駘蕩宮前殿,依舊濃鬱的合香讓霍光好容易才按捺下皺眉的衝動,值得慶幸的是,殿門敞開著,又正值仲秋之末,秋風蕭瑟,總算不是那麽難以忍受。
“昨日大將軍休沐,有道上書,左將軍未決,即報予朕,朕也左右為難,隻是請教大將軍了。”少年天子的聲音仍是一派平淡,溫和之中透著疏離。
這本是天子應有的威儀,昔日,孝武皇帝對待臣下也多是這般態度。按說,霍光早已習慣了,隻是劉弗陵畢竟隻有十五歲,與孝武皇帝在位多年所養成的氣度又豈可相提比論。因此,每次聽劉弗陵這般說話,霍光都覺得不以為然。
——天子氣度不是模仿來的。
不過,這些話,霍光是說不得的,也不會說。
此時,聽劉弗陵說完,霍光立刻一派恭敬的應諾,隨即接過宦者雙手奉手的簡劄。
之前杜延年已經說過這道上書的大致內容,此時,霍光一番細閱,倒是覺得燕王的文采也真不是了。
——雖然有些縱橫學派的詭辯之伎,不過,總得來說,這道上書還是堂堂正正之言,頗有幾分賢王風範。
這般思忖了一番,霍光心中冷笑,麵上卻是恭恭敬敬地將簡劄重新卷起收好,放於自己的身側,並沒有交予仍等在一旁的宦者。
宦者訝然,朱幄之中的少年天子也不由出聲:“大將軍這是何意?”
霍光執禮甚恭,語氣卻毫無轉寰:“此事不合製,左將軍昨日便當摒去不奏!”
劉弗陵對這個結果並不覺得意外,因此,他一邊抬手示意宦者迴來,一邊輕歎著言道:“大將軍,朕豈不知燕王此奏不合漢製?隻是……”
少年天子重重地歎息了一聲,隨後才繼續言道:“唉……隻是……隻是燕王所言不差……朕隻有長主一位親姊了!”
少年天子感慨非常——若不是他隻有鄂邑長公主一個阿姊,供養之職怎麽也輪不到這位默默無聞的公主身上啊。
——不受先帝寵愛不說,亦無夫家可依……
時至今日,劉弗陵對這些已經麻木了——漢家哪一個天子是如他這般,毫無親人可依恃的?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對燕王的這道上書動心。
——若是霍光能讓丁外人封侯……日後,他便有辦法再給其他人加恩了!
——譬如,他的外家!
昨夜,劉弗陵這樣想像過。
如今,年少的天子明白,大司馬、大將軍不會給他那樣的機會的!
——高皇帝誓約是最好的拒絕理由。
然而,霍光沒有提高皇帝的誓約,而是稽首長拜,十分鄭重地對少年天子道:“陛下憐長公主寡居,特令丁外人可出入宮禁,以侍長主,此乃陛下愛悌之仁。然爵者,國之重器。爵祿之所道,存亡之機也。用必出於其勞,賞必加於其功。絕無因君之私心而授之以爵的道理。”
劉弗陵沉默不語。霍光也沒有再說話。一片寂靜之中,殿上侍奉的宮人、宦者卻有種心驚的感覺。
——霍光秉政,大權在握,雖然在天子駕前也多有決斷,但是,這般義正嚴辭的抗辯,卻是頭一遭。
——似乎……有什麽……改變了……
天子近侍,無不是久侍宮禁之人,旁的不好說,對趨吉避兇是最有心得的。
——年少的天子與大將軍之間……似乎……在……對抗!
這種感覺隨著寂靜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明顯。
黃門令等少府宦者暗暗交換著眼色。
——這情況……不對勁!
“……謝……謝大將軍教誨。”少年天子終於出聲。
殿上眾人不由鬆了一口氣。
——不是較勁……就好!
——至少,表麵上,不是兩人在較勁就好!
他們是天子近侍,隻要為臣的沒有與天子撕破臉——如鏟除諸呂之後,諸功臣與少帝之間……那般——他們就不會有性命之憂。
左右侍奉的宮人都比較年輕,還不太明白這此事情,但是,能到天子近側侍奉的宦者無不是在宮中浸淫了幾十年的,誰不知道大司馬大將軍意味著什麽樣的權勢?
——尚未親政的年少天子與受命秉政的大司馬大將軍發生衝突……
幾個年長的宦者稍稍想像一下,也不由歎氣——結果不言而喻啊!
也有幾個宦者是真心忠於天子的,都思忖著——等大將軍離開是不是向少帝勸諫一番?
