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著春風,一路揚帆北上。
沿途新城碼頭盡收眼底;田野鄉村連綿不絕。
好難得像個帝王的樣子乘龍船,心情極度舒暢的巡遊啊!
一時間,站在船頭上欣賞兩岸綠色原野自然風光的楊二感悟到了曆史上皇帝乘坐豪華龍船下江南巡遊的心情。
“md,難怪隋煬帝和乾隆爺都喜歡乘船沿水路巡遊?真tnd爽!唉!還是比不上他們啊!自己光杆兒一個,還是去北方出差打仗。我者皇帝當的真叫苦b啊!”想到這裏,楊二不由得又有些泄氣了。
“世兄,要是不去遼東親征就好了,這一路可以好生閑耍一番了。小弟從未見過如此富庶世道。”
“是啊!我朝的百姓都是勤勞的,你看這兩岸的土地打整的多好,田裏的幼苗這才到了幾時啊!竟都長得如此高壯了。真想就此下船去田間地頭走走看看啊!”
“世兄,要不在前麵碼頭留住一天,我等著民服出門閑逛逛可好?”
“還是算了吧!我等在路上多耍一天,涿郡的大小官員們就得多等一天。再說,遼東李靖那邊都已準備好了,就等為兄過去祭旗出兵,將士們都在等著,還是盡快趕路吧!吩咐下去,落帆,開機器,將船速提起來,早些到涿郡為好。”
“世兄,那不是又要承受那惱人的機器轟鳴聲了。”
“唉!習慣了就好了。開機器吧!”
“是,世兄。”仲堅有些不願的向下層動力船艙走去。
很快,一陣巨大的汽油發動機的轟鳴聲響徹兩岸,讓原本在田間勞作的人們紛紛向運河方向看來。
映入他們眼簾的是一艘高大華麗的龍船沒有船帆卻正在運河寬闊的水道快速的行駛著。
這是一道百姓們從未見過的風景。一時間,竟惹得地頭無數的孩童瘋狂的往運河岸邊跑來。
“嗬嗬!曆史?這都用上汽油發動機了,還咋恢複?恢複個錘子!”楊二看向田野中瘋跑的野孩子們,不禁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在鄉下,又勾起了穿越迴家這個尷尬的問題。
“陛下,我黎陽駐軍3萬按照計劃是要返迴黎陽剿滅叛匪的,不知到哪裏下船,等待迴返?”吳烈在身後拱手問道。
“不急,太近了容易讓叛賊們有所顧及,還是等到了範陽城在下船登岸駐紮吧!”
“是,陛下。末將這就催促後麵的運兵船盡快跟上。”
涿郡城歡迎楊二到來的儀式是盛大隆重的,幾乎全城百姓都身著新衣到了大街上。而城中的官員們更是盛裝出迎。
年邁的靖邊侯羅藝和夫人秦氏在羅成夫妻的攙扶之下站在迎接人群的最前端,其身側則是李靖、秦瓊等眾將。
龍船緩緩的靠上了碼頭,楊二走出船艙出現在岸上迎接人群眼中。
岸上迎賓鑼鼓頓時響了起來,人群的歡唿聲更加此起彼伏著。
遠遠的楊二便在人群中認出了前排等候的所有人,更是看到了離別數年的小妹瓊花公主和他懷中抱著的一個小孩。
不用問,那定是自己的小外甥,羅成的兒子,若是自己記得不錯的話,這個小孩的名字應是羅通。
當然也可能會是別的名字,楊二有些拿不準,因為自己的到來讓曆史變了,羅成的原配現在是自己小妹了。
但不管怎樣懵,看到自己的妹子和羅成,楊二就覺得高興無比。
帶著一臉如春天般燦爛的微笑,楊二徐徐從船上走了下來。
岸上百官也在羅藝夫婦的帶動下,迎著楊二走來。這使得碼頭迎接的氛圍更加隆烈了。
“嗬嗬!世伯、嬸嬸汝二老一向安好?”楊二走到羅藝夫妻麵前執晚輩禮問道。
