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如血,彩霞如練,染紅了天際。古道荒涼,一位老者趕著車沿著渭水河畔在踽踽獨行。


    走過幾個緩坡,被一片深深淺淺的粉紅包圍著一個城堡出現在眼前。天氣逐漸轉暖,走在蒼涼的古路上,讓人驚奇地發現,道路的兩邊開滿了玉蘭。並不是很粗壯的樹幹上,一樹一樹,白色的玉蘭在枝頭格外有味道。


    初春三月,是春花相盡綻放的時節。遠遠望去,綠色的葉芽還未長滿枝頭,可是大地已經被絢爛的花朵覆蓋。老者心情大好,趕著毛驢車快速前行。


    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來到了一座小城,隻見高高的城門樓下方一塊方石上鐫刻著“張掖”兩個大字,老者細細思索,才悟到自己原來已進入了甘肅地界。


    走進城來,發現這裏的一切與內地已迥乎不同,隻見低矮的民居、有些農舍直接開鑿在黃土裏麵,看來這就是所說的窯洞了。沿著坎坷不平的石路,繼續前行。


    忽然在一座高宅大院的門前,聚集了很多人。老者靠近前去,這件門口貼了告示,內容大體是這家的少夫人因身懷六甲而難產,特貼告示尋找醫術高明之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隻見這位老者二話沒說,走上前去,揭走告示。眾人紛紛把他引到院中。


    這位老者為什麽會有此一舉呢?原來這位老者不是別人,正是禦大夫董如嶺。


    董如嶺,山東濟南府濟陽人,家境殷實,詩書傳家,自幼勤學苦讀,曾拜名儒張稷若為師,策論奏疏、琴棋書畫、奇門遁甲,漁樵耕讀、頗得老先生的真傳。特別是在懸壺濟世之學方麵造詣頗深。


    在求學期間,張老先生到愛徒董如嶺家中探訪,路過仁風北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仁風北街,有個聞名的神廟。神廟之神,在於廟內有一小蟲。周圍百裏鄉親,婚喪嫁娶,請神許願,皆都到此燒香磕頭,結果事事如願。如此,神廟威望越來越高,及至朝廷命官到此,也都下轎燃香供食,求助神靈。


    該年夏,久旱不雨,天熱如蒸,莊稼幹枯到了見火就燃的地步,老百姓眼巴巴望著刺眼的蒼天作傻,盼雨如命。


    一日,諳熟《奇門遁甲》的張稷若先生講學來到仁風,路過神廟時,見成百上千的百姓跪倒在神廟前,鳴鑼響鼓,燃香叩頭,正在虔誠地求神降雨。


    “老天爺,睜開眼看看我們吧!”“蒼天啊,快降甘露,救救我們吧!”“老天爺,可憐可憐,快下雨,救救孩子們!”神廟前一片祈禱聲。祈求、悲哀。


    張稷若見狀,十分痛心,不聲不響地偷偷進了神廟。旦見神廟內供桌上,滿擺供食,蠟光通明,香霧繚繞。再看,供桌正中上方供奉著一隻裝飾精美的玻璃盒,再細看,盒內放著一隻像幹豆秸一樣的幹巴小蟲。張先生不解。


    正在迷惑時,廟外鑼鼓聲和著淒涼悲哀的祈禱聲又起,他忽地來了主意。於是閉目和十,吐出咒語喃喃:“……”咒語即出,隻見盒內幹巴小蟲慢慢蘇醒複活,驅動起來。再念,小蟲由小變大,再念,再變大,念念念,大大大,小蟲變作一條大龍,騰空而起。神龍在空中搖頭擺尾,頃刻,天空烏雲翻滾,電閃和著雨鳴,大雨傾盆而下。眾百姓望著騰空的大龍,澆著傾盆的大雨,喜出望外,驚愕地叩頭,再叩頭。


    是年,仁風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豐衣足食。


    在張老先生的調教下,董如嶺學識得以迅速提升,後到京師尋找張老先生的大徒弟艾元徽,當時艾元徽任刑部尚書,在他的舉薦下,考取了太醫院行走。其在任上兢兢業業,勤奮修為,一晃竟是幾十個春秋。在後宮爭鬥中,因不願依附於任何人,因此告老還鄉,此時應是大清康熙八年。


    禦大夫告老還鄉,迴到濟陽南霍村,在路過河北滄州地界時,收養一少婦人20多歲,並帶有一小男孩,情況可憐,被禦大夫董如嶺收下,一並帶迴南霍村取名:樹禎。


    董如嶺在周邊村行醫為民治病,從不收錢。因他是禦大夫一般人小病不願驚動禦大夫,名氣太大,大病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請禦大夫,但為時已晚,看一個死一個。最讓他生氣的是,康熙十八年春天,他的親孫媳婦陳氏做月子得了傷寒病,經他百般治療無效而死亡。


