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各自吃飯去了。
忘記了二姐是端碗進了屋裏,還是端碗去了別處。而我,端著用紅薯葉子煮了紅薯麵條的一碗黑色粗飯,到了門外的一棵樹下。樹下空無他人。而我在那片空無裏,卻是無論如何也無心食咽那碗湯飯。也就在這個時候,在所謂的人生十字路口上,在我正為上學還是不上的迷惘裏,下鄉到我們村裏的一個知青,男,穿著藍色製服,三七分頭,高個,他款款地從村街上走過,還和熟人點頭說話。說話的順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說,而他自己,隻是懶懶洋洋地點頭哼哈著答話別人。
他答著去了。
而我,在他走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還看著他的背影,就像看著一條通往遠處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間,我忽然忽然、猛烈猛烈地想要繼續讀書。想要去念我的高中。想要從二姐手裏,奪走屬於她的那半個去念高中的希望。也就匆匆地吃飯,匆匆地迴到家裏,看見二姐也正端著空碗,從哪兒出來到廚房盛飯。
我們在院裏對望了一眼,誰也沒有說話,就如彼此誰都不太認識對方一樣。
下午,下地勞動,不知為何二姐沒去。
晚飯,二姐也沒有在家吃飯。
飯後,二姐也沒有很快迴家。
我問母親,二姐呢?母親說,找她同學去了。也就這樣,把一段命運暫時擱在腦後,就像把一個瘡疤暫時用膏藥糊了一樣。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是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聲。還有半透明的cháo潤的夜氣。睡到半夜時候,也許我剛要睡著,也許我已經睡著,剛好醒來,就在這個時候,我家大門響了。二姐的腳步,輕柔地落在院裏。接下,那腳步的聲響,到了我睡的門口滯重下來,仿佛是猶豫之後,二姐推開了我睡的屋門,進來站到了我的床前。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0節:2.《紅樓夢》(4)
我從床上坐了起來。
二姐說:"你沒睡?"
我以"嗯",做了迴答。
二姐說:"連科,念高中,姐不去了。還是你去念吧。"
說完這話,二姐借著窗光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時的二姐,看見了我什麽表情。而我,卻隱約看見,二姐的臉上,似乎掛著淒淡的笑容。笑著轉身走時,還又對我說道:"你好好讀書;姐是女的,本該在家種地。"
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高中的開學。在開學的前一天裏,二姐給我買了一支鋼筆,送給我時,她眼裏含著淚水,卻是依然地笑著說道:"好好讀書,連二姐的那份也給讀上。"
現在,三十年之後,我給我的孩子說起這些,他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讓我這個男孩讀書,而是不敢相信,有個漫長的時代,雖是正宗的社會主義,可中國鄉村的孩子,卻是普遍貧窮飢餓,衣無溫暖,食無飽飯,作為父母,普遍無力去供他們的孩子吃飽肚子,並讀完初中、高中。這是一個時代給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留下的一份被時代早已忘記的社會歉疚。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1節:3.槍斃(1)
3.槍斃
上世紀70年代,記憶深刻的,對我來說不是革命,而是飢餓和無休止的勞作。
大姐有病,常年躺在床上。給大姐治病,成了我們家人心中的重心。大姐曾在上世紀60年代的革命初期,同她的同學一起,大串聯到過省會鄭州,因為想家,又擠不上進京的火車,也就隻好徒步返迴,錯過了她一生見到毛主席的機會。
毛主席這人,雖然偉大,可他不是醫生,不能幫我大姐治病。這就使得我們家的生活,離革命遠了一步,如同鄉村,離城市遠了一步;農民,離市民遠了一步;窮人,離富人遠了一步。但革命的氣息,總還如夏熱冬寒般,風風火火,時時常常地撲進我家院落,撲進鄉村的田野。記得20世紀70年代之初,社會上的"文攻武鬥",都已漸次地過去,我同生產隊的老少社員,一邊遙望著革命,一邊本能地促進著生產。有一天,在田裏翻著紅薯秧子,不知為何,竟有兩輛卡車拉了革命者的青年,架著機槍,從田頭公路上駛過。突然,他們朝著田野裏的我們,打了一梭子機槍。子彈就落在田頭的糙上。糙搖土飛之後,當過兵的一個退伍軍人,突然大喚:"臥倒——"社員們就都學著他的樣子,各自臥伏進了紅薯秧的壟溝。起身之後,卡車已經遠去,載著革命者和他們的笑聲。不知這革命從何而來,又到何而去。於是間,生產隊長就對著革命的背影大喊大罵:"操你們奶奶,我們種地,你們革命,井水不犯河水,礙著你們啥事兒啦?!"