不管其他如何想法,霍光仍是一派恭謹的態度,再拜之後,謙辭推讓:“陛下過謙了。”
雖然十五歲不過是成童的年紀,但是,在民間,十五歲已經可以算是成人了,不僅要承擔役使之事,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了。
——所謂,年未滿十五,做惡不在其身。
按照漢律,十五歲以下的人犯了罪,都是從輕的,有些罪行還是免於處罰的。
——十五歲,一般民家的子女也就開始被家人當作成人對待了,登記籍冊時,也不再是被稱為“使男”、“使女”,而是與其父母、長者一樣,被稱為“大男”、“大女”。
霍光不是生來就是富貴鄉,他是十多歲才跟著霍去病離開平陽的,他不會與很多朝臣一樣,把十五歲的天子真的還當成毫不知事的孩子。
正是因此,他對發生這樣的事情毫不意外。
——若是毫不知事,看到上官桀未加決斷的奏書,直接命中書謁者退迴尚書台就是了。
——年少的天子沒有這樣做,就必是有所決斷了。
想到這一點,推測一下會是什麽樣的決斷,就一點也不難了。
聽杜延年一說此事,霍光便猜到這位年少的天子在想什麽了。
——他若是同意了。
——長公主的私夫可以授爵,天子外家為什麽不可以?
……甚至……加恩功臣之後……為什麽不可以?
——丁外人可以封侯,能封侯的人就太多了!
——列侯雖然沒有什麽實權,但是,地位尊貴,可以參加朝議,可以加官出入宮禁……
——總而言之,對加重天子的權威,利大於弊。
杜延年他們沒有想到這些,是因為,他們從不認為霍光會同意燕王的提議。
——是的,他不會同意。
——他是臣,不是君,天子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改變既有的製度,他不可以!
——那樣,隻會讓人有理由質疑他的權力!
霍光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
——那麽,劉弗陵……不清楚?
“……朕……知道不合製。大將軍……皇姊負共養之責,長居禁中,甚是辛苦,真的不能破例嗎?”少年天子在沉默了片刻之後,再次開口,仍想勸服霍光。
霍光抬頭,看了天子一眼,便再次垂眼,恭敬而鄭重地迴答:“陛下,長公主已得藍田為湯沐邑。共養之勞已酬。”
——今年春,以藍田益長公主湯沐邑的理由就是“長公主共養勞苦”。
霍光的迴答讓劉弗陵有些難堪。
——以藍田益鄂邑長公主的湯沐邑是他的主意,可是,他並不是想著什麽共養勞苦,而想著藍田那兒的長水胡騎。
劉弗陵十分羞惱——他不認為霍光不明白這些,因此,他覺得霍光提及藍田是故意讓他難堪。
——他的謀算從來沒有成功過!
——大將軍是想提醒他這一點嗎?
劉弗陵心中暗恨。
霍光其實沒有這樣的想法,隻不過,少年天子一再提及長公主的辛苦,他自然用最直觀的理由去拒絕了。
——勞苦已酬,就不必再讓丁外人封爵了。
不過,事到如今,霍光對劉弗陵的想法已經不太感興趣了。
——主意既定,除非燕王、長公主與上官家並非如他所想的那般行事,那麽,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不僅是燕王、長公主與上官家的結局,也包括……這位少帝的結局!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再在意呢?
君臣二人的沉默再次讓殿上的氣氛緊張起來,一幹宮人、宦者屏住唿吸,恨不得自己能立刻消失。
劉弗陵盯著重階下端坐的輔臣——三梁進賢冠下,鬢發已白,一身皂衣的身影仍是一貫的低恭謹姿態,低頭垂眼,隻是,除了行禮,他的腰永遠是筆直的。
隱隱約約地,年少的天子似乎也有感覺——今日的霍光有什麽地方與往常不一樣了……
……難道……
劉弗陵陡然一驚,滿心悸然,卻也告訴自己——不可能的!
——他沒有對任何說過自己的打算!
——即使對鄂邑長公主,他也隻是暗示!
——霍光怎麽可能知道?
“大將軍……”
“陛下,尚書署有急奏,請大將軍。”殿外當值的宦者尖聲稟報。
劉弗陵的話被打斷,卻也無可奈何——若不是急事,尚書台不會如此急迫,畢竟,霍光是被他宣召來的。
“大將軍先去處置吧。”劉弗陵隻能如此說。
“唯。”霍光應聲行禮,恭敬地退下,心中卻也好奇——能有什麽急事?
——不會是武都那邊的戰事出問題了吧?
想到這一點,霍光不由也著急了,疾步離開。
出了駘蕩宮,霍光一眼便看到了杜延年,不由又急走幾步,不等杜延年行禮便道:“可是武都出事了?”
杜延年一愣,連忙解釋:“不是的。例行奏報並無事。”
霍光鬆了一口氣,一邊往自己所乘的車輦處走,一邊追問:“那是何事?如此著急?”
