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張之洞再度會試,闖過貢士選拔、貢士複試關,入圍殿試。殿試就是考策論,考察人的綜合素質。張之洞本來獲得二甲之首,然經主考官寶鋆推薦,慈禧太後複閱,親筆圈定張卷為一甲第三,拔前一個名次,俗稱探花。一個名次之差,天壤之別。因為殿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一、二、三甲三個等次,一甲三名,依次俗稱狀元、榜眼、探花,享受太和殿傳臚、榮恩宴獨坐專席、出午門遊金街等殊榮,極為風光。而且,一甲三名可免試進翰林院,授修撰或編修之職,相當於講師、助教一類),而二甲、三甲則要經過朝考擇優錄取,隻是進院學習(相當於研究生),三年後再經散館考試合格才能成為修撰或編修,與前者相比,年資上差了三年。可以想見,張之洞對慈禧感激之深。
到光緒五年,發生清朝史上絕無僅有的吳可讀屍諫事件。同治死後,急匆匆地奉四歲的載湉繼位。因同治無子,慈禧發布一道懿旨:“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這裏麵含著一個漏洞,若光緒所生皇子隻是給同治繼嗣,則象老百姓隻繼香火,不繼帝位。那入了太廟的同治以後就沒人祭祀了,因為進太廟祭祖是天才天有的權利。無人祭祀,那所謂繼嗣就是一句空話。但是也不能把繼嗣規定為繼嗣兼繼統,這樣的話光緒將來的長子就是太子了,犯了清朝的大忌。康熙的時候兒子太多,為爭帝位屢換太子,父子兄弟之間謀權奪命,骨肉之間殺得血肉橫飛。所以康熙晚年立下規矩,不預立太子,改為秘密立儲。
所謂秘密立儲,即是皇帝認準哪個皇子後,即書密詔,一份隨身攜帶,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匾額後。皇帝死後,將其身上的和正大光明匾後的密詔兩相印證,由皇室近支親王和朝廷樞臣共同驗明後,公布繼位之人。這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沒人敢提。
這時候出了個吏部主事,參加穆宗梓宮永安大典後,上吊而亡,留下一份奏折呈交慈禧。折中說,太後懿旨隻言繼嗣未說繼統,曆史曾有這種例子,甚至有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殺害先帝嗣子的事。所以,他請太後立即為穆宗立下嗣子,並言明嗣子即嗣君,以後現皇帝即使有再多的皇子,也跟皇位沒關係。
她必須盡快處理這個問題,公開答複諫者天靈,難度相當大。諸臣均上折提出辦法,隻有張之洞說到了點子上。他首先確認兩宮太後當年所發的懿旨的關鍵詞:立嗣即立統。穆宗的嗣子由光緒皇帝的兒子中出,既是親生,怎能加害?而吳可讀要求預先指定一人為嗣皇帝,即為太子,違背皇室家法不預采納。最終的結論是:不必指定何人,將來光緒皇帝的兒子中繼承大統者就是穆宗的嗣子。這個分析真是高明無比,令人不由得擊節讚賞。實際上就是說,皇室該怎麽幹怎麽幹,吳可讀的話說了跟沒說一樣。