    禦大夫一氣之下,罷、罷、罷,自己家人的病都看不好還行什麽醫,說罷騎上小毛驢,帶著小婦人順著大清河一路西下,晨起暮宿,來到了張掖城中,才出現了上文中的一幕。


    禦大夫董如嶺在眾人的簇擁下走進了這座庭院,跨進一人多寬的木門,是一座三進的四合院式的宅子。院子裏的正屋以及東西廂房,木雕門楣。古樸的雕花,帶著北方特有的粗獷。所有的門窗使用著卯榫,屋內的木製炕邊光滑透亮,一看就是使用多年而有了包漿。進出屋子的門檻之高,顯示這主人的地位。愁眉苦臉的主人看到鶴發童顏的董老先生,內心便安靜了許多。


    賓主落座,沒有多餘的寒暄。董老先生便在仆人的指引下,來到了少夫人的麵前。望著少夫人的氣色,董老先生搭手診脈,凝重的臉上不久便露出了些許的笑意。他先用銀針先給少夫人紮上10多根銀針,不一會兒,少夫人的眼瞼似乎睜開,又一頓飯的功夫,順利生了個小男孩,一過秤9斤八兩。仆人拿著開好的方子,拿藥、泡煮,喝藥……一家人的心情放鬆了許多。


    原來此戶是張掖城有名的大財主之家,老員外名叫楊善康,五個兒子,三個在京城為官,二個在張掖城經商,死者為楊老員外的大孫媳婦,因第一胎難產,張掖城的名醫都請遍了,隻得貼告示尋找醫術高明之人。事有湊巧,也該著禦大夫董如嶺在此地出名。


    在此地安定下來,禦大夫董如嶺便得以出入這個庭院。三進的庭院,高挑的門樓,氣派的影壁牆,參天的古木,一切都體現著大家的氣魄。隻見白色高大的院牆,牆邊的老樹還未完全發芽,偏西的陽光,將樹幹的影子投射在院牆上,然後慢慢拉長。斑駁老樹,能感受到時光流淌,沉澱的歲月像油畫一樣厚重。四門八窗的廈房,“祥和瑞”、雅安居”體現著主人的品味。


    家中添丁,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老員外心情格外舒暢,心中不禁想,我有了重孫了,四世同堂啦!老員外這時才想起禦大夫,趕緊將禦大夫讓至上房上座,讓下人趕緊安排了一桌上等酒席,二個人開懷對飲。


    席間楊老員外問道:“禦醫是哪裏人氏”,董如嶺道:“我是山東濟南府濟陽縣人,康熙五十二年中的進士,一直在朝裏禦醫房伴駕,乾隆廿八年秋告老還鄉,時運不佳,因種種原因不願在家,一氣之下順大清河雲遊至此。正遇貴府出事,我一時性急,救下母子”。


    楊善康老員外講,“您是我家的大恩人,救了我家二條人命,我可如何謝您!這樣吧,在這張掖城方圓百裏,我是第一大財主,家有良田千傾,房有萬間,城裏的商號房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我楊家的。咱有的商鋪房,我出房、出錢在張掖城開一號禦醫房,專門行善積德,為一方貧困百姓治病,不掙錢不要緊,您看如何?我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叫忠仁,和您一樣,也是康熙六年考中的,他是武科探花,現任兵部次郎,住北京王府井東胡同,咱有事可到北京城找他。”


    老禦醫董如嶺一聽,把腿一拍說:“楊老員外,真是緣分,天底下竟有如此的巧合,您家楊忠仁次郎府我知道,我常到楊府去玩,原因是我有一家叔名叫董佃遠,在楊府是六品護衛統領,所以我有空時常去找他玩。”楊老員外一聽,說董統領我認識,人很好,心直口快,很爽朗,愛喝點酒。我前幾年到京城去晚上沒事時,常叫董統領陪我喝點。


    說罷,又叫人把酒菜熱了一遍,兩人繼續喝酒聊天。楊老員外講,我二兒子也在京城,叫忠義,現在戶部任總抄事,官不大,但管事不少,我老二人緣好,愛結交朋友,在京城可以說沒有他辦不了的事,以後咱有事可找他。我老三忠禮現在蘭州府幹軍務糧道,專管軍需糧草,以後也可能有用他的時候。老四忠誌、老五忠信都在張掖管理商鋪,明天我讓人把他哥倆找迴來認識一下,有什麽事就讓他們辦去。咱們往後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別客氣,我比您年長十幾歲,您又和我老大忠仁是朋友熟人,我盤個大,你就叫我楊叔吧,這樣更親近,也好稱唿,我就叫你賢侄吧。董如嶺心想,正合我意,趕緊端起一杯酒連敬老員外三杯,三杯下肚後,老員外講,賢侄啊,今天是咱家大喜之日,你一下救活我們二口人,更喜得是我有了第四代人,你得給我重孫起個名,也算你到張掖留個紀念。


