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老成持重,卻不是固執己見的人,聽到霍光這樣問了,他也沒有再多分辯,而是直接道:“匈奴已畏我兵鋒,若將軍者不存貪功之心,當有不敗之算。”
霍光點了點頭,隨即便對趙充國與張安世直言:“明友請於我,言可戰。”
趙充國未曾言語,張安世倒是說了一句:“明友久有封侯之心。”
——漢製,無軍功不侯。
霍光沉吟片刻,看向趙充國:“翁孫可有意將軍?”
拜將封侯,對誰都是莫大的誘惑,趙充也不例外,他猶豫了半晌,但是,最後,還是拒絕了霍光的提議,也不曾諱言,直接坦言:“臣以為此戰不宜,恐不宜為將。”
——這就是拒絕了。
張安世挑了挑眉,心中暗暗歎服,但是,並沒有吭聲。
霍光也歎了一口氣:“翁孫仍持原見?”
趙充國點頭:“此戰非宜,縱勝,亦於國無利。”
這句話說得極重,霍光不由臉色大變,看著趙充國的眼神也嚴厲起來,然而,趙充國卻是半分不肯退讓,神色恭敬卻始終沒有低頭。
見此情形,張安世先是一驚,隨後卻是滿心無奈。
與趙充國一樣,張安世同樣認為,在匈奴襲擊烏桓的時候對付匈奴,對漢並無好處,倒不如借匈奴的力打壓一下烏桓的勢力……
然而,同為臣屬,張安世並不樂見趙充國與霍光硬頂,於是,稍作沉吟之後,張安世輕咳了一下,待霍光看向自己,才低聲道:“始元元年,明友即以羌騎校尉將羌王、侯、君、長以下擊益州反虜,元鳳元年,複率擊武都反氐,並非不可為將。”
這番話並未為趙充國開脫,但是,卻轉移了焦點,也是變向地為趙充國解圍了。
聽到張安世這樣說,霍光卻是連連搖頭:“不可!”
盡管霍光的語氣十分平淡,但是,張安世與趙充國都聽得出來,霍光的態度很堅決,顯然是對範明友毫無信心。
張安世挑了挑眉,直接笑道:“大將軍待子婿何其苛也!”
霍光仍舊搖頭:“西南夷與匈奴豈可同日而語!”
——這話也有道理!
張安世不語了。
一時之間,三人相坐無語,殿內的氣氛頓時一滯。
良久,霍光終於開口:“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慎。待議!”
霍光終究是謹慎的性子,並不願拿軍國大事成全子婿封侯的雄心。
——匈奴與西南夷終究不同……
既然霍光仍然要再議,張安世與趙充國也就先告辭了。
出了禁門,趙充國才鄭重地謝過張安世,張安世卻是搖頭:“非為將軍,我恐中郎將此番誌在必得,不若成全,以免其求勝心切。”
趙充國一怔,隨即便再次行禮:“將軍所謀何其深哉!”
張安世連忙迴禮,隨後又問趙充國:“擊武都反氐,翁孫以護軍都尉將兵,豈不知中郎將之心?”
趙充國搖了搖頭:“護軍協調諸將。”言下之意,當時的範明友還沒有資格讓他關注。
張安世一怔,隨即啞然失笑:“翁孫啊翁孫……”
趙充國自己也跟著輕笑。
兩人慢慢地向往走去,還沒出掖門,就被一個人迎頭撞上。
“幼公!”
趙充國在後,一把扶住張安世,隨即就聽到了張安世的驚唿,他這才有空看向迎麵而來的那人。
“……太仆……”趙充國也是一愣。
——真的是杜延年。
杜延年一頭大汗,也伸手扶住張安世,卻是顧不得謝罪,等張安世站穩了,便急道:“子孺,我稍後登門謝罪。”
見杜延年確實是一臉焦急,張安世也沒有為難:“君我之間,不必言謝。”隨即便拉著趙充國側身讓道,示意他速去。
杜延年口中謝過,卻是一步也不停,立刻往禁中去了。
張安世與趙充國都是一怔,半晌才麵麵相覷,卻都是滿腹疑問。
——“究竟怎麽了?”
兩位二千石都想不出來,最近能有什麽事讓杜延年焦急若此!
等到了午後,張安世與趙充國都知道原因了。
——全長安都知道了!
椒房殿中,年少的皇後也是瞠目結舌,半晌才問麵前的宦者:“當真?”
跪著一名宦者連連點頭:“真!大將軍有令,懸首槁街,震懾蠻夷。”
兮君這才相信了。
——槁街,蠻夷邸所在的大道。
“可曾布聞天下?”兮君追問詳情。
另一名宦者連連點頭:“有!”
