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一件事,上一章最後一句改了。我昏頭了,六乘是用於傳的,是用在官員出行上的,文書傳遞是郵與置負責的)


    漢製,三十裏設一置,十裏設一郵,上至天子璽書,下到庶民家信,所有文書皆由置驛或者郵亭傳遞,根據文書的緊急與否,又有不同的傳遞速度與方式,不過,郵亭隻是由郵人步行傳遞文書,隻用郡國以下的文書傳遞。


    三騎置傳是極高的等級,要求置卒三馬輪換,一天一夜的行程在千裏以上,而一般的置傳,最多隻要求一日一夜行二百裏。


    動用這種級別的傳書方式,也難怪尚書置如此緊張了。


    杜延年是謁者,負責從公車司馬處取上書,看到燕國來的上書,他差點沒當場蒙了。


    ——這麽緊急,還是燕相上書,不是燕王上書!


    杜延年首先想到的是——不會是燕王反了嗎?


    抱著這個念頭,杜延年與其它謁者一起把所有的上書送到尚書署。


    霍光不在,但是,尚書署並不是不幹事,不能裁決,卻是可以將奏書拆封,看看有沒有大不敬的內容,稍作區分,都是尚書署內諸曹等人的職責。


    可是,看到那道五封的燕相上書,尚書署內,沒有人一個人有心思像往一樣處理事務,最後,杜延年就被眾人推出來——立刻將大將軍請迴來吧!


    ——誰知道燕王發生了什麽?萬一是什麽……嗯……要命的急事,他們誰敢擔貽誤的罪名?


    聽了杜延年的迴答,霍光先是一愣,好半晌才迴過神來,卻發現自己已經坐在輦車往尚書署去了,他自己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麽上的車……


    霍光苦笑,拍了拍自己的額頭,眉頭卻愈發地深鎖:“三騎置傳?燕國出什麽事了?”


    這個問題,杜延年哪裏敢接口,隻能沉默不語了。


    霍光倒也沒指杜延年迴答這個問題,又沉默了一會兒,忽然道:“燕國方向,隻有燕相的急奏?”


    杜延年一愣,隨即連忙迴憶了一下,很快便很肯定點頭:“是的,沒有其它急奏。這會兒,正是郡國最忙的時候,尋常哪有上書的精力?”


    ——八月算人,九月計斷。算人又不是隻算人口。宅園戶籍、年細籍、田比地籍、田命(合)籍、田租籍,光籍冊就要造好幾套,還要計算統計服役事使的人數,以為來年的征役作安排。這種時候,隻要不是發生極難處分或者急變之事,哪一個郡國縣道的官吏都沒有工夫寫奏書!


    聽他這麽一說,霍光的眉頭鎖得更緊了,卻沒有再吭聲。


    挽輦的官奴也知道乘輦之人很著急,走得極快,霍光沒有心思管,杜延年卻暗暗記下了,不過,他也沒有急著開口——輕重緩急總是要分的。


    到了尚書署,兩人疾步登階,走進官署,一幹官吏起身相應,其中一名年長的謁者迅速將燕相的上書遞到霍光跟前。


    霍光接過封檢完好的奏書,也沒有再往書案前走檢視了一番,便直接扯開封繩,從信囊中取出簡冊,嘩地一聲展開。


    ……


    半晌,霍光都沒有一點動靜,尚書署內更是一片寂靜,一些年輕的小吏、奴婢甚至忍不住屏住了唿吸。


    杜延年就跟在霍光身旁,卻不敢隨意亂看,正在焦急不安的時候,就聽到霍光的聲音:“沒事。”


    隨著話音落下,霍光也將手中的簡冊遞給了杜延年。


    杜延年顧不得避嫌,急忙掃了一眼,看清了內容,才將簡冊交到一名諸曹手中,疾步跟著霍光走向內室。


    霍光平淡的兩個字讓眾人立時放鬆下來,再見霍光如此隨意處置,官署內一幹人立時圍了過去,一看內容,又是一片嘩然。


    “搞什麽!這種事情用三騎置傳!”


    “果然是大事!”


    “都這樣,當初渭橋被水淹了,渭城令不該半夜就叩城門啊!”


    “……咳!人有不同嘛!”


    ……


    內室之中,霍光猛灌了一杯水,隨即就聽到外堂上的議論,不由也失笑搖頭,見杜延年進來,便隨手給他也倒了一杯清水。


    杜延年雙手接過,顧不上道謝,便一口飲盡,隨後才道:“好些日子沒有如此緊張了。”


    霍光心有同感,點頭不語。


    兩人沉默了好一會兒,霍光才輕聲道:“方才一路過來,我都在猜,是燕王起兵了,還是燕王薨了……”說著,霍光自己都忍俊不禁,一直搖頭自嘲。


    杜延年瞪大了眼睛,半晌地噗地一聲笑了出來,好一陣兒才止住,抹了抹眼角,道:“臣隻猜了前一個,後麵這個……真的是想都沒想到。”


    鎮定下來,也說笑過了,兩人才分別落座。隨後,霍光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幼公以為,燕相此書是何意?”