“陛下,老朽不敢當陛下大禮啊!我二人雖老邁但身體尚可。”羅藝忙上前止住楊二對自己見禮說道。
“羅賢弟,許久不見了,這個頭不亞於為兄了。妹子,這懷中孩兒可是羅家骨血?”楊二轉頭又問向羅成小兩口,又拿右手撩開遮住一半臉的絲巾,仔細的看著這個粉嘟嘟的幼兒。
“兄長不帶小弟去打突厥收西域,小弟就隻得在家生養孩兒了。本不想帶到這河邊吹風的,可瓊花公主非要帶來讓兄長親眼看看。”羅成語氣中帶著一絲怨言的說著。
“嗬嗬嗬嗬!這不是很好嗎?仗這不有的是機會打麽,生養孩兒可是盡孝的大事啊!不能耽誤的。”
“陛下年長成兒幾歲,這說話就是得體中聽。若是讓他還在外為將的話,不知要到何時我老兩口才見得到孫子。”秦氏這時插話道。
“嗬嗬!是啊!還是有後為大。“楊二笑著說道。
“二哥,母親可好?兩年未見了小妹甚是想念。“瓊花公主問道。
“小妹勿念,母親雖有小疾,但有神醫守護在旁,也是無憂的。每日有你3個嫂嫂照顧,還有三個侄兒繞膝,過得也還歡樂。待外甥再大些,妹子便可迴京城去看看,反正現在這路上也方便的很。“
“大哥放心,等這一仗打完,小弟便帶著公主和通兒迴京城省親便是了。“
“怎麽?這孩兒叫什麽?通兒?”雖有準備但楊二還是有些驚訝。
“是啊!大哥,小弟給這孩兒取名羅通,諭指萬事亨通之意。”
“好!好!這名字好。”看來有些事情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到來而改變,這不?羅成的兒子還叫羅通不是,楊二在心裏默想著,竟然有些走神了。
“陛下,請陛下先迴王府再說,此間風大不宜久留。“李靖忙上前拱手說道。
“好!先迴府,先迴府。“
眾人簇擁著楊二穿越過迎接的百姓,向城內走去。
由於距離人群太近,倒是令楊二身邊的護衛家將們緊張了一場。好在沿途並無意外發生,眾人在層層保護之下進了涿郡北平王府。
長話短說,楊二在涿郡待的時間不長,僅是休息了兩天,便辭別羅藝帶著包括羅成在內的眾將登上了東去的火車。
“李靖將軍,本次列車終點站隻到柳城麽?”逐漸進入臨戰狀態的楊二看著車窗外問著李靖。
“稟陛下,這從涿郡向東開出的列車現今隻到柳城,已是距離高句麗國很近了。”
“嗯!汝昨日跟朕講的進兵之策,朕完全同意。隻是朕有些擔憂~”
“陛下,末將是否還有考慮不周之處?請陛下明示。”
“不~到目前為止,朕也覺得汝之安排乃是上上之策。朕所擔憂者乃是高句麗國大將軍淵蓋蘇文,此將可謂是高句麗國名將,有些本事的。我軍水陸兩部出擊,這麵鋪的不免過大了些,兵力也十分分散,而這高句麗國內多是山地,若是一路被其憑險阻隔,不能速勝,我軍便會陷入被動。要知道這是在異族的土地上打仗,每一個百姓都可能成為我軍的敵人。且我軍過於依仗騎兵,騎兵在這山地沒有優勢,倒不如山地步卒。還有,蘇定方部上岸容易,恐一路進擊高句麗國都很難啊!”
楊二將自己的顧慮向這位手下軍神和盤托出,顯示了其眼光的長遠和對自身軍事短板的認識之深是李靖等武將容易忽略的。
“陛下所慮之事不無道理,末將有些地方還是考慮的不細致,多虧陛下提醒。”李靖有些慚愧的說道。
“不!這也有朕失算的地方。看來此次攻打高句麗國難度不小,是朕輕敵了。”
楊二這兩天在涿郡和李靖、秦瓊等這些武將們相處的時間最多。
通過了解,楊二現在才完全知道了高句麗國的防守體係和實力,那可真叫一個強悍!
