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王於漢不過是旁係宗藩,嗣子出生,冊立王爵,事情也就了結了,當然,在此之前,匿遺腹子之事不報的泗水相及內史便已經按律被下獄治罪了。
畢竟,此時的諸侯王國早已不能與漢初之際的“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製京師”的諸侯王相提並論了。
當然,正是諸侯王之力,高皇後崩後,漢室才迅速平定諸呂之亂。
然而,強枝弱幹終究不是什麽好事,更何況,因為實力強大,諸侯王日益驕矜,或淫荒越法,或睽孤橫逆,實非國家之福。
因此,文帝即位,即采賈生之議,分齊、趙兩大諸侯國,此後,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七國之亂後,更是抑損諸侯,減黜其官——孝景皇帝於中五年製令諸侯王不得治國,天子為之置吏,改丞相為相,省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至先帝之時,主父偃上推恩之策,天子詔令諸侯王可分戶邑以封子弟,於是,雖然不行黜陡,藩國卻自析,及衡山、淮南謀逆之後,漢製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再不與政事。
諸侯王的事情在大漢朝堂之上,根本不算是什麽大事了。
因此,三月、閏三月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泗水王遺腹子嗣王,而是出兵。
孟春之際,朝廷便接到武都氐人反的消息,議策選將,至三月,終於確定,由執金吾馬適建、龍頟侯韓增、衛尉田廣明將三輔、太常之刑徒,前往平亂,從軍之刑徒皆免刑。
西南夷雖兇悍不馴,但是,朝廷在西南經營多年,大軍壓境,恩威並施之下,平亂並不算是一件難事。
——西南從來不是大漢的心腹之患。
相較並不算難得的軍功,韓增更關心的是另一件事,甚至於,為了那件事,特地在出兵前登門與霍光晤談。
霍光見他神色凝重,什麽也沒有說,便先將左右摒退,隨後才問:“何事如此?”
韓增雖是列侯,卻隻領了光祿大夫的官職。
大夫掌議論,文屬光祿勳,加給事中之官,才掌顧問應對,隨侍禁中,若無此加官,便隻是領個閑職而已。
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卻也同樣如此。
韓增雖然沒有給事中的加官,不過,他是列侯,又是少年為郎,一直領著侍中、諸曹的內朝加官。
——漢製,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無定員。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
韓增與霍光是實實在在地共事多年,便是沒有交情,也不會沒有默契,更何況,作為韓說之子,韓增與衛家的關係本也扯不清,自然不會與霍光疏遠。
說到底,衛青在位之時,衛霍兩家的子弟全算上,真正跟在衛青身邊的,除了霍去病的長子霍嬗,也就隻有這個與衛家沒有血緣的霍光了。
如今,盡管霍光已是大司馬大將軍,當朝秉政,權傾天下,但是,在他麵前,韓增倒真的沒有太多的敬畏感覺。
聽他如此詢問,韓增皺著眉,慢慢挪步,在霍光左手邊的漆秤上坐下,沉吟了一會兒,才道:“京師將不安?”
霍光聞言挑眉:“君如此認為?”說話間,臉上便顯出一絲輕鬆的笑意。
韓增一直關注著霍光的神色,見他如此反而更加篤定了。
“大將軍,仆與君相識共事有三十年了。”龍頟侯慢條斯理地對大將軍言道,眉目間的神色就是在告訴霍光——我可是給你這個當朝第一人留了不少麵子了。
霍光苦笑:“為何如此認為?”這已經是默認他的猜測了。
“武都氐人再微不足道,既然敢反,便不能不慎之重之。兵者,國之大事。大將軍素來謹慎,如今卻連一兵一卒都吝予之,盡遣刑徒……”韓增沒有再說下去,稍頓了一會兒,輕聲道:“太初舊事,仆尚曆曆在目,大將軍豈會遺忘?若非有不安之慮,豈會如此?”