到光緒六年發生了午門護軍案。慈禧派出宮外辦事的太監狗仗人勢,沒到敬事房開“放行單”強行出門,與午門護軍發生衝突,東西毀了,太監、揮軍都受傷。慈禧當時正在病中,送的東西又是給她妹妹的生辰賀禮,兩下交激,勃然大怒,懿旨嚴懲涉案護軍!究其實,護軍嚴守宮紀卻遭重責,太監違規卻安危無事,如此皇城門禁將慢慢變成一紙空文。更讓人擔心的是,明朝太監亂政的悲劇又將上演。可是滿朝文武明哲保身,誰也不願為了幾個小小護軍開口。慈禧後來反省,頗為後悔,這時候,張之洞的《閹宦宜加裁抑折》到了。這個折子,在清朝大臣所有言論裏,無論從哪一方麵說,都算得上是見時見機的名折。
折中措辭極其委婉,又通貫深意。他改護軍打太監致罪為抗懿旨獲咎,又暗示太後亦有懲治太監之心,“臣能喻之”,而太監、護軍卻未必知道,這樣,“太監不喻聖心,恐將有藉口此案恫嚇朝列妄作威福之患;護軍等不喻聖心,恐將有揣摩近習詆諂事貂璫之事。”建議對太監嚴加稽查,“履霜堅冰,防其漸也;城狐社鼠,惡其托也”,防止太後成為太監驕縱的庇護。這些話,慈禧如聞熏香,大悅,遂薄刑護軍,嚴懲太監,官場士林長舒一口氣。這個折子,使慈禧最終決定,重用張之洞。
李鴻章憑借淮軍班底的北洋水師及大辦洋務炙手可熱,也有一個刺撓他的人,就是兩朝帝師翁同龢。兩人有舊仇也有新恨,性情尤為不同。李鴻章是真小人,事事為實效為先;翁同龢則是偽君子,幹什麽要扯上些冠冕堂皇。事實證明,迂腐敵不過不要臉。但翁同龢在識見正義,道德操守等方麵堪稱楷模,腦筋也非常人可比,隻是拘於孔孟之道,不忍之處多些而已。於是慈禧需要拉出張之洞,泄真小人的一分勁。事實上,以李鴻章的老辣圓活,翁同龢的正義操守,張之洞的謹慎練達,構成了晚清政局的三駕馬車,使清廷在外交、財政、新政等方麵都有堪任之材,保證了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雖然因這座將傾之廈,隻是勉勉強強罷了。張之洞可堪抗衡李鴻章的,一是他湖廣亦練有新軍,二是洋務上高歌猛進,三是宦術之精已多有顯現,是個少有的文武兼備之材。故此,爭取過蘆漢鐵路這一大項目,兼濟湖北漢陽鐵廠,功成之日,也就是他張之洞與李鴻章平起平坐之時。但是,張之洞沒高興多久,又給李鴻章一腳踹個正著。
清晨,京師內城北門——德勝門上的旗子一溜兒蔫蔫垂下來,半睡半醒地聽著城外的駝鈴聲。往城裏送貨的駱駝正在沿城牆而行,步子邁得長而緩慢,仿佛徜徉在時間的長河裏。一忽爾間,在東邊天空的最矮角,陽光錚然射出,貼近地表的朝霞刹時被染成蜂蜜色,巍峨的城牆、高聳的城門樓上立時抹上一層薄薄的光暈。
“喔——噢——”城門上整齊列隊的守衛們長長一聲吆喝,早已守候在城門兩邊的官員,身著朝服跪伏兩廂,兩溜紅頂子如同凝固的河流。隨即一長溜車馬緩緩踱出城外。打頭的是十六匹高頭大馬,一排四騎,前後四排,一色的紅裏透黑,毛梢亮得出油,胸前肌腱子鼓得象要爆出來;馬上的人盔甲鮮亮,英姿勃發,不時輕催馬匹,那噠噠的蹄聲又脆又清。後麵跟著持槍的皇宮衛隊,前後左右拱衛著一駕明黃色的馱轎子,拉轎的馬額頭上一律係著紅纓子,嚼、環、鞍、革薦,配著鋥亮的銅什件。馱轎之後,迤邐四輛車轎,不過顏色有紅有綠了。最後一輛車轎裏,兩個明麗的貴婦人並排坐著,有說有笑地談著話。
“妹子,皇上的心情還好吧?”