說著,他便將此事詳細說明:“乃出使大宛、樓蘭、龜茲的駿馬監,率其吏士共斬匈奴在西域使車。駿馬監如今已拜平樂監。”
兮君沒有想到他說得如此簡略,不禁麵露不悅之色,兩名宦者立刻謝罪,卻也說不出更多了——顯然,他們也隻知道這些了。
兮君也無意為難他們,擺了擺手,便讓他們退下了。她卻坐在殿中,眼睛轉了轉,才問左右:“誰知此中詳情?”
左右皆低頭不語。
——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那個答案,即使說出來,也沒有用!
——霍光必然是最清楚的。
兮君顯然也清楚這一點,根本就沒有指望左右迴答,隨即便自言自語地道:“問大父……太過矣……”
左右都鬆了一口氣,然而,隨即又因為皇後的話而提心吊膽起來。
“……駿馬監……太仆知乎?”兮君眼睛一亮,滿眼期待地看向左右。
左右侍禦都是一頭冷汗,卻不能不答:“當……當知……”
於是,兮君決定了,就召太仆!
內謁者令被召了過來。聽完皇後的吩咐,郭穰便怔住了,好一會兒才對兮君苦笑言道:“中宮,太仆乃右曹、給事中,常在大將軍左右。”
——言下之意,召杜延年必然驚動霍光。
兮君顯然忘了這一點,聽郭穰說完,便不由泄氣,卻也沒有再堅持,隻是不滿地嘟囔了幾句。
雖然沒明白原委,但是,聽到皇後嘟囔的那幾句話,郭穰也有些明白了,便出了一個主意:“中宮有事問太仆,不若手詔問之,遣使致太仆,令太仆書以答之。”
——這是一個辦法,而且,可以不驚動霍光。
兮君也沒有指望真的瞞過霍光,隻是,不想為了這麽一點事便直接驚動霍光。
於是,兮君當即寫了一份書信,印了璽之後,便交給了郭穰。
雖然用了璽了,但是,書信並未封檢時,郭穰也看到了內容,也就明白了皇後究竟為何事問太仆,明白了也就不由好笑不已。
——這般好奇……才像皇後這個年紀的女孩……
因為好笑,郭穰不由也期待了杜延年的迴答,便親自持著這份手書去了太仆寺。
——無論霍光多麽倚重杜延年,太仆寺,他總是每天必去的,當然,休沐日除外。
聽說中宮來使,杜延年也是一愣,等接過璽書,打開一看,這位太仆也是哭笑不得。
郭穰輕咳了一聲,提醒杜延年:“太仆,中宮尚在等……”
此事並非機密,杜延年也沒有推諉,直接請郭穰到外麵稍候,片刻之後,便由屬吏交付了一份簡冊。
郭穰這才稱謝離開。
因為杜延年的迴書封檢用印,郭穰也不清楚他究竟寫了什麽,不禁就有些忐忑,卻也無可奈何,隻能趕迴椒房殿,將迴書交給兮君。
兮君也有些迫不及待地拆開封檢,展冊細閱,卻是神色數變,最後,拍案叫絕。
郭穰這才將心放了迴去——顯然,杜延年即使是敷衍,也敷衍得很好了!
正在感慨,郭穰就聽到傅母笑著詢問:“中宮可否也讓妾等知曉一二?”
郭穰不由也抬頭,滿眼期待。
——既然並非機密,誰又不想知道呢?
兮君笑彎了眉毛了,並沒有拒絕傅母的要求,直接將杜延年的手書交予傅母,隨即道:“阿嬤且為諸君誦之。”
傅母接過手書,連聲應諾。
因為並非正式奏書,杜延年寫得並不十分規範,但是,內容是很詳實的。
“太仆臣延年昧死再拜答中宮:中宮問:’斬匈奴使者者何人?何以斬殺?’臣謹答之。使者介子,傅氏,北地人也,以從軍為官。以駿馬監求使大宛,因詔令經樓蘭、龜茲國。先是,樓蘭王遣兩子質漢皆不還,新王不朝。然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儋糧,送迎漢使,又數為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後複為匈奴後間,數遮殺漢使。樓蘭王弟尉屠耆前降漢,具言狀。龜茲嚐以杅彌太子賴丹為質,貳師伐宛,過龜茲,即責龜茲,即將賴丹入至京師。上即位,以賴丹為校尉,將軍田輪台,輪台與渠犁地皆相連也。。龜茲貴人姑翼謂其王曰:‘賴丹本臣屬吾國,今佩漢印綬來,迫吾國而田,必為害。’王即殺賴丹,而上書謝漢,漢未能征。介子至樓蘭,責其王教匈奴遮殺漢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為不言?’王謝服,言:‘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道過龜茲。’介子至龜茲,複責其王,王亦服罪。介子從大宛還到龜茲,龜茲言:‘匈奴使從烏孫還,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未完待續。)
霍光點了點頭,隨即便對趙充國與張安世直言:“明友請於我,言可戰。”
趙充國未曾言語,張安世倒是說了一句:“明友久有封侯之心。”
——漢製,無軍功不侯。
霍光沉吟片刻,看向趙充國:“翁孫可有意將軍?”
