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一片寂靜。
張安世也罷,杜延年也罷,能說的,都已經說了完了,接下來,隻能看霍光的決定了。
其實,與其說他們是勸諫,不如說是表明態度。
張安世與杜延年都清楚,霍光不會不知道這個時候牽連丞相的利弊,隻是,有時候知道是一迴事,會如何決定又是另外一迴事。
——畢竟,誰又能說那些弊端就一定不能控製?
——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會有的感覺。
——霍光會例外嗎?
張安世與杜延年真正擔心的也正是這一點。
——很多的事情都是因為當事人太有自信了,才會一發不可收拾,最後……一敗塗地!
——無論如何,張安世與杜延年都是不希望霍光失敗的!
霍光一直沉默著,目光在張安世與杜延年身上轉了幾遭,才開口:“君等亦以為我欲罷君侯?”
張安世與杜延年同時一怔,隨即相視一眼,卻是啞口無言了。
——難道霍光並無此意?
霍光搖了搖頭,苦笑不迭:“初聞君侯召二千石,我豈不惱?然……誠如君等之言……”
——雖然位高權重,但是,霍光遠沒有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聽到霍光這樣說,張安世與杜延年雖然仍有不解,但是,更覺得欣喜——發現事情沒有到最壞的程度總是值得高興的。
不過,欣喜之後,兩人又更覺得費解了。兩人再次相視一眼,最後,還是由張安世開口詢問:“既是如此,將軍為何不安君侯之心?”
霍光當即冷哼一聲:“安君侯之心?何人安我之心!”
——雖然無意處置田千秋,但是,霍光對田千秋的此番舉動又豈會真的毫不在意?
——所以,他既不會讓此案牽連到田千秋,卻也不會說什麽讓人安心的話!
張安世與杜延年苦笑。
——他們能夠理解霍光的想法,也沒有辦法再勸什麽了!
——畢竟,霍光的權威也是需要維護的!
——今日,霍光對田千秋擅召二千石無動於衷,明日,說不定就會有人想幹別的了!
兩人沒有再說什麽——能夠有這樣的結果已經是大善了!
無論如何,侯史吳案相關事宜都是明確,再拖延也沒有辦法拖延太久。
也是碰巧,正在此時,邊境傳警,霍光身為大將軍,自然也不能不關注邊情,也就理所當然地將廷尉與左馮翊的事擱了下來。
也許是因為,匈奴諸王中,主張與漢和親的左穀蠡王死了,主張繼續南下劫掠的勢力再次抬頭。於是,匈奴單於使犁汙王窺邊,結果,犁汙王言酒泉、張掖兵益弱,不如出兵試擊,冀可複得其地。
這個戰術布置並沒有問題,但是,很顯然,匈奴內部的矛盾太過尖銳了,沒等匈奴真正實施此策,就有知情者降了漢,自然,也將此計當作立功的大好籌碼獻了上去。
霍光也不敢怠慢,立即用天子的名義,詔邊郡各處警備,就是這一來一去的工夫,匈奴那邊也準備妥當了!幾乎就是在天子詔書下到酒泉、張掖等郡的同時,匈奴出兵了!
右賢王、犁汙王將四千騎分三隊,入日勒、屋蘭、番和。雖然時間很緊,但是,畢竟是得到了消息,張掖等地都做了準備。似乎是覺得自己被蔑視了,張掖太守十分積極,本就好戰的屬國都尉也很積極,兩處都發兵反擊,有心算無心,匈奴本來是挑了個弱的,已經是誌在必得了,卻沒想到漢軍中弱的也不是那麽弱!
二月的這一戰,漢軍大破匈奴,得脫者數百人。其中,屬國千長義渠王騎士射殺犁汙王,賜黃金二百斤,馬二百匹,因封為犁汙王。屬國都尉郭忠封成安侯。
戰事告一段落了,朝中的事情也就該結了。
四月,盛夏之時,隨著徐仁在獄中自殺,侯史吳案以及由之牽連的縱反者案也終於落幕了。
——侯史吳不道,腰斬,父、母、妻、子棄市。
——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馮翊賈勝胡坐縱謀反者,棄市。
——徐仁自殺,王平、賈勝胡伏誅。
盡管最終也沒有牽連到丞相,甚至連徐仁,也給了相當的體麵,但是,一下子去三位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朝野也是驟然失聲。
至此,再無人敢對霍光的權勢稍加議論。
——也許,這正是霍光的目的?!
禁中帝寢,劉弗陵毫無顧忌地冷笑著對左右道:“大將軍何其威哉!”