“嗯,大公主。”珍妃迴過神來,抿嘴一笑。她外罩素白紗衣,“兩把頭”發飾中間一朵大紅花,巍巍高聳,烏黑的頭發由中間分開,緊貼頭皮,愈發襯得眉清目秀,姿影生香。“皇上親政以來,一心想把老佛爺留下的這副擔子挑起來,挑好,咳咳……”珍嬪突然咳嗽起來。“大公主,想起那天的事,真不知怎麽感激才好……”
“瞧瞧,別這麽客氣。是不是穿少了?”大公主一隻手為珍嬪拍背,另一隻手去掀車簾。她這些日子頻繁進宮,不知搞什麽東西。因為知道今天光緒要帶領後、嬪們一道謁臨頤和園,她昨天就睡在景仁宮裏。
“沒事,大公主,我穿了不少。總要咳幾天才能好……謝謝大公主記著皇上。皇上總說自己年輕,多虧了老佛爺,咳咳……皇上還說,老佛爺對大清國的恩怎麽報也不過分。”
“嗯,倒有孝心。老太後聽了,不知高興成什麽樣。不過說起來這幾年日子倒是挺安寧的。長毛早滅了,撚子也剿了,西邊、南邊有小打小鬧的全都一抹平。各國跟大清之間也平靜了許多。大好局麵,老太後正好可以卸下擔子,享享清福了。我這個人一好傷疤就忘了痛,那些年什麽調兵啊運炮啊海裏打山上追啊,全好象做了個夢。這麽些坎都過來了,這不說明咱大清的氣運正旺著嗎?”
大公主這麽說的時候,珍嬪又墜入剛才的思緒。文廷式南歸近二十天了,內奏事處的登記太監前天果然看到了那封湖南巡撫邵友濂帶有附奏的奏折。當天翁同龢便遞了牌子,請見光緒皇帝,敘說了文廷式、龔夫人及梁鼎棻三者間的事實情況,此折暫且“留中”。昨天到了景仁宮,珍嬪提及此事,光緒的表情不以為然,道:“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朕心中有數。得有個妥善辦法,堵住某些大臣的嘴。”
這件事背後的主使已經清楚了,鍾粹宮的兩個太監在煙館供述,是皇後與軍機大臣孫毓汶密謀此事。光緒所說“某些大臣的嘴”,是怕這事倉促處理,會逼得孫毓汶把事情捅到慈禧那裏,麻煩就大了。
現下當務之急是沉著,等待。因為當初文廷式與翁同龢商量了詳盡的對策:假如王先謙的折子已經到了養心殿,那就要王先謙再補寫一份澄清的折子;另外再找到梁鼎棻把事情最好了結,至少他也要再出份證明。然而當時通信不便,什麽事情就看當初計劃得周不周密,事後辦得順不順利。文廷式當前最大的可能是在湖南,翁同龢也想過在廷寄湖南巡撫的文件裏附夾給文廷式的信,想想不妥作罷。不過他讓一個恰好迴湖北武昌的人帶了一封信,給湖廣總督張之洞,請他酌情給湖南方麵通個氣。這個捎信的人,幾年後將聞名全國,就是到京辦事的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俠風浩蕩的譚嗣同。
珍嬪覺到胳膊被人戳了好幾次,迴過神來。大公主剛才講的,隱約聽了點兒。
“唔,大公主,這都是些什麽事呀?”