拜將封侯,對誰都是莫大的誘惑,趙充也不例外,他猶豫了半晌,但是,最後,還是拒絕了霍光的提議,也不曾諱言,直接坦言:“臣以為此戰不宜,恐不宜為將。”
——這就是拒絕了。
張安世挑了挑眉,心中暗暗歎服,但是,並沒有吭聲。
霍光也歎了一口氣:“翁孫仍持原見?”
趙充國點頭:“此戰非宜,縱勝,亦於國無利。”
這句話說得極重,霍光不由臉色大變,看著趙充國的眼神也嚴厲起來,然而,趙充國卻是半分不肯退讓,神色恭敬卻始終沒有低頭。
見此情形,張安世先是一驚,隨後卻是滿心無奈。
與趙充國一樣,張安世同樣認為,在匈奴襲擊烏桓的時候對付匈奴,對漢並無好處,倒不如借匈奴的力打壓一下烏桓的勢力……
然而,同為臣屬,張安世並不樂見趙充國與霍光硬頂,於是,稍作沉吟之後,張安世輕咳了一下,待霍光看向自己,才低聲道:“始元元年,明友即以羌騎校尉將羌王、侯、君、長以下擊益州反虜,元鳳元年,複率擊武都反氐,並非不可為將。”
這番話並未為趙充國開脫,但是,卻轉移了焦點,也是變向地為趙充國解圍了。
聽到張安世這樣說,霍光卻是連連搖頭:“不可!”
盡管霍光的語氣十分平淡,但是,張安世與趙充國都聽得出來,霍光的態度很堅決,顯然是對範明友毫無信心。
張安世挑了挑眉,直接笑道:“大將軍待子婿何其苛也!”
霍光仍舊搖頭:“西南夷與匈奴豈可同日而語!”
——這話也有道理!
張安世不語了。
一時之間,三人相坐無語,殿內的氣氛頓時一滯。
良久,霍光終於開口:“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慎。待議!”
霍光終究是謹慎的性子,並不願拿軍國大事成全子婿封侯的雄心。
——匈奴與西南夷終究不同……
既然霍光仍然要再議,張安世與趙充國也就先告辭了。
出了禁門,趙充國才鄭重地謝過張安世,張安世卻是搖頭:“非為將軍,我恐中郎將此番誌在必得,不若成全,以免其求勝心切。”
趙充國一怔,隨即便再次行禮:“將軍所謀何其深哉!”
張安世連忙迴禮,隨後又問趙充國:“擊武都反氐,翁孫以護軍都尉將兵,豈不知中郎將之心?”
趙充國搖了搖頭:“護軍協調諸將。”言下之意,當時的範明友還沒有資格讓他關注。
張安世一怔,隨即啞然失笑:“翁孫啊翁孫……”
趙充國自己也跟著輕笑。
兩人慢慢地向往走去,還沒出掖門,就被一個人迎頭撞上。
“幼公!”
趙充國在後,一把扶住張安世,隨即就聽到了張安世的驚唿,他這才有空看向迎麵而來的那人。
“……太仆……”趙充國也是一愣。
——真的是杜延年。
杜延年一頭大汗,也伸手扶住張安世,卻是顧不得謝罪,等張安世站穩了,便急道:“子孺,我稍後登門謝罪。”
見杜延年確實是一臉焦急,張安世也沒有為難:“君我之間,不必言謝。”隨即便拉著趙充國側身讓道,示意他速去。
杜延年口中謝過,卻是一步也不停,立刻往禁中去了。
張安世與趙充國都是一怔,半晌才麵麵相覷,卻都是滿腹疑問。
——“究竟怎麽了?”
兩位二千石都想不出來,最近能有什麽事讓杜延年焦急若此!
等到了午後,張安世與趙充國都知道原因了。
——全長安都知道了!
椒房殿中,年少的皇後也是瞠目結舌,半晌才問麵前的宦者:“當真?”
跪著一名宦者連連點頭:“真!大將軍有令,懸首槁街,震懾蠻夷。”
兮君這才相信了。
——槁街,蠻夷邸所在的大道。
“可曾布聞天下?”兮君追問詳情。
另一名宦者連連點頭:“有!”
