升,映射在層層雲海之上。一僧一道,則立在山頂雲巔,臨風不懼。道人仙風道骨,僧人則是寶相莊嚴。
玉蘭畫完,張道陵與金蟬見畫中自己,雖然隻是寥寥數筆,容貌看不真切,但臉上神情卻是一毫不差,尤其是二人的眼睛,甚為傳神。二人見了,不由均是拍手叫好。
玉蘭得了二人誇獎,索性又畫了兩張,分別送給二人。
因此時正值冬季,全山也俱被白雪覆蓋,與其他的山並無異狀。但是因此山獨自一峰,四周並無他山相連,有如平地而起,所以四下觀望,但覺此山最高。在冬天空曠的原野中,站在南台之巔,看眼前純潔的雪,純淨的雲,純色的天空,讓人感到與天地距離非常近。不知不覺間便感受到天地的空靈,心中頓生敬畏、虔誠之感!
玉蘭畫完畫後,人沉浸入其中,等金蟬招唿,這才迴過神來,歎道:“可惜我是女兒身,不然也可在此修行,心無他事,在峰頂為仙人打掃落地的雪花。”
張道陵和金蟬聽玉蘭此話,大出出世之意,一時間也不知如何勸起。
金蟬想了想道:“玉蘭姑娘身子弱,現在日出之景已賞了,我看咱們還是不要在此久待,免得玉蘭姑娘受了風寒。”
玉蘭此時興致更高,那裏舍得離開。當下笑道:“金蟬小師你,別看我常年久居宮中,陪伴太後,其實我也是貧家女。”
張道陵也聽說過玉蘭是大將軍養女,但此事涉及玉蘭個人隱私,是以沒有人與她談論過。現在聽她主動提起,當下問道:“玉蘭姑娘,你的親生父母,一點線索也沒有嗎?”
玉蘭聽了,珠淚盈眶,幽幽地道:“我不未記事,就和父母失散,經人轉手來多少次,也不知是來自何方,大將軍收留我時,我隻有三歲。大將軍為此事曾費心查詢,查到賣我的人已經死了,線索就此斷了。後來太後又命人到各州府查找,也一無所獲。”
金蟬聽了,合什誦了聲阿彌陀佛,對玉蘭道:“玉蘭姑娘,我差點給忘了,這次去地府,我與你問過,據裏麵人說,你的雙親中母親還在人世。但是在那裏,因為是天機,不能泄露。”
玉蘭聽了大喜,顫聲道:“金蟬小師父,你還想著我的事,我,我娘還在世上?”
“是,但我隻知道這麽多。張大哥,你看如何幫玉蘭姑娘找她娘呢?”
張道陵聽了,向懷中摸去,想要找出三枚銅錢,卻發現沒有帶著。他想起之前在石壁上的所見所悟,當下道:“玉蘭,你將心中想到三個字寫出來,注意,不要多想,或是改動,隻要你先映入腦海的三個字,由貧道按剛才所想到的法子測算一下,準不準的,先試試再說。”
玉蘭聽了,麵露期盼之色,想了想,伸手在一塊岩石上的積雪上,鄭重地寫了個“雪”字。
張道陵見了,笑道:“還差兩個字呢!”
玉蘭向四下望了望,又寫下了雲海二字。
“雲、海、雪。”張道陵見了這三個字,輕聲念了一遍,然後閉上雙眼,口中念念有詞,過了一會,才張開眼道,“按書上所說,這三個字,對應的詩為:雪雁離巢去雲鴻攜葉歸海上升圓月母子共沾巾。”說著伸手在雪地上將這首詩寫了出來。
玉蘭和金蟬都又照著念了一遍,但均是不解其意。抬頭望向張道陵。
張道陵笑著解釋道:“我也不敢說多明白,但是顧名思義地理解,這雪雁和雲鴻均指雁,但又分指不同,雪雁個小,雪雁離巢去一句應指玉蘭少小離家,而雲鴻指在雲間翱翔的大雁,當指現在的玉蘭,身為大將軍養女,有鴻運當頭之說,雲鴻攜葉歸,從字麵上理解應是大雁帶樹葉歸巢建窩。僅從這兩句,便為吉簽,或許玉蘭姑娘所期盼之事或人,已指日可待。”
玉蘭和金蟬聽了,均是大喜,玉蘭更是顫聲問道:“張大哥,那後麵兩句呢?”
“海上升圓月。圓月喻意家人團圓,有指故鄉之意。這句話應指得是姑娘故鄉應為海邊一帶。對了,今日咱們是在東台望海峰,為太行之西,而望海台為東台,所望為太行之東,應為齊魯之地。按此景生情之義,難道姑娘家鄉,在齊魯海邊一帶。至於最後母子共沾巾,當是你能與你母團圓,喜極而泣之義。當然,在此簽中,雲仍是海中水受熱蒸騰為雲,雲遇寒冷成雪,雪遇熱又化為水,三者之間變化無常,我等需得明白,這世事盡在不言中,白雲蒼狗本奇幻,惟勘透炎涼之態,識破冷暖之情,一切順其自然,不可強求,否則物極必反矣。”
玉蘭聽了,不顧地上有雪,倒身下拜,口中道:“蘭兒也記在心裏了,多謝張大哥指點迷津。”
張道陵見了忙上前攙扶,口中謙虛道:“我也隻是按書中卦相,自己分析猜測的,也不知對不對,隻求能助姑娘分憂,玉蘭你不可這樣子,咱們順緣去尋便是了。”
玉蘭流淚道:“玉蘭明白,玉蘭雖身世不明,可也算得上是有福之人,不但得到太後和大將軍夫婦喜愛,還有緣遇到張大哥、金蟬小師父,龍兒,小白小黑,我也不枉此生了,對與娘相見,雖是心中期盼,但也不敢奢求,隻求我娘她老人家平安就是。”
張道陵聽了笑道:“哎!不必過於強求,但也不能不求。等此間事了,估計也得明年開春了,我到海邊走走,順便為你打聽一下就是了。對了,金蟬,你能同去嗎?”
金蟬本想此次迴來,便安心修行,不再問世事。可聽張道陵這樣一說,又看到玉蘭楚楚可憐的樣子,也迴道:“好。等我師父病好了,我就向師父請求恩準後,再和張大哥一同到齊魯一帶找尋。我佛慈悲,像我這樣的出家人,還能見到自己的母親,玉蘭姑娘,你放心就是了,有張大哥在,你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的。”
玉蘭聽了,感激地落下淚來,流著淚笑道:“我想將這五台拜完,便迴宮去,替換小白,陪伴太後,尋親一事,隻能拜托張大哥和金蟬小師父了。”
張道陵見此事已定,不願繼續說此事,免得讓二人傷心。當下道:“好了,現在咱們還剩北台和南台沒有去了吧。”
是。金蟬指著北方一座形如馬鞍的山峰道:“張大哥,那個山就是北台。它是這裏的最高峰了。”
“好,那咱們現在就去。今天咱們將這山拜遍,好全玉蘭姑娘心願。”
二人於是又上了筐,由張道陵挑著,一路北上,來一北台葉鬥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