鄉村,不是那個年代的主體,不是革命的主體。那個年代,和今天的改革開放完全一樣,主體乃是城市,而非鄉村和十億農民。年代中無論何樣歲月,中國的主人翁都是那些曾經在新、舊中國的革命中和革命有過密切聯繫的人。但鄉村,解放前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陣地;而在解放之後,除了"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或多或少,已經有了角色的根本變化,隻是社會主角的群體配角,是革命漫無邊界的輻she地帶;隻是革命興起時的必然犧牲和最終成就革命的遼闊地緣。"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最深刻的教訓,就是革命出產激情,並不生產糧食。三年"自然災害"時,餓死的人成千上萬。堆將死屍,能築起一個新的三峽大壩。這就證明,無論如何革命,鄉村還要種地。
也必須種地。
要種地,就必須由如我這樣的學生,割糙放牛。也就讀書,也就割糙與放牛。說不清哪個是正業,哪個才是業餘。在割糙放牛中,親眼目睹著父母們的日出勞作、日落而息和無休止的勞動換來的無休止的飢餓。這些所見,營養了那時我內心切實懵懂的一些要逃離土地的心願。也就在這懵懂和迷茫之中,那一年,村裏來了一批知青。
並不認真知道,知青們來自哪裏,但卻相信,他們一定來自城市——洛陽或者鄭州。事實證明,他們確是來自遙不可及的、我夢寐以求的那些城市,六人、七人,家在省會鄭州;還有一個,來自洛陽。他們被村人恭敬地安頓在特意為他們收整幹淨的大隊部裏。村人們敬著他們,就像敬著自己的祖先。因為他們能從城裏給村裏帶來一些買不到的化肥、布匹和火柴等。極度的革命與計劃經濟所導致的物質匱乏,是連種地的農民上街買個燒餅也需要一兩糧票。可是國家,卻隻給農民下發勞動的義務,並不下發多少糧票、煤票和足夠的布票以及別的票證和權力。這些東西,知青們雖然不多,但卻多多少少,總是神奇地有著。於是,他們給鄉村帶來了一些農民的急切之需,農民就自然地感恩戴德,不讓他們下田,不讓他們種地,最多最多,就是讓他們在田頭看看莊稼,吹吹笛子,舉起柳枝,轟趕一下落進田裏的飛鳥和竄進莊稼地的豬羊。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2節:3.槍斃(2)
那時我小,看知青們不下地勞動,穿得光鮮幹淨,日子就是在村頭漫步和吹笛,也就漸漸明白,鄉村人是如此的低賤,而城市青年,竟是如此的高貴神仙。我不恨他們生在城市,隻是無奈地暗自抱怨,自己生在了這個鄉村。他們吹笛散步,指著從他們麵前過去的農民,偷偷笑著說些什麽。到了吃飯時候,午飯或是中飯,村裏各家講些衛生的農民,還要負責給他們燒飯——那個年代的術語,叫做"派飯"。一家一個、兩個知青,一般是一派一周,周後換戶。我母親是村裏愛著幹淨的婦女,每天除了掃地整屋,連我家大門之外,也都要每日打掃一遍。於是,我家就成了最為合適被"派飯"的一戶人家。
</br>
忘記了二姐是端碗進了屋裏,還是端碗去了別處。而我,端著用紅薯葉子煮了紅薯麵條的一碗黑色粗飯,到了門外的一棵樹下。樹下空無他人。而我在那片空無裏,卻是無論如何也無心食咽那碗湯飯。也就在這個時候,在所謂的人生十字路口上,在我正為上學還是不上的迷惘裏,下鄉到我們村裏的一個知青,男,穿著藍色製服,三七分頭,高個,他款款地從村街上走過,還和熟人點頭說話。說話的順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說,而他自己,隻是懶懶洋洋地點頭哼哈著答話別人。
他答著去了。
而我,在他走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還看著他的背影,就像看著一條通往遠處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間,我忽然忽然、猛烈猛烈地想要繼續讀書。想要去念我的高中。想要從二姐手裏,奪走屬於她的那半個去念高中的希望。也就匆匆地吃飯,匆匆地迴到家裏,看見二姐也正端著空碗,從哪兒出來到廚房盛飯。
