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府一貫都是很忙碌的樣子,畢竟,所有府寺中,丞相府的事務最多,屬吏也是最多的。


    ——丞相典天下誅討賜奪,吏勞職煩,故吏眾。


    ——元狩六年,丞相吏員共計三百八十二人。如今的丞相府,屬吏掾史的人數隻有更多,不會更少。


    今日的丞相卻是寂靜無聲,平常吏員往來不絕的廊道上空無一人,所有官吏待在屋中,不敢輕易走動。


    ——大司馬大將軍對丞相的責問,在朝中,已經是無人不知了。


    說是責問,也有些過了,所有的消息中可以確認的一點是,霍光當時隻是問前來送奏書的田千秋:“君侯何以擅召二千石以下?”田千秋未答。


    東西曹中也有人為田千秋抱屈:“何為擅召?君侯總領百官,如何不可召中二千石?”


    當然也有人覺得霍光的問題並非毫無道理:“主少國疑本就是多事之秋,若中外相悖,人心何安?”


    說白了,如今既然是霍光秉政,田千秋也一直沒有任何意見,那麽就應當保持這種格局,畢竟,如今的大漢朝廷不是正常的情況,本就人心不安,各方觀望,自然是容不得內朝與外朝再有一丁點的衝突。


    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少,但是,也並非都支持霍光。


    霍光的權勢太重了,自從燕王案之後,似乎是少了製擎之人,霍光的行事更加無所顧忌,在有些事情上甚至讓人無法忍受。


    比如說,除了幾個親信,尋常吏民得以拜見大將軍時,不僅要露索去刀兵,還要被兩吏挾持。


    丙吉曾經向霍光引薦過幾位在太常受業的儒生,其中有一位就是因為這般待遇,而直接求去,並且直言:“不願見。”但是,當時,一行人已經到大將軍府。那裏豈容一介儒生來去自如?大將軍的屬吏自然不答應,於是就直接鬧騰開了。霍光聽說了,也很幹脆,讓屬吏不必挾持那位儒生。然而,那位儒生到了霍光麵前,卻對霍光說:“將軍以功德輔幼主,將以流大化,致於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一番話說下來,霍光也沒有發作,但是,一同來見的幾個儒生都被補為大將軍史,隻有那位儒生,沒有被霍光除用。


    那位儒生姓蕭,名望之,字長倩,乃是東海蘭陵人。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後倉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複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


    很顯然,獨攬大權之後,霍光已經有些容不得逆耳之言了。


    當然,這也不是什麽稀奇事。身居高位者多是如此,一朝得誌便把權行的更是不在少數。


    想想將曾經得罪自己的官吏招到麾下直接斬殺的李廣,再想想直接射殺九卿的霍去病,霍光絕對算是心胸寬廣之人了!


    對於朝中官吏來說,大司馬大將軍秉政也許有種種不妥,但是,有一條是肯定的——至少這位大將軍的確鎮得住大漢天下。


    ——盼著天下大亂,從中取勢的,總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


    無論如何,對剛剛經曆過之前的大逆案的官吏來說,大將軍與丞相不和絕對不是什麽好消息!


    ——大逆案不是說元鳳元年的舊事,而年初那場因異象而引發的風波,並再次引發一場大逆案。


    ——這一次……不道……與大逆又有多少區別呢?


    ——大逆不道一向都聯著用的!


    ——如今隻是侯史吳罪犯不道,以後呢?


    ——將會牽連多少人?


    誰能說得清楚?


    當然,對於丞相府中的屬吏掾史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丞相會不會被牽連……


    其實,這個問題在大多數人看來,答案是確定的——如果不是對丞相不滿,那位大司馬大將軍又怎麽會說出那樣的話呢?


    田千秋也是這樣想的。


    事實上,田千秋在霍光說出“擅召”二字時,就已經後悔了。


    ——他怎麽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呢?


    ——他簡直就是在挑釁霍光的權力啊!


    田千秋覺得自己真的是關心則亂了。


    ——霍光一直說著朝議,但是,隻看他與禦史大夫寺之間推來讓去的功夫,就知道,他究竟有多想用朝議了!


    到這會兒,田千秋才有些轉過味來——看起來,霍光是真的隻是想拖些時間……


    這樣想著,田千秋就恨不得打自己幾個耳光——這下倒好……朝議?自己先議過了!還是那樣一個結果!


    ——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還真的將霍光給惹惱了!


    丞相府的黃閣之中,田千秋是真的悔恨不及了!


    然而,再悔……隻要是悔……多半都是沒有用的!


    縱然田千秋是丞相,也是一樣的!


    事到如今,廷尉王平下獄,少府徐仁下獄,左馮翊賈勝胡下獄。


    雖然尚未驗治,但是,隻要等侯史吳的罪名真正劃定,這三人的罪也就可以直接定了!


