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瑞福同誌的《燭光》

    張崇起

    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曆來被人們譽為無私奉獻的象征。朱瑞福同誌在《燭光》中塑造的教師徐一萍,就是一支燃燒著的紅蠟燭。通過這一形象,我們領悟到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這一人生觀的真諦。在當前的文壇上,徐一萍形象的出現,有著特殊的現實意義。

    十年“文革”動亂後,人們從“左”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忽然覺得多年奉為神聖的東西黯淡無光了,心中的信仰崩潰了,人們開始了新的尋求和探索。文人們也打破了文學藝術的固有模式,在“反思”、“尋根”文學熱後,隨著商品走向舞台顯示威力,性文學踴起來伴舞。生活的色彩濃鬱紛繁,部分人被攪得頭昏腦熱。《燭光》的出現,似一股清風吹進文壇,使我們看到了一個閃光的新形象——徐一萍。徐一萍認為,人活著首先得有誌向。誌向不僅給人一個奮鬥的方向,而且給以前進的動力。“有誌者事竟成”,“夫誌者存高遠”,“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徐一萍把這些千古名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而不去理會塵世上時髦的喧囂。徐一萍為著在教育事業上做出貢獻的理想,自覺地苦戰奮鬥。他把事業看得高於一切,對眼前的利益不屑一顧。當他為打二斤煤油遇到周折時,他的女友張榮嘲笑說“教師還不如那些化肥、木器、五金等廠的臨時工吃香”時,他氣憤地說:“這樣看太勢力眼了吧?如果是這樣,最好的職業應推土匪、強盜!”徐一萍尖銳地批評了張榮的論調,道出了正義者的心聲。範仲淹抒發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在徐一萍身上,我們又看到了這一美德的閃光。有理想者,他把目光越過眼前的土丘,投向遠處的高山。一個有著正確價值觀的人,必定是用艱辛的勞動、刻苦的磨練、正當的途徑去實現自己理想的人,這樣的人必然鄙夷那些鑽營取巧、沽名釣譽、行徑可恥的人。

    徐一萍的女友張榮,看到徐的入黨遲遲批不下來,要他活動活動。徐一萍卻說:“隻有那些企圖撈到黨票升官發財的無恥之徒才那樣去幹。”他對入黨的態度是“夠條件我就堂堂正正地加入;不夠,繼續努力”。徐一萍確實言行一致。他用候車的時間麵壁學習,夏天在蚊帳內批改作業,冬天為了節約時間不生爐子,幫助他人找資料,修改教案,帶病上課,完全是出於自覺行動。他並不認為自己出了力得不到讚美就泄氣,就改變自己的初衷。

    決心奉獻,埋頭於事業的人,在某種情況下,不但得不到稱讚,反而遭到排擠打擊,也是常有的事。徐一萍是怎樣對待的呢?

    徐一萍通過兩次家訪,把輟學的張義民動員迴校,並擔起他的全部補課任務,反而受到有些同誌和領導的責怪。當他嘔心瀝血,提高了教學水平,引來外地許多老師觀摩時,他廢寢忘食地白黑忙碌,反而被有的領導批為出風頭,有的同誌也從中造謠拆台。徐一萍麵臨著種種危局,不但沒有撂擔子,在病中還堅持“雙手端著板夾,之上是課本和粉筆盒,邁著吃力踉蹌的步子,朝教室走去”。徐一萍心中裝著大目標,不能受到挫折就停止前進,而是能夠忍辱負重。大教育家孔子說的好:“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生中,在戀愛婚姻問題上,其價值觀、幸福觀經受著更嚴峻的考驗。

    徐一萍的女友張榮,起初為徐的聰明才華傾倒,急切地向他表示了愛慕之情。開始還好,以後她感到幹教師吃苦受累,又受人歧視,就巴結幹部改了行,從此與徐貌合神離。最後她強令徐改行,不改就吹燈。徐一萍舍不得為之奮鬥的事業,無奈與她分道揚鑣了。裴多菲有詩曰:“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徐一萍為著事業,愛情是可拋了。

    星移鬥轉,隨著國家各項政策的落實,徐一萍忠於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終被發現和肯定。縣委書記登門看望,校領導態度變好,徐一萍終於被批準為共產黨員。經過一番風雨,徐一萍的形象終於站了起來。真是“夢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徐一萍因為忠於事業、無私奉獻而失去的愛情,也因為忠於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新的愛情。

    勤奮好學、心底善良、才貌雙全的青年女教師宋麗毅然割斷了與趙建華“剪不斷、理還亂”的一縷情絲,把全部愛情傾注到徐一萍身上。徐宋的愛情,完全是在互相幫助、互相體貼、互相激勵中產生和發展的。在《文章為媒》一節中,徐一萍把《居裏和居裏夫人》這篇文章推薦給宋麗。宋麗看後激動不已。她再次領悟到人生的價值是奉獻而不是索取。她也感到,愛情隻有在誌同道合、並肩奮鬥中才會放射出迷人的光彩。以後我們看到,徐、宋在休假日去圖書館裏,吃著餅幹,兩人喝著一杯清水,交談學習和人生的愉悅情境。

    近幾年來,一些文學作品在愛情的描寫上,把狂男癡女們往往隻寫得欲火燒身,丟卻了含蓄和羞澀,見麵就擁抱親吻或是野合,讓人不堪入目。朱瑞福同誌在《燭光》中,對愛情的描寫是把人物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揭示他(她)們心靈的碰撞和交融,激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對假、惡、醜的鄙夷。

    中華民族有一種勇於拚搏、甘於奉獻的精神,不管遇到什麽挫折和歪風,這種美好的傳統是不會泯滅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朱瑞福同誌在《燭光》中塑造的徐一萍的形象正說明了這一點。

    張崇起濰坊市第二人民醫院主治醫師。本文曾在《作家報》刊出,並在1991年9月中華全國總工會宣教部、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文化報》、《中國圖書評論》雜誌聯合舉辦的全國職工書評證文活動中榮獲三等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燭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瑞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瑞福並收藏燭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