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派飯的任務,母親和病輕的大姐,就要提前忙乎幾天,淘麥磨麵,等著知青到我家裏隆重吃飯。一般說來,我們一家人都吃細糧白麵時候,必是春節和一年裏的幾個重要節日。其餘時間,盡皆頓頓都是粗糧,如玉米黃麵和紅薯黑麵等。其餘時間能吃到細糧白麵的,就是每逢陽曆五日、十日、十五日的逢五街集,外公從更遠一些的鄉下到村裏趕集,母親才會給外公做上一碗白麵撈麵,或烙一張白麵烙饃。還有就是,父親下地過分勞累時,母親也才會給他偶爾吃些細糧白麵。也有時候,大姐病重,母親會給大姐燒上一碗細白的蔥花麵條。
可是知青派飯,輪到我們家裏,卻總是要頓頓細糧白麵。中午一般都是白麵手擀麵條,晚間都是蔥花油燒烙餅。他們吃飯時候,我常常嘴饞得站在邊上盯著他們,翹首以待,想念著吃喝和未來如他們一樣的人生。母親覺得,我站在那兒看人家吃飯確實不好,就總是把我打發到門外的別處,去做些旁它的事情。時日久後,我為了不看著嘴饞,也就在知青到我家裏吃飯時侯,必然地躲著他們,閃到門外坐在一棵樹下,或一堆對麵人家準備蓋房的石頭堆上,盯著我家大門,看個時時日日,歲月久長,忖這一個鄉村孩子的心事幼稚,直至飯後的知青從我家大門裏慢慢出來,用手絹擦著油嘴,款款地朝村裏去了,我也才可以急急地迴到家裏。
每次迴到家裏,都渴望知青們或男或女,在我家有吃不完東西留下。可是,每次慌慌地撲迴家裏,他們都未曾留下什麽。這讓我有些失望,不知是母親給他們做的飯食原本就少,還是因為他們年輕,正當生長時候(可我也是),有多有少,一概都能吃下。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3節:3.槍斃(3)
話又說將迴來,他們吃飯,也都不是白吃。每個星期,會按一頓飯兩毛錢和二兩糧票的流行價目,算好了留在我家桌上或門前的石條凳上。現在算計起來,他們留的,遠遠少於他們吃的。然而那時,他們每周留時,我母親都會推推讓讓,說留的太多太多。母親的寬善,讓我也就確實認為,他們留的錢和糧票,興許的確多了。是因為多了,母親才總是那樣熱情?還是因為多了,我們家才讓他們無論何時,都享受到外公來趕集時、父親勞動累到過度之後,才有的那種慷慨闊厚的待遇?還有大姐病中,才偶爾可以吃到的細米白麵?直到後來,忽然有許多被"派飯"的人家莊戶,都偷偷找到村裏幹部,說這樣地吃著細米白麵,哪能行啊?說一頓兩頓,就是一月兩月,也還算可以。可這樣的久久長長,一年半年,誰家能經受起這種吃法?直到後來,一邊供著知青們的派飯,一邊又不斷地向幹部反映那個年代的——關於一種飢餓與吃的情況。又直到半年之後,那些知青們開始自己立火燒飯,村人們也才長長舒了一口暗氣,有了一種為吃幾頓白麵而背上包袱的解脫。
說句實在話,上世紀80年代之初,中國文壇轟然興起的"知青文學",把下鄉視為下獄。把一切苦難,多都直接、簡單地歸為某塊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這就讓我常想,知青下鄉,確實是一代人和一個民族的災難。可在知青下鄉之前,包括其間,那些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生存,他們數千年的命運,那又算不算是一種災難?說心裏話,和農民永遠無法從本根上理解城市、無法理解知青下鄉是一代人和一個民族的災難一樣,知青們和曾經是知青的作家們、詩人們、教授們,其實也都根本無法真正理解他們曾經在那土地上生活了幾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的那塊土地和在那土地上活過來的千百年的人們。依實而言,在我家鄉那塊偏僻的土壤上,沒有大批的知青如黑龍江的建設兵團樣,人頭攢動地走來串往,但卻斷斷續續,每個村莊,都有著知青們客人般的到達。他們和旅人一樣,在那少則數月,多則數年後,也就陸續走了。
