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理解的東方的精神在新的時代下越發迷離了。

    但西藏讓我知道了都市人的哪種泛燥,不是生活太忙碌,而是源於內心太忙碌。隻因身在東方,卻不知何為東方,其精神實質更無以談起了。何為東方精神,我常久的問,西藏行,卻讓我有所頓悟——

    中國自古稱“禮儀之邦”,“言必信,行必果”,做事情要求表裏如一,這是我們的行為準則。但歐美人行事多從細節入手,表麵說的是一套,但往往在具體條文中暗含殺機。這讓人想起《聊齋誌異》有一個故事,說當年紅毛(葡萄牙人)要與中國做貿易,中國邊將起初不許其上岸,但紅毛說隻要在岸上有一塊放氈子的地方就行。中國邊將想,一塊氈子地方算什麽,就允許了。紅毛果然在岸上鋪了一塊氈子,起初隻站二三人,後來氈子越抻越長,一會兒就站上了幾十個人、幾百個人,各懷利刃大掠而去。古人稱“夷人詭異”。

    由此想到了世貿。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理所當然就應該是市場經濟國家,不然的話怎麽能加入世貿組織,可歐美偏要在後麵加入“給予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問題;國際貿易的原則就是平等自由,可對中國紡織品出口上偏要加上配額,配額後麵還藏著個“242”條款。西方人精於此道,所以說“魔鬼藏在細節中”。

    歐美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行事時總是采用雙重標準。要求中國開放市場時,就強調自由貿易,拆除貿易壁壘;當中國商品出口時,則要附加各種標準或條件,設置種種非貿易保護壁壘。說自由貿易,我們就真的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可當真的做到時,西方國家又搬出個“公平貿易”的東西來。說世貿組織的基本精神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當我們真的做出了符合消費者需要的質優價廉的商品時,對方又提出要保護生產者的條款來。如果中國人朝這個方向去做了,他們肯定還會找出別的什麽“精神”或“原則”來。因為中國人講“大道理管住小道理”,“大原則管住小原則”,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但西方人不管這些,隻管對自己有利的一麵,耶穌說,凱撒事凱撒管;歐盟紡織服裝協會主席利貝特說:“我隻為歐洲的250萬工人而戰鬥。”至於中國的1900萬紡織行業工人的死活他是不管的,但對歐洲這250萬工人的工作崗位中國人是要管的。這就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看問題要考慮雙方的利益,所謂“雙贏”。即使是對敵人也不至於做得太絕,所以有“圍城必闕,窮寇勿追”之說。但歐美國家做事一定要把自己要的東西爭到為止,至於對手的死活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現在中國提出了發展中國家有“發展權”,為發展中國家爭得了一點兒空間。但這還不夠,還應從我們的理解對國際貿易提出更多的“原則和精神”。如果總是跟在西方國家後麵去“學習領會”世界貿易規則,永遠是舉足失措,動輒得咎。我們不但要爭得中國商品競爭的平等,還要爭得文化價值觀念上的平等。用東方精神改造西方規則,這才是解決現代國際貿易爭端的出路之所在。

    我想到了書法和繪畫。

    “見素抱樸”、“道法自然”、“恬淡為上”這些老子的觀點屬純自然主義的概念,到了莊子那裏更讚美“天籟”、“貴真”、“平中求奇”為上品,在平淡無奇中求其醇厚之味體現的正是莊子道學精神。中國藝術中“氣韻生動”便是莊子“通天下一氣耳”之氣,也是中國文化表現“道”無所不在的審美法則。若以中國繪畫、書法中是一個“氣的世界”論,在這樣一個氣韻貫通的世界中有音樂式的流動起伏和舞蹈式的迴旋變化的節奏。“唯道集虛,體用不二,這構成中國人的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氣在道的作用下聚而為實,人與萬物有形有相,散而為虛,人與萬物無形無相,化為氣的原本虛靜狀態,與道融合為一。於是“虛實相生”、“知白守黑”成為中國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中國畫意境中那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超曠空靈之美,又與禪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理契合。

    中國文化中“萬物與我為一”的審美境界,充滿了道家精神。老莊認為,人類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體之外對待客觀事物,隻有消除物我對待,物我泯一,才會顯現出真原的世界。蘇軾的“其身與竹化”,辛棄疾的“我見青山皆撫媚,料青山見我皆如是”,中國文化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都是說的在人與物的相互移情過程中,主體的超然人格精神與客體的自然天地之美在審美的觀照中融而為一,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中國文化最高的審美境界。

    也許正如佛教藝術中分化出禪宗藝術一樣,道教藝術與道家莊子審美意趣迥不相同。如果說儒家藝術更偏重於政治、倫理的價值和社會理想的升華,莊禪藝術更偏重於心靈和個體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那麽道教的終極目的則是生存與享樂,理想是飛升羽化,信仰的是天尊鬼神,它給中國藝術帶來的瑰麗、神奇、譎詭的藝術意象和充滿浪漫想象力的世界。

