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崇起兵反周,欲複漢朝。其命牙將軍薛利先攻晉陽。薛利引兵圍晉陽,百日即破城,後周河東節度使鄭進出降,並命河東各地皆歸順河中。
於是劉崇入晉陽城,並會見鄭進,進設宴款待崇。崇問道:“卿乃何許人耶?”進曰:“臣鄭進,穎州太和人也。祖鄭建興,前唐文德狀元,因受誣陷而求外任,後死於商州刺史任上。此後臣家道中落,臣父鄭光一貧如洗,未任官職,天福四年暴卒於亡中。臣遂投族叔,蜀工部尚書鄭若宣,以蔭充校使,轉奉恩舍人。高皇帝時被掠至東京,由史弘肇引薦,得以重用。累為山南觀察使,封魯成郡侯。郭賊謀逆,臣為保性命隻得受其所請,充河東節度使。今王師再起,臣願為主公效犬馬之勞,肝腦塗地,在所不辭!”言畢,失聲痛哭,劉崇亦為之流涕。
劉崇曰:“吾即刻授卿為河東兵馬都指揮使,左、右牙指揮使俱受卿節製,吾自領河東節度使,可否?”進曰:“臣萬世皆未受如此之隆恩,謝主公。”
三日後,劉崇又於營內召見鄭進,曰:“現吾已取河東十一州,可乘勝圍東京否?”進曰:“臣料不可。”崇曰:“甚是為何?”答曰:“郭賊此人,出身寒微,無武功也。但其為何能滅我朝?乃倚柴榮耳。榮,主公不可蔑之,乃當世梟雄,有勇有謀,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部多乃精銳之士,驍勇無比。而主公僅有河中、河東二鎮,兵卒不過五萬,勢單力薄,固圍東京乃下下策。”“若如此,為之奈何?”“主公雖兵寡,暫不能興複國家,但若依臣策行事,五或十年後可也。”“卿乃何策?請道來。”“晉陽處於中原之中,乃龍興之地,糧草豐足,城池堅固,進可攻,退可守。何不以晉陽為都,稱孤道寡,自立一國,修養生息,厲兵秣馬,待實力劇增後,再南取中原?如此,王師定會勢如破竹,複漢易如反掌,柴榮何足畏哉?主公何愁不能報仇耶?”崇大喜曰:“卿真乃吾之子房也!卿文武雙全,吾恨為何不早用卿!”遂命趙房翰於晉陽城外築壇,擇於八月十六日正式登基。
是日,劉崇端坐於台上,受文武朝賀。兩班文武皆三唿萬歲。崇傳聖旨,大赦天下,稱“大漢代皇帝”,仍稱乾佑五年。追尊隱帝劉承佑為文德孝閔皇帝,宋公劉昀即崇子為鹹德孝景皇太子。立江氏為皇後。封張元微為丞相,鄭進為中書令,薛利為尚書令,陳德瓊為大將軍,趙房翰為內樞密使,丁骨震為河中留守,其餘官僚,各有封賞。通緝郭威、柴榮,並言:凡有斬郭威並獻其首級者,賞銀千兩;凡有斬柴榮並獻其首級者,賞銀五百兩,二者皆授二至四品官職。
大赦天下。次日,崇詔令趙房翰率工匠築天元宮,己暫住晉陽府衙。暫以晉陽為京師。
卻說南平王高從誨生有十子:長曰高保衡,生母為文淑大妃吳氏,早夭;次曰高保泰,生母亦為吳氏,亦早夭;三曰高保融,生母為王後孫氏,封周王;四曰高保寧,生母為文肅大妃張氏,封德王;五曰高保緒,生母亦為張氏,封渤海王;六曰高保嵩,生母為吳氏,封冀王;七子高保玄、八子高保翰、九子高保震,生母皆不詳,皆早夭;十子高保勖,生母為孫氏,封乾王。另育有三女:安德公主,建興公主,元徽公主,生母皆為孫氏,除建興公主存外,其餘皆早夭。
