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說康乾盛世的濟南府南霍村,民風淳樸,習武之風在當地頗為盛行。南霍村的董家大院,便是當地一個學武之地。


    董家大院前院是草上飛六品統領董佃遠帶眾徒弟練功習武的地方,其中有個徒弟叫董乃廣,當年才十三歲,但個子已長到一米八多,人很直,一個心眼,習文不成改學習武,董佃遠想不教吧,自己的家侄,可一教實在不成,第一天教的內容第二天準忘,實在沒辦法,氣得董佃遠教師說,你去捕蒼蠅吧,誰知一句戲言淨練出個怪傑來。轉眼三年過去。一天董佃遠正在院裏方桌上喝茶考教徒弟們武功,這時董乃廣來了,一見麵深鞠一躬,說師父,光讓我捕蒼蠅嗎?董佃遠早把此事忘了,忙說你捕蒼蠅的功夫練得怎麽樣了,捕給我看看,董乃廣一聽很高興,忙到夥房拿來一雙筷子,因是夏天,院子裏蒼蠅也多。董乃廣往桌邊一站,見桌上有蒼蠅看蒼蠅飛到一尺高時,順手夾了下來。絕得是力道恰到好處。一會兒工夫,20多個蒼蠅擺在桌上,好象喝醉了一樣,光轉圈卻飛不起來。董佃遠仔細一看,忍不住捧腹大笑,原來蒼蠅的翅膀和大腿都被杈壞了,隻有小腿還完好,所以在桌子還都活著轉圈。董佃遠大唿,真乃奇人、怪才也。趕緊畫了圖樣、尺寸,到本村的鐵匠鋪“萬能手”鐵匠,讓董如崗照尺寸給打了一副鐵筷子,二尺多長,重三斤多,並做了一個皮布袋,專門背鐵筷子,還打了二把牛耳解萬尖刀,從此董佃遠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沾衣十八抓和拿手撲虎拳密密傳授給了愛徒董乃廣。


    董佃遠日夜揣摩,拳不離手,終於練成一身絕技。等到後來董采荷運糧草到山西地界的風陵渡口,董佃遠大戰劉一虎,董乃廣單會神彈弓李五時再一一細說。


    南霍村是大清朝時,北京至南京大官道必經之路,村邊有一古井,是康熙六年鄒平苑城人到北京考察商機的苑子蘭老財主花錢打的井。相傳,苑子蘭從鄒平到北京一路上不喝別人的井水,不住別人的客棧,全是自己的。由此可見苑老財主的經濟實力。到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時,有一次迴京路過南霍村,親飲過此井的水,水質很甜很好,不知含了什麽礦物質,所以南霍村曆代出的百歲老人很多。尤其是婦女更是能活到100多歲,至今百歲小腳老太太還有10多個,自乾隆皇帝喝過此井水後,改為龍井,至今保留完好。


    有天,董佃遠在街上閑玩,來了一個穿黃馬褂的郵差,打聽老禦醫的府上,董佃遠說老禦醫已出門一年多,不在家。郵差說:“是老禦醫給他兒子董樹祥來的信,我是專門來送信的”。董佃遠一聽,趕緊把郵差領到董家西大院,大叫:“樹祥,你爹來信啦!”董樹祥趕緊出來,把郵差讓至上房,接過信,他本是個秀才出身,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心中明白,很是高興,讓家人趕緊做好飯,讓郵差飽餐一頓,臨走又給了十兩銀子。這才把父親的來信內容一五一十的和董佃遠細說一遍,董佃遠一聽高興的一蹦三個高,我這就去叫族裏的首事人。不一會工夫,叫來了董采荷、董采封、董如南、董如玉、董如金、董如昆、董乃文、董乃玉、董乃武等,把事情細細一說,分頭行事,各辦各的。董采荷最後說,這項買賣大啦,得有足夠的銀子頂著,光咱們的銀子差遠了,做起來不是一趟二趟,一幹就得幾年,我們做得是軍糧供應,萬一供應不上,那可是掉頭的大事,所以我必須聯係商河的鄭家、章丘的孟家、鄒平的苑家、周村的李家,人家在濟南都有銀號、商號。我們也得到濟南去,開銀號、商號,那樣我們五大家聯合起來,有錢大家賺,隨說是樹大招風,但也能擋風,萬一有什麽風險,我們五家聯保,準能頂得住。一席話,說得眾人心服口服,都說,就按您老說得辦,您是我們的領頭人,外邊朋友多,您指哪我們打哪。你道這董采荷什麽出身?他是大明朝晚期的文武雙舉人,一對賓鐵鐧重64斤,威震大清河兩岸,因看不慣大明朝的官場……一氣之下,跟隨李闖王打到北京。大明朝之後,迴到老家,積德行善,專門結交四方大商賈,尤其是章丘的孟家,交往深厚,平時用不著他們,沒想到這次做軍糧買賣,可派上大用場了。