霍光隨即就聽說了,卻也隻是一笑置之,根本沒有理會。
霍光很忙,沒有空閑理會少年天子的一時意氣。
就是兮君,聽說此事後,也是冷淡地應了一聲,毫無評論的興趣!
——時至今日,劉弗陵說了在禁中說上幾句,還能如何呢?
——病重的天子……不要說見外臣,就是想見後宮,都做不到……
這些天來,兮君也在關心那樁舊案引發的風波,如今,她自然是鬆了一口氣,也有心情關心一下閑事了。
比如——那空出的三個吏職由誰接任?
其實也不完全算是閑事——廷尉與左馮翊固然與皇後沒有什麽關係,但是,少府卻是很有關係的。
這三個職位都是要職,當然不可能空置太久。
霍光會忙,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這個時侯,霍光就覺得自己手上可用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最後,先定下的是少府。
——宮禁之中,事務繁雜,少府是絕對不能空置太久的。
——廷尉與左馮翊畢竟各有屬吏可守,行事亦有章可循,便暫時擱置下來了。
代徐仁為少府是光祿大夫蔡義。
這位光祿大夫以《韓詩》授皇帝,乃是帝師之尊,卻也是大將軍幕府出身。
隨後,舉朝公卿百官的關注再次投向北邊。
——匈奴再次叩邊。
匈奴三千餘騎入五原,略殺數千人,隨後又有數萬騎南旁塞獵,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不過,所得並不多。畢竟,漢朝邊郡的烽火候望精明,之前在五原,不過是出其不意才有那樣大收獲,一旦漢朝有了防備,想再有那樣的戰果,就不可能!
匈奴叩邊說白了就是為了劫掠,見戰果並不如意,響應主戰派的人就少了,退兵之後,也很少再叩邊之舉。
但是,霍光卻十分的惱火。
——盡管,匈奴也算是幫了他的大忙。
當然,與匈奴相比,更讓霍光惱火的是,遼東烏桓!
烏桓,就是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所滅,餘眾散保烏桓即因山號烏桓世役屬匈奴。孝武皇帝時,漢軍破匈奴左地,即徙烏桓於上穀、漁陽、右北平、遼東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置護烏桓校尉監領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如今已曆數十年,得到漢朝扶持的烏桓也漸漸強盛起來,隨之而來的便是膨脹的野心。
烏桓人先是挖了匈奴單於塚墓,以報昔日冒頓的滅國之仇,隨後,又打起漢的主意。雖然不是全部——烏桓習俗,有勇健能理決鬥訟者,推為大人,邑落各有小帥,並非世襲之位,數百千落自為一部,大人以下,各自蓄牧營產,不相徭役。可以說是各部各自為政——犯塞的次數與危害也不算大,但是,終究是個大患。
——最重要的,漢朝百官都有種養虎為患的感覺!
霍光也是憤恨不已。
此時,邊郡再次上報,有匈奴降者報,匈奴出兵擊烏桓——也許是覺得漢塞不易犯,烏桓卻是真的弱得多了!
無論如何,匈奴總是大患,再加上之前,匈奴剛剛犯邊,霍光便有意從遼東擊匈奴。
兵事終究是大事,霍光也不敢獨斷,便將趙充國請來諮詢。
趙充國如今是水衡都尉,卻也還兼著護軍都尉,問他他也是理所當然的。
趙充國為人一向持重,聽了霍光的打算之後,直截了當地說了自己的意見:“烏桓間數犯塞,今匈奴擊之,於漢便。又匈奴希寇盜,北邊幸無事。蠻夷自相攻擊,而發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計也。”
趙充國的意見,霍光還是看重,便沒有再說什麽,倒是打消了幾分原來的念頭。
——本來,出兵這種事,不下定決心,還做不下來。
——而且,茲事體大,且勝負難料……
冷靜下來,霍光也覺得自己有些過於激動了。
然而,朝中卻也有人謀算這次出兵。比如——霍光的女婿,中郎將範明友。
範明友隻是聽到了一些風聲,本來還耐心地等著,但是,見幕府毫無動靜,他就坐不住了。他沒敢直接找上霍光,而是先去見上司——右將軍、光祿勳張安世。
因為,霍光已經不準備出兵了,張安世也就沒有再隱瞞,而是點頭肯定了範明友的消息,不過,他也直言:“大將軍已無意出兵。”
範明友瞪大了眼睛,卻也知道輕重,沒敢多問,直接就告辭了。
張安世隱約有些感覺,不過,也並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數日之後,霍光休沐之後,便再次召見了趙充國,這一次,張安世也在。
霍光再次改了主意,直接問趙充國:“若發兵遼東,擊匈奴,勝負幾何?”(未完待續。)
張安世也罷,杜延年也罷,能說的,都已經說了完了,接下來,隻能看霍光的決定了。
其實,與其說他們是勸諫,不如說是表明態度。
張安世與杜延年都清楚,霍光不會不知道這個時候牽連丞相的利弊,隻是,有時候知道是一迴事,會如何決定又是另外一迴事。
——畢竟,誰又能說那些弊端就一定不能控製?
