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劍。
自敘劍理,說不通了,就比試一二。
戰國時期,七國皆亂,除了始終堅持貴族治天下製度的楚國之外,其他各國無不下大力氣招賢納士,其中尤以秦國為最。諸子百家無一人出自秦國,卻都在秦國開花結果,由此可見秦國海納百川的王者風範。
對於那些治世能臣,各國招攬程度或許不一,但對劍客武士的需求卻是相同的,諸國王公貴族皆是大肆招攬奇人異士,譬如孟嚐君的三千門客,大部分就是劍客武士。
正是因為這股風氣,致使各國民眾無不尚武成風,比武論劍的活動可比諸子名士論政會更加頻繁的多,他們在這荒郊yewai小小的論劍切磋根本不值一提。
林青羽初出茅廬,不知天高地厚,自是不敢胡亂出言,隻是在一旁靜靜旁觀。
看的越多,驚訝越多。
無名先前曾說他已經得了劍術真傳,差的隻是功力和經驗,他原本以為那隻是無名的誇張,可是看了這些所謂劍客的交手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一介高手的。
蓋聶一行七人,可除了未出手的蓋聶之外,其他六人的劍術還真不值得他放在眼裏。
蓋聶似是看到了他眼中的古怪,便向他微笑了一下,道:“青羽兄弟,不展露一下你的劍術嗎?”
林青羽本就躍躍欲試,聞言隨即起身,對幾人抱拳拱手:“也好,小弟初離師門,還請幾位兄長不吝賜教。”
場中鬥劍,類似打擂,輸了的退開,贏的人繼續。
此時一名為齊丹的漢子已經連贏三場,氣勢正勝,擦了一把汗漬,大笑著招手:“小xiong弟不用客氣!”
林青羽邁步上前,在距離他兩三米處站定,手握上劍柄,再提醒道:“齊兄,小弟要出劍了,請小心!”
“盡管放馬過來!”
雖然苦修劍術三年,但林青羽的身板看起來依舊單薄,與這些漢子根本不是同一個量級,說是劍客,更像文士。
一眾劍客可沒有蓋聶的眼光,對他自是不甚放在心上。
齊丹就是這樣一個粗豪漢子,對他的囉嗦頗有些不耐。
“好!”
倉啷啷!
劍刃出鞘,飛光過隙。
下一刻,林青羽手中的劍已經抵在齊丹咽喉。
感受著咽喉間劍鋒的冷厲,齊丹倏的全身冷汗涔涔而下。
“好快!”
“好快的劍!”
圍觀眾人無不動容,就連一直神色不動的聶蓋也是目中異彩漣漣。
林青羽青銅劍入鞘,微微躬身行禮:“承讓!”
齊丹摸了摸喉嚨,幹咳了一聲,強自道:“不算不算,青羽兄弟雖是劍快如電,但也有我未留神之故,我要再比一次!”
“哈哈,丹兄莫非要耍賴不成?”
“嗬嗬,丹兄一劍敗北,若是傳迴榆次,恐被人笑死,自不會承認。”
幾人多年相伴,走南闖北,可謂生死之交,見他所言,不由紛紛調笑,令齊丹的一張黑臉羞得黑裏透紅,卻又死撐著不退,隻是望著林青羽,懇請道:“青羽兄弟,你我再比一次如何?就再比一次……”
林青羽自無不可,微笑道:“小弟自當從命!”
“多謝兄弟!”
齊丹咧zui大笑,拔劍在手,萬分小心的戒備著。
“小弟要出手了!”
林青羽再次提醒,隨即劍再出鞘,閃電般刺向他的咽喉。
“看到了!”
齊丹大樂,急縱手中劍去擋。
可是劍到半途,他卻忽覺眼前一花,再去看時,林青羽那劍又抵在了自家喉嚨上。
齊丹呆滯莫名,蓋聶拊掌大讚道:“實者虛之,虛者實之,深得兵法之要,好劍法!”