    再說進寶尚書去世後,快馬上報北京禮部,禮部來人得寫祭文,全周村的先生們無人能寫,都說:“他是明朝的禮部尚書,清朝的進寶尚書,分明是兩朝的尚書。”忠臣不保二主,他是兩朝的官,怎麽寫呢,最後沒辦法,北京來人找到蒲家莊,想找蒲鬆嶺給寫,到了蒲鬆嶺家,沒想到半年前就死了,隻有兩個兒子在家,一看是北京來的人。老大就問:“你們可是為給李尚書寫祭文的事嗎?家父臨終前已給你們寫好,但是你們得拿錢!”拿多少錢呢?蒲老大伸了五個手指頭,北京來人問,是五百兩銀子嗎,沒問題一張五百兩的銀票,請拿出來吧。蒲老大從內屋拿出個小木盒,打開一看,字條上寫著:“殺我君者仇也,報我仇者君也,兩朝尚書郎李公化吉之墓。”大至意思是,殺我君者李自成,報我仇者清朝入關趕跑李自成給我報了殺君之仇。兩朝的忠臣,用詞得當天衣無縫。北京來的人也拍手叫好!


    自古有男左女右的說法,追其源是來自唐朝的童錢。原名童錢,而不是銅錢。中國的版圖唐朝最寬大,北至莫斯科,西至印度尼伯爾。南至越南、老撾。東至朝鮮、日本。那時我們的先人就研究了以銅代銀的先例。從製做工藝上講,也很藝術講究。錢的正麵鑄上童男、童女,背麵為年號。女童在右邊,男童在左邊,所以叫男左女右。因上麵兩個小童,都稱為童錢。


    泰山號、禦封號的創史人董采荷,自雙號開業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銀號、商號做大,成為天下第一大買賣呢。最後想出以銅代銀的辦法,花了盡十天的時間,寫成操作程序,讓夥計們進行準備,自己必須親自到北京去一趟,否則無法辦成此事。