——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會有的感覺。
——霍光會例外嗎?
張安世與杜延年真正擔心的也正是這一點。
——很多的事情都是因為當事人太有自信了,才會一發不可收拾,最後……一敗塗地!
——無論如何,張安世與杜延年都是不希望霍光失敗的!
霍光一直沉默著,目光在張安世與杜延年身上轉了幾遭,才開口:“君等亦以為我欲罷君侯?”
張安世與杜延年同時一怔,隨即相視一眼,卻是啞口無言了。
——難道霍光並無此意?
霍光搖了搖頭,苦笑不迭:“初聞君侯召二千石,我豈不惱?然……誠如君等之言……”
——雖然位高權重,但是,霍光遠沒有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聽到霍光這樣說,張安世與杜延年雖然仍有不解,但是,更覺得欣喜——發現事情沒有到最壞的程度總是值得高興的。
不過,欣喜之後,兩人又更覺得費解了。兩人再次相視一眼,最後,還是由張安世開口詢問:“既是如此,將軍為何不安君侯之心?”
霍光當即冷哼一聲:“安君侯之心?何人安我之心!”
——雖然無意處置田千秋,但是,霍光對田千秋的此番舉動又豈會真的毫不在意?
——所以,他既不會讓此案牽連到田千秋,卻也不會說什麽讓人安心的話!
張安世與杜延年苦笑。
——他們能夠理解霍光的想法,也沒有辦法再勸什麽了!
——畢竟,霍光的權威也是需要維護的!
——今日,霍光對田千秋擅召二千石無動於衷,明日,說不定就會有人想幹別的了!
兩人沒有再說什麽——能夠有這樣的結果已經是大善了!
無論如何,侯史吳案相關事宜都是明確,再拖延也沒有辦法拖延太久。
也是碰巧,正在此時,邊境傳警,霍光身為大將軍,自然也不能不關注邊情,也就理所當然地將廷尉與左馮翊的事擱了下來。
也許是因為,匈奴諸王中,主張與漢和親的左穀蠡王死了,主張繼續南下劫掠的勢力再次抬頭。於是,匈奴單於使犁汙王窺邊,結果,犁汙王言酒泉、張掖兵益弱,不如出兵試擊,冀可複得其地。
這個戰術布置並沒有問題,但是,很顯然,匈奴內部的矛盾太過尖銳了,沒等匈奴真正實施此策,就有知情者降了漢,自然,也將此計當作立功的大好籌碼獻了上去。
霍光也不敢怠慢,立即用天子的名義,詔邊郡各處警備,就是這一來一去的工夫,匈奴那邊也準備妥當了!幾乎就是在天子詔書下到酒泉、張掖等郡的同時,匈奴出兵了!
右賢王、犁汙王將四千騎分三隊,入日勒、屋蘭、番和。雖然時間很緊,但是,畢竟是得到了消息,張掖等地都做了準備。似乎是覺得自己被蔑視了,張掖太守十分積極,本就好戰的屬國都尉也很積極,兩處都發兵反擊,有心算無心,匈奴本來是挑了個弱的,已經是誌在必得了,卻沒想到漢軍中弱的也不是那麽弱!
二月的這一戰,漢軍大破匈奴,得脫者數百人。其中,屬國千長義渠王騎士射殺犁汙王,賜黃金二百斤,馬二百匹,因封為犁汙王。屬國都尉郭忠封成安侯。
戰事告一段落了,朝中的事情也就該結了。
四月,盛夏之時,隨著徐仁在獄中自殺,侯史吳案以及由之牽連的縱反者案也終於落幕了。
——侯史吳不道,腰斬,父、母、妻、子棄市。
——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馮翊賈勝胡坐縱謀反者,棄市。
——徐仁自殺,王平、賈勝胡伏誅。
盡管最終也沒有牽連到丞相,甚至連徐仁,也給了相當的體麵,但是,一下子去三位二千石以上的官員,朝野也是驟然失聲。
至此,再無人敢對霍光的權勢稍加議論。
——也許,這正是霍光的目的?!
禁中帝寢,劉弗陵毫無顧忌地冷笑著對左右道:“大將軍何其威哉!”