    霍光可不認為,燕相真是迂腐得認為那樣的事情,就值得動用三騎置傳。


    杜延年也不這麽認為。


    燕相的上書說了五件事——第一件事,燕城南門遇火災。第二件事,燕王都薊大風雨,拔宮中樹七圍以上十六枚,壞城樓。第三件事,有烏與鵲鬥燕王宮中池上,烏墮池死,近黑祥也。第四件事,流星下燕萬載宮極,東去。第五件事,熒惑出東方,守太白。


    細究起來,都是燕國的內政之事,與漢的關係並不大,燕相卻動用三騎置傳,不能不說這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燕相所說的五事。最後一樁,太史令前幾日亦曾上書,‘熒惑出東方,守太白。兵當起,主人不勝。’如今東無大國,所指亦唯有燕。”杜延年首先想到的是前幾日那道內容相近的奏書。


    霍光點頭。


    雖然對天人感應那種說法不太相信,但是,星象家自有一套解釋,有時候也是一種說辭,因此,霍光對此類奏書還是不敢不上心的。


    杜延年揉了挨眉心,搖頭道:“大將軍,還是找熟悉此類事情的太史、太卜吧。”


    ——這種事情,一知半解,隻怕會誤入歧途。


    霍光思忖了一下,覺得並無不妥,便立刻起身,道:“我們直接去太常寺。”


    杜延年連忙阻止:“大將軍親去不妥。”


    霍光一怔,隨即明白過來,點了點頭,重新坐下,卻是道:“嗯……如此,幼公去也不妥。”


    杜延年一怔,隨即失笑點頭:“正是。隻能偏勞大將軍費心了。”


    霍光白了他一眼,卻沒有再說什麽,低頭理了理自己的衣袂、袖口,再抬頭時便道:“幼公不便久留尚書台,還是去高門殿吧!”


    杜延年執禮應諾,眉角卻是忍不住一挑。


    高門殿乃是大夫的官署所在,在未央宮中,距禁門數十步,與尚書台一樣,都不在禁中,杜延年是諫大夫,但是,大夫掌議論,平時並無實務,比較起來,他在謁者署的時間還更多一些。


    ——霍光特地點明高門殿,自然是有所指。


    杜延年一路往高門殿行去,心中卻盤算著霍光究竟是屬意何人。不多一會兒,杜延年就反應過來——高門殿中可不正是有一個極好的人選!


    想通了人選,杜延年進了高門殿,一邊與遇上的同僚見禮,一邊尋找自己要找的人,發現對方的身影後反而不著急了,慢慢踱步,又與好幾撥人說了好一會兒,正好到了那人近側,杜延年隻當自己才看清那人,連忙出聲見禮:“邴君安好。”


    邴吉正在看書,聽到聲音,才連忙抬頭,起身,長揖答禮:“諫大夫安!”


    “《康誥》?”杜延年看了一眼邴吉麵前的簡冊,訝然出聲,隨即攀談起來。兩人說得艱澀,周圍的人聽得懂的著不多,一陣兒之後,也就都告罪離開了。杜延年這才一邊繼續與邴吉說話,一邊低聲拜托其去太常寺問事。


    邴吉聽到他的來意,自然驚訝,不過,看杜延年的樣子,他也隻能將自己的情緒強自按捺下去,認真記下他所說的內容。自然,聽了杜延年所說的內容,邴吉又是一驚,不過,也明白事情重大,立刻應下。


    杜延年鬆了一口氣,兩人又論了一陣兒自己對《書》的見解,才彼此別過。


    霍光對杜延年是極放心的,因此,杜延年一走,他也就沒有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專心處理自己的公務。


    這一天似乎注定是事多的一天。


    “大將軍,中宮遣內謁者見。”屬吏的低聲稟告讓霍光一驚,手中的筆差點就汙了奏書。


    盡管如此,霍光還是迅速起身,往東廂行去。


    東廂內,一個宦官低眉順目地站著,聽到動靜才抬眼看了一下,見是霍光,便連忙行禮:“大將軍長樂未央。”


    霍光一怔,卻是哭笑不得,跟在他身旁的屬吏也忍不住翻了一個白眼。


    盡管如此,霍光也隻能往旁邊退讓半步,正色道:“中官受中宮詔而來,臣不敢受中官之禮。”


    那個宦官立時臉紅,連忙站起,又因為動作過猛,而差點摔倒。


    見他如此,霍光不由皺眉——中宮無人可遣了嗎?竟然派這樣一個人來?


    然而,那個宦官說出的話讓他再無法多想這些。


    那個宦官站穩之後,便連忙道:“中宮詔曰:‘上命吾為長主請托於大將軍,大將軍應否?’”


    霍光目瞪口呆,腦中霎時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荒唐的詔令難怪要讓如此離譜的人來傳!(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樂夜未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楚並收藏長樂夜未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