大公主顯得心思深沉,“根本忘不了。你不知道,那些年我的心老懸懸著,白天懸,晚上睡覺摸一摸,還沒放下呢。不過說來說去,放不下心的還是洋人,攆又攆不走,躲又躲不開。尤其這個英國,這個俄羅斯,還有那個法國。我真想有一個功夫,這麽一劃拉,那些家夥們全都‘嗖——’滾進汪洋大海去了。”珍嬪吃吃笑起來,“對了,提起英國我就生氣,就是它第一個逼迫咱大清簽條約。今年二月,這些豬毛子又在西藏那兒毀卡房,占要隘,最後逼著駐藏大臣升泰簽了那個什麽什麽……”
“藏印條約。”珍嬪接道,“他們的胃口恐怕不隻此。我在皇帝那兒看過西疆地圖,巴不準,這夥洋毛子還瞅著蔥嶺以西的帕米爾高原呢,咳咳……”珍嬪從隨身帶的小包裏拿出個小藥瓶,擰開蓋,咕咕喝了兩口,“聽說,俄國鬼子已經動彈了。”
大公主驚奇地看著珍嬪。
到光緒五年,發生清朝史上絕無僅有的吳可讀屍諫事件。同治死後,急匆匆地奉四歲的載湉繼位。因同治無子,慈禧發布一道懿旨:“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這裏麵含著一個漏洞,若光緒所生皇子隻是給同治繼嗣,則象老百姓隻繼香火,不繼帝位。那入了太廟的同治以後就沒人祭祀了,因為進太廟祭祖是天才天有的權利。無人祭祀,那所謂繼嗣就是一句空話。但是也不能把繼嗣規定為繼嗣兼繼統,這樣的話光緒將來的長子就是太子了,犯了清朝的大忌。康熙的時候兒子太多,為爭帝位屢換太子,父子兄弟之間謀權奪命,骨肉之間殺得血肉橫飛。所以康熙晚年立下規矩,不預立太子,改為秘密立儲。
所謂秘密立儲,即是皇帝認準哪個皇子後,即書密詔,一份隨身攜帶,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匾額後。皇帝死後,將其身上的和正大光明匾後的密詔兩相印證,由皇室近支親王和朝廷樞臣共同驗明後,公布繼位之人。這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沒人敢提。
這時候出了個吏部主事,參加穆宗梓宮永安大典後,上吊而亡,留下一份奏折呈交慈禧。折中說,太後懿旨隻言繼嗣未說繼統,曆史曾有這種例子,甚至有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殺害先帝嗣子的事。所以,他請太後立即為穆宗立下嗣子,並言明嗣子即嗣君,以後現皇帝即使有再多的皇子,也跟皇位沒關係。
她必須盡快處理這個問題,公開答複諫者天靈,難度相當大。諸臣均上折提出辦法,隻有張之洞說到了點子上。他首先確認兩宮太後當年所發的懿旨的關鍵詞:立嗣即立統。穆宗的嗣子由光緒皇帝的兒子中出,既是親生,怎能加害?而吳可讀要求預先指定一人為嗣皇帝,即為太子,違背皇室家法不預采納。最終的結論是:不必指定何人,將來光緒皇帝的兒子中繼承大統者就是穆宗的嗣子。這個分析真是高明無比,令人不由得擊節讚賞。實際上就是說,皇室該怎麽幹怎麽幹,吳可讀的話說了跟沒說一樣。