    ……

    在我們這個城市裏,節奏加快,物件用過就扔,一切速朽如過眼雲煙的當代文明世界麵前,是否有著另一種顯示著大自然千古不易之規,天理人道,一種名叫“永恆”的東西呢?這個問題苦惱著許多人。

    我就不止一次地問過朋友,究竟何為生命運動的本質?什麽才是自然界法則?在自然界這個弱肉強食的食物鏈之外,是否還有一些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別的什麽鏈,良性循環,友愛溫馨呢?

    我們早已經習慣於現成定義,不再觀察,不再思考,也無從觀察,同樣也無從思考。什麽是自然,什麽是人性,什麽是精神,誰又解釋的通!

    我時常從西方文化中窺見他們的貴族,往往在他們哪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古舊城堡裏,或是在新築的西式大宅,將以名種途經(當然其中充滿了血腥的獵殺)得來的動物頭骨懸於牆壁之上,美其曰說:“這是一種文化……”

    我在西藏,遇見到了同樣的一幕,將動物頭骨,當然,多數是犛牛頭骨,用於擺設,用於祭奠,或用於圖騰。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將頭骨置於臥室廳堂用於炫耀,而東方不這樣!

    我在問,這是否就是我們常說的東西方差異呢?

    我又想到了圖騰。

    而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誌。

    所謂圖騰文化,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關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誌、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圖騰作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標誌,常常對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以龍為例,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涉及龍的內容,幾乎隨處可見。《周易》作為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麵都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識。《周易》中的乾卦,是開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龍為象征:“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龍是中國先人們的崇拜物,是圖騰,這可以從《周易》的這些話中得到印證。就因為如此,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龍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秦始皇被稱做“祖龍”,中國各族人民成了“龍的傳人”。由於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編出了許多有關龍的故事,形成了許多與龍有關的民俗。在漢語詞匯中,與龍有關的詞也多到不可勝數,在近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中,單是以龍字為詞頭的詞語就有數十個之多。

    圖騰作為狹義的理解,專指遠古時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標誌。但圖騰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或文化形象,不僅古代有,現今社會也依然存在。現在世界各民族與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圖騰,他們是曆史的繼承,同時也有發展。如果把圖騰的內涵加以延伸,現今世界許多國家的國旗、國徽上的圖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動,如運動會、博覽會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實這都與古代的圖騰意識有著密切關係。如果此說可以成立,那麽研究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就更具有了現實的意義。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不是圖騰,但也和我國人民的圖騰意識有著密切關係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龍圖騰說由20世紀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還成為占統治地位的觀點。到了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開始質疑龍圖騰說,並出現一些否定性觀點。如:“無論如何,圖騰物總是自然界中實有的物體。因為說到底,圖騰製體現的也正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因此,如果依據通行的理論和被學界接受的材料,龍作為一種圖騰同時又不存在於自然界中是難以令人接受的。”“迄今為止,考古學、曆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曆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並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

    另一個問題是,圖騰概念有其原有的為學界所基本公認的內涵和外延,這樣的圖騰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或可稱為“狹義圖騰”。增其內涵、擴其外延之後的圖騰,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了,或可稱之為“廣義圖騰”。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實物,而龍不符合這個條件,它們是自然界裏沒有的神物,因此,要說龍為圖騰的話,就隻能將龍劃歸到廣義圖騰的框框裏。問題是,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時不時地會發生衝突。比如,按狹義圖騰的要求,圖騰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殺害的,而身為廣義圖騰物的龍卻屢屢被懲罰被斬殺棗這個問題如何解釋?如果要在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之間選擇的話,我倒更傾向於狹義圖騰,因為我覺得圖騰就是圖騰,應該尊重原初的內涵和外延,如果太廣義了,也就沒有圖騰了。

    圖騰的產生,一般認為是產生在母係氏族社會時期。在母係社會階段,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裏生存、繁衍,他們的生產方式主要是采集和漁獵。人們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對自然界充滿幻想和憧憬。他們對人類生殖繁衍的緣由也不清楚,以為自生的繁衍是圖騰動植物作用的結果。到父係氏族時,生產力逐步提高,人們也逐漸形成了獨立意識,從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否定了自己同動植物的親屬關係。此時,圖騰信仰也就接近尾聲了!但在曆史中,圖騰信仰並未完全銷聲匿跡,他還在文化、藝術、生理等方麵產生著影響。

    奇異的原始文化-一圖騰!