我們在院裏對望了一眼,誰也沒有說話,就如彼此誰都不太認識對方一樣。
下午,下地勞動,不知為何二姐沒去。
晚飯,二姐也沒有在家吃飯。
飯後,二姐也沒有很快迴家。
我問母親,二姐呢?母親說,找她同學去了。也就這樣,把一段命運暫時擱在腦後,就像把一個瘡疤暫時用膏藥糊了一樣。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是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聲。還有半透明的cháo潤的夜氣。睡到半夜時候,也許我剛要睡著,也許我已經睡著,剛好醒來,就在這個時候,我家大門響了。二姐的腳步,輕柔地落在院裏。接下,那腳步的聲響,到了我睡的門口滯重下來,仿佛是猶豫之後,二姐推開了我睡的屋門,進來站到了我的床前。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0節:2.《紅樓夢》(4)
我從床上坐了起來。
二姐說:"你沒睡?"
我以"嗯",做了迴答。
二姐說:"連科,念高中,姐不去了。還是你去念吧。"
說完這話,二姐借著窗光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時的二姐,看見了我什麽表情。而我,卻隱約看見,二姐的臉上,似乎掛著淒淡的笑容。笑著轉身走時,還又對我說道:"你好好讀書;姐是女的,本該在家種地。"
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高中的開學。在開學的前一天裏,二姐給我買了一支鋼筆,送給我時,她眼裏含著淚水,卻是依然地笑著說道:"好好讀書,連二姐的那份也給讀上。"
現在,三十年之後,我給我的孩子說起這些,他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讓我這個男孩讀書,而是不敢相信,有個漫長的時代,雖是正宗的社會主義,可中國鄉村的孩子,卻是普遍貧窮飢餓,衣無溫暖,食無飽飯,作為父母,普遍無力去供他們的孩子吃飽肚子,並讀完初中、高中。這是一個時代給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留下的一份被時代早已忘記的社會歉疚。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1節:3.槍斃(1)
3.槍斃
上世紀70年代,記憶深刻的,對我來說不是革命,而是飢餓和無休止的勞作。
大姐有病,常年躺在床上。給大姐治病,成了我們家人心中的重心。大姐曾在上世紀60年代的革命初期,同她的同學一起,大串聯到過省會鄭州,因為想家,又擠不上進京的火車,也就隻好徒步返迴,錯過了她一生見到毛主席的機會。
毛主席這人,雖然偉大,可他不是醫生,不能幫我大姐治病。這就使得我們家的生活,離革命遠了一步,如同鄉村,離城市遠了一步;農民,離市民遠了一步;窮人,離富人遠了一步。但革命的氣息,總還如夏熱冬寒般,風風火火,時時常常地撲進我家院落,撲進鄉村的田野。記得20世紀70年代之初,社會上的"文攻武鬥",都已漸次地過去,我同生產隊的老少社員,一邊遙望著革命,一邊本能地促進著生產。有一天,在田裏翻著紅薯秧子,不知為何,竟有兩輛卡車拉了革命者的青年,架著機槍,從田頭公路上駛過。突然,他們朝著田野裏的我們,打了一梭子機槍。子彈就落在田頭的糙上。糙搖土飛之後,當過兵的一個退伍軍人,突然大喚:"臥倒——"社員們就都學著他的樣子,各自臥伏進了紅薯秧的壟溝。起身之後,卡車已經遠去,載著革命者和他們的笑聲。不知這革命從何而來,又到何而去。於是間,生產隊長就對著革命的背影大喊大罵:"操你們奶奶,我們種地,你們革命,井水不犯河水,礙著你們啥事兒啦?!"
