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陽黃河的對岸,我們這裏都稱作“河南”,曾經的富甲一方的“舊軍孟家”的故事,在沿黃一帶流傳至今。


    這章丘孟家,原籍本是山東曲阜南邊的鄒城縣人,自大明二世遷至章丘舊軍村的,當時的舊軍村一百多口人,村南有一大片荒窪地,東西一千多米,南北六百多米。孟氏先人一眼看好此地,哪裏也不去了,就在此安家吧。先找到舊軍村的裏正、保甲說明情況,自己準備住下,也算村裏人,打算開發出村南那片水窪種地。本來那片水窪地就無主,有人開發是好事。


    裏正、保甲就給出了個證明允許開發。就這樣,舊軍的孟氏先人在窪地最北邊先蓋了個簡易房住了下來。然後圍著窪地先挖了一圈大排水溝,這一圈不要緊,圈內一千多畝土地歸了孟氏先人。孟氏先人也有辦法,就像現在的方田建設一樣,先把地搞成四方小塊台田,以挖出的好土找平抬高地基。窪地的最南邊東西著挖了一千多米長的排水溝,即能存水也能排水,旱能澆澇能排的豐產優質田。


    孟氏先人起五更睡半夜,曆盡千辛萬苦,用了近四年的時間將這一千多畝土地一點一點的開發了出來,在舊軍成了種糧大戶,原舊軍人眼熱的不得了。孟氏先人早在章丘縣衙辦理了土地手續,照拿皇糧國稅,別人也沒辦法。


    一晃幾十年過去到康熙乾隆年間,舊軍的孟氏家族到了第四代兆子輩吧,已家大業大,老弟兄四個,老大在家種地務農,老二在濟南府緯四路開了個雜貨鋪,經營的很好,每年能掙幾千兩銀子。老三在北京前門大街開了個布店,專營各種布匹生意,到後來買賣直做到皇宮內院,據說皇宮內的宮嬪們都愛穿他家的綢緞製成的衣服,內務府每年都大批的征調他的綢緞來製作朝臣衣服,那銀子掙老啦!


    再說這孟老四,在周村開了一家大染房,雇著幾十個夥計,把染好的成品布匹各種花樣的、各種顏色的都有,整車發往北京,交給孟老三經營,每年也是幾千兩銀子的進項。在方圓百裏,孟家可以說是數得著的大財主。


    話說這年哥兒四個商議,今年老太太過六十大壽,拉扯我們哥四個一輩子不容易,我們得好好的給她老人家過一過,每桌計劃按五十兩銀子操辦。請了最好的有名的廚師,廚師一聽,五十兩銀子一桌這菜單怎麽開呢?最好的席麵也用不了,也罷,孟家有的是銀子,就按最好的來吧。


    到了老太太生日這天,來的全是女客,再加上街坊上的老太太們,足足做了二十席。一開席先上了八大碗,紅燒海參、紅燒鮑魚、紅燒魚翅、紅燒熊掌、猴頭、燕窩、鵝掌、玉蘭片,除山珍就是海味,多半是湯菜,老太太們哪吃過這樣的高級席麵,席罷還沒吃飽。


    走在大街上街坊們一問,今年老太太過生日,席麵怎樣?不怎樣!一點肉也沒有,光叫喝得湯。這話傳到孟老大耳朵裏。心想真是什麽貨種什麽客,你們沒吃過山珍海味席,真是莊戶老太太。


    第二年孟氏老太太又過生日,按每桌五兩銀子操辦,全是豬肉席麵,什麽紅燒肘子、梅菜扣肉、豬肉燉粉條,一點青菜也沒有,豬肉管飽,隻吃得老太太們順嘴流油,高興得老太太們見人就講,今年人家孟家老太太過生日,決啦!全是肉席,我長這麽大,頭一迴座這席麵。