霍光皺眉,眼中掠過毫不掩飾的厭惡之色。
——太初舊事……
太初元年,孝武皇帝聽前往西域歸來的漢使言宛有好馬,卻不肯給漢,於是遣車令等人持千金及金馬前往求之,宛以漢距己甚遠,且道路難行,又懼匈奴之威,遂不許漢之請。漢使當廷大怒,將送給宛王的金馬擊碎,憤然離開。宛卻以認為漢使之舉是對其輕慢,不僅強遣漢使離開,而且令其東邊的鬱成王配全,殺漢使,取其財物。
孝武皇帝大怒。
曾經出使過宛國的姚定漢等人皆對皇帝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可盡虜矣。”再加上四年前,元封三年,浞野侯趙破奴僅以七百騎即虜樓蘭王,破車師國,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等西域諸國,天子也就相信了姚定漢等人之言,對出兵大宛之事根本沒有太認真,當時李夫人正當寵,又剛生了皇子,天子被寵姬軟語求了兩句,便拜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西往伐宛。
當然,武帝對用兵還是慎生,除了以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之外,還以李哆為校尉,製軍事。——李廣利隻是掛個名。
本以為是唾手可得的封侯軍功,卻不料,西過鹽水,當道小國各城皆堅守,不肯給漢軍提供食物,漢軍隻攻城,攻下自然能得到食物,然而,數日間攻不下便也隻能離開了。如此至鬱成,軍士隻剩不過數千,且全都是饑疲交加,遂被鬱成軍大破之,死傷甚眾。李廣利便與李哆、趙始成等人商議:“至鬱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眾將校便引兵而還,一路至敦煌,大軍還剩不至十分之二。李廣利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而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複往。”
自天子對外用兵以來,從未聽說有這種結,豈有不大怒之理?再加上,當時李夫人已身故,孝武皇帝當即使使遮玉門,詔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李廣利等驚恐不已,隻能滯留在敦煌。
——那是衛青薨後的第一次對外用兵,似乎就是在預示此後征伐用兵再不會如以往一般順遂了……
當然,歸根結底,征宛的不始在於漢朝從天子以降,所有人都是輕敵、散漫的態度。
當年,霍光與韓增等人也討論過,對此的看法並無差異。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如今,這般盡遣刑徒為兵,較之當年,輕漫之處有過之而無不及。
若是旁人,韓增還會有所擔憂,從旁提醒,可是,霍光是什麽人?
——大司馬驃騎將軍的弟弟。
——冠軍侯的弟弟!
——景桓侯的弟弟!
韓增不認為,以霍去病為榮的霍光會在用兵之事上有絲毫的輕漫之心。
——霍家之名始於冠軍之功。
——軍功難得,聲名易敗!霍光對兄長素來敬重,豈會輕毀霍氏之名?
見韓增已說到這個地步,霍光定了定心神,默默點頭。
雖然多少猜到了情況,但是,看到霍光點頭的時候,韓增仍然不由感到驚駭,失聲道:“當真要出事?”
霍光沒有迴答,隻是淡淡地道:“除了用兵一事,君還有其它根據才是。”
就如韓增對霍光的了解一樣,霍光對韓增同樣知之甚深。
——韓增是韓說的少子,若不是韓說被劉據使者所殺,其兄嗣侯之後又因祝詛上而被要斬,他不會有機會拜侯,雖然是紹封,但是,列侯之爵卻是毫不含糊的。
——韓增又與他一樣,自少年時就隨侍先帝,謹慎心性並不遜於他。
韓增也沒有含混過去,思忖了一下,便道:“大將軍許久未去建章了……”
“嗯……最近事多。”霍光輕聲道。
韓增也笑了笑,輕描淡寫地道:“也沒什麽……近來都是我去建章奏事,前後幾次,陛下的師傅都在講《春秋》開篇第一句。”
——《春秋》開篇第一句?!