    田千秋惶惶不安,朝中諸官吏更是惶然驚懼——若是丞相再被問罪……


    ——雖然不能說,坐及丞相毫無道理,但是,當一個人的權力竟可以如此輕易地處置百官之首時,誰又能毫無感覺呢?


    當然,田千秋與其他公卿百官都不清楚,就在田千秋封上眾議,霍光將王平等人下獄之後,一直在霍光身邊的杜延年就向霍光進言了。


    杜延年也沒有對霍光說什麽大道理,也沒有動之以情,而是直接提醒霍光:“當日與將軍同受先帝遺詔者……僅餘君侯矣……”


    當日,先帝臨終,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受遺詔輔少主,田千秋雖未在內臥之中,卻也在五柞宮,與霍光等人一同受了遺詔。


    如今,金日磾薨,上官桀與桑弘羊伏誅,受遺詔的五人隻剩下霍光與田千秋了。若是田千秋再出事……


    霍光當時也沒有說什麽,隻是笑著看了親信一眼,隨即便讓杜延年退下了。


    杜延年拿不準霍光的心思,卻也不敢再勸,隻能依令退下。


    眼見這幾日流言越傳越盛,杜延年還是有些坐不住了。


    他也不好找別人,隻能仍然去找張安世。


    聽他說完,張安世一時也無計可施,隻能勸他:“且稍安。”


    ——霍光一言不發也是好事!


    ——至少表明,霍光並沒有作出決定!


    “如今已然流言四布……”杜延年有些猶豫。


    ——還等?


    ——現在,朝野士庶還隻是議論,再過幾天,就說不準輿論往哪邊倒了!


    張安世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但是,對勸諫,他仍然拿不準主意,


    ——他們不是求名之人,既然要勸,就一定要讓霍光能聽得進去才行。


    ——如何讓霍光聽進諫言……


    張安世一時也沒有太好辦法。


    ——他可不相信,霍光至今還不知道外間的議論!


    ——既然知道,還遲遲不決……誰知道他是不是另有打算?


    張安世輕扣漆幾,沉吟不語。


    “子孺……”杜延年催促地喚了一聲。張安世白了他一眼,又低下頭,繼續沉思。


    杜延年無奈,隻能等下去。


    又過了好一會兒,張安世驀然站起。


    “子孺?”杜延年一驚,卻也跟著就起身。


    “去見大將軍!”張安世隨口說了一句。


    霍光仍在禁中,張安世在禁門求見,等霍光允了,才進去。杜延年是諸吏、給事中,倒是比張安世便宜。等張安世見到霍光時,他已經在霍光身邊等了一會兒了。


    “子孺來見必有要事。”霍光親自出殿迎接了張安世。


    張安世頗有些誠惶誠恐,再三謝過,才與霍光一同入殿,隨即,又再次見了禮,之後才坐下,對霍光道:“臣請大將軍早決侯史吳之案!”


    霍光挑眉,瞥了杜延年一眼,才迴答:“治案自有章程。”


    ——這是表明,他不想插手了。


    張安世心中盤算著,倒是有些明白杜延年之前的感覺了。


    ——完全拿不準霍光的心思啊!


    這樣想著,張安世便直接對霍光:“將軍所言甚是,然此案不決,人心不安!”


    霍光再次挑眉,卻沒有說什麽,隻是示意張安世說下去。


    張安世皺了皺眉,最後還是幹脆地說了出來:“非是臣憂慮過甚,實是臣之屬已無心本職,皆在議論此案將牽連何人……”


    “君侯?”霍光忽然插了一句。


    張安世一怔,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點頭道:“正是。”隨即又問霍光:“大將軍是否有意罪及君侯?”


    張安世問得坦白,霍光倒是不好答了,好一會兒,才出聲,卻是反問張安世:“子孺以為此案可及君侯否?”


    “否!”張安世嚇得幾乎脫口而出。


    “哦?”霍光挑眉。


    張安世定了定神,低聲卻認真地答案:“臣恐大將軍為此失天下之望!”


    霍光微微眯眼,半晌沒有吭聲。


    見霍光這般態度,而且,張安世已經先把話說過這個份了,他也不敢再遲疑,連忙將一路上想好的話地說出來:“吏縱罪人,有常法,今更詆吳為不道,恐於法深。又丞相素無所守持,而為好言於下,盡其素行也。至擅召中二千石,甚無狀。延年愚,以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棄也。間者民頗言獄深,吏為峻詆,今丞相所議,又獄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眾心。群下訁雚嘩,庶人私議,流言四布,延年竊重將軍失此名於天下也!”(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樂夜未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楚並收藏長樂夜未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