說著,他便將此事詳細說明:“乃出使大宛、樓蘭、龜茲的駿馬監,率其吏士共斬匈奴在西域使車。駿馬監如今已拜平樂監。”
兮君沒有想到他說得如此簡略,不禁麵露不悅之色,兩名宦者立刻謝罪,卻也說不出更多了——顯然,他們也隻知道這些了。
兮君也無意為難他們,擺了擺手,便讓他們退下了。她卻坐在殿中,眼睛轉了轉,才問左右:“誰知此中詳情?”
左右皆低頭不語。
——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那個答案,即使說出來,也沒有用!
——霍光必然是最清楚的。
兮君顯然也清楚這一點,根本就沒有指望左右迴答,隨即便自言自語地道:“問大父……太過矣……”
左右都鬆了一口氣,然而,隨即又因為皇後的話而提心吊膽起來。
“……駿馬監……太仆知乎?”兮君眼睛一亮,滿眼期待地看向左右。
左右侍禦都是一頭冷汗,卻不能不答:“當……當知……”
於是,兮君決定了,就召太仆!
內謁者令被召了過來。聽完皇後的吩咐,郭穰便怔住了,好一會兒才對兮君苦笑言道:“中宮,太仆乃右曹、給事中,常在大將軍左右。”
——言下之意,召杜延年必然驚動霍光。
兮君顯然忘了這一點,聽郭穰說完,便不由泄氣,卻也沒有再堅持,隻是不滿地嘟囔了幾句。
雖然沒明白原委,但是,聽到皇後嘟囔的那幾句話,郭穰也有些明白了,便出了一個主意:“中宮有事問太仆,不若手詔問之,遣使致太仆,令太仆書以答之。”
——這是一個辦法,而且,可以不驚動霍光。
兮君也沒有指望真的瞞過霍光,隻是,不想為了這麽一點事便直接驚動霍光。
於是,兮君當即寫了一份書信,印了璽之後,便交給了郭穰。
雖然用了璽了,但是,書信並未封檢時,郭穰也看到了內容,也就明白了皇後究竟為何事問太仆,明白了也就不由好笑不已。
——這般好奇……才像皇後這個年紀的女孩……
因為好笑,郭穰不由也期待了杜延年的迴答,便親自持著這份手書去了太仆寺。
——無論霍光多麽倚重杜延年,太仆寺,他總是每天必去的,當然,休沐日除外。
聽說中宮來使,杜延年也是一愣,等接過璽書,打開一看,這位太仆也是哭笑不得。
郭穰輕咳了一聲,提醒杜延年:“太仆,中宮尚在等……”
此事並非機密,杜延年也沒有推諉,直接請郭穰到外麵稍候,片刻之後,便由屬吏交付了一份簡冊。
郭穰這才稱謝離開。
因為杜延年的迴書封檢用印,郭穰也不清楚他究竟寫了什麽,不禁就有些忐忑,卻也無可奈何,隻能趕迴椒房殿,將迴書交給兮君。
兮君也有些迫不及待地拆開封檢,展冊細閱,卻是神色數變,最後,拍案叫絕。
郭穰這才將心放了迴去——顯然,杜延年即使是敷衍,也敷衍得很好了!
正在感慨,郭穰就聽到傅母笑著詢問:“中宮可否也讓妾等知曉一二?”
郭穰不由也抬頭,滿眼期待。
——既然並非機密,誰又不想知道呢?
兮君笑彎了眉毛了,並沒有拒絕傅母的要求,直接將杜延年的手書交予傅母,隨即道:“阿嬤且為諸君誦之。”
傅母接過手書,連聲應諾。
因為並非正式奏書,杜延年寫得並不十分規範,但是,內容是很詳實的。
“太仆臣延年昧死再拜答中宮:中宮問:’斬匈奴使者者何人?何以斬殺?’臣謹答之。使者介子,傅氏,北地人也,以從軍為官。以駿馬監求使大宛,因詔令經樓蘭、龜茲國。先是,樓蘭王遣兩子質漢皆不還,新王不朝。然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儋糧,送迎漢使,又數為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後複為匈奴後間,數遮殺漢使。樓蘭王弟尉屠耆前降漢,具言狀。龜茲嚐以杅彌太子賴丹為質,貳師伐宛,過龜茲,即責龜茲,即將賴丹入至京師。上即位,以賴丹為校尉,將軍田輪台,輪台與渠犁地皆相連也。。龜茲貴人姑翼謂其王曰:‘賴丹本臣屬吾國,今佩漢印綬來,迫吾國而田,必為害。’王即殺賴丹,而上書謝漢,漢未能征。介子至樓蘭,責其王教匈奴遮殺漢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為不言?’王謝服,言:‘匈奴使屬過,當至烏孫,道過龜茲。’介子至龜茲,複責其王,王亦服罪。介子從大宛還到龜茲,龜茲言:‘匈奴使從烏孫還,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誅斬匈奴使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