霍光神色驟變。
韓增沉吟了一會兒,又加了一句:“聽起來,講的是左氏跟公羊兩家的傳……孟子、仲子、聲子……立適立子……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反正就那些……”
霍光再按捺不住怒意,按著憑幾,麵沉如水。
——《春秋》首篇即《隱公元年》
——首句即“元年春王正月。”
《左氏傳》於此段前加【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公羊傳》傳首句——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出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立適立子!”霍光冷笑,一字一句幾乎是從牙縫間擠出,“上真是聰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畢竟,此時的諸侯王國早已不能與漢初之際的“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製京師”的諸侯王相提並論了。
當然,正是諸侯王之力,高皇後崩後,漢室才迅速平定諸呂之亂。
然而,強枝弱幹終究不是什麽好事,更何況,因為實力強大,諸侯王日益驕矜,或淫荒越法,或睽孤橫逆,實非國家之福。
因此,文帝即位,即采賈生之議,分齊、趙兩大諸侯國,此後,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七國之亂後,更是抑損諸侯,減黜其官——孝景皇帝於中五年製令諸侯王不得治國,天子為之置吏,改丞相為相,省禦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至先帝之時,主父偃上推恩之策,天子詔令諸侯王可分戶邑以封子弟,於是,雖然不行黜陡,藩國卻自析,及衡山、淮南謀逆之後,漢製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再不與政事。
諸侯王的事情在大漢朝堂之上,根本不算是什麽大事了。
因此,三月、閏三月之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泗水王遺腹子嗣王,而是出兵。
孟春之際,朝廷便接到武都氐人反的消息,議策選將,至三月,終於確定,由執金吾馬適建、龍頟侯韓增、衛尉田廣明將三輔、太常之刑徒,前往平亂,從軍之刑徒皆免刑。
西南夷雖兇悍不馴,但是,朝廷在西南經營多年,大軍壓境,恩威並施之下,平亂並不算是一件難事。
——西南從來不是大漢的心腹之患。
相較並不算難得的軍功,韓增更關心的是另一件事,甚至於,為了那件事,特地在出兵前登門與霍光晤談。
霍光見他神色凝重,什麽也沒有說,便先將左右摒退,隨後才問:“何事如此?”
韓增雖是列侯,卻隻領了光祿大夫的官職。
大夫掌議論,文屬光祿勳,加給事中之官,才掌顧問應對,隨侍禁中,若無此加官,便隻是領個閑職而已。
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卻也同樣如此。
韓增雖然沒有給事中的加官,不過,他是列侯,又是少年為郎,一直領著侍中、諸曹的內朝加官。
——漢製,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無定員。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
韓增與霍光是實實在在地共事多年,便是沒有交情,也不會沒有默契,更何況,作為韓說之子,韓增與衛家的關係本也扯不清,自然不會與霍光疏遠。
說到底,衛青在位之時,衛霍兩家的子弟全算上,真正跟在衛青身邊的,除了霍去病的長子霍嬗,也就隻有這個與衛家沒有血緣的霍光了。
如今,盡管霍光已是大司馬大將軍,當朝秉政,權傾天下,但是,在他麵前,韓增倒真的沒有太多的敬畏感覺。
聽他如此詢問,韓增皺著眉,慢慢挪步,在霍光左手邊的漆秤上坐下,沉吟了一會兒,才道:“京師將不安?”
霍光聞言挑眉:“君如此認為?”說話間,臉上便顯出一絲輕鬆的笑意。
韓增一直關注著霍光的神色,見他如此反而更加篤定了。
“大將軍,仆與君相識共事有三十年了。”龍頟侯慢條斯理地對大將軍言道,眉目間的神色就是在告訴霍光——我可是給你這個當朝第一人留了不少麵子了。
霍光苦笑:“為何如此認為?”這已經是默認他的猜測了。
“武都氐人再微不足道,既然敢反,便不能不慎之重之。兵者,國之大事。大將軍素來謹慎,如今卻連一兵一卒都吝予之,盡遣刑徒……”韓增沒有再說下去,稍頓了一會兒,輕聲道:“太初舊事,仆尚曆曆在目,大將軍豈會遺忘?若非有不安之慮,豈會如此?”