難怪曆史上的隋煬帝三次出兵都未能打下高句麗國。第三次甚至不顧已經飄搖欲墜的江山社稷出動了百萬大軍實施攻打。
現在看來打這高句麗國非得百萬大軍不可!楊二心裏默念著。
“好個淵蓋蘇文,果然不同凡響,處處精妙設防無不是瞄著我大隋軍的短處,一副要將我大隋軍拖入持久戰中的架勢。哼哼!朕偏要以雷霆之勢橫掃了他。李靖將軍,到前方漁陽城後,派出快馬持朕手諭趕迴京城,到防務部傳旨,不~不必轉道京城,直接前往安北都護府庫倫城征調原東北戰區13軍10萬將士,加駐紮庫倫的安北突厥民族軍騎兵軍團10萬將士經漠河州開進至柳城;再派人去江淮山陽城調駐軍大將來護兒率部15萬到膠州灣登船與膠州水師魯明星部全軍北上,從高句麗國腰部的漢山城登陸,給朕攔腰切斷高句麗南北聯係。”
“陛下,原本末將預計30萬人馬可平高句麗,現在增調了如此多人馬前來,粗略一算也在80萬以上了。”李靖大驚道。
“哼哼!這還不夠。朕早已安排太行金頂城守備軍15萬隨後押解糧食過來參戰。本次朕要征調百萬大軍一舉滅掉高句麗,打斷他的脊梁,使其從此臣服於我大隋天朝。”
“嗚~嗚嗚~~”
楊二話音一落,車外傳來一聲高亢的火車汽笛之聲。
車廂中眾將聞之肅然。
幾天之後,大隋皇帝楊廣抵達遼東柳城的消息不出意外的傳到了高句麗國朝堂,也讓滿朝文武大臣和得知這一消息的城中百姓極為恐慌,大戰即將來臨已成為高句麗國民的共識。
“父王切莫驚慌,楊廣到了柳城又如何?他那裏李靖所屬不過10餘萬人,且還極為分散。兒臣早在北部做好了部署,何懼他來戰?”淵蓋蘇文沉著不亂的說道。
“蘇文,你剛都說了大隋軍在我朝北方邊境部署分散,我國將士不多能守的過來麽?”
“父王勿憂,眼下能對我國北方造成威脅者,不過是李靖指揮的柳城隋軍一部和秦瓊虞婁駐軍。秦瓊部距離我國甚遠,要攻擊我國需翻越多做大山,此一路兒臣暫且無需防範;而李靖所部10萬人馬,人數上並不占優,要攻陷我國北部多座城池恐不現實。就算楊廣到了柳城又有何懼?兒臣倒是擔心西部沿海麵臨的大隋水師進攻。”
“蘇文,前次不是說過放棄灘頭爭奪,隻需謹守沿海關隘城池即可麽?”
“父王,兒臣所慮者不是隋軍將士兇猛,而是有些忌憚大隋水師攜帶的火器厲害。兒臣聽說,大隋水師戰船之上配有一種鐵炮,在海麵上可轟擊遠處敵船,一旦置於陸地便可成為攻城利器,無人可敵。”
“如是,可有破解之策?”
“目前兒臣還在思索破敵之策。”淵蓋蘇文搖頭說著。
“大將軍,隋軍鐵炮乃是攻城利器,那不如放棄沿海城池,利用我國多山多密林的特點,多打野外伏擊戰,遊擊戰,這樣或可避開隋軍鐵炮優勢。”
“嗬嗬!文侍郎果然是我國隋朝通啊!一招主動示弱,避實就虛之策果然高明。也罷!本將軍就采用文侍郎之策了。”
作為高句麗國名將的淵蓋蘇文哪有還不明白此條計策高明之處的。隻是暗笑自己境界還是小了,總是局限在高句麗沿海並不多的一城一地的得失之中。就眼界而言,自己真不如見多識廣的文侍郎。
“王上、大將軍,微臣有一言。”李見熙上前奏道。
“見熙先生有話但講無妨。”
“王上、大將軍,據微臣搜集到的隋皇楊廣作戰習慣和慣例,都是以大兵團碾壓敵方的。其滅南陳、平東突厥和收複西域之時都是動輒用兵百萬。如果微臣所料不錯,此次對我高句麗國一戰其也將動用國內可用之兵,估計也不會少於百萬之數的。而大將軍所領我國兵馬不過40萬,兵力如此懸殊,這仗還能硬打麽?”
“蘇文,見熙先生顧慮的是啊!我國就算在緊急征兵,也最多在征20萬,這~”
“父王,見熙先生所慮兒臣也早想過。無妨!這裏不是那懦弱的南陳國,也不是一馬平川的北方突厥大漠,更不是缺少險關的西域。我國國內有的是高山河穀山林,可謂是處處皆戰場。他兵多反而是累贅,在我國山中根本施展不開。大隋騎兵優勢也無法發揮。我國兵少但都是積善山地作戰的精銳步弓兵,定能在叢山峻嶺之中給予入侵之敵沉重打擊的。更何況他來的兵越多,其國內便更加不穩。”
淵蓋蘇文自信滿滿的說著。
“好!有我兒之言,本王便無憂了。在榮先生,你說的那個楊公子能成事麽?”