光榮地,迴城去了。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4節:3.槍斃(4)
我沒有聽到見到過,知青們在我家鄉那塊土地上"受苦受難"的事情。但我知道,那段記憶,已經成為了他們共有的苦難;成為了他們的一段珍貴而歡樂的歷史迴憶。包括後來,村裏不斷地丟雞丟狗,甚至有整頭的山羊、綿羊,都會突然丟失。然你在四處尋找了三朝兩日之後,那狗頭羊毛,卻在知青點的房子周圍,赫然地扔著掛著,仿佛是一種旗幟在向敵營示威,是城市向農村示威。在我的記憶裏,對知青們沒有愛恨,也沒有什麽美好與羞醜。更沒有激情和所謂的無奈。隻是覺得,那是那個年代的一樁事情,就像季節中的一場風雨,來就來了,去就去了。記憶猶新之時,令人痛惜之事,是1967還是哪一年裏,村頭的河灘地上,要槍斃幾個犯人。其中之一的是個男的農民,他的死與知青有關。說他翻越知青點的院牆,企圖強姦一個女的知青。雖未得逞,但卻罪大惡極,十惡不赦,也就隻能將他認真斃了。
槍斃那天,人山人海,廟會一般,先在附近各村進行了一翻遊行,讓犯人們都站在卡車兩側,反綁了雙手,胸前掛了紙牌,上寫罪犯的人名罪名,如欲要強姦女知青的那個年輕農民,他的黑墨名字上,劃了鮮紅的墨水紅叉,名字之下,又寫了"強姦犯"三個大字。後背上還如戲台上的死刑犯樣,插了木牌,寫了他的人名罪名。
人山人海。遊行的卡車,從人群中緩緩過去。
人山人海,人們都把堅硬的泥巴、石塊,投到那所謂的"強姦犯"的臉上身上。而不去投那也要槍斃的殺人犯和放火偷盜犯的人的臉上。
也就認認真真地,將他斃了。
幾聲槍響之後,一切又歸於風平浪靜,和雨過天晴後一模一樣。
待那河灘地上的人cháo退去不久,我和幾個同伴去槍斃人的現場找著看了。確實看到,沙地上有著一些血跡,就像一些黏稠的渾水,浸染了沙地上的沙土。也就有些惘然。有了對知青們的驚恐和敬而遠之。因為,就此之前,在我們鄰村的一個知青點裏,有著一樁同樣的事情,隻是角色倒了過來。是個男的知青,強姦了村裏的一個女孩子,十六七歲,她去地裏割糙,被知青騙到屋裏生生jian了。事情的結果,是那女孩從知青點裏哭著出來,就在村頭投河自殺。而那男的知青,聽說女的死了,也就連夜逃出村莊,迴了城裏。女方父母,為此痛哭不止,葬了女兒,也曾上告政府,可政府並沒有因此施法而進城抓人。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5節:3.槍斃(5)
更是沒有,把那男的抓了判了。
那男的知青是強姦成的,且鄉村女孩還已死去。人命關天,對那男的知青,卻並未怎樣有個說法。隻是政府的幹部陪著男的父母,從城裏來到鄉下,作賠了一些錢物。還有,世界上最為真誠的一種臃腫的道歉。然在半年之後,有了同類事情,犯人是農民,雖為強姦未遂,人卻猛地一下,轟然斃了。
那一天的黃昏時分,河灘上流動著夏天的悶熱和cháo潤的水汽。我們那些半大的孩子,寂寞地站在做過刑場而熱鬧過後的河灘上的一灣空曠裏,就在那灣空曠之中,我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一種更為複雜的困惑;對那些知青,也不再存有仰視和羨慕,而且還生出了一絲怨恨,深藏在了自己的內心。從此,記住了他們在村裏的不勞而獲和偷雞摸狗,記住了他們在我們鄉村如度假一樣的生活。不太明白,我們鄉村本就田少糧少,革命、時代和偉人為何還要派這些城裏的孩子,到這兒禍害鄉村的人們。也就盼著他們趕快離開,迴到他們家裏,讓城市鄉村,兩相疏離,彼此平靜,相安無事。