    常言道:“窮怕親戚,富怕賊”。現在的孟家,方圓百裏誰不知道,孟老大在家嚇得整夜睡不好,思來想去,決定自己出銀子,讓村裏鄉親們出工,修圍牆,把村圍起來,修上四門,晚上大門一關多保險。主意一定,說幹就幹,先圍村挖大溝就地取土。舊軍村周圍全是黃粒土質很好再加上白灰,全是土打牆,一米多寬,人多力量大,全村一百多口勞力,全是孟家管飯,天天豬肉燉粉條,白麵饅頭吃飽就行,沒有工錢。


    經過一冬一春的努力,一丈多高的村圍牆修了起來,按上四門,每晚有人打更。從此舊軍村太平起來,都說這是孟老大的功勞。


    孟家的生意越做越大,遍及全國各地。孟家老二和老三,哥倆一商量,在濟南的經三緯四路北買了一塊地,約十畝多,蓋起了二層門麵樓和後院配房。請濟南府名人寫了“瑞芙祥”綢緞莊商號,每年收入幾十萬兩銀子,後來成了禦封銀號的大股東。


    舊軍孟家分支眾多,其中進修堂家世代單傳。到清同治年間的孟傳珠這一代時卻無嗣而又早逝,便過繼同族世澤堂的孟繼頨為後。清朝光緒初年,孟繼頨娶淄博張店大家閨秀耿才芳為妻。這耿才芳生於1858年,自幼天資聰明,四歲便背誦《三字經》、《百家姓》,七歲能寫字,十五歲讀完四書五經,琴棋書畫還能填詞作詩。她畫的牡丹在章丘縣名氣很大,特別是牡丹圖折扇受到人們的喜愛,落款為“朵雲閣女史”。清末文華殿大學士陸潤庠偶得她的一扇視為珍寶,經常向同僚讚賞。正是耿才芳的出眾才華,使孟繼頨對嬌妻恩愛有加。


    耿才芳與孟繼頨婚後生活幸福,但有一事卻不隨人願,那就是幾年過後仍沒有身孕。為了使孟家延續香火,知書達理的她便說服丈夫,納尹氏為妾。1893年尹氏生下一子,耿才芳為其取名孟廣宦,字養軒。耿才芳與尹氏相處和睦,深得孟繼頨的歡心。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孟繼頨過世了。治喪期間,進修堂在北京、漢口、濟南等商鋪的店員多來章丘為東家戴孝,加上本族親朋好友,人員達上千之多。失去丈夫正在悲痛中的耿才芳卻思路清晰,處理事宜麵麵俱到、無一破綻。通過處理喪事,耿才芳在家族中威信猛增,都認為這位女主人胸懷大略。


    孟繼頨死後,年輕的耿才芳強忍喪夫悲痛,挑起了家庭內外生活、經營重擔,成為進修堂當家人,對全國各地堂下的店麵進行統管。耿才芳對店麵采取了“派人巡視和店鋪送報”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讓所有的經理人每月寫函書匯報經營狀況,並一一迴複。她聽取巡視人的匯報後再細細查看各店鋪的匯報材料,從中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一次,一位經理人在匯報材料裏稱:店中一切順利,望東家務念。耿才芳看後提筆將“務”劃掉改為“勿”字,並在信上端寫下:“一字知錯,其意相反。誠所謂失之毫厘,謬之千裏。戒之。”就此一事,各經理人對女主人更加敬畏,不敢疏忽絲毫。


    耿才芳雖是女流,卻豁朗大度。1900年,北京謙祥益號經理人買下了慶樂劇場的一塊地皮,準備興建一處店麵。沒想到同族的瑞蚨祥號經理孟覲侯得知後,怕其規模擴大影響了自己的生意,便立即在劇場南麵買了一塊地皮,欲擋謙祥益的進出之路。謙祥益經理人哪能咽得下這口氣,表示要與瑞蚨祥抗爭到底。耿才芳經過深思熟慮,讓謙祥益號讓出北京去漢口發展,並語重心長地對那位經理人說:“同根相煎,何苦呢?鄭老夫子不是講過的吃虧也是福麽!”耿才芳以避讓的方式解決了一場幹戈,威望在孟氏家族中猛增。也正是耿才芳的豁然大度和周密管理,使孟家進修堂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經的黃河岸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城易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城易書生並收藏曾經的黃河岸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