沿途新城碼頭盡收眼底;田野鄉村連綿不絕。
好難得像個帝王的樣子乘龍船,心情極度舒暢的巡遊啊!
一時間,站在船頭上欣賞兩岸綠色原野自然風光的楊二感悟到了曆史上皇帝乘坐豪華龍船下江南巡遊的心情。
“md,難怪隋煬帝和乾隆爺都喜歡乘船沿水路巡遊?真tnd爽!唉!還是比不上他們啊!自己光杆兒一個,還是去北方出差打仗。我者皇帝當的真叫苦b啊!”想到這裏,楊二不由得又有些泄氣了。
“世兄,要是不去遼東親征就好了,這一路可以好生閑耍一番了。小弟從未見過如此富庶世道。”
“是啊!我朝的百姓都是勤勞的,你看這兩岸的土地打整的多好,田裏的幼苗這才到了幾時啊!竟都長得如此高壯了。真想就此下船去田間地頭走走看看啊!”
“世兄,要不在前麵碼頭留住一天,我等著民服出門閑逛逛可好?”
“還是算了吧!我等在路上多耍一天,涿郡的大小官員們就得多等一天。再說,遼東李靖那邊都已準備好了,就等為兄過去祭旗出兵,將士們都在等著,還是盡快趕路吧!吩咐下去,落帆,開機器,將船速提起來,早些到涿郡為好。”
“世兄,那不是又要承受那惱人的機器轟鳴聲了。”
“唉!習慣了就好了。開機器吧!”
“是,世兄。”仲堅有些不願的向下層動力船艙走去。
很快,一陣巨大的汽油發動機的轟鳴聲響徹兩岸,讓原本在田間勞作的人們紛紛向運河方向看來。
映入他們眼簾的是一艘高大華麗的龍船沒有船帆卻正在運河寬闊的水道快速的行駛著。
這是一道百姓們從未見過的風景。一時間,竟惹得地頭無數的孩童瘋狂的往運河岸邊跑來。
“嗬嗬!曆史?這都用上汽油發動機了,還咋恢複?恢複個錘子!”楊二看向田野中瘋跑的野孩子們,不禁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在鄉下,又勾起了穿越迴家這個尷尬的問題。
“陛下,我黎陽駐軍3萬按照計劃是要返迴黎陽剿滅叛匪的,不知到哪裏下船,等待迴返?”吳烈在身後拱手問道。
“不急,太近了容易讓叛賊們有所顧及,還是等到了範陽城在下船登岸駐紮吧!”
“是,陛下。末將這就催促後麵的運兵船盡快跟上。”
涿郡城歡迎楊二到來的儀式是盛大隆重的,幾乎全城百姓都身著新衣到了大街上。而城中的官員們更是盛裝出迎。
年邁的靖邊侯羅藝和夫人秦氏在羅成夫妻的攙扶之下站在迎接人群的最前端,其身側則是李靖、秦瓊等眾將。
龍船緩緩的靠上了碼頭,楊二走出船艙出現在岸上迎接人群眼中。
岸上迎賓鑼鼓頓時響了起來,人群的歡唿聲更加此起彼伏著。
遠遠的楊二便在人群中認出了前排等候的所有人,更是看到了離別數年的小妹瓊花公主和他懷中抱著的一個小孩。
不用問,那定是自己的小外甥,羅成的兒子,若是自己記得不錯的話,這個小孩的名字應是羅通。
當然也可能會是別的名字,楊二有些拿不準,因為自己的到來讓曆史變了,羅成的原配現在是自己小妹了。
但不管怎樣懵,看到自己的妹子和羅成,楊二就覺得高興無比。
帶著一臉如春天般燦爛的微笑,楊二徐徐從船上走了下來。
岸上百官也在羅藝夫婦的帶動下,迎著楊二走來。這使得碼頭迎接的氛圍更加隆烈了。
“嗬嗬!世伯、嬸嬸汝二老一向安好?”楊二走到羅藝夫妻麵前執晚輩禮問道。
“陛下,老朽不敢當陛下大禮啊!我二人雖老邁但身體尚可。”羅藝忙上前止住楊二對自己見禮說道。
