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秀宮正殿裏,慈禧安坐長案後的寶座,前邊李鴻章半躬著身,斜坐厚氈鋪的小凳子。這是照顧老臣的恩典。
“老成謀國,幾千上萬年都是這個理兒。”慈禧心情有些不錯,尤其召見清朝這第一等的臣工,委婉還要透著點親切氣。“哪兒都用錢,我知道。你如果借洋款,有把握捏緊那些洋人的胃口?”
李鴻章微抬眼掃一下慈禧,揣摩著她的心緒,迴道:“老臣多年和他們打交道了,國際上怎麽個借法,什麽規矩,咱決不能讓他們沾不應該的便宜。”
慈禧端起茶碗兒,啜了小口,“嗯”一聲,一邊掏出絲絹來印印嘴唇。這個個頭不高的老太太,和眼前這個晚清第一能臣打交道,一點不會被牽著鼻子走,而是象輛重型坦克,牢牢控製著話題、進度和方向。
“可是,臣工也有反對的。黃體芳、黃彭年,還有張之洞。洋人的錢,總得掂量好了。老古語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慈禧故意把反對借洋款的事輕描淡寫,實際上李鴻章的洋款計劃早就被否了。最關鍵的是張之洞去年八月上的折子,宣稱,“度支雖絀,斷無合天下全力不能歲籌二百餘萬之理;中國鐵雖不精,斷無各省之鐵無一處可煉之理……有誌竟成,此無可遊移者也。”張的建議符合當時人的心理,所以得到多數官員讚同。醇王奕譞那是惟次慈禧的掌政大臣,也認為”其論甚壯,其誌甚遠“,於是改變了被李鴻章說動的借款計劃,上奏由戶部每年撥銀200萬兩,專供鐵路之用。另外,“再加以海防新捐,分年辦理”。
“海防新捐……”慈禧當然知道這個名目,簡直與她休戚相關,“我知道你不容易。”她吩咐宮女“給中堂看茶。”李鴻章躬身謝恩,捧著這杯茶,真是百感交集。
海防新捐,是捐官方式一種。晚清財庫支絀,從道光以後內戰外擾不斷,太平天國讓它差點嗚之唿也,快速籌銀的法子就是捐官集帑。光緒以來的捐官之例,先是起於光緒十年的“海防捐”,本為甲申年為防法、日攻台灣特開;光緒十三年,為鄭州黃河決口搶修,開過“鄭工捐”。以上兩種捐時間都不長,而這個海防新捐一開口,數年不斷,各省職崗隻能接納腦滿腸肥的捐客,吏治形同虛設。捐的錢明裏為海軍、為鐵路,實際上前後三千萬兩,大部分變成頤和園的亭台樓閣,殿廊廟觀。他李鴻章變成了個輸錢口袋,甚至有些連摸都摸不到。
“皇太後英明決斷,暫緩蘆漢,先修關東鐵路。可是,不借洋債,不購洋鐵,老臣萬感為難。戶部拔的二百萬,根本到不了帳;改成戶部撥120萬兩,各省每年撥5萬兩,但是,各省大多拖延觀望。還有張之洞總督,起先大言霍霍,不僅要自籌建路用款,還要自製鐵軌。可他那個鐵廠,聽說缺口還不小,根本開不了爐,幾時能造出鐵軌?就是造出了,湖北的鐵也要慎重。皇太後明鑒,鐵路一旦築成,數百年之用全靠軌道,萬不能存半分僥幸。”
李鴻章專門給慈禧在西苑造了條小鐵路,驅馳之下,也懂了些鐵路知識。她點了點頭,“是啊。”不動聲色瞅著李鴻章,又慢慢問道:“洋款,非得用?”