</br>
可是知青派飯,輪到我們家裏,卻總是要頓頓細糧白麵。中午一般都是白麵手擀麵條,晚間都是蔥花油燒烙餅。他們吃飯時候,我常常嘴饞得站在邊上盯著他們,翹首以待,想念著吃喝和未來如他們一樣的人生。母親覺得,我站在那兒看人家吃飯確實不好,就總是把我打發到門外的別處,去做些旁它的事情。時日久後,我為了不看著嘴饞,也就在知青到我家裏吃飯時侯,必然地躲著他們,閃到門外坐在一棵樹下,或一堆對麵人家準備蓋房的石頭堆上,盯著我家大門,看個時時日日,歲月久長,忖這一個鄉村孩子的心事幼稚,直至飯後的知青從我家大門裏慢慢出來,用手絹擦著油嘴,款款地朝村裏去了,我也才可以急急地迴到家裏。
每次迴到家裏,都渴望知青們或男或女,在我家有吃不完東西留下。可是,每次慌慌地撲迴家裏,他們都未曾留下什麽。這讓我有些失望,不知是母親給他們做的飯食原本就少,還是因為他們年輕,正當生長時候(可我也是),有多有少,一概都能吃下。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3節:3.槍斃(3)
話又說將迴來,他們吃飯,也都不是白吃。每個星期,會按一頓飯兩毛錢和二兩糧票的流行價目,算好了留在我家桌上或門前的石條凳上。現在算計起來,他們留的,遠遠少於他們吃的。然而那時,他們每周留時,我母親都會推推讓讓,說留的太多太多。母親的寬善,讓我也就確實認為,他們留的錢和糧票,興許的確多了。是因為多了,母親才總是那樣熱情?還是因為多了,我們家才讓他們無論何時,都享受到外公來趕集時、父親勞動累到過度之後,才有的那種慷慨闊厚的待遇?還有大姐病中,才偶爾可以吃到的細米白麵?直到後來,忽然有許多被"派飯"的人家莊戶,都偷偷找到村裏幹部,說這樣地吃著細米白麵,哪能行啊?說一頓兩頓,就是一月兩月,也還算可以。可這樣的久久長長,一年半年,誰家能經受起這種吃法?直到後來,一邊供著知青們的派飯,一邊又不斷地向幹部反映那個年代的——關於一種飢餓與吃的情況。又直到半年之後,那些知青們開始自己立火燒飯,村人們也才長長舒了一口暗氣,有了一種為吃幾頓白麵而背上包袱的解脫。
說句實在話,上世紀80年代之初,中國文壇轟然興起的"知青文學",把下鄉視為下獄。把一切苦難,多都直接、簡單地歸為某塊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這就讓我常想,知青下鄉,確實是一代人和一個民族的災難。可在知青下鄉之前,包括其間,那些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生活、生存,他們數千年的命運,那又算不算是一種災難?說心裏話,和農民永遠無法從本根上理解城市、無法理解知青下鄉是一代人和一個民族的災難一樣,知青們和曾經是知青的作家們、詩人們、教授們,其實也都根本無法真正理解他們曾經在那土地上生活了幾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的那塊土地和在那土地上活過來的千百年的人們。依實而言,在我家鄉那塊偏僻的土壤上,沒有大批的知青如黑龍江的建設兵團樣,人頭攢動地走來串往,但卻斷斷續續,每個村莊,都有著知青們客人般的到達。他們和旅人一樣,在那少則數月,多則數年後,也就陸續走了。