霍光皺眉,眼中掠過毫不掩飾的厭惡之色。
——太初舊事……
太初元年,孝武皇帝聽前往西域歸來的漢使言宛有好馬,卻不肯給漢,於是遣車令等人持千金及金馬前往求之,宛以漢距己甚遠,且道路難行,又懼匈奴之威,遂不許漢之請。漢使當廷大怒,將送給宛王的金馬擊碎,憤然離開。宛卻以認為漢使之舉是對其輕慢,不僅強遣漢使離開,而且令其東邊的鬱成王配全,殺漢使,取其財物。
孝武皇帝大怒。
曾經出使過宛國的姚定漢等人皆對皇帝言:“宛兵弱,誠以漢兵不過三千人,強弩射之,可盡虜矣。”再加上四年前,元封三年,浞野侯趙破奴僅以七百騎即虜樓蘭王,破車師國,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等西域諸國,天子也就相信了姚定漢等人之言,對出兵大宛之事根本沒有太認真,當時李夫人正當寵,又剛生了皇子,天子被寵姬軟語求了兩句,便拜李夫人之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西往伐宛。
當然,武帝對用兵還是慎生,除了以趙始成為軍正,故浩侯王恢使導軍之外,還以李哆為校尉,製軍事。——李廣利隻是掛個名。
本以為是唾手可得的封侯軍功,卻不料,西過鹽水,當道小國各城皆堅守,不肯給漢軍提供食物,漢軍隻攻城,攻下自然能得到食物,然而,數日間攻不下便也隻能離開了。如此至鬱成,軍士隻剩不過數千,且全都是饑疲交加,遂被鬱成軍大破之,死傷甚眾。李廣利便與李哆、趙始成等人商議:“至鬱成尚不能舉,況至其王都乎!”眾將校便引兵而還,一路至敦煌,大軍還剩不至十分之二。李廣利使使上書言:“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而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複往。”
自天子對外用兵以來,從未聽說有這種結,豈有不大怒之理?再加上,當時李夫人已身故,孝武皇帝當即使使遮玉門,詔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李廣利等驚恐不已,隻能滯留在敦煌。
——那是衛青薨後的第一次對外用兵,似乎就是在預示此後征伐用兵再不會如以往一般順遂了……
當然,歸根結底,征宛的不始在於漢朝從天子以降,所有人都是輕敵、散漫的態度。
當年,霍光與韓增等人也討論過,對此的看法並無差異。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如今,這般盡遣刑徒為兵,較之當年,輕漫之處有過之而無不及。
若是旁人,韓增還會有所擔憂,從旁提醒,可是,霍光是什麽人?
——大司馬驃騎將軍的弟弟。
——冠軍侯的弟弟!
——景桓侯的弟弟!
韓增不認為,以霍去病為榮的霍光會在用兵之事上有絲毫的輕漫之心。
——霍家之名始於冠軍之功。
——軍功難得,聲名易敗!霍光對兄長素來敬重,豈會輕毀霍氏之名?
見韓增已說到這個地步,霍光定了定心神,默默點頭。
雖然多少猜到了情況,但是,看到霍光點頭的時候,韓增仍然不由感到驚駭,失聲道:“當真要出事?”
霍光沒有迴答,隻是淡淡地道:“除了用兵一事,君還有其它根據才是。”
就如韓增對霍光的了解一樣,霍光對韓增同樣知之甚深。
——韓增是韓說的少子,若不是韓說被劉據使者所殺,其兄嗣侯之後又因祝詛上而被要斬,他不會有機會拜侯,雖然是紹封,但是,列侯之爵卻是毫不含糊的。
——韓增又與他一樣,自少年時就隨侍先帝,謹慎心性並不遜於他。
韓增也沒有含混過去,思忖了一下,便道:“大將軍許久未去建章了……”
“嗯……最近事多。”霍光輕聲道。
韓增也笑了笑,輕描淡寫地道:“也沒什麽……近來都是我去建章奏事,前後幾次,陛下的師傅都在講《春秋》開篇第一句。”
——《春秋》開篇第一句?!
霍光神色驟變。
韓增沉吟了一會兒,又加了一句:“聽起來,講的是左氏跟公羊兩家的傳……孟子、仲子、聲子……立適立子……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反正就那些……”
霍光再按捺不住怒意,按著憑幾,麵沉如水。
——《春秋》首篇即《隱公元年》
——首句即“元年春王正月。”
《左氏傳》於此段前加【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公羊傳》傳首句——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出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立適立子!”霍光冷笑,一字一句幾乎是從牙縫間擠出,“上真是聰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