    第二天,董采荷、董采封、董如昆等一幹10人,帶足銀兩,騎著小毛驢直奔濟南府而來。


    再說周村李家,家大業大都不說,單說這老當家的,60多歲,名化吉,本是大明朝末年的禮部尚書。李闖王打到北京,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而死,李尚書一看,大事已去,抓緊收拾金銀細軟,巧扮成商人,密密返迴山東周村老家。至清兵入關,打下北京,建立大清王朝。順治帝登基,二年過去,整個皇宮內院搜了個遍,唯獨找不到“奉天承運”的皇帝玉璽,急壞了滿朝文武,一天早朝後,五朝門前來了一位老者,農民打扮,指名要見當今皇帝,說有要事求見,皇門官一看,此人雖農民打扮,但言談舉止決不是農民。趕緊報了進去,一會兒工夫,太監宣皇上招見。李化吉跟了進來,心想不用你領,整個皇宮我比你熟。見了皇帝,李化吉不慌不忙,雙腿跪下行君臣大禮,順治帝一看,此人決非凡人,忙說平身,賜座,有事慢慢說。李化吉說:“我乃前朝禮部尚書李化吉,山東周村人士,因當時闖王打到北京,崇禎帝死,滿朝上下一片混亂,我沒辦法,又是一個文官,也管不了,就迴了老家。現國泰民安,太平勝世,百姓安居樂業。我想一個國家,自大漢朝以來,沒個鎮國之寶那裏能成,此寶物在我手裏沒用。所以,我特意從山東老家給皇上獻寶來啦!順治帝命人接過包袱,打開仔細一看,這不是貨真價實的傳國“金鑲玉璽”嗎?原來如此,我說怎麽找不著呢!敢情在你手裏。順治帝一想,忠臣不保二主,你是前朝的禮部尚書,我再封你個獻寶尚書吧,每年讓你領尚書的俸祿,迴家養老去吧。李尚書帶著皇帝的欽封聖旨迴到山東老家,再製辦田產,大搞商業,光濟南的商鋪就有萬間之餘,整個濟南的四馬路商鋪,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李家的,有兩朝尚書郎的官名護著,地方官員無人敢動。直到李尚書乾隆末年去世,整個周村無人能寫李尚書的碑文,萬般無奈,請的蒲鬆齡給寫的,為此還鬧了個天大的笑話,那是後話,暫且不提,後書自有細說。


    再說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市)北門裏有座閣老府,是遠近聞名的傅閣老府,傅閣老原名叫傅鎮東,是順治年間的進士出身,在翰林院教太子,是後來康熙大帝的啟蒙老師,與傳說中的伍次友齊名,也是大家主出身,其父傅丙華,在濟南開了個煉鐵廠,人送外號鋼鐵大王,主要礦石來源於山西省太峪、平遙的康家和喬家。注(後來的金勝源票號就出在康家與喬家,匯通天下,不用現銀押送,鏢局失業,下部書再一一細表)。


    再說商河縣有個鄭家,老當家的名叫鄭光左,你道鄭家有多富,黃河兩岸有句民謠,叫章丘孟家不如商河鄭家。相傳,鄭家是大宋朝開國之公鄭子明的後代。奇怪的是:自古以來鄭家都是女人當家,幾個朝代下來,永不敗落,到底有什麽辦法治家,外人一直琢磨不透。這不現在大清以來,在濟南開了個琉璃廠,專門生產能照人的鏡子,還能出盛水的熱水壺。什麽琉璃玩意都能生產,買賣特別紅火,可以說日進鬥金。


    南霍村有個李姓大戶人家,分前李、後李,也是李家胡同的三個大院,南北長400多米,家有良田千畝並且在山東周村新開的綢緞紡織廠(注:也是大染房的前身合夥股東)。你知道這麽一家大財主,又買地,又開工廠哪來的那麽多錢?這話還得從頭說起。


    清兵入關,打下北京城建立大清朝至順治皇帝登基,當時執掌天下的是多爾袞,執掌宮廷是孝莊皇太後,多爾袞與孝莊兩人各為其利,關係曖昧。也算是太平過渡吧。南霍村有一孫姓人家,當家的名叫孫太和,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叫孫友幫,這年20多歲,為了家庭生計,弟弟們還小,孫友幫讓父親給湊了點盤纏,來到北京的永定門外開始找零活打工掙錢,幾年下來掙了不少錢,就在永定門外的劉家莊買了3畝多地,緊靠南北大道,過去講就一畝園,所以孫友幫打了口井,開始種菜園。沒想到幾年下來,竟成了劉家莊的小財主。


