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娥看到的那個院子是張家大院,張家大院又分為老屋和新屋兩個院子,兩個院子隔牆而建,都修建的很氣派,進入陳慧娥視線的那是張家大院的新屋。
張家在這條山溝溝裏是個大戶人家,這座宅子已經有些年頭了,在這個大院裏不知道走出了多少書生秀才朝中官員,也不知道在這個大院裏迎迴安葬了多少遊子孤魂。總之,從外表看,張家大院現如今很是破落,但仔細辨認,其一直隱含的威嚴氣勢仍就存在,彷佛是在無聲述說著自己往日的輝煌。
進入張家大院,迎麵先是一個大天井,上首是通往正房天井的另一個通道,左右兩側是一排廂房,廂房門前都有迴廊,略低於通往上方天井過道的迴廊,形成階梯狀。
迴廊與天井地麵交界處,四麵都有一條口字型相通的排水溝,天井地麵都是慢坡形,往這四條水溝傾斜,一旦下雨,或者雨水較大的話,院中的積水就會往低處流,流進這些水溝,然後從一進門的那個迴廊的下麵左右兩個暗溝排泄到院外圍牆邊的大水溝裏。
再往裏走,院子布局跟前麵的一樣,隻是更加寬敞,左右兩邊廂房也比前麵多出兩間來。上首正房堂屋門上都裝有龍門墩,上麵鏤刻著仙鶴溪水和五穀肥魚,楠木做成的兩扇堂屋門,雖然經曆了歲月風霜的侵蝕,有些油漆已然剝落了,但依然厚重、堅實、牢固。
新屋隻是比這座院子修建的晚一點而已,設計布局跟老宅差不了多少,甚至比老院子還要修建的氣派。在屋簷下都掛著一排劈成兩半的竹筒,是收集雨水用的。
兩座大院也許應了風水先生的吉言,也許張家老祖先本就也是個風水大師。站在遠出一看,整個院子坐落的地理位置就像是一把椅子,張家大院恰巧就坐在這個椅子的正中上,扶手兩邊的村子,一邊是湯家住的這個院子,一邊是郭家大院。
沒有人去仔細盤查統計過從這個大院裏到底走出了多少能人,但這一河兩岸的其他外姓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沿著這條蜿蜒的小河兩邊,凡是住著姓張的人家,都是當初從這座院子裏走出來的,他們也記不清從張家大院走出去的書生最終都會在朝為官的到底有多少,他們隻記得,從張家大院走出去的人,甚至官至一品的都曾有過。
當然,張家這座古老的宅院也見證了張氏家族的興衰榮辱,更是見證了張氏族人嫉惡如仇的機智勇敢和淳樸善良。
離最近的一個有關這座老宅的傳說就是張氏家族為了保護自己的宅子不被土匪霸占,全家族男女老少在張氏家族中一個12歲的少年帶領下,將一窩土匪反包圍在這座老宅之內,然後被埋伏在屋頂的張氏青壯年後生們用火銃子全部殲滅在張家老宅的天井內的故事。
據說那次槍戰打的很激烈,土匪進屋搶了張氏大院裏的東西後就開始放火燒毀這座古宅,沒成想到,等大火燒起來準備撤退時,才發現所有通往外麵的大門全部被從外麵頂死了。土匪們這才發現勢頭不對,趕緊用力撞門。
就這時,埋伏在屋頂的張家後生門手中的火藥銃子一起冒出了火花,頃刻間張家大院內槍聲,火聲,慘叫聲,響成一片。
當時土匪們欲極力反抗,想衝出一條逃生之路,奈何張家後生們頑強死頂,封死所有退路,甚至不惜讓宅子毀於這場大火中。
相互對打了半個時辰,院內大火越燒越旺,濃煙滾滾,土匪們在濃煙中宛如無頭蒼蠅,四處亂竄藏身,可無處可藏,最終一個個都死在了張家後生們的火銃子之下。
張家大院的槍聲一停,一河兩岸的鄰居全部自發的提著水桶前來滅火。等大火撲滅後,張家大院已被燒的麵目全非了。一河兩岸的鄰居們紛紛站在張家大院門前的曬場上歎息著。
張氏家族中一位年長者走到這群鄰居麵前深鞠一躬,文縐縐的開始感謝大家對張家老宅的幫助,老朽代表張氏家族不甚感激等等。(具體這老家夥都說些了什麽樣的感謝話沒講故事的沒有詳細告訴我,我也沒法在這裏瞎猜測,大概也就是那個意思。)
最終,張家大院還是接受了鄰裏鄉親的建築援助,鄉親們送的送屋瓦,送的送柱頭,沒有什麽可送的,就出勞力,將張家大院返修如初。
總之,善良老實本分的相親們是想用在現在看來很微薄的物質和禮儀,來感謝張氏家族為他們除了地方的一霸。