李鴻章將茶碗遞給宮女,起身拍袖瀟灑地跪下,在那塊下邊挖空的地磚上“嘣嘣”碰頭。“老臣所奏,全為國計安危,請皇太後明鑒。大規模建設鐵路,議借外資不可避免。因為朝廷根本沒有足可應用的帑項,從各省挪湊無從著落,而要想從商人籌資又渙散難集。借洋債,實在是不得已。臣考察過其它國家的鐵路營修,大多也是利用外資。而且,皇太後,借債築路與借債濟軍餉不同。軍餉一發下,便象往旱地澆一盆水;而鐵路建成後,本息有所取償,國家可以從鐵路獲得長久之利。臣在奏折中曾說過,路成之後,可‘用洋人之本,謀華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償歲減之息’。每天收入的銀子,總比支付利息的錢多。這還不是主要的,關鍵的,如不加緊,東三省危矣!”他是指沙俄正在修建的世界最長的西伯利亞鐵路,起於莫斯科,通過東北直達海參崴。
“駐俄使臣洪鈞近來又發迴詳參數冊,俄國的心思竟然是……老臣不敢說。”
慈禧心裏要欠身子,甚至站起來。不過她忍住不動,以驚濤駭浪中掌大舵者的沉著,迸出一個字:“說。”
“沙俄,更重要的,是想以此將滿洲永遠操持手中。從此以後,任何其他國家,要想在中國北部建設鐵路線或支線都要向它請示!皇太後!目前列強之中,數沙俄的掠我疆土的野心最大。如不速築鐵路,扼其咽喉,以後萬一兵起,沙俄通過鐵路很快就會集結成軍,直逼津京……而且自甲申(1884)以來,日本加緊在朝鮮培植親日勢力,近年氣焰日益囂張,與我駐朝大臣袁世凱屢生齷齟。其目的已經很清楚——吞沒朝鮮,複侵東三省……”
“以我大清兵員,難道還怕它麽?”
“臣稟皇太後,一旦朝鮮有事,鐵路未通,必得用船艦運兵。僅僅隻是運兵,租借他國船隻即可。 就怕,在海上會有一場大戰……可是,老臣,老臣……”李鴻章嘴巴突然囁嚅起來,慈禧還是不動聲色瞅著他,似乎早已看透了他內心的角角落落。李鴻章咬咬牙,一橫心說下去,“可是北洋海軍自從十四年建成以來,再沒購進一艘艦艇。先前所購,年久老化。現在我們最快的船隻能跑十七裏,可是先進船隻已經跑到二十五裏了。還有,這些船既可前驅,亦可後行,調轉快,鋼甲厚,火炮猛……”
“夠了!”慈禧大聲打斷他,麵嚴如霜。“我知道了,跪安吧。”李鴻章高大彎曲的背影剛從殿門消失,她長長吸一口氣,鼓起依然硬挺的胸脯,抬著望著殿上的藻井,久久地一動不動。她知道,海軍衙門的經費大部分修了頤和園。然而,堂堂北洋水師加上廣東水師,各式巡洋艦、魚雷艇共達到25艘,總排水量45000噸,居世界第八。有這個底,他小小日本,遠縮大洋一隅的東夷小國,還有什麽可怕的?這個老油條居然說這些話,哼,想提早安上墊腳石。他做的那些事,別以為我不知道!