到光緒六年發生了午門護軍案。慈禧派出宮外辦事的太監狗仗人勢,沒到敬事房開“放行單”強行出門,與午門護軍發生衝突,東西毀了,太監、揮軍都受傷。慈禧當時正在病中,送的東西又是給她妹妹的生辰賀禮,兩下交激,勃然大怒,懿旨嚴懲涉案護軍!究其實,護軍嚴守宮紀卻遭重責,太監違規卻安危無事,如此皇城門禁將慢慢變成一紙空文。更讓人擔心的是,明朝太監亂政的悲劇又將上演。可是滿朝文武明哲保身,誰也不願為了幾個小小護軍開口。慈禧後來反省,頗為後悔,這時候,張之洞的《閹宦宜加裁抑折》到了。這個折子,在清朝大臣所有言論裏,無論從哪一方麵說,都算得上是見時見機的名折。
折中措辭極其委婉,又通貫深意。他改護軍打太監致罪為抗懿旨獲咎,又暗示太後亦有懲治太監之心,“臣能喻之”,而太監、護軍卻未必知道,這樣,“太監不喻聖心,恐將有藉口此案恫嚇朝列妄作威福之患;護軍等不喻聖心,恐將有揣摩近習詆諂事貂璫之事。”建議對太監嚴加稽查,“履霜堅冰,防其漸也;城狐社鼠,惡其托也”,防止太後成為太監驕縱的庇護。這些話,慈禧如聞熏香,大悅,遂薄刑護軍,嚴懲太監,官場士林長舒一口氣。這個折子,使慈禧最終決定,重用張之洞。
李鴻章憑借淮軍班底的北洋水師及大辦洋務炙手可熱,也有一個刺撓他的人,就是兩朝帝師翁同龢。兩人有舊仇也有新恨,性情尤為不同。李鴻章是真小人,事事為實效為先;翁同龢則是偽君子,幹什麽要扯上些冠冕堂皇。事實證明,迂腐敵不過不要臉。但翁同龢在識見正義,道德操守等方麵堪稱楷模,腦筋也非常人可比,隻是拘於孔孟之道,不忍之處多些而已。於是慈禧需要拉出張之洞,泄真小人的一分勁。事實上,以李鴻章的老辣圓活,翁同龢的正義操守,張之洞的謹慎練達,構成了晚清政局的三駕馬車,使清廷在外交、財政、新政等方麵都有堪任之材,保證了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雖然因這座將傾之廈,隻是勉勉強強罷了。張之洞可堪抗衡李鴻章的,一是他湖廣亦練有新軍,二是洋務上高歌猛進,三是宦術之精已多有顯現,是個少有的文武兼備之材。故此,爭取過蘆漢鐵路這一大項目,兼濟湖北漢陽鐵廠,功成之日,也就是他張之洞與李鴻章平起平坐之時。但是,張之洞沒高興多久,又給李鴻章一腳踹個正著。
清晨,京師內城北門——德勝門上的旗子一溜兒蔫蔫垂下來,半睡半醒地聽著城外的駝鈴聲。往城裏送貨的駱駝正在沿城牆而行,步子邁得長而緩慢,仿佛徜徉在時間的長河裏。一忽爾間,在東邊天空的最矮角,陽光錚然射出,貼近地表的朝霞刹時被染成蜂蜜色,巍峨的城牆、高聳的城門樓上立時抹上一層薄薄的光暈。
“喔——噢——”城門上整齊列隊的守衛們長長一聲吆喝,早已守候在城門兩邊的官員,身著朝服跪伏兩廂,兩溜紅頂子如同凝固的河流。隨即一長溜車馬緩緩踱出城外。打頭的是十六匹高頭大馬,一排四騎,前後四排,一色的紅裏透黑,毛梢亮得出油,胸前肌腱子鼓得象要爆出來;馬上的人盔甲鮮亮,英姿勃發,不時輕催馬匹,那噠噠的蹄聲又脆又清。後麵跟著持槍的皇宮衛隊,前後左右拱衛著一駕明黃色的馱轎子,拉轎的馬額頭上一律係著紅纓子,嚼、環、鞍、革薦,配著鋥亮的銅什件。馱轎之後,迤邐四輛車轎,不過顏色有紅有綠了。最後一輛車轎裏,兩個明麗的貴婦人並排坐著,有說有笑地談著話。
“妹子,皇上的心情還好吧?”
