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羽所驚處在於,江湖中人因仇因利,以此種手段殺人雖屬異端,倒也並非不可料想。隻未敢輕信,市井命案,也能用此殘厲手段。
楊青羽撥開韓生頭頂百會穴處頭發,果見一拇指大小血跡已凝痂成塊,更有一小截細釘尾部赫然杵在當中。
方一介看到帶血細釘,倒吸一口涼氣,慍聲質問許值:“仵作,如此明顯致命傷,你為何也沒驗到?”
許值眼神一陣飄忽,未等應話,方一介怒罵道:“本官轄內如此喪心病狂,草菅人命,何其囂張!”
緩了緩怒氣,又問向沈末:“可有法子追拿兇手?”
見沈末不答話,正想再問,忽又想起已差人前往拿問殺害蘇老漢的疑兇,也就打住了。
查驗至此,楊、沈二人已明了,許值其人並非藝不專精,看不出死因,而是另有隱由,故意未作細查,初驗也隻是走過場罷了。
楊青羽問道:“仵作,蘇錦娘之死,你怎麽看?”
蘇錦娘是被人從楣梁上取下,上吊自盡一說,幾已是街知巷聞,而蘇錦娘頸項處也確有明顯勒痕。
滿堂眾人聽幾人就三條人命死因爭討,幾乎將初驗全盤推翻,自殺成了他殺,殺人兇手則變成了被殺之人,是非反複,變在一瞬。
一眾中不乏有死者鄰裏,本還為三人之死扼腕痛惜,後聽出蘇老漢、韓嶽二人或是被人殺害,憤懣之心陡起,還時出怨懟之語。又再驚詫於本該無可辯駁的蘇錦娘之死恐會又另有因,嘈嘈低語的眾人隻聽楊青羽這一句問出,堂內頓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數十隻眼灼灼望來,許值倍感壓迫,俯身細細看了半晌蘇錦娘頸上的勒痕,又輕抬起僵直的頭頸,看了看後頸和兩側耳後。
許值邊看邊解道:“死者脖頸上有兩處勒痕,一闊一窄,一深一淺,闊深者,其痕為紫,窄淺者,其痕為白。若是自縊,死者當以係縛物單係十字,交至左右耳後,因而兩側耳後勒痕當呈深紫色。”
又抬手比量到蘇錦娘脖頸處,繼道:“若縊在喉上,則牙關緊閉,舌抵齒不出;倘若縊在喉下,則口微開,舌出齒外二三分。”
說到此處,許值又向沈末看了來。
沈末也不稍作遲疑,當即接過話道:“自縊之人,麵上當有紫赤色。蘇錦娘頸上有兩處勒痕,顏色深的是致命傷,看勒痕寬窄,應該是用的白練一類...痕在喉下,而蘇錦娘口緊閉,舌不出,麵色微青,顯而易見,她是被勒死的。”
“那另一處勒痕是...?”方一介緊追一問。
許值迴道:“人死之後,血脈不行,如有勒痕,必呈白淺狀。死者頸上細痕和兩耳後勒痕均是白痕,以寬窄辨,應該是麻繩或草索所致。以在下之見,死者是被人先用白練或帛布勒殺,再移屍懸於房梁上,讓人誤以為蘇氏是上吊自盡。”
今日初晨,楊青羽、沈末、元少修三人就案發地逐一勘驗。韓嶽拋屍處與蘇老漢身亡處所獲不多,惟在蘇錦娘懸梁處,沈末發現其楣梁上塵土並無滾亂狀,且隻見一道清晰勒痕。再合與驗屍所得,蘇錦娘之死因、死狀,已然明朗。
說話間,又拾起蘇錦娘左手示與眾人:“死者手背有擦傷,三指指甲呈撕裂狀,應該是死者生前掙紮所致。”
方一介重重點了點頭,恨聲道:“好啊!莫不是那苟世仁要地、要人兩不得,就殺人泄憤?”
又指著許值高聲詈罵道:“大膽仵作,如此人命大案,為何初驗時草草了事。要不是楊大人及時迴來,這案子若被定下了,非但幾人枉死,兇犯更會逍遙法外。許值,你該當何罪?”
許值嚇得兩膝一軟,“噗通”跪倒在地,嚅了嚅嘴,沒敢做聲。
方一介拿過剛整理完的的驗屍記錄,交遞給了楊青羽:“楊大人,若驗屍記錄無誤,還是盡早定案。”
楊青羽會意,看了看方一介,把驗屍記錄掃過一眼,又遞給了沈末,迴道:“先迴衙門,明日開堂!”