    這年春天,孫友幫自己正在園裏澆菜,當時用的提水工具叫轆轤,很費力氣。正澆著,來了個小男孩,十四、五歲叫了聲大爺,要水喝。水溝裏有的是,喝吧!喝完水孫友幫問小孩,你幹什麽的,小孩說,要飯的。那裏人,小孩說,河北河間府人。孫友幫一看,小孩很機靈,長的眉清目秀,個子不高,很是讓人喜歡,就說你別要飯啦,跟我在這裏混吧,給我看看菜園,我管吃管住,每月再給你幾個零花錢。這樣,小要飯的就住了下來,園子裏有一間小屋,住人沒問題。孫友幫問小孩,你叫什麽名字,小要飯的說:“我是河間府城東八裏莊人,從小沒有父親,有我娘,還有個哥哥,家裏很窮,我娘給起的名,我哥叫李連富,我叫李連貴,名字很好”。


    就這樣一晃到了第二年春天,孫友幫到城賣菜,李連貴看著菜園子。心想掌櫃的代我很好,這一年下來吃喝不愁,活又不累,還有點零花錢。可這我一輩子不能光幹這個,什麽時候才能成家立業,也罷,我聽說皇宮裏的太監最吃香,掙錢無數,趕明兒我不如去當太監,掙了大錢給我娘捎迴去,蓋新房,買上幾十畝地,給我哥娶上幾個媳婦多生一群孩子,我這輩子也就放心知足啦。誰知李連貴雖是個小孩,他這一想,後來還真得實現了。


    原來當太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富人家的孩子誰當,窮人家的男孩當不起。原因是光割下身的手續費就拿不起,割一個得50兩銀子,想當太監,得有名望的老太監推薦,手續費、手術費老太監先墊上,等入宮後能掙錢時再慢慢還。但是老太監得加利息。北京前門處有個專門割下身的醫師,和宮裏的大太監鉤著,給大太監送大禮,人送外號劉一刀,一刀下去準成,太監們能驗住,別的醫師不送禮,太監們驗不住,說留的茬子長,不幹淨,還得再割一遍,所以受得那種苦就別提啦。至今北京城還留有一句歇後語:“一刀的活,快啦,幹淨利索”。這此事李連貴哪裏知道,隻想著當太監掙大錢啦。找來一把小刀,一根細麻繩,將自己的小雞往房上一吊,拉的緊緊的,一刀下去割了下來,血流不止,痛得他咬牙掉淚,心想:忍著,不吃苦中苦,難有甜上甜,這話是娘說的,準沒錯。孫友幫迴來一看小夥計這樣,一地的鮮血,小雞還在檁條上吊著,趕緊背起李連貴,緊跑著找了一家小藥鋪,上了點止痛止血的藥麵,這才好點,背迴菜園小屋,20天後才恢複。孫友幫托人幾經周折才找上分管太監,讓領去驗看,結果一驗看,比北京劉一刀割的還幹淨,當時拉得太緊都割到肉裏去了,個子又矮,人長得又精神,一看即相中了,領進宮裏,正碰上孝莊皇太後,問是新來的嗎?帶過來我看看。也是緣分,也該著李連貴走運,老太後一看就相中了,跟著我吧,說吧,讓人給李連貴剃頭洗澡,換了一身特等的內宮太監服,這一打扮不可緊,人更顯得精神了。李連貴心靈手巧,宮內禮法規矩一學就會,三年下來,把個孝莊皇太後伺候的象換了個人似的,整天嘻嘻哈哈,高興得不得了。