光榮地,迴城去了。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4節:3.槍斃(4)
我沒有聽到見到過,知青們在我家鄉那塊土地上"受苦受難"的事情。但我知道,那段記憶,已經成為了他們共有的苦難;成為了他們的一段珍貴而歡樂的歷史迴憶。包括後來,村裏不斷地丟雞丟狗,甚至有整頭的山羊、綿羊,都會突然丟失。然你在四處尋找了三朝兩日之後,那狗頭羊毛,卻在知青點的房子周圍,赫然地扔著掛著,仿佛是一種旗幟在向敵營示威,是城市向農村示威。在我的記憶裏,對知青們沒有愛恨,也沒有什麽美好與羞醜。更沒有激情和所謂的無奈。隻是覺得,那是那個年代的一樁事情,就像季節中的一場風雨,來就來了,去就去了。記憶猶新之時,令人痛惜之事,是1967還是哪一年裏,村頭的河灘地上,要槍斃幾個犯人。其中之一的是個男的農民,他的死與知青有關。說他翻越知青點的院牆,企圖強姦一個女的知青。雖未得逞,但卻罪大惡極,十惡不赦,也就隻能將他認真斃了。
槍斃那天,人山人海,廟會一般,先在附近各村進行了一翻遊行,讓犯人們都站在卡車兩側,反綁了雙手,胸前掛了紙牌,上寫罪犯的人名罪名,如欲要強姦女知青的那個年輕農民,他的黑墨名字上,劃了鮮紅的墨水紅叉,名字之下,又寫了"強姦犯"三個大字。後背上還如戲台上的死刑犯樣,插了木牌,寫了他的人名罪名。
人山人海。遊行的卡車,從人群中緩緩過去。
人山人海,人們都把堅硬的泥巴、石塊,投到那所謂的"強姦犯"的臉上身上。而不去投那也要槍斃的殺人犯和放火偷盜犯的人的臉上。
也就認認真真地,將他斃了。
幾聲槍響之後,一切又歸於風平浪靜,和雨過天晴後一模一樣。
待那河灘地上的人cháo退去不久,我和幾個同伴去槍斃人的現場找著看了。確實看到,沙地上有著一些血跡,就像一些黏稠的渾水,浸染了沙地上的沙土。也就有些惘然。有了對知青們的驚恐和敬而遠之。因為,就此之前,在我們鄰村的一個知青點裏,有著一樁同樣的事情,隻是角色倒了過來。是個男的知青,強姦了村裏的一個女孩子,十六七歲,她去地裏割糙,被知青騙到屋裏生生jian了。事情的結果,是那女孩從知青點裏哭著出來,就在村頭投河自殺。而那男的知青,聽說女的死了,也就連夜逃出村莊,迴了城裏。女方父母,為此痛哭不止,葬了女兒,也曾上告政府,可政府並沒有因此施法而進城抓人。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5節:3.槍斃(5)
更是沒有,把那男的抓了判了。
那男的知青是強姦成的,且鄉村女孩還已死去。人命關天,對那男的知青,卻並未怎樣有個說法。隻是政府的幹部陪著男的父母,從城裏來到鄉下,作賠了一些錢物。還有,世界上最為真誠的一種臃腫的道歉。然在半年之後,有了同類事情,犯人是農民,雖為強姦未遂,人卻猛地一下,轟然斃了。
那一天的黃昏時分,河灘上流動著夏天的悶熱和cháo潤的水汽。我們那些半大的孩子,寂寞地站在做過刑場而熱鬧過後的河灘上的一灣空曠裏,就在那灣空曠之中,我開始對這個世界有了一種更為複雜的困惑;對那些知青,也不再存有仰視和羨慕,而且還生出了一絲怨恨,深藏在了自己的內心。從此,記住了他們在村裏的不勞而獲和偷雞摸狗,記住了他們在我們鄉村如度假一樣的生活。不太明白,我們鄉村本就田少糧少,革命、時代和偉人為何還要派這些城裏的孩子,到這兒禍害鄉村的人們。也就盼著他們趕快離開,迴到他們家裏,讓城市鄉村,兩相疏離,彼此平靜,相安無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