遣散了眾人,又留了幾名公差看守義莊,楊青羽、沈末、元少修、方一介四人打馬往縣衙走。
行到半道,楊青羽突然想起兩日未見到王錦身影,問道:“縣丞,怎麽沒看到王主簿?”
方一介:“王主簿本也要一道來的,後來聽說新知縣已經在趕來赴任的路上,他就代我前去迎迎。”
“新知縣是哪裏調任的?”楊青羽有些生疑。
方一介:“下官聽說,是朝廷有人舉薦,說此人年少有為,頗有幹才。”
又走了一路,方一介突地道:“大人,下官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見方一介一臉顧忌,楊青羽正色道:“你盡管說!”
方一介又猶豫了片刻,緩道:“前知縣胡大人暴死於任上,大人可知道此事?”
楊青羽縣官一職原是總兵李須所請,因無為官之念,所以對此地人事知之甚少,前知縣胡勉其人,也僅聽知府侯良樞提過一句而已。隻是聞聽此人治策安民,卓有政績,也深得民意,又何以會無故暴死?方一介此時道出這樁舊事,也幾可斷定,胡勉之死,絕非尋常。
方一介自顧又道:“胡大人死後,知縣之位,一空就是三年,要沒有大人來這一遭,我看這位子還得空下去。”
雖未言明其中細況,方一介一番話也讓楊、沈、元三人清楚知道,不論是嶽州府還是這小小邑縣,也不知藏了多少驚天秘密。
三人趕迴時,已經入夜,楊青羽與沈末照舊迴了客棧安歇。
次日初晨,天剛見亮,一衙差急急奔來扣門,一問才知,新任知縣已經到了衙門,特來邀楊青羽前去議事。
尚在遠處,就見到方一介、王錦、陳駱等人悉數候在衙門口,當中一人身著官服挺立,看模樣該初逾而立之齡。
待稍走近,方一介先迎了過來:“楊大人,知縣範圭範大人已來赴任。”
“聽聞楊大人起於行伍?”未等楊青羽招唿,範圭略顯倨傲問道。
楊青羽啞然一笑:“怎麽?範大人是進士出生?”
範圭昂著頭,挺了挺身子,朗道:“得蒙天恩,本官乃是兩榜進士,取科名正途。”
言畢,作勢將楊青羽三人往衙門裏請,繼又說道:“府衙侯大人特意知會了,楊大人為國捍邊,功勳卓著,可謂勞苦,誠當恭敬相待。隻是,楊大人請辭了知縣一職...我來繼任,也正好為楊大人分憂。”
讀書人以學問自矝,挾功名自傲,深為楊青羽平生所惡,又見範圭一派趾高氣昂,楊青羽無語可表,隨口應道:“有勞!”
範圭:“命案本官已聽方縣丞詳述了,隻是先後兩次屍檢所報出入甚大,既然人命係謀殺,那案子還得嚴審。此案楊大人參與在前,本官接管在後,但為履職盡責,這案子由本官堂審,楊大人作陪審,如何?”
楊青羽隻點頭示意,當是應允了。
二人堂上坐定,範圭令道:“來人呐,傳問通運客棧掌櫃蔣銓及史二夫婦,傳問苟世仁。班頭,押嫌犯過堂。”
不多時,陳駱已揪著一人來到堂前,迴稟道:“三位老爺,這廝叫趙小六,是個泥腿子,他的右手指骨有傷。”
方一介聞言,搶步跨出,近身看了看趙小六手背,發現這人指節關節處,確有不少擦傷,當即道:“的確有傷,我看此人就是兇手!”
範圭猛地一拍驚堂木,喝道:“堂下趙小六,你可知罪?”
趙小六嚇得一哆嗦,顫著聲跪地討饒道:“大老爺...小的就是一個莊稼漢,可沒有犯過事啊...”
楊青羽瞥見沈末不發一言,隻在靜眼旁觀,又看堂下趙小六衣著舉止,也確像是地道農人,估計此人未必是兇手,遂問向陳駱:“陳班頭,這嫌犯你是從哪裏捉來的?”
陳駱愣了愣:“就...大人說要查問街坊四鄰,這個趙小六就離蘇家不遠...他兩家田地還挨著呢。”
看到趙小六還兩腳泥,就知陳駱是把人從田裏抓來的。楊青羽也起身來到趙小六跟前,發現這人不僅兩手指骨都有擦傷,掌心手背還有磨得發亮的一層厚繭。
範圭又一拍驚堂木,指著趙小六道:“我看你是貌似憨厚,實則奸猾,班頭為何要拿你?蘇老漢家的田產你沒有趁機爭要?”揚聲又道:“本官昨日夜裏就到了,該問詢的也都問詢過了,勿要瞞騙,速速如實招來!”