    禦醫董如嶺一想“我是山東人,又是順大清河從東邊來的,幹脆叫“東來”吧。”楊老員外一聽,暗想,東來,紫氣東來,不禁哈哈大笑,此名甚好,前邊加個楊字即楊東來。誰知此名一叫,到嘉慶六年,竟叫出個狀員來,後話不提。


    單說二人直聊到月上東山方才休息。第二天楊老員外打發人到張掖城叫迴老四忠誌、老五忠信,將這幾天發生的事情一一細說,高興的老四、老五不得了,都說,到東來滿月把大哥、二哥、三哥都叫迴來,全家人一起慶賀慶賀。今年又是您老的66歲大壽,您提前過幾天,幹脆和東來的滿月一起過得了,把所有親朋好友都請上,也唱它十天大戲,咱請蘭州最出名的戲班子。


    老員外點頭同意。家中光請戲班子就用了十多天。張掖城中像是過年一樣,都跟著員外一家樂嗬嗬的。


    一晃許多天過去了,禦大夫董如嶺在楊家備受尊崇。“人怕出名”,城中的達官富貴聽說來了個神醫,都競相邀請到家,給家人把脈治病。後來董老先生和老員外一合計,看來不如開個藥鋪來懸壺濟世。員外說,我南門裏那10間門頭房和大院合約已到期,幹脆收迴來開個藥鋪算啦,兩人仔細合計了一下,不幾天董氏禦醫堂便開張了。


    張掖城中流行一種怪病,不論大人小孩、不論男女、隻要一得上就上吐下瀉,瀉得人提不上褲,現各藥鋪門前排隊都看不了,不知怎麽辦”。楊老員外一聽此事也急了,趕緊將此情一五一十的和董禦醫一講,董禦醫說先治病救人要緊,趕快把大院倒出來再給我找幾個幫手,我這就和老五先到城裏去看看情況。幾人來到張掖城南門裏,路西10開間門頭房已打掃幹淨,後院是四合大院,幾十間房子足夠用的。董禦醫讓老五先找幾個病人來看看情況,不一會工夫,找來四五個病人,經董禦醫仔細查看,病因完全一致。先時頭痛,嘔吐,接著大瀉不止,得病最早的已半月有餘。董禦醫看罷,如此這般讓老五按此準備。


    第二天一早大門口多了幾十口大鍋,都是煎好的中藥,凡是有此病者都可以隨便喝,不收錢,保治此病。一傳十、十傳百,整個張掖城幾千個病人,二天時間就傳遍張掖城,很多人都說:“楊老員外從京城請來的禦神醫,死人都能看活,真是個活神仙降臨張掖,也是咱張掖人有福氣”。原來,禦醫一看眾人得的病心中明白,此乃飲水所致,喝的水有汙染。


    此病為急性霍亂,如不馬上治療能把人瀉得脫水而死。董禦醫急開一個藥方,按上幾十口大鍋,大火煎藥,讓人們吃幾次,再配上針灸,第二天準好,此藥方為:“紅皮大蒜5000斤、綠豆8000斤、薄荷500斤,馬勺菜10000斤、冰片50斤、枸杞300斤、甘草200斤”,均分到幾十口大鍋裏,加井水煎好即可服用。此乃密方,千萬別外傳。眾人聽的明白,都按此操作,果然不足十日,張掖城的病人全都好了。張掖城老楊家這一善舉,在整個甘肅地界可傳大啦。就連青海的西寧、陝西的西安都知道張掖城的“廣濟堂”藥鋪,更別說禦醫董如嶺的名氣了。


    轉眼一個月已過,楊東來的滿月期已到,楊府張燈結彩,唱大戲,搭了兩個戲台,一個是慶祝老員外66歲大壽,一個是慶祝楊東來的滿月。一邊唱得是秦腔,一邊唱得是河南豫劇。再說楊東來的母親康氏,也是大家閨秀,家住山西平遙,有名的山西康百萬之女。康家是明清兩朝的大財主,家中有匯通天下的大銀號,票號,專做走西口皮張、茶葉生意。北至綏遠、承德、唿和浩特,直至外蒙的烏蘭巴托、大沙皇帝國。家中餘銀無數,富可敵國。這次外甥滿月,又是第一胎,光賀禮一個銀冬瓜,就重達30多斤。在山西綏遠境內,隻要康老東家一封信,可以說沒有辦不成的事。