鄉村,不是那個年代的主體,不是革命的主體。那個年代,和今天的改革開放完全一樣,主體乃是城市,而非鄉村和十億農民。年代中無論何樣歲月,中國的主人翁都是那些曾經在新、舊中國的革命中和革命有過密切聯繫的人。但鄉村,解放前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陣地;而在解放之後,除了"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或多或少,已經有了角色的根本變化,隻是社會主角的群體配角,是革命漫無邊界的輻she地帶;隻是革命興起時的必然犧牲和最終成就革命的遼闊地緣。"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最深刻的教訓,就是革命出產激情,並不生產糧食。三年"自然災害"時,餓死的人成千上萬。堆將死屍,能築起一個新的三峽大壩。這就證明,無論如何革命,鄉村還要種地。
也必須種地。
要種地,就必須由如我這樣的學生,割糙放牛。也就讀書,也就割糙與放牛。說不清哪個是正業,哪個才是業餘。在割糙放牛中,親眼目睹著父母們的日出勞作、日落而息和無休止的勞動換來的無休止的飢餓。這些所見,營養了那時我內心切實懵懂的一些要逃離土地的心願。也就在這懵懂和迷茫之中,那一年,村裏來了一批知青。
並不認真知道,知青們來自哪裏,但卻相信,他們一定來自城市——洛陽或者鄭州。事實證明,他們確是來自遙不可及的、我夢寐以求的那些城市,六人、七人,家在省會鄭州;還有一個,來自洛陽。他們被村人恭敬地安頓在特意為他們收整幹淨的大隊部裏。村人們敬著他們,就像敬著自己的祖先。因為他們能從城裏給村裏帶來一些買不到的化肥、布匹和火柴等。極度的革命與計劃經濟所導致的物質匱乏,是連種地的農民上街買個燒餅也需要一兩糧票。可是國家,卻隻給農民下發勞動的義務,並不下發多少糧票、煤票和足夠的布票以及別的票證和權力。這些東西,知青們雖然不多,但卻多多少少,總是神奇地有著。於是,他們給鄉村帶來了一些農民的急切之需,農民就自然地感恩戴德,不讓他們下田,不讓他們種地,最多最多,就是讓他們在田頭看看莊稼,吹吹笛子,舉起柳枝,轟趕一下落進田裏的飛鳥和竄進莊稼地的豬羊。
第二章我的那年代 第12節:3.槍斃(2)
那時我小,看知青們不下地勞動,穿得光鮮幹淨,日子就是在村頭漫步和吹笛,也就漸漸明白,鄉村人是如此的低賤,而城市青年,竟是如此的高貴神仙。我不恨他們生在城市,隻是無奈地暗自抱怨,自己生在了這個鄉村。他們吹笛散步,指著從他們麵前過去的農民,偷偷笑著說些什麽。到了吃飯時候,午飯或是中飯,村裏各家講些衛生的農民,還要負責給他們燒飯——那個年代的術語,叫做"派飯"。一家一個、兩個知青,一般是一派一周,周後換戶。我母親是村裏愛著幹淨的婦女,每天除了掃地整屋,連我家大門之外,也都要每日打掃一遍。於是,我家就成了最為合適被"派飯"的一戶人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