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王全斌密令一使迴營,中途斬一蜀密使,著其服。迴營後,此使即矯太子詔,然迴,宣“王昭遠殆戰,應免職。”昭遠等皆不疑,乃著庶人服,單騎迴京。由是,宋兵勝也。是日,全斌恐計泄而蜀知之,即令此使自刎。使者死,全斌撫其屍,泣不成聲,言:“汝乃宋之功臣也,吾定世世祭汝!”即令以王禮厚葬。
後昭遠知此事,大怒,即奏請太子,引兵再戰。太子從之。於是兩軍戰於巴州。但未及三合,蜀軍即敗,死傷甚重。昭遠遂迴營。但其於五日後再戰,又敗。昭遠三戰皆敗,損兵已盡,且糧草不濟,軍心浮動,固於乾德二年歲末令退保劍門。卞州刺史亦棄城逃。
此時,宋軍三戰皆勝,士氣大旺,固所向披靡,左路數日克二十餘州;右路亦應之,旬日而降三十餘州。乾德三年正月初三日,二路宋軍合於翎州外,並占之。尋紮營於翎州,大賞三軍。王全斌曰:“我師已克蜀五十餘州,降敵三十餘萬,蜀亡旦夕矣!”劉光義曰:“是矣。我師雖有大捷,但未亡蜀,仍不可驕,毋使賊反攻也。數日後,可半兵,一路攻劍門,俘王昭遠;一路取漢州,直逼成都,迫蜀主降。”諸將皆言可,但左路一參將江鐸曰:“翎州,重鎮也,若不使人守之,可乎?”全斌曰:“汝言之有理。可守乎?”鐸曰:“若無人,則某也。”全斌遂以鐸為刺史守之。
十四日夜,宋左路襲劍門,三時辰即破。全斌詫,自語:“王賊已敗退於此,緣何不見大敵戰耶?為伏乎?”欲令撤離。此時,忽一使至,報道:“敵主力已喪銳,十日即恐我師來攻,已奔東川。留守之敵乃老弱,固將軍破劍門速也。”全斌遂令往東川。
宋軍兼程而行,三日即至東川,於漢坡源遇蜀軍。時值大雨,路泥濘甚,馬踏泥者,十有八九。全斌甚急,遂與巫祝曰:“請卜,何日為晴?”巫祝卜之,大喜曰:“將軍福甚,明日即晴也。”全斌甚喜,遂令騎棄馬為步兵,並退二十裏,擇處紮營,待明日再戰。
明日晨,晴空萬裏,日照透河可見底。全斌大喜,遂引兵至漢坡源,與蜀軍溺戰。全斌立於馬上,喝道:“狹路相逢也!請貴軍自保,三思而行事!”昭遠亦立於馬上,笑曰:“此戰為貴我之後戰,貴我可拚死一搏,以決勝負!我勝貴降我,貴勝我降貴!”兩軍對圓,戰了三合,蜀軍大敗而走。宋軍乘勝追之,至忠武坡,參將孫浚俘昭遠,蜀餘部皆降。東川諸城,皆聞風而降。宋軍遂迴營。
迴營後,全斌勸昭遠降,昭遠怒曰:“大丈夫為國而戰,勝為英雄,敗即死節,安可降賊耶?”執一匕,刺全斌,使其昏厥。醒後,部將皆勸其斬昭遠,弗聽。全斌又親往勸之,曰:“夫仁者昌,暴者亡。今天下異已六十餘年矣,日夜兼戰,民生疲敝,非仁者不可一天下。而汝主橫征暴斂,民怨沸騰,國亦不守,安可得天下焉?”昭遠曰:“嗚唿!今宋強勢不可趨,而蜀漸衰,吾身為人臣未能興國,惜哉!請宋祭我亡之將,吾欲勸我主降。”全斌頷首。昭遠匍匐跪於地,泣曰:“某願永忠於宋,決不反叛!”全斌即以其為監軍。
且說左路有大捷,右路亦如此,左路降昭遠時,右路已克漢州,並圍成都。此時,蜀僅有維、壁、連三州及成都府。太子亦已降宋。蜀主孟昶聞此訊,大驚失色,即召文武商議對策。中書令黃衍奏曰:“今敵強我弱,恐不可守,應以自保為上。”昶曰:“降敵否?可憐我蜀,二世即亡矣!朕愧於祖宗也!”言畢,痛哭流涕。即命樞密使馬昊草降表,曰:
降臣昶表拜宋王全斌麾下:臣偏安三十一年,無德無才,內政不修,橫征暴斂,有愧蜀之民生。今王師至,臣欲伏地請罪,永為賤奴,以洗罪也。天朝為仁義之國,奉天行道,為萬民之幸,亦為臣之幸也。臣比自天朝,實為羞愧不可言哉!善哉!善哉!
