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西藏,一定會說天葬。

    藏族,這個生存在雪域高原的民族,以其樸素的唯物意識支撐著他們賴以生存的這片空間,對每一物種存在的生命給予眾多的象征和複雜的意義。如同這喪葬習俗,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而不斷積澱,形成深厚的民族文化。麵對天葬,就像一切的提示在其最初和最終的過程之中。

    死亡,是人類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那麽,藏族對天葬的摯愛和認可從何時開始的呢?

    有學者認為:10世紀前後,藏傳佛教的複興,其影響在藏族社會上逐步擴大,隨著佛教經典《本生論》、《賢愚因緣經》等講施舍為善的觀念的作品的流傳,認為死後將自己的身體施舍以喂鷲鳥,利益眾生,可贖畢生罪孽,善莫大焉。據馮智先生《慈悲與記念》中言:“天葬是風,天葬是彩虹,天葬是天神崇拜的產物”。“天葬葬俗深受佛教的影響,”靈魂不滅“論是天葬思想的核心。”“天葬是一種高功績的”施舍“,它的理論依據是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羅蜜“思想。”波羅蜜“意為到彼岸,”六波羅蜜“是指: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和智慧波羅蜜。六波羅蜜是一種菩薩行或菩提道,以大慈悲心為根本。菩薩為了實現救人的宏願,自身的一切,哪怕是血肉都可以施舍。菩薩以發菩提心度眾生,以布施利益一切有情。因此佛教把”施舍“和”舍身“作為修行的行為準則,也是信徒的標誌之一,它關係到信徒未來能否”得道成佛“。”舍身“又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天葬是藏族最普遍的喪葬形式,藏族人民認為:禿鷲是“空行母”的化身,也是“比丘”的化身;天葬台是投生為神、人、阿修羅三善趣的巨台,門梯。作家三毛曾在文中寫道:“藏族人平靜的麵對死亡,並且平靜的用這種其他民族難以接受、難以理解的方式把自己靈魂出竅後的皮囊喂食蒼鷹,不會占據大地上的一塊土地而立一座墳墓或擺個牌位什麽的。而藏族人去世後,家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讓亡者之靈盡快地、迅速地離開,用各種傳統的方法、儀式引導靈魂,投胎轉世,而十分擔心死者的靈魂因依戀曾經的生活和對親人的不舍而滯留家中,或四處流落,成為無所依托的遊魂,而迷失在中陰中。所以,藏族人死後,親人們更多的是祝福、祈禱,是”趕“著靈魂早早上路——千萬不要迴頭!千萬不要留戀曾經的生活!千萬不要耽戀此生的一切!走、快快走,快快走!”

    “六道輪迴”告訴人們人有生才有死,而有死又有了生。生命有無數循環的“生”,而“死”卻是輪迴贏得“生”的中介,一個環扣。“六道輪迴”即:地獄、餓鬼、畜生、人類、阿修羅、天神界的輪迴,此生的修善積德及罪孽就決定了輪迴中的選擇。作為“空行母”的禿鷲,藏族人認為它不僅能加速亡靈的轉生,而且有助於投生到“六道輪迴”中理想的境地。

    禿鷲是神聖的。在它的翅膀下,天葬台的巨石肅穆、堅硬。這些大塊的整石,沒有血肉的沾染,卻浸潤著神奇的傳說或深深的祈禱。

    在藏區有職業性的天葬師,也有寺院的僧人擔任天葬師的。他們掌握著許多人體學,解剖學的知識,而且對每一個程序都了如指掌,天葬師精細地將屍體肢解,並將肉切成塊,砸碎骨頭,摻拌一定的糌粑,轉眼間禿鷲已將屍體吃得一幹二淨。