“羅賢弟,許久不見了,這個頭不亞於為兄了。妹子,這懷中孩兒可是羅家骨血?”楊二轉頭又問向羅成小兩口,又拿右手撩開遮住一半臉的絲巾,仔細的看著這個粉嘟嘟的幼兒。
“兄長不帶小弟去打突厥收西域,小弟就隻得在家生養孩兒了。本不想帶到這河邊吹風的,可瓊花公主非要帶來讓兄長親眼看看。”羅成語氣中帶著一絲怨言的說著。
“嗬嗬嗬嗬!這不是很好嗎?仗這不有的是機會打麽,生養孩兒可是盡孝的大事啊!不能耽誤的。”
“陛下年長成兒幾歲,這說話就是得體中聽。若是讓他還在外為將的話,不知要到何時我老兩口才見得到孫子。”秦氏這時插話道。
“嗬嗬!是啊!還是有後為大。“楊二笑著說道。
“二哥,母親可好?兩年未見了小妹甚是想念。“瓊花公主問道。
“小妹勿念,母親雖有小疾,但有神醫守護在旁,也是無憂的。每日有你3個嫂嫂照顧,還有三個侄兒繞膝,過得也還歡樂。待外甥再大些,妹子便可迴京城去看看,反正現在這路上也方便的很。“
“大哥放心,等這一仗打完,小弟便帶著公主和通兒迴京城省親便是了。“
“怎麽?這孩兒叫什麽?通兒?”雖有準備但楊二還是有些驚訝。
“是啊!大哥,小弟給這孩兒取名羅通,諭指萬事亨通之意。”
“好!好!這名字好。”看來有些事情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到來而改變,這不?羅成的兒子還叫羅通不是,楊二在心裏默想著,竟然有些走神了。
“陛下,請陛下先迴王府再說,此間風大不宜久留。“李靖忙上前拱手說道。
“好!先迴府,先迴府。“
眾人簇擁著楊二穿越過迎接的百姓,向城內走去。
由於距離人群太近,倒是令楊二身邊的護衛家將們緊張了一場。好在沿途並無意外發生,眾人在層層保護之下進了涿郡北平王府。
長話短說,楊二在涿郡待的時間不長,僅是休息了兩天,便辭別羅藝帶著包括羅成在內的眾將登上了東去的火車。
“李靖將軍,本次列車終點站隻到柳城麽?”逐漸進入臨戰狀態的楊二看著車窗外問著李靖。
“稟陛下,這從涿郡向東開出的列車現今隻到柳城,已是距離高句麗國很近了。”
“嗯!汝昨日跟朕講的進兵之策,朕完全同意。隻是朕有些擔憂~”
“陛下,末將是否還有考慮不周之處?請陛下明示。”
“不~到目前為止,朕也覺得汝之安排乃是上上之策。朕所擔憂者乃是高句麗國大將軍淵蓋蘇文,此將可謂是高句麗國名將,有些本事的。我軍水陸兩部出擊,這麵鋪的不免過大了些,兵力也十分分散,而這高句麗國內多是山地,若是一路被其憑險阻隔,不能速勝,我軍便會陷入被動。要知道這是在異族的土地上打仗,每一個百姓都可能成為我軍的敵人。且我軍過於依仗騎兵,騎兵在這山地沒有優勢,倒不如山地步卒。還有,蘇定方部上岸容易,恐一路進擊高句麗國都很難啊!”
楊二將自己的顧慮向這位手下軍神和盤托出,顯示了其眼光的長遠和對自身軍事短板的認識之深是李靖等武將容易忽略的。
“陛下所慮之事不無道理,末將有些地方還是考慮的不細致,多虧陛下提醒。”李靖有些慚愧的說道。
“不!這也有朕失算的地方。看來此次攻打高句麗國難度不小,是朕輕敵了。”
楊二這兩天在涿郡和李靖、秦瓊等這些武將們相處的時間最多。
通過了解,楊二現在才完全知道了高句麗國的防守體係和實力,那可真叫一個強悍!
