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哲學卻和宗教不同,反而和科學是一樣的,它要憑藉理性來解決這類超驗的問題,要用自己的頭腦把它們想明白。人的理性思維能力是用來整理經驗材料的,對於超驗的問題其實是無能為力的。世界的本質是什麽,是物質還是精神,有沒有一個上帝,人死後靈魂還存在嗎,對這樣的問題你無論做什麽迴答,都既不能用經驗來證明,也不能用經驗來駁倒,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是無解的。很多哲學家,比如德國的費希特,甚至包括列寧都說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理論上誰也不能駁倒誰,這是一個信念的問題。


    從古希臘開始,西方哲學一直作為形上學而存在,metaphysics這個詞,直譯是“物理學之後”,就是要憑藉理性能力來探究有形世界背後的那個無形世界,變動不居的現象背後的那個不變的本質。但是,探究了兩千多年也沒有結論,所有的結論都被推翻了。尤其是到了康德,他很有說服力地論證了不但人的感官隻能觸及現象,人的理性能力也隻能觸及現象,不能觸及本質。在他之後,西方哲學越來越取得了一個基本共識,就是世界對於我們隻能作為現象存在,隻要我們去認識,它就是現象,隻能作為現象呈現給我們,因此設想現象世界背後存在一個本質世界是毫無意義的。經常有人說西方哲學陷入了危機之中,指的就是依靠理性思維尋找現象背後的本質這樣一條路走不通了。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危機其實早就包含在了哲學的本性之中。科學用理性的方法解決經驗的問題,它的本性中沒有矛盾。宗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解決超驗的問題,隻能靠信仰來解決,或者像佛教所主張的,靠戒定慧進入某種排除經驗和邏輯的精神狀態,它的本性中也沒有矛盾。哲學要用理性的方法解決超驗的問題,很顯然,它的本性中就包含著矛盾。宗教、哲學和科學,人類認識世界的這三種方式,哲學在中間,它和宗教一樣追問超驗的問題,和科學一樣使用理性的方法,實際上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宗教的問題,這就是哲學的內在矛盾。宗教的問題是靈魂提出的問題,宗教就讓上帝來迴答,它是一致的。科學的問題是頭腦提出的問題,科學就讓頭腦來迴答,它也是一致的。唯獨哲學,它是讓頭腦來迴答靈魂提的問題。我打個比方來說,人的靈魂是一個瘋子,盡問那些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人的頭腦是一個呆子,要按部就班、有根有據地迴答問題,所以哲學的情況就像是瘋子在問,呆子在答,結果可想而知。


    這麽說來,哲學的狀況好像是很悲慘了。但是,羅素說了,這正是哲學的偉大之處。實際上,在讓你不去想根本問題這一點上,宗教和科學是相同的,宗教承認根本問題的重要,但認為你靠理性是想不明白的,隻能靠某種神秘體驗,科學也告訴你這種問題是想不明白的,你的理性應該用來想那些想得明白的問題,去解決那些能夠解決的問題。隻有哲學偏要你去想這些想不明白的問題。哲學這個詞,philosophy,原義是愛智慧,“智慧”前麵有一個前綴“愛”。智慧是已經想明白了根本問題,哲學不是,它是愛智慧,是還沒有想明白而渴望想明白,這個名稱表明哲學非常有自知之明。哲學給自己提出不能解決的任務,去思考沒有答案的問題,有其獨特的意義。你去想這些大問題,哪怕沒有最後答案,你和不想這種問題的人是不一樣的,在實際生活中你和他們會有不一樣的心態和境界。你和僅僅憑信仰去解決這種問題的人也是不一樣的,在你的靈魂追求和你的理性思維之間會有一種緊張關係,這種緊張關係實際上同時促進了兩個方麵,使你的理性思維更深刻,也使你的靈魂追求更自覺。科學不關心信仰,宗教直接給你一種信仰,而哲學不同,它關心信仰,又不給你一種確定的信仰,永遠走在通往信仰的路上,它永遠在路上,永遠不會在某個終點上停下來。


    哲學要你麵對世界和人生的整體,去想根本問題,而根本問題是沒有終極答案的,至少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就有了哲學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要你去獨立思考。世界觀,人生觀,我強調一個“觀”字,“觀”是動詞,不要把它固定成名詞,你要自己去看世界、看人生,這就是獨立思考。哲學隻向你提問,不給你答案,它把你引到那些最高問題之中,它就盡了它的責任。如果你真正去想這些最高問題了,你對它們的思考保持在敏銳和認真的狀態,你就真正進入了哲學。所以,如果有一種哲學宣稱要給你一個標準答案,因此你就不必自己去思考了,你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哲學了。


    我這麽說當然是有所指的。我認為我們的哲學教學是有很大毛病的,往往就是給你一些教條,給你標準答案,你就接受吧,相信吧,不要思考。當年我是在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的哲學,迴過頭來看,在課堂上真沒有學到什麽哲學,對什麽是哲學形不成一個基本的概念。當時我們的一本主要的教科書是艾思奇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本書是大學裏哲學公共課的基本教材,也是我們哲學係的專業基礎課的教材,這個東西我們要學兩年。其實它的框架基本上來自史達林,史達林的《聯共(布)黨史》中有一節,標題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這部分是怎麽談的呢?基本上是這樣一個路子:什麽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是第一性,主張物質第一性的是唯物主義,主張精神第一性的是唯心主義,這是一條分界線。還有一條分界線,世界是運動變化的還是靜止不變的,主張運動變化的是辯證法,主張靜止不變的是形上學。這裏我順便說一下,“形上學”這個詞,我們的用法是有問題的。亞裏士多德的一本主要著作,後人把它命名為metaphysics,意思是探究有形世界背後的無形世界,漢譯是根據《易傳》裏的一句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譯為“形上學”,應該說是傳神的佳譯。就原義來說,哲學就應該是形上學,是對看不見的“道”的探究。把它轉義為靜止地、孤立地看事物的思想方法,可能是從恩格斯開始的,大背景是康德之後對那個本來含義上的metaphysics的質疑。我的看法是,質疑歸質疑,不應該歪曲本來的含義,把它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上麵說了兩條分界線,然後我們的哲學教科書就用這兩條分界線去給歷史上的哲學家排隊,唯物主義者是好人,唯心主義者是壞蛋,有的唯物主義者是形上學地看問題的,比如費爾巴哈,是有缺點的好人,有的唯心主義者是辯證法的,比如說黑格爾,是有一技之長的壞蛋,可以為我所用,最後發展到辯證唯物主義就是完人,一點缺點都沒有。


    大家可以想一想,學了這麽一套東西以後,你知道哲學是什麽了嗎?事實上你對哲學還是一點概念也沒有。哲學就是愛智慧,它讓你愛智慧了嗎?愛智慧就是不甘心糊裏糊塗地活著,要自己把人生的根本道理想明白,而這樣的哲學教學本身沒有絲毫思想含量,怎麽可能刺激你去思考呢,它起的作用是讓你在還不知道哲學是什麽的時候就討厭哲學了。有很多人說哲學抽象、枯燥、不可愛,說自己討厭哲學,我說錯了,你討厭的東西根本不是哲學,你還不知道哲學是什麽呢。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