    在喪葬中,藏族人在一個人瀕臨死亡時就開始著手操辦有關事宜。“中陰得度”說認為:死者死亡的症候一旦齊全之後,應該用一塊白布蓋住死者的麵孔,至此就不可觸摸死者的遺體,以免幹擾最後的死亡曆程,直到中陰身完全脫離它的世間肉身為止。一般認為,這個曆程約需三天半到四天的時間。因此,藏族人對臨終的人是嚴禁觸摸和接近的,隻將幾粒舍利或靈汁服給臨終之人。當死者完全停止唿吸後,請來活佛或僧人誦咒往生法,即《中陰救度經》。並依據中陰理論,擇定出殯日,出殯日的擇定以靈魂獲得解脫的時日為準。此間,數名僧人不分晝夜地念誦著守靈經。出殯之日已經確定,不管落雨飄雪都要如期進行。

    天葬台桑煙升起,禿鷲自天而降,亡人全身赤裸,還是“坐化”狀。天葬師用尖刀在脊背上劃出花紋,再剖開供禿鷲啄食。等到一點不剩地把屍體處理完後,天葬才告結束。但對死者的超度儀式並未結束,死者家中請來喇嘛讀誦《中陰得度經》等經文,即七七四十九天中陰期的祭悼。中陰理論等顯密經典認為,一切生靈在死後到投生之間的“中陰身”以四十九天為滿數。因此最後一天,供神、布施、追薦等活動最為隆重。

    天葬在藏語裏被稱為“施鳥”,漢文著作中又稱作鳥葬、風葬等。在今天,天葬在世人的眼中仍然是充滿了斥責、誣蔑和無法叫人理解的一種奇特的葬俗,越來越引起許多熱衷於藏學的學者們的關注和研究。我們追其淵源,無非有兩個主要的方麵:

    第一,它與藏人生存的空間——青藏高原有關,即獨特的自然環境決定了獨特喪葬習俗。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域遼闊,雄山雪峰連綿不斷,其導致的高寒、低溫使藏人隻能以畜牧經濟為主要的生產方式。他們的生產對象不是肥沃的耕地,而主要是遼闊無邊的高山草場。以“土”為本,精耕細作,與土地相依為命的中原人傳統文化觀念大相徑庭,也未曾滲進藏人的骨髓之中。而且,高寒的氣候使青藏高原許多地方終年處於長期的凍土狀態,厚厚的凍土層使本來鐵器不發達的藏族先民很難挖個深坑將死去的人輕鬆掩埋。又加上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的家園,“鄉土”觀念,“戀家情結”對他們的生命意識較為淡薄。由此看來,天葬無疑是一種最為便捷,又符合他們迴歸自然,靈肉相分離的世界觀和宇宙觀。高原環境下生就的食肉猛禽禿鷲吞屍體而高於九洲,實現了藏民族迴歸上蒼的樸素心願。這些都是藏人實行天葬的外部條件,它使得這一葬俗充滿神奇,令他人心驚膽寒,是高原屋脊一道神秘難測的喪葬文化風景線。

    第二,它與藏人的宗教信仰——藏傳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天葬的風行,大約是公元11世紀以後,即農業地區的葬俗發生了重大改革,由土葬變為天葬,並有了一定的儀式。它的實行與藏傳佛教的複興及印度文化大量向我國的西藏、青海等地區的傳播有關。《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印度葬俗時雲:“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日野葬,棄林食獸。”《智度論》(卷三):“五舍城南,屍陀林中,多諸死人,諸鷲常來啖之,還在山頭。”印度這種讓野獸或禿鷲來吃掉屍體的葬法,與藏族的天葬類似。佛教提倡的“形天神離”、“慈愛布施”等學說,以及著名的“舍身飼虎”故事的傳播,符合天葬存在的合理性。“舍身飼虎”行為在佛教中作為高尚情操被宣揚、歌頌,成為人們拯救靈魂,完善自己的楷模去學習、去模仿,推動了藏人對自己生命觀的進一步成熟,並進而左右了這個民族的葬俗文化。喂禿鷲和飼虎都是一個道理,是積功厚德的大好善事。藏族的天葬也正基於這種奉獻,斷除人間煩惱,輕鬆走進極樂世界。他們不占有一星兒土地,不拖累家室親人,更不以肉體成為其負擔,盡量把有限的空間留給其他生靈。