楊青羽撥開韓生頭頂百會穴處頭發,果見一拇指大小血跡已凝痂成塊,更有一小截細釘尾部赫然杵在當中。
方一介看到帶血細釘,倒吸一口涼氣,慍聲質問許值:“仵作,如此明顯致命傷,你為何也沒驗到?”
許值眼神一陣飄忽,未等應話,方一介怒罵道:“本官轄內如此喪心病狂,草菅人命,何其囂張!”
緩了緩怒氣,又問向沈末:“可有法子追拿兇手?”
見沈末不答話,正想再問,忽又想起已差人前往拿問殺害蘇老漢的疑兇,也就打住了。
查驗至此,楊、沈二人已明了,許值其人並非藝不專精,看不出死因,而是另有隱由,故意未作細查,初驗也隻是走過場罷了。
楊青羽問道:“仵作,蘇錦娘之死,你怎麽看?”
蘇錦娘是被人從楣梁上取下,上吊自盡一說,幾已是街知巷聞,而蘇錦娘頸項處也確有明顯勒痕。
滿堂眾人聽幾人就三條人命死因爭討,幾乎將初驗全盤推翻,自殺成了他殺,殺人兇手則變成了被殺之人,是非反複,變在一瞬。
一眾中不乏有死者鄰裏,本還為三人之死扼腕痛惜,後聽出蘇老漢、韓嶽二人或是被人殺害,憤懣之心陡起,還時出怨懟之語。又再驚詫於本該無可辯駁的蘇錦娘之死恐會又另有因,嘈嘈低語的眾人隻聽楊青羽這一句問出,堂內頓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數十隻眼灼灼望來,許值倍感壓迫,俯身細細看了半晌蘇錦娘頸上的勒痕,又輕抬起僵直的頭頸,看了看後頸和兩側耳後。
許值邊看邊解道:“死者脖頸上有兩處勒痕,一闊一窄,一深一淺,闊深者,其痕為紫,窄淺者,其痕為白。若是自縊,死者當以係縛物單係十字,交至左右耳後,因而兩側耳後勒痕當呈深紫色。”
又抬手比量到蘇錦娘脖頸處,繼道:“若縊在喉上,則牙關緊閉,舌抵齒不出;倘若縊在喉下,則口微開,舌出齒外二三分。”
說到此處,許值又向沈末看了來。
沈末也不稍作遲疑,當即接過話道:“自縊之人,麵上當有紫赤色。蘇錦娘頸上有兩處勒痕,顏色深的是致命傷,看勒痕寬窄,應該是用的白練一類...痕在喉下,而蘇錦娘口緊閉,舌不出,麵色微青,顯而易見,她是被勒死的。”
“那另一處勒痕是...?”方一介緊追一問。
許值迴道:“人死之後,血脈不行,如有勒痕,必呈白淺狀。死者頸上細痕和兩耳後勒痕均是白痕,以寬窄辨,應該是麻繩或草索所致。以在下之見,死者是被人先用白練或帛布勒殺,再移屍懸於房梁上,讓人誤以為蘇氏是上吊自盡。”
今日初晨,楊青羽、沈末、元少修三人就案發地逐一勘驗。韓嶽拋屍處與蘇老漢身亡處所獲不多,惟在蘇錦娘懸梁處,沈末發現其楣梁上塵土並無滾亂狀,且隻見一道清晰勒痕。再合與驗屍所得,蘇錦娘之死因、死狀,已然明朗。
說話間,又拾起蘇錦娘左手示與眾人:“死者手背有擦傷,三指指甲呈撕裂狀,應該是死者生前掙紮所致。”
方一介重重點了點頭,恨聲道:“好啊!莫不是那苟世仁要地、要人兩不得,就殺人泄憤?”
又指著許值高聲詈罵道:“大膽仵作,如此人命大案,為何初驗時草草了事。要不是楊大人及時迴來,這案子若被定下了,非但幾人枉死,兇犯更會逍遙法外。許值,你該當何罪?”
許值嚇得兩膝一軟,“噗通”跪倒在地,嚅了嚅嘴,沒敢做聲。
方一介拿過剛整理完的的驗屍記錄,交遞給了楊青羽:“楊大人,若驗屍記錄無誤,還是盡早定案。”
楊青羽會意,看了看方一介,把驗屍記錄掃過一眼,又遞給了沈末,迴道:“先迴衙門,明日開堂!”
遣散了眾人,又留了幾名公差看守義莊,楊青羽、沈末、元少修、方一介四人打馬往縣衙走。
行到半道,楊青羽突然想起兩日未見到王錦身影,問道:“縣丞,怎麽沒看到王主簿?”