大宋乾德三年正月二十三日
以正月二十七日,昶率文武,執降表、兵戈、玉璽、地圖,出城三十裏降。劉光義大喜,親往迎之,然設宴款待。昶率文武匍匐跪於地,奉玉璽。光義請起,笑曰:“養兵千日,無徒勞乎!今汝已出降,悔乎?思國乎!”昶泣曰:“臣降天朝,如脫虎口,安悔耶?但有思國心也。”光義曰:“汝不為劉禪也!”即令昶下詔,命剩土歸降。是日,蜀亡。
後有詩曰:
古時有三蜀,二世皆亡乎。
天意無私曲,蜀朝皆相如。
縱究昏王業,安可守門戶?
萬民無擁者,敵至方痛哭。
蜀已亡,次日左右宋軍即合於成都城下,然入城。二月,宋軍押孟昶等班師。太祖赦其罪,欲封之為秦王。文武皆言不可,曰:“孟昶治國無方,橫征暴斂,民怨沸騰,今我奉天平之,安可令其為王耶?”“為郡王可否?”“亦不可。陛下不殺之,即為仁也,毋厚待之,應與其臣共廢為庶人。”但太祖不忍,下詔封昶為秦國公,加檢校太師,居京師,邑萬戶;宗族為郡公,邑五千戶;文武為縣公,邑千戶。群臣勿再言。滅蜀有功者,亦有封賞。
卻說太祖已平荊湖,並滅蜀,使疆土大拓,宋境北至黃河,南臨洞庭,西至藏山,東至海,得七十七州。太祖覺南漢乃荒遠之國,且內爭不息;唐、吳越等皆弱;北漢庇於遼,而遼和於宋,暫無他圖,固外無大患矣,遂轉於內政,行乾德改製。
太祖乃於弱者奪位也,固兩朝更迭,未有大亂,旋即穩矣。然太祖之心不穩。初即位,北有遼與北漢之盟,虎視眈眈;南有唐、吳越、南平、湖南、南漢及蜀等,皆偏霸一方。更使其憂者,無外患,而內憂也。此乃驕兵悍將可奪其位也。
建隆二年一日,太祖問趙普:“唐末以來,數十年帝更八姓,戰亂不息,何因耶?欲使國大治,有何策耶?”普對曰:“戰亂不息,乃將權重而君權輕,欲使大治,亦無奇策,僅奪權,收兵,控穀……”太祖曰:“卿勿再言,朕已知矣!”
尋太祖設宴,請將石守信等赴飲。酒過三巡,太祖曰:“無卿等,朕不可為君。可為君難甚,夜不能寢,固不為一節度使也。”
石守信等皆詫,問:“為何?”
“帝之位,何人不思耶?”太祖曰。
“陛下何處此言?”守信大驚,曰:“今天命已定,孰有異耶?”
“卿等無異,是也。但卿之部安無富貴?如加黃袍與卿等,卿等不受,亦不可哉!”
守信等匍匐跪於地,曰:“臣等愚,無此深思。陛下,何為好也?”