聽知道到當年事情經過的老人們說,當年帶領張家殲滅那股土匪的12歲小孩子最後也考了功名,官至朝中二品。
若幹年後,繁衍到了現如今這一代,在張家大院住著的隻有老弟兄三個了。大爺跟前四個兒子,大兒子長到15歲,趕上國民黨拉壯丁,家中一家大小需要大爺養活,家人一狠心,將大兒子推了出去,頂了大爺的壯丁,生死至今未卜,十有八九是死了。剩下三個兒子老實本分,均娶妻生子,兒孫滿堂。
二爺跟前四個兒子,大兒子當年也被拉了壯丁,在一場國共戰爭中,碰巧又趕上了一場大霧,打著打著就從打暈了,國民黨的隊伍裏竄進共黨的隊伍裏,稀裏糊塗調轉槍頭幫著共軍打國軍,一直打到天大亮,扭頭一看,咋身邊戰友沒有一人是認識的,服裝也不對,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竄進“敵營”了。好在還算機靈,楞了那麽幾秒鍾中後更加賣力的攻打國軍,一直打到那場戰役結束也不見有人問他是那個部隊的,反倒來了一個軍官,好像是個團長,指著二爺的大兒子一頓猛誇,誇的二爺大兒子藏在汙垢下的慘白小臉都紅了。最後那團長問他想要什麽獎勵時,二爺大兒子滾動喉結,艱難的吐出幾個字讓那團長愣住了,二爺大兒子說:“首長,能不能賞我頓飯吃,我都好幾天沒吃飯了。”
據說當時那團長聽完這話後眼裏閃出淚花,大手一揮,高聲喊道:“給這位同誌趕緊送碗飯來!”,二爺大兒子聽完那團長這句話就興奮的暈過去了。
後來全國解放了,二爺的這個大兒子娶妻生子,兒子剛剛5歲時,抗美援朝戰陣爆發,所在部分將要開赴前線,隨將這母子二人送迴張家大院,讓自己毫無牽掛的奔赴了朝鮮。
等抗美援朝戰爭徹底結束後,兒子已在張家大院長到了十一二歲,而自己的老婆在迴到張家大院的第二年得病死了,墳堆就在張家大院後麵的樹林裏,這個樹林也是張家的祖墳堆。
三爺跟前也是四個兒子,小兒子跟二爺的這個孫子相差不到三四歲。一天,叔侄倆手中各拿著一根一米多長的粗木棍,相互在天井院子裏搏殺著玩,倆孩子一時玩的興起,手中失了輕重,侄子手中的棍子就照著小叔叔的頭頂兜了下去,將叔叔打成了腦震蕩,不幾日就死了。
張家在這條山溝溝裏是個大戶人家,這座宅子已經有些年頭了,在這個大院裏不知道走出了多少書生秀才朝中官員,也不知道在這個大院裏迎迴安葬了多少遊子孤魂。總之,從外表看,張家大院現如今很是破落,但仔細辨認,其一直隱含的威嚴氣勢仍就存在,彷佛是在無聲述說著自己往日的輝煌。
進入張家大院,迎麵先是一個大天井,上首是通往正房天井的另一個通道,左右兩側是一排廂房,廂房門前都有迴廊,略低於通往上方天井過道的迴廊,形成階梯狀。
迴廊與天井地麵交界處,四麵都有一條口字型相通的排水溝,天井地麵都是慢坡形,往這四條水溝傾斜,一旦下雨,或者雨水較大的話,院中的積水就會往低處流,流進這些水溝,然後從一進門的那個迴廊的下麵左右兩個暗溝排泄到院外圍牆邊的大水溝裏。
再往裏走,院子布局跟前麵的一樣,隻是更加寬敞,左右兩邊廂房也比前麵多出兩間來。上首正房堂屋門上都裝有龍門墩,上麵鏤刻著仙鶴溪水和五穀肥魚,楠木做成的兩扇堂屋門,雖然經曆了歲月風霜的侵蝕,有些油漆已然剝落了,但依然厚重、堅實、牢固。
新屋隻是比這座院子修建的晚一點而已,設計布局跟老宅差不了多少,甚至比老院子還要修建的氣派。在屋簷下都掛著一排劈成兩半的竹筒,是收集雨水用的。
兩座大院也許應了風水先生的吉言,也許張家老祖先本就也是個風水大師。站在遠出一看,整個院子坐落的地理位置就像是一把椅子,張家大院恰巧就坐在這個椅子的正中上,扶手兩邊的村子,一邊是湯家住的這個院子,一邊是郭家大院。
沒有人去仔細盤查統計過從這個大院裏到底走出了多少能人,但這一河兩岸的其他外姓人都知道,自古以來,沿著這條蜿蜒的小河兩邊,凡是住著姓張的人家,都是當初從這座院子裏走出來的,他們也記不清從張家大院走出去的書生最終都會在朝為官的到底有多少,他們隻記得,從張家大院走出去的人,甚至官至一品的都曾有過。