其他幾人眼力不夠,他卻是清楚地看清了那一劍的變化。
林青羽第一劍為實,見到齊丹格擋,卻在瞬息間化實為虛,自齊丹手中劍側穿cha而過,再度一劍封喉,且與初次一劍角度完全相同。
他的劍法雖然還有些稚嫩,卻已經足以名列七國名劍之列。
要知道,世間劍客成千上萬,能進入名劍行列的卻不足百人,哪怕隻能添居末席,卻也足以令人驚歎了。
林青羽不禁笑道:“蓋聶大哥果然見識過人,在下劍法卻是出自兵家。”
先秦時代可以算是華夏文化的源頭,諸子百家之說引領天朝兩千餘年,武功也同樣深受諸子百家影響。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墨家劍法,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墨家劍法即以“守”為核心,守禦之勢天下無雙。
無名的劍道則是起於兵家。
《孫子兵法》開篇語即指出:“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無名以此兵家五道為劍道五境,將兵家道理融入劍中,形成獨門劍術。
不過,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兵家之道隨環境而動,同樣也隨將心而動,無名矢誌刺秦,故而劍走偏鋒,劍法以奇兵為勝,絕招“十步一殺”就是此道翹楚。
然用兵之道,在於能“正奇相合,運用得度,以正兵決戰,以奇兵決勝”,在軍事上如此,在劍道上依然如此。
無名劍法雖高,甚至可以稱為當世最強劍客,或許僅有殘劍一人可與其匹敵,但他的劍法無正兵之佐,心境有缺導致劍道有缺,自進入第三境後,就再無法前進一步。
他收留林青羽,傳授林青羽劍法,除了感傷同樣身世,也未必沒有彌補自己所創劍道遺憾之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青羽沒有背負血海深仇,不需要去費盡心機以險勝強,故而劍道正奇相合,或正或奇可隨心而變,發展潛力更甚無名。
隻可惜,他習劍之時根骨即將定型,修習時間又僅有不足三載,故而功力上有著很大短板,再加上現代思想與先秦文化衝突形成的“知見障”,使得此時的他依舊是處於第一境。
兵道中的“法”,指的是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製,管理製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
而在劍道中,“法”就是招式,熟讀劍譜,將劍招熟記於心,即為得“法”,當得“法”而忘“法”,即進入“將”之境界--劍之所指,隨心所欲。
林青羽與蓋聶言談期間,齊丹垂頭喪氣的退了下來。
其他幾人好奇,雖知自己與齊丹伯仲,卻也想見識一下林青羽的快劍,於是紛紛上前討教。
林青羽來者不懼,每次都是隻出一劍,就可將一人封死。
最後,唯一沒有出手的隻剩蓋聶。
他微笑觀鬥,見眾兄弟一一落敗,幾雙眼睛都望著他,也不矯情,哈哈一笑,邁步上前立定:“青羽兄弟,到我了,請出招吧!”
林青羽不知他劍術根本,可見他看似隨意一站,整個人便渾然一體,即知此人縱然比不過無名、殘劍幾人,也絕不是浪得虛之輩,自是凝神相待。
青銅劍當xiong直刺過去,使的仍是方才一式“批亢搗虛”,也可叫“避虛擊實”,也可叫“避虛擊實”,劍尖看似直刺,其實隨心而變,可虛可實,可實可虛,虛實轉換,全憑對方反應。
方才他隻用這同一招,就將幾個漢子相繼擊敗,蓋聶卻是果然與眾不同,不閃不避,不遮不擋,直接一劍刺出,以攻對攻。
林青羽劍術固然巧妙,卻自知不敵對方功力深厚,若是兩劍相碰,輸的便隻能是他。
在雙劍相碰之前,林青羽抽劍撤步,再斜步上前,長劍輕揚,劍鋒不住抖動,罩住對手整個上半身。
劍勢雜亂,亂而有章。
這一式叫做“紛紛紜紜”,也就是兵勢中所講的: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用看似雜亂的劍勢,穩固己方陣腳,同時破壞對手劍勢規律,讓其不敗而敗。
“好劍法!”