大公主瞅見空,輕手輕腳進來,眾宮女太監正在東間明室裏,為慈禧獻煙、敬茶、按摩。一見大公主進來,慈禧遣散諸人,咕嚕嚕吸著水煙,聽她說帝、後、妃百子儀安排的情況。大公主被特許坐炕沿,在宮裏是絕無僅有的。這百子儀因是大公主自己興頭所起,而且是為彌合皇帝、皇後之情,雖為祖製所無,慈禧亦樂意讓她操辦。隻是囑咐對外不要張揚,權當是場私宴性質的熱鬧事。大公主久來心中鬱悶,也難得有這個事讓她忙活。大公主告訴太後,各人神石已經備好,也都給了多子袋、四喜人,卻沒提皇後使壞的事。下一步,是到雍和宮請薩滿收魂,然後到奉先殿祭告,以下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太後慈愛地望著她。大公主已經三十七歲了,年近不惑,鬢角霜花已現。她無夫無子無家,那麽跟著自己尋些寄托……唉,話說迴來,她們兩個,還不是同病相憐?有大公主在,也能化掉她心中的疲勞。“行啊行啊,好閨女,你看著辦吧,怎麽辦怎麽好。——再找找皇後,看她有什麽說的,嗯?”這時候的慈禧太後,完全成了個普通老太太,也五十六了,還有四年便輪花甲。
“皇額娘,”大公主渾身跳躍著女兒的嬌憨,說另一件事,“女兒跑遍全城,終於給您找了個好班子。那嗓子、身段,把戲裏的人都能活脫脫唱出來。女兒聽額娘的日子,漱芳齋裏咱開第一場鑼!”慈禧的目光卻超越這些,搜尋著她想要的意思。大公主正了正衣服,平著嗓子說:“請皇額娘放心,人很好。”
一輛豪華馬車直奔後海而去。轔轔疾行中,李鴻章手捏兩顆鋼珠,嘎吱嘎吱響著。他聽罷重要幕僚盛宣懷的匯報,嘴裏罵出一句:“弄媽!”盛宣懷說的是這次張之洞派人入京進貢,都給誰送了貢禮,送了什麽等等。他瞧李鴻章怒氣衝衝那樣,心裏倒不以為然。這位並非按常規出身科舉,而是靠實幹在洋務事業中立下赫赫成績的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目前已經成功督辦萬國電報公司,參與中法戰後劃界談判,進行過華美銀行籌辦的初期談判,目前正與李鴻章計劃籌建紡織廠。此次隨同入京,便是與幾個重要華商斟酌此事。他半官半商,而傾向於以商業實現人生價值,因此對於官場中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爭鬥敬而遠之。
李鴻章心裏卻又被壓上一塊石頭,這個年屆七旬的官場不倒翁不得不麵對來自張之洞的挑戰。從張之洞送給太後的禮品來看,瑣細得猶如婦人,可毫無疑問會大得歡心。這種事李鴻章是不恥做的,他隨同帶來進貢禮品自信不輸於張之洞,但在細節上差著那麽一塊。弄媽,鐵路跟我爭,送禮又來擠兌我!
到北海一處大宅院下車,附上門包請通報,片刻進入宅中。當他跨步進入宅門時,抬頭望了望門匾,竟不由生出遲暮之感。匾上三個燙金大字:醇王府。這座府裏,此前曾經生活過兩位極為顯赫的大人物,一個是康熙朝的大學士明珠,一個是乾隆時的權臣和珅,可惜均不得善終。他特意來探望身患重病的醇親王奕譞,並給他帶來了自請的醫生,希望能象光緒六年為慈禧太後推薦薛福成那樣,為醇王康複建奇功。然而,病重的醇王居然婉拒他的一番好意,反複重複的是一句話:“太後記掛著呢,派了最好的禦醫。”他瞧瞧重病的醇王那憔悴無神的麵容,心裏雪亮明白,——卸磨殺驢,兩狼製衡,這是西頭那主兒的拿手戲。當然,他也知道醇王的好心,之所以如此,也怕給他惹禍上身。
瞅著醇王虛弱的樣子,李鴻章真不想再麻煩他,可是他又必須要說。
“七王爺,關東鐵路,不借洋款不行哪!”
醇王的神情立即顯得木鈍起來,喉嚨裏噝噝響著,過了好一會兒說:“太後要是再來,我跟她說說。”
李鴻章一揖到地。這就是醇王的好處,智識差了點兒,可能切實地幫助別人。不一時出了王府,車駕向東而去。行在波光瀲灩的北海南岸,李鴻章望著東邊另一座豪宅——恭王府,突然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自己象一個吊客,無趣地來迴奔喪。
“老成謀國,幾千上萬年都是這個理兒。”慈禧心情有些不錯,尤其召見清朝這第一等的臣工,委婉還要透著點親切氣。“哪兒都用錢,我知道。你如果借洋款,有把握捏緊那些洋人的胃口?”