太祖曰:“人生促,應歡樂為佳。卿等何不棄權,多置田宅,歌兒舞女,豈不悅哉?如此,則君臣無忌,各自相安,共同富貴,己無憂矣,子孫亦無憂矣。”然宴即罷。
翌日,石守信等皆稱病釋權。太祖允之。此謂“杯酒釋兵權”。
乾德三年,太祖平蜀後,為恐相權強,以樞密使掌軍機,以製相;並設三司使,掌錢賦,佐戶部,以分財權。遂使權皆握帝手。時範質已卒,王溥歸裏,太祖以趙普為相,以李處耘代中書令。普、處耘皆為布衣,唯唯諾諾,未敢專製。固太祖大權獨攬,十餘年矣。
四年,太祖又革軍製。為恐割據,遣文代武治之地,然削諸地之軍力,製其行政之力,並收財權、司法權。由此,削諸地之獨立性,使其服於朝也。
半載後,太祖廢殿前都點檢及副都點檢,設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司及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皆領禁軍,互不從屬。樞密院掌軍政。三衙領禁軍,但無發兵權;樞密院雖有發兵權,但無統兵,兩者互製,皆聽命於君。旋廢節度使領支郡之製,遣文充知州、知府,並廢刺史。襲科舉,但有進。
乾德五年,太祖下令,諸地之賦留零開支,餘皆繳於朝,調至東京。旋遣朝臣至諸地為通判,參各州軍政。通判名為佐知州,實為督知州之行。通判可上書於朝,言本州之情。州內之政,須通判允,方可施行。
此謂“乾德改製”。改製後,君權漸強,諸臣權弱,雖有恨者,亦不敢言。後太宗即位,續行改製,使君權更強,永無割據之患,固宋三百二十載之基也。於此從略,於吾之《品北宋》中方細言。
乾德六年正月,改元開寶。無事。二年,太祖命潘美、王全斌引兩路兵伐北漢。因遼之援,圍晉陽府半載不克,且糧草不濟,固無功而返。太祖下罪己詔,言攻漢不克乃己之責,漢有遼之庇,而宋不敵遼,固攻漢為下策。然太祖命潘美練兵,欲伐南漢。因南漢內爭不息,且君橫征暴斂,民怨沸騰勝於蜀,固太祖覺伐之易矣。但太祖正欲興師,東京生一大案,曰無頭將軍案,延其南伐之時。未知此案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後昭遠知此事,大怒,即奏請太子,引兵再戰。太子從之。於是兩軍戰於巴州。但未及三合,蜀軍即敗,死傷甚重。昭遠遂迴營。但其於五日後再戰,又敗。昭遠三戰皆敗,損兵已盡,且糧草不濟,軍心浮動,固於乾德二年歲末令退保劍門。卞州刺史亦棄城逃。
此時,宋軍三戰皆勝,士氣大旺,固所向披靡,左路數日克二十餘州;右路亦應之,旬日而降三十餘州。乾德三年正月初三日,二路宋軍合於翎州外,並占之。尋紮營於翎州,大賞三軍。王全斌曰:“我師已克蜀五十餘州,降敵三十餘萬,蜀亡旦夕矣!”劉光義曰:“是矣。我師雖有大捷,但未亡蜀,仍不可驕,毋使賊反攻也。數日後,可半兵,一路攻劍門,俘王昭遠;一路取漢州,直逼成都,迫蜀主降。”諸將皆言可,但左路一參將江鐸曰:“翎州,重鎮也,若不使人守之,可乎?”全斌曰:“汝言之有理。可守乎?”鐸曰:“若無人,則某也。”全斌遂以鐸為刺史守之。