當然,張家這座古老的宅院也見證了張氏家族的興衰榮辱,更是見證了張氏族人嫉惡如仇的機智勇敢和淳樸善良。
離最近的一個有關這座老宅的傳說就是張氏家族為了保護自己的宅子不被土匪霸占,全家族男女老少在張氏家族中一個12歲的少年帶領下,將一窩土匪反包圍在這座老宅之內,然後被埋伏在屋頂的張氏青壯年後生們用火銃子全部殲滅在張家老宅的天井內的故事。
據說那次槍戰打的很激烈,土匪進屋搶了張氏大院裏的東西後就開始放火燒毀這座古宅,沒成想到,等大火燒起來準備撤退時,才發現所有通往外麵的大門全部被從外麵頂死了。土匪們這才發現勢頭不對,趕緊用力撞門。
就這時,埋伏在屋頂的張家後生門手中的火藥銃子一起冒出了火花,頃刻間張家大院內槍聲,火聲,慘叫聲,響成一片。
當時土匪們欲極力反抗,想衝出一條逃生之路,奈何張家後生們頑強死頂,封死所有退路,甚至不惜讓宅子毀於這場大火中。
相互對打了半個時辰,院內大火越燒越旺,濃煙滾滾,土匪們在濃煙中宛如無頭蒼蠅,四處亂竄藏身,可無處可藏,最終一個個都死在了張家後生們的火銃子之下。
張家大院的槍聲一停,一河兩岸的鄰居全部自發的提著水桶前來滅火。等大火撲滅後,張家大院已被燒的麵目全非了。一河兩岸的鄰居們紛紛站在張家大院門前的曬場上歎息著。
張氏家族中一位年長者走到這群鄰居麵前深鞠一躬,文縐縐的開始感謝大家對張家老宅的幫助,老朽代表張氏家族不甚感激等等。(具體這老家夥都說些了什麽樣的感謝話沒講故事的沒有詳細告訴我,我也沒法在這裏瞎猜測,大概也就是那個意思。)
最終,張家大院還是接受了鄰裏鄉親的建築援助,鄉親們送的送屋瓦,送的送柱頭,沒有什麽可送的,就出勞力,將張家大院返修如初。
總之,善良老實本分的相親們是想用在現在看來很微薄的物質和禮儀,來感謝張氏家族為他們除了地方的一霸。
聽知道到當年事情經過的老人們說,當年帶領張家殲滅那股土匪的12歲小孩子最後也考了功名,官至朝中二品。
若幹年後,繁衍到了現如今這一代,在張家大院住著的隻有老弟兄三個了。大爺跟前四個兒子,大兒子長到15歲,趕上國民黨拉壯丁,家中一家大小需要大爺養活,家人一狠心,將大兒子推了出去,頂了大爺的壯丁,生死至今未卜,十有八九是死了。剩下三個兒子老實本分,均娶妻生子,兒孫滿堂。
二爺跟前四個兒子,大兒子當年也被拉了壯丁,在一場國共戰爭中,碰巧又趕上了一場大霧,打著打著就從打暈了,國民黨的隊伍裏竄進共黨的隊伍裏,稀裏糊塗調轉槍頭幫著共軍打國軍,一直打到天大亮,扭頭一看,咋身邊戰友沒有一人是認識的,服裝也不對,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竄進“敵營”了。好在還算機靈,楞了那麽幾秒鍾中後更加賣力的攻打國軍,一直打到那場戰役結束也不見有人問他是那個部隊的,反倒來了一個軍官,好像是個團長,指著二爺的大兒子一頓猛誇,誇的二爺大兒子藏在汙垢下的慘白小臉都紅了。最後那團長問他想要什麽獎勵時,二爺大兒子滾動喉結,艱難的吐出幾個字讓那團長愣住了,二爺大兒子說:“首長,能不能賞我頓飯吃,我都好幾天沒吃飯了。”
據說當時那團長聽完這話後眼裏閃出淚花,大手一揮,高聲喊道:“給這位同誌趕緊送碗飯來!”,二爺大兒子聽完那團長這句話就興奮的暈過去了。
後來全國解放了,二爺的這個大兒子娶妻生子,兒子剛剛5歲時,抗美援朝戰陣爆發,所在部分將要開赴前線,隨將這母子二人送迴張家大院,讓自己毫無牽掛的奔赴了朝鮮。
等抗美援朝戰爭徹底結束後,兒子已在張家大院長到了十一二歲,而自己的老婆在迴到張家大院的第二年得病死了,墳堆就在張家大院後麵的樹林裏,這個樹林也是張家的祖墳堆。
三爺跟前也是四個兒子,小兒子跟二爺的這個孫子相差不到三四歲。一天,叔侄倆手中各拿著一根一米多長的粗木棍,相互在天井院子裏搏殺著玩,倆孩子一時玩的興起,手中失了輕重,侄子手中的棍子就照著小叔叔的頭頂兜了下去,將叔叔打成了腦震蕩,不幾日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