“燕相三騎置傳急奏。”(未完待續。)
“昨日大將軍休沐,有道上書,左將軍未決,即報予朕,朕也左右為難,隻是請教大將軍了。”少年天子的聲音仍是一派平淡,溫和之中透著疏離。
這本是天子應有的威儀,昔日,孝武皇帝對待臣下也多是這般態度。按說,霍光早已習慣了,隻是劉弗陵畢竟隻有十五歲,與孝武皇帝在位多年所養成的氣度又豈可相提比論。因此,每次聽劉弗陵這般說話,霍光都覺得不以為然。
——天子氣度不是模仿來的。
不過,這些話,霍光是說不得的,也不會說。
此時,聽劉弗陵說完,霍光立刻一派恭敬的應諾,隨即接過宦者雙手奉手的簡劄。
之前杜延年已經說過這道上書的大致內容,此時,霍光一番細閱,倒是覺得燕王的文采也真不是了。
——雖然有些縱橫學派的詭辯之伎,不過,總得來說,這道上書還是堂堂正正之言,頗有幾分賢王風範。
這般思忖了一番,霍光心中冷笑,麵上卻是恭恭敬敬地將簡劄重新卷起收好,放於自己的身側,並沒有交予仍等在一旁的宦者。
宦者訝然,朱幄之中的少年天子也不由出聲:“大將軍這是何意?”
霍光執禮甚恭,語氣卻毫無轉寰:“此事不合製,左將軍昨日便當摒去不奏!”
劉弗陵對這個結果並不覺得意外,因此,他一邊抬手示意宦者迴來,一邊輕歎著言道:“大將軍,朕豈不知燕王此奏不合漢製?隻是……”
少年天子重重地歎息了一聲,隨後才繼續言道:“唉……隻是……隻是燕王所言不差……朕隻有長主一位親姊了!”
少年天子感慨非常——若不是他隻有鄂邑長公主一個阿姊,供養之職怎麽也輪不到這位默默無聞的公主身上啊。
——不受先帝寵愛不說,亦無夫家可依……
時至今日,劉弗陵對這些已經麻木了——漢家哪一個天子是如他這般,毫無親人可依恃的?
——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對燕王的這道上書動心。
——若是霍光能讓丁外人封侯……日後,他便有辦法再給其他人加恩了!
——譬如,他的外家!
昨夜,劉弗陵這樣想像過。
如今,年少的天子明白,大司馬、大將軍不會給他那樣的機會的!
——高皇帝誓約是最好的拒絕理由。
然而,霍光沒有提高皇帝的誓約,而是稽首長拜,十分鄭重地對少年天子道:“陛下憐長公主寡居,特令丁外人可出入宮禁,以侍長主,此乃陛下愛悌之仁。然爵者,國之重器。爵祿之所道,存亡之機也。用必出於其勞,賞必加於其功。絕無因君之私心而授之以爵的道理。”
劉弗陵沉默不語。霍光也沒有再說話。一片寂靜之中,殿上侍奉的宮人、宦者卻有種心驚的感覺。
——霍光秉政,大權在握,雖然在天子駕前也多有決斷,但是,這般義正嚴辭的抗辯,卻是頭一遭。
——似乎……有什麽……改變了……
天子近侍,無不是久侍宮禁之人,旁的不好說,對趨吉避兇是最有心得的。
——年少的天子與大將軍之間……似乎……在……對抗!
這種感覺隨著寂靜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明顯。
黃門令等少府宦者暗暗交換著眼色。
——這情況……不對勁!
“……謝……謝大將軍教誨。”少年天子終於出聲。
殿上眾人不由鬆了一口氣。
——不是較勁……就好!
——至少,表麵上,不是兩人在較勁就好!
他們是天子近侍,隻要為臣的沒有與天子撕破臉——如鏟除諸呂之後,諸功臣與少帝之間……那般——他們就不會有性命之憂。
左右侍奉的宮人都比較年輕,還不太明白這此事情,但是,能到天子近側侍奉的宦者無不是在宮中浸淫了幾十年的,誰不知道大司馬大將軍意味著什麽樣的權勢?
——尚未親政的年少天子與受命秉政的大司馬大將軍發生衝突……
幾個年長的宦者稍稍想像一下,也不由歎氣——結果不言而喻啊!
也有幾個宦者是真心忠於天子的,都思忖著——等大將軍離開是不是向少帝勸諫一番?