    在對生命價值的認識上,佛教“以靈魂為中心”,提出靈魂轉世觀、生命的階段論。死亡隻不過是靈魂的載體枯竭殆盡,靈魂不死;軀體隻是靈魂的附屬品,靈肉分離,肉體無足輕重,加上佛教“六道輪迴”、“因果報應”使天葬的理論日臻完善,儀規信條化、神聖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熱貢地區大多數群眾實行天葬,有專用的天葬台(即止貢天葬台)。人死後家屬把帽子翻戴,發辮上係白羊毛,腰帶兩端束於肚前,表示服孝。在四十九天或一年內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表示對死者的極大哀悼。對死者生前名字,隻稱“亡人”。對待“亡人”的儀規一般有如下幾種步驟:

    第一,屍體的清洗。亡人氣息停止,守候在枕前的村中老人或其直屬男性親屬,馬上動手用幹淨潔白的棉花或羊毛,蘸上泡有麝香、香柏等驅腥穢的藥水,堵住滲出淡黃色液體的身體各孔竅,製止不淨之液繼續流出。然後用泡有香料、藏紅花、麝香、冰片等藥劑的溫水洗滌遺體,保持屍體的幹淨清新,除去陳腐之味,讓靈魂快快當當離開肉體。

    第二,屍體的“坐化”儀規。淨身之後,便迅即地將死者未僵硬的屍體予以處理,要求用麻繩捆成佛教倡導的“坐化”或者“外胎”姿態,也就是“跏趺而成”,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坐法,講究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而坐。即,佛教徒“化去俗身”的理想解脫姿態。

    第三,忙碌的奔喪吊唁儀規。“坐化”儀規料理完備後,根據死者的經濟狀況,請喇嘛或活佛誦經“超度”。一般要請四個至七個阿卡念經三至七天。死者的親屬馬上派人通知亡人生前的親朋好友前來吊唁。死者家中開始備辦豐盛的食品來款待吊唁的親朋好友或者誦經的高僧大佛。其食品有酥油、糌粑、奶酪、饃饃、燴菜、油炸幹果、人參果蓋澆酥油白糖大米飯、純肉灌包子、手抓羊肉、酸奶子等。這些準備活動都是村裏吊唁的人或親朋好友來辦的,亡人家的人員都不需上灶奔波忙碌,而前來奔喪的人必須是男性(指遠方來親戚)、遠方之客收到信後,不辭辛勞前來吊唁,同時送上食物或唁錢,以助葬禮。當然,亡者所在村裏的人都不分親戚血緣關係都派人來吊唁。每個人都適當帶些東西幫助亡者親屬料理喪事,而那些正在服喪、寡婦人家、以及門風不淨、有傳染病者禁忌前來吊唁,以免亡靈受到“不潔”之染而拖遲離開肉體的時間,甚至不能投胎轉世,永受地獄之煎熬。吊唁期間不允許長跪長哭,不向遺體告別,禁忌進入停屍的房屋,一切都與亡人隔絕,以便亡靈安安靜靜離開肉體,走向中陰,進入輪迴轉世的過程中。

    第四,送葬儀規。臨近送葬時,親屬開始做出殯準備工作。先將屍體重新整理,主要是重新捆結,利於抬馱。第二天天未亮之前,人們用木棒和繩子做的臨時擔架將屍體送往天葬台。此事隻能男性參加,女性隻送到死者家門口即停送。在天葬場,送葬人員把屍體搬到葬地,解開捆綁,死者脖子用繩索固定在石塊或橛子上,免得禿鷲把屍體拉到別處。由阿卡或俗人將死者衣服脫光,放在地上,吹奏一種獨特音調的樂器,引禿鷲來啄食。如果禿鷲不吃,天葬師將屍體劈開讓它吃。骨頭和頭顱用石頭或斧頭搗碎叫禿鷲食,一直到屍體消失殆盡為止。死者頭發和裹屍體的白布等一些不能被禿鷲所食的東西將在屍體消失後埋藏在此地。

    這就是天葬,是藏族人獨特的喪葬習俗,是世界文化現象中處理死者的一種獨特方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走西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裏人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裏人也並收藏走西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