    一天,李連貴對老太後說,我進宮已三年了,今天天氣好,我想請個假,到永定門去看望一下我掌櫃的,他當年對我很好,我不能忘恩。老太後說,你這是孝心,去吧,騎著馬,別住下,我晚上離不開你。三年時間,李連貴已20來歲,人也大變了樣,來到孫友幫的菜園子,孫友幫那裏還趕認他,一看是宮裏來的穿著黃馬褂,忙說您找誰?李連貴哈哈大笑,掌櫃的不認識我啦,我是當年要飯的李連貴呀,今天特來看您了。高興的老孫不得了,一一細說進宮情況,現在的地位處景,樂得個孫掌櫃合不攏嘴,中午安排酒飯。臨走,李連貴將自己的黃馬褂交給孫掌櫃說:往後您每天挑一擔菜,穿上黃馬褂到皇城裏邊去賣,那裏邊都是皇親國戚,買菜不講價錢,不論秤,隻管賞銀子,拿著菜就走,別人進不去,你就按我說的辦,再從周邊買幾畝,也蓋個小院,找幾個夥計,錢我出,以後我有用處。果不其然,在皇城內,三棵大蔥能賞五兩銀子,一棵大白菜能賞10兩銀子,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市價,從小長在內宮,菜怎麽種得全不知,有時一棵菜能換幾十兩銀子,樂得個孫掌櫃整天唱小曲。按照李連貴的安排買了五畝地,蓋了個小四合院,挖了個大菜窖,冬天能保鮮,又找了五個幫手,這下孫家菜園子在北京可出了名了。平時,孫掌櫃皇馬褂不離身,按大清律除皇宮內院,誰敢穿黃色衣服,那是殺頭的大罪,所以周邊的地痞無賴無人敢來搗亂。


    光陰似箭,轉眼又是三年過去,現在的李連貴可不是當年啦,現在已升至內宮總管,除太後外,一切都歸他管。一天太後高興,說:“小李呀,你一天也夠累的,也得有個人伺候著,這樣吧,我把玉蘭、玉靜賞給你做對食吧”。什麽叫對食,大清的內宮規矩,有功勞的太監,都賞個對食,就是單獨給間住房,有宮女伺候著,陪吃、陪住。李連貴得了二個美如天仙的宮女,年方十七八歲,正是青春年華,他想,我要這個何用,又不能傳宗接代,我不如給我哥送出去,讓孫掌櫃幫忙,隱姓埋名,到山東去吧,所以南霍村才有了李姓。有孫掌櫃的菜園子做周轉站,皇宮內院的珍寶古玩,黃金、白銀源源不斷的運迴山東李家大院,誰能知道李家的發財之道。這時董乃玉剛從法國、德國留學迴來,學的鐵機紡織專業,有李家出錢,在山東周村開了第一家絲綢紡織廠,印染廠,幾年工夫發了起來,那買賣做的大啦!


    再說董采荷一幹人等,二天工夫,來到濟南府先找個客棧住下。第二天早飯後,董采荷、董采封、董如昆三人又設計了一番,各自分頭行事。


    北京城開了武科場,專考武科,天下武舉人都到北京比武爭奪狀員,三場下來,單說這頭名狀員是誰?原來是山東鄒平碼頭的李化龍,喜報接二連三的往碼頭報喜,皇家聖旨召告天下,山東官員都到碼頭李家賀喜,李家本是小戶小家,家景貧寒,出了個全國頭名金科武狀員,這還了得,將來前途無量,這種人家,我們地方官員有責任幫扶。馬上告知鄒平知縣辦理,在碼頭村東新規劃了三進的狀員府第,馬上動工建造,一切費用由地方官府承擔。


    再說這李化龍,雖家境貧寒,但自幼在黃河北岸濟陽的許家村長大,其舅父是許家村有名的大財主,有名的許家油坊,名叫許慶華,看到姐姐家貧寒,就把外甥接到許家請上文武教師,誰道這一教,竟教出個頭名狀員來。李化龍從小力氣大,也能吃,許慶華請鐵匠專門給外甥打了一口大刀,重128斤,所以當地人都叫他大刀李化龍。