十四日夜,宋左路襲劍門,三時辰即破。全斌詫,自語:“王賊已敗退於此,緣何不見大敵戰耶?為伏乎?”欲令撤離。此時,忽一使至,報道:“敵主力已喪銳,十日即恐我師來攻,已奔東川。留守之敵乃老弱,固將軍破劍門速也。”全斌遂令往東川。
宋軍兼程而行,三日即至東川,於漢坡源遇蜀軍。時值大雨,路泥濘甚,馬踏泥者,十有八九。全斌甚急,遂與巫祝曰:“請卜,何日為晴?”巫祝卜之,大喜曰:“將軍福甚,明日即晴也。”全斌甚喜,遂令騎棄馬為步兵,並退二十裏,擇處紮營,待明日再戰。
明日晨,晴空萬裏,日照透河可見底。全斌大喜,遂引兵至漢坡源,與蜀軍溺戰。全斌立於馬上,喝道:“狹路相逢也!請貴軍自保,三思而行事!”昭遠亦立於馬上,笑曰:“此戰為貴我之後戰,貴我可拚死一搏,以決勝負!我勝貴降我,貴勝我降貴!”兩軍對圓,戰了三合,蜀軍大敗而走。宋軍乘勝追之,至忠武坡,參將孫浚俘昭遠,蜀餘部皆降。東川諸城,皆聞風而降。宋軍遂迴營。
迴營後,全斌勸昭遠降,昭遠怒曰:“大丈夫為國而戰,勝為英雄,敗即死節,安可降賊耶?”執一匕,刺全斌,使其昏厥。醒後,部將皆勸其斬昭遠,弗聽。全斌又親往勸之,曰:“夫仁者昌,暴者亡。今天下異已六十餘年矣,日夜兼戰,民生疲敝,非仁者不可一天下。而汝主橫征暴斂,民怨沸騰,國亦不守,安可得天下焉?”昭遠曰:“嗚唿!今宋強勢不可趨,而蜀漸衰,吾身為人臣未能興國,惜哉!請宋祭我亡之將,吾欲勸我主降。”全斌頷首。昭遠匍匐跪於地,泣曰:“某願永忠於宋,決不反叛!”全斌即以其為監軍。
且說左路有大捷,右路亦如此,左路降昭遠時,右路已克漢州,並圍成都。此時,蜀僅有維、壁、連三州及成都府。太子亦已降宋。蜀主孟昶聞此訊,大驚失色,即召文武商議對策。中書令黃衍奏曰:“今敵強我弱,恐不可守,應以自保為上。”昶曰:“降敵否?可憐我蜀,二世即亡矣!朕愧於祖宗也!”言畢,痛哭流涕。即命樞密使馬昊草降表,曰:
降臣昶表拜宋王全斌麾下:臣偏安三十一年,無德無才,內政不修,橫征暴斂,有愧蜀之民生。今王師至,臣欲伏地請罪,永為賤奴,以洗罪也。天朝為仁義之國,奉天行道,為萬民之幸,亦為臣之幸也。臣比自天朝,實為羞愧不可言哉!善哉!善哉!
大宋乾德三年正月二十三日
以正月二十七日,昶率文武,執降表、兵戈、玉璽、地圖,出城三十裏降。劉光義大喜,親往迎之,然設宴款待。昶率文武匍匐跪於地,奉玉璽。光義請起,笑曰:“養兵千日,無徒勞乎!今汝已出降,悔乎?思國乎!”昶泣曰:“臣降天朝,如脫虎口,安悔耶?但有思國心也。”光義曰:“汝不為劉禪也!”即令昶下詔,命剩土歸降。是日,蜀亡。
後有詩曰:
古時有三蜀,二世皆亡乎。
天意無私曲,蜀朝皆相如。
縱究昏王業,安可守門戶?