李鴻章微抬眼掃一下慈禧,揣摩著她的心緒,迴道:“老臣多年和他們打交道了,國際上怎麽個借法,什麽規矩,咱決不能讓他們沾不應該的便宜。”
慈禧端起茶碗兒,啜了小口,“嗯”一聲,一邊掏出絲絹來印印嘴唇。這個個頭不高的老太太,和眼前這個晚清第一能臣打交道,一點不會被牽著鼻子走,而是象輛重型坦克,牢牢控製著話題、進度和方向。
“可是,臣工也有反對的。黃體芳、黃彭年,還有張之洞。洋人的錢,總得掂量好了。老古語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慈禧故意把反對借洋款的事輕描淡寫,實際上李鴻章的洋款計劃早就被否了。最關鍵的是張之洞去年八月上的折子,宣稱,“度支雖絀,斷無合天下全力不能歲籌二百餘萬之理;中國鐵雖不精,斷無各省之鐵無一處可煉之理……有誌竟成,此無可遊移者也。”張的建議符合當時人的心理,所以得到多數官員讚同。醇王奕譞那是惟次慈禧的掌政大臣,也認為”其論甚壯,其誌甚遠“,於是改變了被李鴻章說動的借款計劃,上奏由戶部每年撥銀200萬兩,專供鐵路之用。另外,“再加以海防新捐,分年辦理”。
“海防新捐……”慈禧當然知道這個名目,簡直與她休戚相關,“我知道你不容易。”她吩咐宮女“給中堂看茶。”李鴻章躬身謝恩,捧著這杯茶,真是百感交集。
海防新捐,是捐官方式一種。晚清財庫支絀,從道光以後內戰外擾不斷,太平天國讓它差點嗚之唿也,快速籌銀的法子就是捐官集帑。光緒以來的捐官之例,先是起於光緒十年的“海防捐”,本為甲申年為防法、日攻台灣特開;光緒十三年,為鄭州黃河決口搶修,開過“鄭工捐”。以上兩種捐時間都不長,而這個海防新捐一開口,數年不斷,各省職崗隻能接納腦滿腸肥的捐客,吏治形同虛設。捐的錢明裏為海軍、為鐵路,實際上前後三千萬兩,大部分變成頤和園的亭台樓閣,殿廊廟觀。他李鴻章變成了個輸錢口袋,甚至有些連摸都摸不到。
“皇太後英明決斷,暫緩蘆漢,先修關東鐵路。可是,不借洋債,不購洋鐵,老臣萬感為難。戶部拔的二百萬,根本到不了帳;改成戶部撥120萬兩,各省每年撥5萬兩,但是,各省大多拖延觀望。還有張之洞總督,起先大言霍霍,不僅要自籌建路用款,還要自製鐵軌。可他那個鐵廠,聽說缺口還不小,根本開不了爐,幾時能造出鐵軌?就是造出了,湖北的鐵也要慎重。皇太後明鑒,鐵路一旦築成,數百年之用全靠軌道,萬不能存半分僥幸。”
李鴻章專門給慈禧在西苑造了條小鐵路,驅馳之下,也懂了些鐵路知識。她點了點頭,“是啊。”不動聲色瞅著李鴻章,又慢慢問道:“洋款,非得用?”