“嗯,大公主。”珍妃迴過神來,抿嘴一笑。她外罩素白紗衣,“兩把頭”發飾中間一朵大紅花,巍巍高聳,烏黑的頭發由中間分開,緊貼頭皮,愈發襯得眉清目秀,姿影生香。“皇上親政以來,一心想把老佛爺留下的這副擔子挑起來,挑好,咳咳……”珍嬪突然咳嗽起來。“大公主,想起那天的事,真不知怎麽感激才好……”
“瞧瞧,別這麽客氣。是不是穿少了?”大公主一隻手為珍嬪拍背,另一隻手去掀車簾。她這些日子頻繁進宮,不知搞什麽東西。因為知道今天光緒要帶領後、嬪們一道謁臨頤和園,她昨天就睡在景仁宮裏。
“沒事,大公主,我穿了不少。總要咳幾天才能好……謝謝大公主記著皇上。皇上總說自己年輕,多虧了老佛爺,咳咳……皇上還說,老佛爺對大清國的恩怎麽報也不過分。”
“嗯,倒有孝心。老太後聽了,不知高興成什麽樣。不過說起來這幾年日子倒是挺安寧的。長毛早滅了,撚子也剿了,西邊、南邊有小打小鬧的全都一抹平。各國跟大清之間也平靜了許多。大好局麵,老太後正好可以卸下擔子,享享清福了。我這個人一好傷疤就忘了痛,那些年什麽調兵啊運炮啊海裏打山上追啊,全好象做了個夢。這麽些坎都過來了,這不說明咱大清的氣運正旺著嗎?”
大公主這麽說的時候,珍嬪又墜入剛才的思緒。文廷式南歸近二十天了,內奏事處的登記太監前天果然看到了那封湖南巡撫邵友濂帶有附奏的奏折。當天翁同龢便遞了牌子,請見光緒皇帝,敘說了文廷式、龔夫人及梁鼎棻三者間的事實情況,此折暫且“留中”。昨天到了景仁宮,珍嬪提及此事,光緒的表情不以為然,道:“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朕心中有數。得有個妥善辦法,堵住某些大臣的嘴。”
這件事背後的主使已經清楚了,鍾粹宮的兩個太監在煙館供述,是皇後與軍機大臣孫毓汶密謀此事。光緒所說“某些大臣的嘴”,是怕這事倉促處理,會逼得孫毓汶把事情捅到慈禧那裏,麻煩就大了。
現下當務之急是沉著,等待。因為當初文廷式與翁同龢商量了詳盡的對策:假如王先謙的折子已經到了養心殿,那就要王先謙再補寫一份澄清的折子;另外再找到梁鼎棻把事情最好了結,至少他也要再出份證明。然而當時通信不便,什麽事情就看當初計劃得周不周密,事後辦得順不順利。文廷式當前最大的可能是在湖南,翁同龢也想過在廷寄湖南巡撫的文件裏附夾給文廷式的信,想想不妥作罷。不過他讓一個恰好迴湖北武昌的人帶了一封信,給湖廣總督張之洞,請他酌情給湖南方麵通個氣。這個捎信的人,幾年後將聞名全國,就是到京辦事的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俠風浩蕩的譚嗣同。
珍嬪覺到胳膊被人戳了好幾次,迴過神來。大公主剛才講的,隱約聽了點兒。
“唔,大公主,這都是些什麽事呀?”
大公主顯得心思深沉,“根本忘不了。你不知道,那些年我的心老懸懸著,白天懸,晚上睡覺摸一摸,還沒放下呢。不過說來說去,放不下心的還是洋人,攆又攆不走,躲又躲不開。尤其這個英國,這個俄羅斯,還有那個法國。我真想有一個功夫,這麽一劃拉,那些家夥們全都‘嗖——’滾進汪洋大海去了。”珍嬪吃吃笑起來,“對了,提起英國我就生氣,就是它第一個逼迫咱大清簽條約。今年二月,這些豬毛子又在西藏那兒毀卡房,占要隘,最後逼著駐藏大臣升泰簽了那個什麽什麽……”
“藏印條約。”珍嬪接道,“他們的胃口恐怕不隻此。我在皇帝那兒看過西疆地圖,巴不準,這夥洋毛子還瞅著蔥嶺以西的帕米爾高原呢,咳咳……”珍嬪從隨身帶的小包裏拿出個小藥瓶,擰開蓋,咕咕喝了兩口,“聽說,俄國鬼子已經動彈了。”
大公主驚奇地看著珍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