    再說北京城天子腳下,達官貴人雲集。當今兵部,上至尚書、侍郎,下至統領、千總都知道次朗家添了孫子,賀禮是奇珍異寶,光賀禮就裝了滿滿幾大車,金銀就更別說了。楊次郎按排府上一個張統領帶了十幾個可靠的弟兄護送運迴甘肅老家。戶部的也不例外,楊總抄事人緣好交際又廣,全國地方官員正巴結找不到名目呢,借此機會,又好說話。楊抄事是來者不拒,嘻嘻哈哈笑臉相迎。隻一次添侄孫就收賀禮百萬兩之巨。這麽大的一筆進項,楊抄事心想我應該這般如此辦理就行了。


    甘肅蘭州的軍需糧草總辦楊三爺忠禮,更是不得了的主兒。在西四省,實行的以征現銀為主、糧草代儲,就是各省的軍需現銀交給可靠的大糧草商,平時無戰事,糧草商們可以用軍需現銀做民間生意,戰時再以次充好,高價從民間大批購進,所應利銀,再按大小股分配,這樣一來,天衣無縫,隻落了個座地收錢,真乃奇才。這次家中添了侄孫,地方官員,商賈們的賀禮就更別說了。


    今年秋天,甘肅地界雨天多,因楊善康老員外年輕時走西口、下西寧、到新疆、披星帶月常年在外跑,掙下了好大一個家產,富賈一方,但落下了一個風濕性傷寒腰腿痛病,這幾天又犯了病,腰腿痛得起不了床,家人到藥鋪和禦大夫一說,現成的大夫,到府上一看情況,幾針下去,推推拿拿病馬上就不痛了,真乃神了,至今禦大夫的第九代傳人,青島海軍401醫院的宋學彥大夫,小針刀療法就是出自禦大夫的真傳。


    單說禦大夫流傳下來的神奇藥方,直到現在還大放異彩。比如南霍村的接骨膏藥、破傷風藥、搭背瘡藥、專治痦子的藥膏,還有中老年大補的性藥,其密方是:“蛇床子、兔絲子、五味子,烤幹碾成麵,用生蜂蜜拌成豆粒大小的藥丸,每晚3粒,功效奇好,此藥名叫“禿雞傘”。


    你若此藥的藥力如何,至今北京城還留傳一個讓人忍俊不禁地故事。


    那是禦大夫在京城為官之時,北京城朝裏的吏部,有個姓李的尚書,名叫李慶生,今年六十初頭,心血來潮又新納了一房小妾。從此,正室很生氣,自己住內院,李尚書與小妾住前院。李尚書已六十初頭,小妾才十七歲,長的天仙一般水靈,正值青春年少,每晚的房事老尚書哪裏應付得了。無奈他找到太醫院的太醫董如嶺說明情況,董太醫大笑不語,忙給李尚書開了個秘方。按此抓藥炮製,每晚睡前三粒,千萬不能多服用。


    老尚書讓院公將藥買來,細火炒幹,磨成麵,用生蜂蜜調合製成豆粒大小的藥丸,擺在尚書的書桌上。到了晚上,老尚書高興早早吃完飯躺在床上,準備好涼開水,讓小妾拿過藥來,他沒說拿多少,小妾抓了一把讓老尚書張開口一下送了進去,拿水一衝了下去。半個時辰後,隻覺得兩條大腿根發熱,腹內向開了鍋,精神倍增,馬上叫小妾上床倆人大戰起來。


    直至黎明時分,老尚書累得一口氣沒上來,身子一歪死在床上。這下可把小妾嚇壞了,趕緊穿好衣服跑到後院叫人,正室夫人一聽急了,來到前院一看,老尚書還光著腚沒穿一點衣服,張口大罵小妾,並且一看桌子上還晾著一堆藥丸,氣不打一處來,全部掃起來倒院裏,沒想到藥裏有蜂蜜,院裏養著一群雞把藥全吃了。母雞吃了不要緊,公雞吃了可不得了啦,趴到母雞身上就是不下來,一直待了一天一宿,這個還不算,還把母雞頭上的毛全參掉了。老院公一看我的媽呀,這藥這麽厲害,願不得把老尚書給折騰死。藥方現在我手裏我得給它起個名,叫什麽呢?嗨,就叫“禿雞傘”吧。


    再說楊善康老員外,心中高興多喝了幾杯,便對董禦醫說:“現在我家忠禮在蘭州管著糧草大營,咱們做做軍糧買賣如何?我聽說你們山東黃河兩岸盛產高粱和黑豆,正是軍隊所需之糧,你可給老家寫封信,問明糧價情況,順黃河船運至渭南黃河碼頭,渭南至蘭州是漢路,運價好計算。水路運價我不知道,信中說明也計算一下。這裏蘭州的價我讓忠禮給你開個明細表,你好心中有數。”


    過了幾天,楊忠禮將一份糧草價格清單交給禦醫董如嶺,他細細看了一遍後連同家書郵迴濟陽南霍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經的黃河岸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城易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城易書生並收藏曾經的黃河岸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