李鴻章將茶碗遞給宮女,起身拍袖瀟灑地跪下,在那塊下邊挖空的地磚上“嘣嘣”碰頭。“老臣所奏,全為國計安危,請皇太後明鑒。大規模建設鐵路,議借外資不可避免。因為朝廷根本沒有足可應用的帑項,從各省挪湊無從著落,而要想從商人籌資又渙散難集。借洋債,實在是不得已。臣考察過其它國家的鐵路營修,大多也是利用外資。而且,皇太後,借債築路與借債濟軍餉不同。軍餉一發下,便象往旱地澆一盆水;而鐵路建成後,本息有所取償,國家可以從鐵路獲得長久之利。臣在奏折中曾說過,路成之後,可‘用洋人之本,謀華民之生;取日增之利,償歲減之息’。每天收入的銀子,總比支付利息的錢多。這還不是主要的,關鍵的,如不加緊,東三省危矣!”他是指沙俄正在修建的世界最長的西伯利亞鐵路,起於莫斯科,通過東北直達海參崴。
“駐俄使臣洪鈞近來又發迴詳參數冊,俄國的心思竟然是……老臣不敢說。”
慈禧心裏要欠身子,甚至站起來。不過她忍住不動,以驚濤駭浪中掌大舵者的沉著,迸出一個字:“說。”
“沙俄,更重要的,是想以此將滿洲永遠操持手中。從此以後,任何其他國家,要想在中國北部建設鐵路線或支線都要向它請示!皇太後!目前列強之中,數沙俄的掠我疆土的野心最大。如不速築鐵路,扼其咽喉,以後萬一兵起,沙俄通過鐵路很快就會集結成軍,直逼津京……而且自甲申(1884)以來,日本加緊在朝鮮培植親日勢力,近年氣焰日益囂張,與我駐朝大臣袁世凱屢生齷齟。其目的已經很清楚——吞沒朝鮮,複侵東三省……”
“以我大清兵員,難道還怕它麽?”
“臣稟皇太後,一旦朝鮮有事,鐵路未通,必得用船艦運兵。僅僅隻是運兵,租借他國船隻即可。 就怕,在海上會有一場大戰……可是,老臣,老臣……”李鴻章嘴巴突然囁嚅起來,慈禧還是不動聲色瞅著他,似乎早已看透了他內心的角角落落。李鴻章咬咬牙,一橫心說下去,“可是北洋海軍自從十四年建成以來,再沒購進一艘艦艇。先前所購,年久老化。現在我們最快的船隻能跑十七裏,可是先進船隻已經跑到二十五裏了。還有,這些船既可前驅,亦可後行,調轉快,鋼甲厚,火炮猛……”
“夠了!”慈禧大聲打斷他,麵嚴如霜。“我知道了,跪安吧。”李鴻章高大彎曲的背影剛從殿門消失,她長長吸一口氣,鼓起依然硬挺的胸脯,抬著望著殿上的藻井,久久地一動不動。她知道,海軍衙門的經費大部分修了頤和園。然而,堂堂北洋水師加上廣東水師,各式巡洋艦、魚雷艇共達到25艘,總排水量45000噸,居世界第八。有這個底,他小小日本,遠縮大洋一隅的東夷小國,還有什麽可怕的?這個老油條居然說這些話,哼,想提早安上墊腳石。他做的那些事,別以為我不知道!