不管其他如何想法,霍光仍是一派恭謹的態度,再拜之後,謙辭推讓:“陛下過謙了。”
雖然十五歲不過是成童的年紀,但是,在民間,十五歲已經可以算是成人了,不僅要承擔役使之事,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了。
——所謂,年未滿十五,做惡不在其身。
按照漢律,十五歲以下的人犯了罪,都是從輕的,有些罪行還是免於處罰的。
——十五歲,一般民家的子女也就開始被家人當作成人對待了,登記籍冊時,也不再是被稱為“使男”、“使女”,而是與其父母、長者一樣,被稱為“大男”、“大女”。
霍光不是生來就是富貴鄉,他是十多歲才跟著霍去病離開平陽的,他不會與很多朝臣一樣,把十五歲的天子真的還當成毫不知事的孩子。
正是因此,他對發生這樣的事情毫不意外。
——若是毫不知事,看到上官桀未加決斷的奏書,直接命中書謁者退迴尚書台就是了。
——年少的天子沒有這樣做,就必是有所決斷了。
想到這一點,推測一下會是什麽樣的決斷,就一點也不難了。
聽杜延年一說此事,霍光便猜到這位年少的天子在想什麽了。
——他若是同意了。
——長公主的私夫可以授爵,天子外家為什麽不可以?
……甚至……加恩功臣之後……為什麽不可以?
——丁外人可以封侯,能封侯的人就太多了!
——列侯雖然沒有什麽實權,但是,地位尊貴,可以參加朝議,可以加官出入宮禁……
——總而言之,對加重天子的權威,利大於弊。
杜延年他們沒有想到這些,是因為,他們從不認為霍光會同意燕王的提議。
——是的,他不會同意。
——他是臣,不是君,天子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改變既有的製度,他不可以!
——那樣,隻會讓人有理由質疑他的權力!
霍光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
——那麽,劉弗陵……不清楚?
“……朕……知道不合製。大將軍……皇姊負共養之責,長居禁中,甚是辛苦,真的不能破例嗎?”少年天子在沉默了片刻之後,再次開口,仍想勸服霍光。
霍光抬頭,看了天子一眼,便再次垂眼,恭敬而鄭重地迴答:“陛下,長公主已得藍田為湯沐邑。共養之勞已酬。”
——今年春,以藍田益長公主湯沐邑的理由就是“長公主共養勞苦”。
霍光的迴答讓劉弗陵有些難堪。
——以藍田益鄂邑長公主的湯沐邑是他的主意,可是,他並不是想著什麽共養勞苦,而想著藍田那兒的長水胡騎。
劉弗陵十分羞惱——他不認為霍光不明白這些,因此,他覺得霍光提及藍田是故意讓他難堪。
——他的謀算從來沒有成功過!
——大將軍是想提醒他這一點嗎?
劉弗陵心中暗恨。
霍光其實沒有這樣的想法,隻不過,少年天子一再提及長公主的辛苦,他自然用最直觀的理由去拒絕了。
——勞苦已酬,就不必再讓丁外人封爵了。
不過,事到如今,霍光對劉弗陵的想法已經不太感興趣了。
——主意既定,除非燕王、長公主與上官家並非如他所想的那般行事,那麽,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不僅是燕王、長公主與上官家的結局,也包括……這位少帝的結局!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再在意呢?
君臣二人的沉默再次讓殿上的氣氛緊張起來,一幹宮人、宦者屏住唿吸,恨不得自己能立刻消失。
劉弗陵盯著重階下端坐的輔臣——三梁進賢冠下,鬢發已白,一身皂衣的身影仍是一貫的低恭謹姿態,低頭垂眼,隻是,除了行禮,他的腰永遠是筆直的。
隱隱約約地,年少的天子似乎也有感覺——今日的霍光有什麽地方與往常不一樣了……
……難道……
劉弗陵陡然一驚,滿心悸然,卻也告訴自己——不可能的!
——他沒有對任何說過自己的打算!
——即使對鄂邑長公主,他也隻是暗示!
——霍光怎麽可能知道?
“大將軍……”
“陛下,尚書署有急奏,請大將軍。”殿外當值的宦者尖聲稟報。
劉弗陵的話被打斷,卻也無可奈何——若不是急事,尚書台不會如此急迫,畢竟,霍光是被他宣召來的。
“大將軍先去處置吧。”劉弗陵隻能如此說。
“唯。”霍光應聲行禮,恭敬地退下,心中卻也好奇——能有什麽急事?
——不會是武都那邊的戰事出問題了吧?
想到這一點,霍光不由也著急了,疾步離開。
出了駘蕩宮,霍光一眼便看到了杜延年,不由又急走幾步,不等杜延年行禮便道:“可是武都出事了?”
杜延年一愣,連忙解釋:“不是的。例行奏報並無事。”
霍光鬆了一口氣,一邊往自己所乘的車輦處走,一邊追問:“那是何事?如此著急?”
“燕相三騎置傳急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