蓋聶大聲稱讚著,手中劍勢卻是絲毫不受幹擾,青銅劍大開大闔,寬打高舉,招式淩厲剛猛,劍風吹的四下塵土飛揚。
兩人見招拆招,轉眼間已經對了五六十劍,蓋聶沉穩如昔,但林青羽劍勢卻終於漸漸淩亂。
又是十劍過去,蓋聶一劍斜飛,林青羽招式用老,避無可避,兩劍終於第一次硬碰硬的相交在一起。
隻聽“當”的一聲響,林青羽隻覺虎口劇震,整條右臂su^麻難當,長劍差點脫手而出,隻得踉蹌幾步,以此卸掉衝力,同時也退出了戰圈。
他有些沮喪:“我輸了。”
蓋聶卻毫無得意之處,而是歎道:“我贏了,但不是因為我劍術超過你,而是我功力遠比你深,雖然功大欺理,可吾等此為論劍,我勝之不武。”
…………
自敘劍理,說不通了,就比試一二。
戰國時期,七國皆亂,除了始終堅持貴族治天下製度的楚國之外,其他各國無不下大力氣招賢納士,其中尤以秦國為最。諸子百家無一人出自秦國,卻都在秦國開花結果,由此可見秦國海納百川的王者風範。
對於那些治世能臣,各國招攬程度或許不一,但對劍客武士的需求卻是相同的,諸國王公貴族皆是大肆招攬奇人異士,譬如孟嚐君的三千門客,大部分就是劍客武士。
正是因為這股風氣,致使各國民眾無不尚武成風,比武論劍的活動可比諸子名士論政會更加頻繁的多,他們在這荒郊yewai小小的論劍切磋根本不值一提。
林青羽初出茅廬,不知天高地厚,自是不敢胡亂出言,隻是在一旁靜靜旁觀。
看的越多,驚訝越多。
無名先前曾說他已經得了劍術真傳,差的隻是功力和經驗,他原本以為那隻是無名的誇張,可是看了這些所謂劍客的交手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一介高手的。
蓋聶一行七人,可除了未出手的蓋聶之外,其他六人的劍術還真不值得他放在眼裏。
蓋聶似是看到了他眼中的古怪,便向他微笑了一下,道:“青羽兄弟,不展露一下你的劍術嗎?”
林青羽本就躍躍欲試,聞言隨即起身,對幾人抱拳拱手:“也好,小弟初離師門,還請幾位兄長不吝賜教。”
場中鬥劍,類似打擂,輸了的退開,贏的人繼續。
此時一名為齊丹的漢子已經連贏三場,氣勢正勝,擦了一把汗漬,大笑著招手:“小xiong弟不用客氣!”
林青羽邁步上前,在距離他兩三米處站定,手握上劍柄,再提醒道:“齊兄,小弟要出劍了,請小心!”
“盡管放馬過來!”
雖然苦修劍術三年,但林青羽的身板看起來依舊單薄,與這些漢子根本不是同一個量級,說是劍客,更像文士。
一眾劍客可沒有蓋聶的眼光,對他自是不甚放在心上。
齊丹就是這樣一個粗豪漢子,對他的囉嗦頗有些不耐。
“好!”
倉啷啷!
劍刃出鞘,飛光過隙。
下一刻,林青羽手中的劍已經抵在齊丹咽喉。
感受著咽喉間劍鋒的冷厲,齊丹倏的全身冷汗涔涔而下。
“好快!”
“好快的劍!”
圍觀眾人無不動容,就連一直神色不動的聶蓋也是目中異彩漣漣。
林青羽青銅劍入鞘,微微躬身行禮:“承讓!”
齊丹摸了摸喉嚨,幹咳了一聲,強自道:“不算不算,青羽兄弟雖是劍快如電,但也有我未留神之故,我要再比一次!”
“哈哈,丹兄莫非要耍賴不成?”
“嗬嗬,丹兄一劍敗北,若是傳迴榆次,恐被人笑死,自不會承認。”
幾人多年相伴,走南闖北,可謂生死之交,見他所言,不由紛紛調笑,令齊丹的一張黑臉羞得黑裏透紅,卻又死撐著不退,隻是望著林青羽,懇請道:“青羽兄弟,你我再比一次如何?就再比一次……”
林青羽自無不可,微笑道:“小弟自當從命!”
“多謝兄弟!”
齊丹咧zui大笑,拔劍在手,萬分小心的戒備著。
“小弟要出手了!”
林青羽再次提醒,隨即劍再出鞘,閃電般刺向他的咽喉。
“看到了!”
齊丹大樂,急縱手中劍去擋。
可是劍到半途,他卻忽覺眼前一花,再去看時,林青羽那劍又抵在了自家喉嚨上。
齊丹呆滯莫名,蓋聶拊掌大讚道:“實者虛之,虛者實之,深得兵法之要,好劍法!”