大公主瞅見空,輕手輕腳進來,眾宮女太監正在東間明室裏,為慈禧獻煙、敬茶、按摩。一見大公主進來,慈禧遣散諸人,咕嚕嚕吸著水煙,聽她說帝、後、妃百子儀安排的情況。大公主被特許坐炕沿,在宮裏是絕無僅有的。這百子儀因是大公主自己興頭所起,而且是為彌合皇帝、皇後之情,雖為祖製所無,慈禧亦樂意讓她操辦。隻是囑咐對外不要張揚,權當是場私宴性質的熱鬧事。大公主久來心中鬱悶,也難得有這個事讓她忙活。大公主告訴太後,各人神石已經備好,也都給了多子袋、四喜人,卻沒提皇後使壞的事。下一步,是到雍和宮請薩滿收魂,然後到奉先殿祭告,以下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太後慈愛地望著她。大公主已經三十七歲了,年近不惑,鬢角霜花已現。她無夫無子無家,那麽跟著自己尋些寄托……唉,話說迴來,她們兩個,還不是同病相憐?有大公主在,也能化掉她心中的疲勞。“行啊行啊,好閨女,你看著辦吧,怎麽辦怎麽好。——再找找皇後,看她有什麽說的,嗯?”這時候的慈禧太後,完全成了個普通老太太,也五十六了,還有四年便輪花甲。
“皇額娘,”大公主渾身跳躍著女兒的嬌憨,說另一件事,“女兒跑遍全城,終於給您找了個好班子。那嗓子、身段,把戲裏的人都能活脫脫唱出來。女兒聽額娘的日子,漱芳齋裏咱開第一場鑼!”慈禧的目光卻超越這些,搜尋著她想要的意思。大公主正了正衣服,平著嗓子說:“請皇額娘放心,人很好。”
一輛豪華馬車直奔後海而去。轔轔疾行中,李鴻章手捏兩顆鋼珠,嘎吱嘎吱響著。他聽罷重要幕僚盛宣懷的匯報,嘴裏罵出一句:“弄媽!”盛宣懷說的是這次張之洞派人入京進貢,都給誰送了貢禮,送了什麽等等。他瞧李鴻章怒氣衝衝那樣,心裏倒不以為然。這位並非按常規出身科舉,而是靠實幹在洋務事業中立下赫赫成績的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目前已經成功督辦萬國電報公司,參與中法戰後劃界談判,進行過華美銀行籌辦的初期談判,目前正與李鴻章計劃籌建紡織廠。此次隨同入京,便是與幾個重要華商斟酌此事。他半官半商,而傾向於以商業實現人生價值,因此對於官場中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爭鬥敬而遠之。
李鴻章心裏卻又被壓上一塊石頭,這個年屆七旬的官場不倒翁不得不麵對來自張之洞的挑戰。從張之洞送給太後的禮品來看,瑣細得猶如婦人,可毫無疑問會大得歡心。這種事李鴻章是不恥做的,他隨同帶來進貢禮品自信不輸於張之洞,但在細節上差著那麽一塊。弄媽,鐵路跟我爭,送禮又來擠兌我!
到北海一處大宅院下車,附上門包請通報,片刻進入宅中。當他跨步進入宅門時,抬頭望了望門匾,竟不由生出遲暮之感。匾上三個燙金大字:醇王府。這座府裏,此前曾經生活過兩位極為顯赫的大人物,一個是康熙朝的大學士明珠,一個是乾隆時的權臣和珅,可惜均不得善終。他特意來探望身患重病的醇親王奕譞,並給他帶來了自請的醫生,希望能象光緒六年為慈禧太後推薦薛福成那樣,為醇王康複建奇功。然而,病重的醇王居然婉拒他的一番好意,反複重複的是一句話:“太後記掛著呢,派了最好的禦醫。”他瞧瞧重病的醇王那憔悴無神的麵容,心裏雪亮明白,——卸磨殺驢,兩狼製衡,這是西頭那主兒的拿手戲。當然,他也知道醇王的好心,之所以如此,也怕給他惹禍上身。
瞅著醇王虛弱的樣子,李鴻章真不想再麻煩他,可是他又必須要說。
“七王爺,關東鐵路,不借洋款不行哪!”
醇王的神情立即顯得木鈍起來,喉嚨裏噝噝響著,過了好一會兒說:“太後要是再來,我跟她說說。”
李鴻章一揖到地。這就是醇王的好處,智識差了點兒,可能切實地幫助別人。不一時出了王府,車駕向東而去。行在波光瀲灩的北海南岸,李鴻章望著東邊另一座豪宅——恭王府,突然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感覺:自己象一個吊客,無趣地來迴奔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