霍光隨即就聽說了,卻也隻是一笑置之,根本沒有理會。
霍光很忙,沒有空閑理會少年天子的一時意氣。
就是兮君,聽說此事後,也是冷淡地應了一聲,毫無評論的興趣!
——時至今日,劉弗陵說了在禁中說上幾句,還能如何呢?
——病重的天子……不要說見外臣,就是想見後宮,都做不到……
這些天來,兮君也在關心那樁舊案引發的風波,如今,她自然是鬆了一口氣,也有心情關心一下閑事了。
比如——那空出的三個吏職由誰接任?
其實也不完全算是閑事——廷尉與左馮翊固然與皇後沒有什麽關係,但是,少府卻是很有關係的。
這三個職位都是要職,當然不可能空置太久。
霍光會忙,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這個時侯,霍光就覺得自己手上可用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最後,先定下的是少府。
——宮禁之中,事務繁雜,少府是絕對不能空置太久的。
——廷尉與左馮翊畢竟各有屬吏可守,行事亦有章可循,便暫時擱置下來了。
代徐仁為少府是光祿大夫蔡義。
這位光祿大夫以《韓詩》授皇帝,乃是帝師之尊,卻也是大將軍幕府出身。
隨後,舉朝公卿百官的關注再次投向北邊。
——匈奴再次叩邊。
匈奴三千餘騎入五原,略殺數千人,隨後又有數萬騎南旁塞獵,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不過,所得並不多。畢竟,漢朝邊郡的烽火候望精明,之前在五原,不過是出其不意才有那樣大收獲,一旦漢朝有了防備,想再有那樣的戰果,就不可能!
匈奴叩邊說白了就是為了劫掠,見戰果並不如意,響應主戰派的人就少了,退兵之後,也很少再叩邊之舉。
但是,霍光卻十分的惱火。
——盡管,匈奴也算是幫了他的大忙。
當然,與匈奴相比,更讓霍光惱火的是,遼東烏桓!
烏桓,就是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所滅,餘眾散保烏桓即因山號烏桓世役屬匈奴。孝武皇帝時,漢軍破匈奴左地,即徙烏桓於上穀、漁陽、右北平、遼東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置護烏桓校尉監領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如今已曆數十年,得到漢朝扶持的烏桓也漸漸強盛起來,隨之而來的便是膨脹的野心。
烏桓人先是挖了匈奴單於塚墓,以報昔日冒頓的滅國之仇,隨後,又打起漢的主意。雖然不是全部——烏桓習俗,有勇健能理決鬥訟者,推為大人,邑落各有小帥,並非世襲之位,數百千落自為一部,大人以下,各自蓄牧營產,不相徭役。可以說是各部各自為政——犯塞的次數與危害也不算大,但是,終究是個大患。
——最重要的,漢朝百官都有種養虎為患的感覺!
霍光也是憤恨不已。
此時,邊郡再次上報,有匈奴降者報,匈奴出兵擊烏桓——也許是覺得漢塞不易犯,烏桓卻是真的弱得多了!
無論如何,匈奴總是大患,再加上之前,匈奴剛剛犯邊,霍光便有意從遼東擊匈奴。
兵事終究是大事,霍光也不敢獨斷,便將趙充國請來諮詢。
趙充國如今是水衡都尉,卻也還兼著護軍都尉,問他他也是理所當然的。
趙充國為人一向持重,聽了霍光的打算之後,直截了當地說了自己的意見:“烏桓間數犯塞,今匈奴擊之,於漢便。又匈奴希寇盜,北邊幸無事。蠻夷自相攻擊,而發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計也。”
趙充國的意見,霍光還是看重,便沒有再說什麽,倒是打消了幾分原來的念頭。
——本來,出兵這種事,不下定決心,還做不下來。
——而且,茲事體大,且勝負難料……
冷靜下來,霍光也覺得自己有些過於激動了。
然而,朝中卻也有人謀算這次出兵。比如——霍光的女婿,中郎將範明友。
範明友隻是聽到了一些風聲,本來還耐心地等著,但是,見幕府毫無動靜,他就坐不住了。他沒敢直接找上霍光,而是先去見上司——右將軍、光祿勳張安世。
因為,霍光已經不準備出兵了,張安世也就沒有再隱瞞,而是點頭肯定了範明友的消息,不過,他也直言:“大將軍已無意出兵。”
範明友瞪大了眼睛,卻也知道輕重,沒敢多問,直接就告辭了。
張安世隱約有些感覺,不過,也並沒有放在心上。
然而,數日之後,霍光休沐之後,便再次召見了趙充國,這一次,張安世也在。
霍光再次改了主意,直接問趙充國:“若發兵遼東,擊匈奴,勝負幾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