其他幾人眼力不夠,他卻是清楚地看清了那一劍的變化。
林青羽第一劍為實,見到齊丹格擋,卻在瞬息間化實為虛,自齊丹手中劍側穿cha而過,再度一劍封喉,且與初次一劍角度完全相同。
他的劍法雖然還有些稚嫩,卻已經足以名列七國名劍之列。
要知道,世間劍客成千上萬,能進入名劍行列的卻不足百人,哪怕隻能添居末席,卻也足以令人驚歎了。
林青羽不禁笑道:“蓋聶大哥果然見識過人,在下劍法卻是出自兵家。”
先秦時代可以算是華夏文化的源頭,諸子百家之說引領天朝兩千餘年,武功也同樣深受諸子百家影響。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墨家劍法,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墨家劍法即以“守”為核心,守禦之勢天下無雙。
無名的劍道則是起於兵家。
《孫子兵法》開篇語即指出:“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無名以此兵家五道為劍道五境,將兵家道理融入劍中,形成獨門劍術。
不過,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兵家之道隨環境而動,同樣也隨將心而動,無名矢誌刺秦,故而劍走偏鋒,劍法以奇兵為勝,絕招“十步一殺”就是此道翹楚。
然用兵之道,在於能“正奇相合,運用得度,以正兵決戰,以奇兵決勝”,在軍事上如此,在劍道上依然如此。
無名劍法雖高,甚至可以稱為當世最強劍客,或許僅有殘劍一人可與其匹敵,但他的劍法無正兵之佐,心境有缺導致劍道有缺,自進入第三境後,就再無法前進一步。
他收留林青羽,傳授林青羽劍法,除了感傷同樣身世,也未必沒有彌補自己所創劍道遺憾之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青羽沒有背負血海深仇,不需要去費盡心機以險勝強,故而劍道正奇相合,或正或奇可隨心而變,發展潛力更甚無名。
隻可惜,他習劍之時根骨即將定型,修習時間又僅有不足三載,故而功力上有著很大短板,再加上現代思想與先秦文化衝突形成的“知見障”,使得此時的他依舊是處於第一境。
兵道中的“法”,指的是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製,管理製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
而在劍道中,“法”就是招式,熟讀劍譜,將劍招熟記於心,即為得“法”,當得“法”而忘“法”,即進入“將”之境界--劍之所指,隨心所欲。
林青羽與蓋聶言談期間,齊丹垂頭喪氣的退了下來。
其他幾人好奇,雖知自己與齊丹伯仲,卻也想見識一下林青羽的快劍,於是紛紛上前討教。
林青羽來者不懼,每次都是隻出一劍,就可將一人封死。
最後,唯一沒有出手的隻剩蓋聶。
他微笑觀鬥,見眾兄弟一一落敗,幾雙眼睛都望著他,也不矯情,哈哈一笑,邁步上前立定:“青羽兄弟,到我了,請出招吧!”
林青羽不知他劍術根本,可見他看似隨意一站,整個人便渾然一體,即知此人縱然比不過無名、殘劍幾人,也絕不是浪得虛之輩,自是凝神相待。
青銅劍當xiong直刺過去,使的仍是方才一式“批亢搗虛”,也可叫“避虛擊實”,也可叫“避虛擊實”,劍尖看似直刺,其實隨心而變,可虛可實,可實可虛,虛實轉換,全憑對方反應。
方才他隻用這同一招,就將幾個漢子相繼擊敗,蓋聶卻是果然與眾不同,不閃不避,不遮不擋,直接一劍刺出,以攻對攻。
林青羽劍術固然巧妙,卻自知不敵對方功力深厚,若是兩劍相碰,輸的便隻能是他。
在雙劍相碰之前,林青羽抽劍撤步,再斜步上前,長劍輕揚,劍鋒不住抖動,罩住對手整個上半身。
劍勢雜亂,亂而有章。
這一式叫做“紛紛紜紜”,也就是兵勢中所講的: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用看似雜亂的劍勢,穩固己方陣腳,同時破壞對手劍勢規律,讓其不敗而敗。
“好劍法!”
蓋聶大聲稱讚著,手中劍勢卻是絲毫不受幹擾,青銅劍大開大闔,寬打高舉,招式淩厲剛猛,劍風吹的四下塵土飛揚。
兩人見招拆招,轉眼間已經對了五六十劍,蓋聶沉穩如昔,但林青羽劍勢卻終於漸漸淩亂。
又是十劍過去,蓋聶一劍斜飛,林青羽招式用老,避無可避,兩劍終於第一次硬碰硬的相交在一起。
隻聽“當”的一聲響,林青羽隻覺虎口劇震,整條右臂su^麻難當,長劍差點脫手而出,隻得踉蹌幾步,以此卸掉衝力,同時也退出了戰圈。
他有些沮喪:“我輸了。”
蓋聶卻毫無得意之處,而是歎道:“我贏了,但不是因為我劍術超過你,而是我功力遠比你深,雖然功大欺理,可吾等此為論劍,我勝之不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