難怪曆史上的隋煬帝三次出兵都未能打下高句麗國。第三次甚至不顧已經飄搖欲墜的江山社稷出動了百萬大軍實施攻打。
現在看來打這高句麗國非得百萬大軍不可!楊二心裏默念著。
“好個淵蓋蘇文,果然不同凡響,處處精妙設防無不是瞄著我大隋軍的短處,一副要將我大隋軍拖入持久戰中的架勢。哼哼!朕偏要以雷霆之勢橫掃了他。李靖將軍,到前方漁陽城後,派出快馬持朕手諭趕迴京城,到防務部傳旨,不~不必轉道京城,直接前往安北都護府庫倫城征調原東北戰區13軍10萬將士,加駐紮庫倫的安北突厥民族軍騎兵軍團10萬將士經漠河州開進至柳城;再派人去江淮山陽城調駐軍大將來護兒率部15萬到膠州灣登船與膠州水師魯明星部全軍北上,從高句麗國腰部的漢山城登陸,給朕攔腰切斷高句麗南北聯係。”
“陛下,原本末將預計30萬人馬可平高句麗,現在增調了如此多人馬前來,粗略一算也在80萬以上了。”李靖大驚道。
“哼哼!這還不夠。朕早已安排太行金頂城守備軍15萬隨後押解糧食過來參戰。本次朕要征調百萬大軍一舉滅掉高句麗,打斷他的脊梁,使其從此臣服於我大隋天朝。”
“嗚~嗚嗚~~”
楊二話音一落,車外傳來一聲高亢的火車汽笛之聲。
車廂中眾將聞之肅然。
幾天之後,大隋皇帝楊廣抵達遼東柳城的消息不出意外的傳到了高句麗國朝堂,也讓滿朝文武大臣和得知這一消息的城中百姓極為恐慌,大戰即將來臨已成為高句麗國民的共識。
“父王切莫驚慌,楊廣到了柳城又如何?他那裏李靖所屬不過10餘萬人,且還極為分散。兒臣早在北部做好了部署,何懼他來戰?”淵蓋蘇文沉著不亂的說道。
“蘇文,你剛都說了大隋軍在我朝北方邊境部署分散,我國將士不多能守的過來麽?”
“父王勿憂,眼下能對我國北方造成威脅者,不過是李靖指揮的柳城隋軍一部和秦瓊虞婁駐軍。秦瓊部距離我國甚遠,要攻擊我國需翻越多做大山,此一路兒臣暫且無需防範;而李靖所部10萬人馬,人數上並不占優,要攻陷我國北部多座城池恐不現實。就算楊廣到了柳城又有何懼?兒臣倒是擔心西部沿海麵臨的大隋水師進攻。”
“蘇文,前次不是說過放棄灘頭爭奪,隻需謹守沿海關隘城池即可麽?”
“父王,兒臣所慮者不是隋軍將士兇猛,而是有些忌憚大隋水師攜帶的火器厲害。兒臣聽說,大隋水師戰船之上配有一種鐵炮,在海麵上可轟擊遠處敵船,一旦置於陸地便可成為攻城利器,無人可敵。”
“如是,可有破解之策?”
“目前兒臣還在思索破敵之策。”淵蓋蘇文搖頭說著。
“大將軍,隋軍鐵炮乃是攻城利器,那不如放棄沿海城池,利用我國多山多密林的特點,多打野外伏擊戰,遊擊戰,這樣或可避開隋軍鐵炮優勢。”
“嗬嗬!文侍郎果然是我國隋朝通啊!一招主動示弱,避實就虛之策果然高明。也罷!本將軍就采用文侍郎之策了。”
作為高句麗國名將的淵蓋蘇文哪有還不明白此條計策高明之處的。隻是暗笑自己境界還是小了,總是局限在高句麗沿海並不多的一城一地的得失之中。就眼界而言,自己真不如見多識廣的文侍郎。
“王上、大將軍,微臣有一言。”李見熙上前奏道。
“見熙先生有話但講無妨。”
“王上、大將軍,據微臣搜集到的隋皇楊廣作戰習慣和慣例,都是以大兵團碾壓敵方的。其滅南陳、平東突厥和收複西域之時都是動輒用兵百萬。如果微臣所料不錯,此次對我高句麗國一戰其也將動用國內可用之兵,估計也不會少於百萬之數的。而大將軍所領我國兵馬不過40萬,兵力如此懸殊,這仗還能硬打麽?”
“蘇文,見熙先生顧慮的是啊!我國就算在緊急征兵,也最多在征20萬,這~”
“父王,見熙先生所慮兒臣也早想過。無妨!這裏不是那懦弱的南陳國,也不是一馬平川的北方突厥大漠,更不是缺少險關的西域。我國國內有的是高山河穀山林,可謂是處處皆戰場。他兵多反而是累贅,在我國山中根本施展不開。大隋騎兵優勢也無法發揮。我國兵少但都是積善山地作戰的精銳步弓兵,定能在叢山峻嶺之中給予入侵之敵沉重打擊的。更何況他來的兵越多,其國內便更加不穩。”
淵蓋蘇文自信滿滿的說著。
“好!有我兒之言,本王便無憂了。在榮先生,你說的那個楊公子能成事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