    歸結起來,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裏,會保護自己,並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裏,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

    那麽,何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圖騰無所不在?它和我們的精神世界,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在西藏,我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某年的夏季,神山下,聖湖邊,遠處白亮蒼茫中顯現出一渾圓的白色之物——一具白馬的遺體。

    白馬新死不過幾天,屍身完好,因氣體充盈使馬肚最大限度地鼓脹。馬屍旁,蹲坐著一隻黑色大狗,是哪種西藏特有的名為“藏獒”的優良牧羊犬。藏獒體格碩大,性格兇猛,一向叫狼聞聲喪膽,守護羊群,是牧民的好幫手。但此刻,這隻黑色大犬,卻盡失英武威猛的神采風度,枯瘦肮髒,毛發蓬亂,形容萎頓,憔悴已極。那雙眼睛居然富有人類的表情,黯然閃動著悲愴、絕望的光。它的眼角順著鼻翼兩側,兩條明顯的幹涸淚槽上覆著新鮮的淚痕,它在哭泣!它就這樣神思恍惚地苦守在白馬身旁,石雕泥塑一般……

    直到一群烏鴉嘈雜著鋪天蓋地俯衝而來,黑色牧羊犬像聽到了戰鬥號令,陡然亢奮起來,騰躍撲咬,狂吠疾唿。烏鴉們難以落地,忽喇喇倉皇撤離。牧羊犬餘怒未息,繼續追蹤仰吠許久,直到烏雲般的鴉群綜影全無,狂吠也變成嗚咽,方才蹣跚著踱迴原處,愴然不動。

    但少頃之後,烏鴉們再次飛臨,而且改變了戰術,在地麵散成大圈跳躍著包抄過來。牧羊犬見狀,立刻抖擻精神,環繞著白馬屍體,向四麵出擊。那情形如離弦之箭,向著每一個敢於接道白馬的強盜疾射,不時傳來烏鴉的慘叫聲。這場大戰持續了很久,雅群丟下滿地羽毛和數具鳥屍再次潰退,牧羊犬重新歸位頹然碩坐……

    在獲知這個故事的人們,總是懷著幾份敬意,又流露出些許懷疑,在問:這情景可以發生在……人之外嗎?這是否一個特別的故事?

    這白馬,同樣從虛無中來到世間,生息於此,長嘯奔馳其間,也曾生兒育女,走過一生,死便死罷。狼來過,鷹來過,烏鴉來過,白森森一喇骨殖,地漸就風化疏鬆,再歸向虛無——草野中的生命,大抵如此。可是,這隻忠貞的義犬,它究竟想要守住些什麽,拚命要拉住些什麽,是拒絕認可異類友伴的死亡,幻想它哪一刻會一覺醒來嗎?還是執迷於一個簡單的信念:隻要我在,就不能讓烏鴉們得逞?

    隨著一聲淒曆的長嘯,一匹小小的灰色馬駒疾奔而來,徑直撲向那匹再也不會響應它的白馬,拿腦袋、拿嘴巴急切地撞著,拱著馬腹下幹癟的乳頭。黑色牧羊犬憐憫地望著小馬,它不會勸說它,也不會安慰它。終於,小馬抬起頭來,令人揪心地嗚咽著,在媽媽的頭上身上無望地蹭來蹭去,忽然,小馬駒聽到了遠處的人生,懵懂地懷著一個希望跑了去,但……無助的小馬隻得返迴,與牧羊犬一道,廝守在媽媽身邊。似乎告訴上天,它打算以身相殉了。

    此時此刻,已死的,尚存的,一組滲透了悲切欲絕之美的雕像,矗立在天地間,荒原上。

    難道還有比人更具高貴人性的動物嗎?!

    我在問,我心受到了震撼,我被深深感動!我急切地問:“後來呢?”

    “後來……”黑色牧羊犬、小馬駒的主人難過地說:“白馬死了三天了,黑狗已經守候三天啦,烏鴉已經進攻三天啦。千唿萬喚不迴來,黑狗、小馬三天來滴水未進,它們什麽都不肯吃……”主人最後說:“沒辦法,由它們去吧。”

    後來,也就是又過了三天,黑色牧羊犬和灰色小馬駒雙雙倒斃在白馬身旁。

    大自然的尋常日子裏發生的這件事情,驚心駭魂之餘,足以使我對西藏上下數千年、縱橫上萬裏的感悟化為烏有,記憶中的西藏,就僅止於一匹恬然安息著的白馬、一隻忠貞的守護神般的黑犬、一匹哀哀欲絕的灰色小駒了——

    這就是西藏所展示的自然精神!無論誰麵對這一情景,思維的運行都變得艱難!

    這幅一犬二馬的情景境界,是否就是我們心中的“圖騰”,和我們一向苦索的理想中的東方精神的象征之物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走西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裏人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裏人也並收藏走西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