    一道聖旨,在北京西城池子邊修造李狀員府。三個月後,李化龍狀員旗鑼傘蓋迴家祭祖,一路上心想,如沒有我舅舅的扶養我哪有今天,不行,我得先到濟陽許家村看望我舅父舅母,想吧,吩咐下人,直奔許家村而來。到了許家,許慶華一看外甥真的中了狀員,高興的一蹦三個高,說,得,唱它十天大戲,這一唱不要緊,早驚動了濟陽的縣太爺,馬上前來送禮慶賀,可忙壞了許家上下人等。單說許慶華有個大女兒,比狀員李化龍小三歲,婆家是南霍村的董家大院,其夫叫董乃文,這次唱大戲,也都叫了來看熱鬧,因是至親,又是和狀員一起長大的表兄妹(妹妹叫許翠花,妹夫叫董乃文,早就認識,一天席間啦起家常,狀員問:“表妹夫現在在家做什麽生意?”董乃文說:“做點小買賣,也掙不了什麽大錢”。李化龍說:“現在有一個大好的買賣,也是手藝活,你看看我手上帶的這個玩藝,這叫扳指,專門拉弓射箭用,咱漢人以前沒有這東西,自達清兵入關,建立大清朝,專訓練騎兵,都得用這玩藝,咱關裏無人會做。我這次趕考,認識了一個東北朋友,是他送給我的,射箭可好用啦,他祖上就是專做這個的。讓我給他在北京找個地方,他準備到北京做這玩藝。我已打聽清楚,這東西的原料叫犴達罕角,硬度強,生長在東北的長白山地區。象小牛吃草,獵戶家裏都有,不值錢,但工藝值錢,無價。這東西按手指頭粗細製做,一個最低50兩銀子,你如有膽量的話,我給你寫封信,你到長白山找他,讓他幫忙,你也跟他家學學手藝。董乃文一聽,竟有這好事,一拍大腿,我幹,你寫信吧。


    董乃文有個弟弟叫董乃武,哥倆一商量,說幹就幹,湊足銀兩,推著兩輛小車直奔東北而來。


    狀員李化龍的東北朋友叫王啟光,哥兒三個,祖籍山東昌樂人。以打獵為生,王啟光到北京武考不中,又迴到了長白山的王家以種地打獵為生。一天晚上迴家,來了兩個推著小車的山東人,一見麵,董乃文拿出狀員李化龍的親筆信,王啟光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心中明白,趕緊安排酒飯,大火炕一座,喝了起來。王啟光一一介紹,大哥王啟臣、三弟王啟忠都是神槍獵手,遠近聞名,並把北京認識的山東朋友李化龍現在是金科狀員,二位是狀員的表弟,來東北的目的細說了一遍。老大王啟臣說,今年價格底,一對別超過一兩銀子,有的是來賣的,別處今年沒開收,咱們現在宣傳出去就行啦,多寫告示。


    二年過去,北京永定門外的孫家園子旁邊,有狀員李化龍出麵,占地五畝新蓋了一個大院,整天車水馬龍來往不斷,周邊的老百姓都不知道裏邊做的是什麽生意。原來,狀員祭祖迴京後分到兵部,專管清兵裝備。天津有個小站,是大清朝專門訓練騎兵的地方。因新疆的葛爾丹鬧事,現已進入青海的冷湖,大小柴旦。逼進西寧,康熙皇帝傳旨,抓緊訓練,調集騎兵,殲滅這幫來犯之敵。李化龍知道此事,就將自己準備在北京開扳指鋪的事一五一十的向兵部次郎楊忠仁一說。楊次郎高興的不得了,因為扳指是緊缺貨,材料少,關裏人根本不知道此物,所以更不知道價錢。再加上東北兵傳說:“此乃寶物、神物、帶上它箭射得可準了。”楊次郎想又有銀子賺,也算給新科狀員個麵子,幹吧。急忙寫的折子呈給康熙大帝,皇上一看,心中大喜,忙批“準”!關於字號叫什麽?皇上想了一會兒,拿起紙筆,狀員是山東人,就叫“泰山號”吧,因泰山號皇帝親寫的。所以濟南董采荷知道此事後,忙找能工巧匠製匾。請周村的兩朝尚書郎寫的“泰山銀號”禦封商號。一直開到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濟南失守…….。


    泰山號、禦封號的創史人董采荷,自雙號開業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把銀號、商號做大,成為天下第一大買賣呢。最後想出以銅代銀的辦法,花了盡十天的時間,寫成操作程序,讓夥計們進行準備,自己必須親自到北京去一趟,否則無法辦成此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經的黃河岸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城易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城易書生並收藏曾經的黃河岸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