萬民無擁者,敵至方痛哭。
蜀已亡,次日左右宋軍即合於成都城下,然入城。二月,宋軍押孟昶等班師。太祖赦其罪,欲封之為秦王。文武皆言不可,曰:“孟昶治國無方,橫征暴斂,民怨沸騰,今我奉天平之,安可令其為王耶?”“為郡王可否?”“亦不可。陛下不殺之,即為仁也,毋厚待之,應與其臣共廢為庶人。”但太祖不忍,下詔封昶為秦國公,加檢校太師,居京師,邑萬戶;宗族為郡公,邑五千戶;文武為縣公,邑千戶。群臣勿再言。滅蜀有功者,亦有封賞。
卻說太祖已平荊湖,並滅蜀,使疆土大拓,宋境北至黃河,南臨洞庭,西至藏山,東至海,得七十七州。太祖覺南漢乃荒遠之國,且內爭不息;唐、吳越等皆弱;北漢庇於遼,而遼和於宋,暫無他圖,固外無大患矣,遂轉於內政,行乾德改製。
太祖乃於弱者奪位也,固兩朝更迭,未有大亂,旋即穩矣。然太祖之心不穩。初即位,北有遼與北漢之盟,虎視眈眈;南有唐、吳越、南平、湖南、南漢及蜀等,皆偏霸一方。更使其憂者,無外患,而內憂也。此乃驕兵悍將可奪其位也。
建隆二年一日,太祖問趙普:“唐末以來,數十年帝更八姓,戰亂不息,何因耶?欲使國大治,有何策耶?”普對曰:“戰亂不息,乃將權重而君權輕,欲使大治,亦無奇策,僅奪權,收兵,控穀……”太祖曰:“卿勿再言,朕已知矣!”
尋太祖設宴,請將石守信等赴飲。酒過三巡,太祖曰:“無卿等,朕不可為君。可為君難甚,夜不能寢,固不為一節度使也。”
石守信等皆詫,問:“為何?”
“帝之位,何人不思耶?”太祖曰。
“陛下何處此言?”守信大驚,曰:“今天命已定,孰有異耶?”
“卿等無異,是也。但卿之部安無富貴?如加黃袍與卿等,卿等不受,亦不可哉!”
守信等匍匐跪於地,曰:“臣等愚,無此深思。陛下,何為好也?”
太祖曰:“人生促,應歡樂為佳。卿等何不棄權,多置田宅,歌兒舞女,豈不悅哉?如此,則君臣無忌,各自相安,共同富貴,己無憂矣,子孫亦無憂矣。”然宴即罷。
翌日,石守信等皆稱病釋權。太祖允之。此謂“杯酒釋兵權”。
乾德三年,太祖平蜀後,為恐相權強,以樞密使掌軍機,以製相;並設三司使,掌錢賦,佐戶部,以分財權。遂使權皆握帝手。時範質已卒,王溥歸裏,太祖以趙普為相,以李處耘代中書令。普、處耘皆為布衣,唯唯諾諾,未敢專製。固太祖大權獨攬,十餘年矣。
四年,太祖又革軍製。為恐割據,遣文代武治之地,然削諸地之軍力,製其行政之力,並收財權、司法權。由此,削諸地之獨立性,使其服於朝也。
半載後,太祖廢殿前都點檢及副都點檢,設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司及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皆領禁軍,互不從屬。樞密院掌軍政。三衙領禁軍,但無發兵權;樞密院雖有發兵權,但無統兵,兩者互製,皆聽命於君。旋廢節度使領支郡之製,遣文充知州、知府,並廢刺史。襲科舉,但有進。
乾德五年,太祖下令,諸地之賦留零開支,餘皆繳於朝,調至東京。旋遣朝臣至諸地為通判,參各州軍政。通判名為佐知州,實為督知州之行。通判可上書於朝,言本州之情。州內之政,須通判允,方可施行。
此謂“乾德改製”。改製後,君權漸強,諸臣權弱,雖有恨者,亦不敢言。後太宗即位,續行改製,使君權更強,永無割據之患,固宋三百二十載之基也。於此從略,於吾之《品北宋》中方細言。
乾德六年正月,改元開寶。無事。二年,太祖命潘美、王全斌引兩路兵伐北漢。因遼之援,圍晉陽府半載不克,且糧草不濟,固無功而返。太祖下罪己詔,言攻漢不克乃己之責,漢有遼之庇,而宋不敵遼,固攻漢為下策。然太祖命潘美練兵,欲伐南漢。因南漢內爭不息,且君橫征暴斂,民怨沸騰勝於蜀,固太祖覺伐之易矣。但太祖正欲興師,東京生一大案,曰無頭將軍案,延其南伐之時。未知此案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