方一介:“王主簿本也要一道來的,後來聽說新知縣已經在趕來赴任的路上,他就代我前去迎迎。”
“新知縣是哪裏調任的?”楊青羽有些生疑。
方一介:“下官聽說,是朝廷有人舉薦,說此人年少有為,頗有幹才。”
又走了一路,方一介突地道:“大人,下官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見方一介一臉顧忌,楊青羽正色道:“你盡管說!”
方一介又猶豫了片刻,緩道:“前知縣胡大人暴死於任上,大人可知道此事?”
楊青羽縣官一職原是總兵李須所請,因無為官之念,所以對此地人事知之甚少,前知縣胡勉其人,也僅聽知府侯良樞提過一句而已。隻是聞聽此人治策安民,卓有政績,也深得民意,又何以會無故暴死?方一介此時道出這樁舊事,也幾可斷定,胡勉之死,絕非尋常。
方一介自顧又道:“胡大人死後,知縣之位,一空就是三年,要沒有大人來這一遭,我看這位子還得空下去。”
雖未言明其中細況,方一介一番話也讓楊、沈、元三人清楚知道,不論是嶽州府還是這小小邑縣,也不知藏了多少驚天秘密。
三人趕迴時,已經入夜,楊青羽與沈末照舊迴了客棧安歇。
次日初晨,天剛見亮,一衙差急急奔來扣門,一問才知,新任知縣已經到了衙門,特來邀楊青羽前去議事。
尚在遠處,就見到方一介、王錦、陳駱等人悉數候在衙門口,當中一人身著官服挺立,看模樣該初逾而立之齡。
待稍走近,方一介先迎了過來:“楊大人,知縣範圭範大人已來赴任。”
“聽聞楊大人起於行伍?”未等楊青羽招唿,範圭略顯倨傲問道。
楊青羽啞然一笑:“怎麽?範大人是進士出生?”
範圭昂著頭,挺了挺身子,朗道:“得蒙天恩,本官乃是兩榜進士,取科名正途。”
言畢,作勢將楊青羽三人往衙門裏請,繼又說道:“府衙侯大人特意知會了,楊大人為國捍邊,功勳卓著,可謂勞苦,誠當恭敬相待。隻是,楊大人請辭了知縣一職...我來繼任,也正好為楊大人分憂。”
讀書人以學問自矝,挾功名自傲,深為楊青羽平生所惡,又見範圭一派趾高氣昂,楊青羽無語可表,隨口應道:“有勞!”
範圭:“命案本官已聽方縣丞詳述了,隻是先後兩次屍檢所報出入甚大,既然人命係謀殺,那案子還得嚴審。此案楊大人參與在前,本官接管在後,但為履職盡責,這案子由本官堂審,楊大人作陪審,如何?”
楊青羽隻點頭示意,當是應允了。
二人堂上坐定,範圭令道:“來人呐,傳問通運客棧掌櫃蔣銓及史二夫婦,傳問苟世仁。班頭,押嫌犯過堂。”
不多時,陳駱已揪著一人來到堂前,迴稟道:“三位老爺,這廝叫趙小六,是個泥腿子,他的右手指骨有傷。”
方一介聞言,搶步跨出,近身看了看趙小六手背,發現這人指節關節處,確有不少擦傷,當即道:“的確有傷,我看此人就是兇手!”
範圭猛地一拍驚堂木,喝道:“堂下趙小六,你可知罪?”
趙小六嚇得一哆嗦,顫著聲跪地討饒道:“大老爺...小的就是一個莊稼漢,可沒有犯過事啊...”
楊青羽瞥見沈末不發一言,隻在靜眼旁觀,又看堂下趙小六衣著舉止,也確像是地道農人,估計此人未必是兇手,遂問向陳駱:“陳班頭,這嫌犯你是從哪裏捉來的?”
陳駱愣了愣:“就...大人說要查問街坊四鄰,這個趙小六就離蘇家不遠...他兩家田地還挨著呢。”
看到趙小六還兩腳泥,就知陳駱是把人從田裏抓來的。楊青羽也起身來到趙小六跟前,發現這人不僅兩手指骨都有擦傷,掌心手背還有磨得發亮的一層厚繭。
範圭又一拍驚堂木,指著趙小六道:“我看你是貌似憨厚,實則奸猾,班頭為何要拿你?蘇老漢家的田產你沒有趁機爭要?”揚聲又道:“本官昨日夜裏就到了,該問詢的也都問詢過了,勿要瞞騙,速速如實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