晉天福年間,楚兵常侵南平,境內又有宗賊為亂,及邊地兵變。德王保寧性剛烈,知兵法,有將才,從誨常遣其平息,而多能勝。周王保融、渤海王保緒嫉恨之,遂聯合反德王,冀王保嵩投至德王門下,乾王保勖守中立。從誨晚年太子之爭遂起。
天福三年八月,宗賊又起,並攻歸州,從誨遂命保寧援歸州。而此時保寧有恙,未奏從誨即遣德王府參軍劉忠順代己出征。忠順未至歸州,宗賊即破城。保緒乘機命渤海王府主薄邵偉上奏,誣忠順與敵私通,並言乃保寧所使。從誨大怒,召保寧入內,質問道:“汝為何違孤命?”保寧曰:“臣決無此事。”從誨喝道:“宅門孽子!孤恨生汝!朝臣皆言,汝詐稱有恙,擅遣部將施陰謀,致使我師敗績,歸州陷!汝居心何在?”保寧匍匐跪於地曰:“此為小人之言,請父王三思!請父王三思!”從誨勃然大怒,喝武士將保寧拖下殿,打三十軍棍,並削去王位,廢為庶人。幸得宦官豐鈞、杜興聖苦諫,從誨才改判不打軍棍,保留王位,但削去護衛,並幽禁於始興台,令其閉門思過。
冀王保嵩聞訊大驚,即召部將商議對策。掌書記柴則彬曰:“主公可遣臣至始興台,賄賂台官尹子陵,令其密釋德王;然主公再將邵偉誘殺,以除後患。”嵩從之,即遣則彬去了。
則彬騎馬至始興台,見了尹子陵,曰:“尹公,誰為今王族最有才之人?”答曰:“德王也。”“德王立有軍功,今被囚於此,定對公有怨恨,待得勢後必斬公也。”“為之奈何?”“公不如受此金,然密釋德王,交與我,如此公可苟全性命矣。”言罷,即將金五十兩交與子陵。子陵問道:“吾受此金,真能保命否?”則彬曰:“則彬絕無謊言,請公放心。”子陵即密釋保寧,則彬則攜保寧迴冀王府。
且說周王保融聞此訊,大驚,即入內奏曰:“始興台官尹子陵受人賄賂,已密釋德王,兒臣從一宮女之口探得此訊。”從誨大怒,詔令周王即刻與渤海王調查此事,然將尹子陵下獄。但冀王已知此事,遣使劫獄,將子陵救出,與德王共匿於冀王府中。又上奏從誨,移花接木,言劫獄乃周王與渤海王合謀。從誨遂將二王一並幽禁於始興台,並以燕洵為台官。
此時,柴則彬與保嵩曰:“現可行事矣。”保嵩曰:“卿言行何事?”答曰:“誘殺邵偉,以除後患。”保嵩遂以論如何救渤海、周二王為名,遣使請邵偉至冀王府。偉不知是計,即單騎赴冀王府。
未入冀王府,保嵩即親率數騎迎之。見了保嵩,偉忙下馬,曰:“主公辛苦矣!”保嵩笑道:“無辛苦之念。周王、渤海王尚在獄中,吾憫之,特請邵公與吾共議大計。”然與偉入府。保嵩曰:“我府中生一甘露,今公至,應請公賞之也。”遂攜邵偉至後院賞甘露。偉至後,覺後院寂靜如無人,遂問道:“主公,此處寂靜如無人,甚是為何?”保嵩笑道:“無為何,隻是公之性命,將終於此處。”頃刻間,伏兵一哄而上,邵偉方知中計,但未帶一兵一卒,無可奈何,隻得抱頭鼠竄而去。後人有詩曰:
南平宮闈角逐,不惜親情殘酷。
四兄弟兮爭奪,不知命運沉浮。
堂堂渤海主薄,未有一兵一卒。
中計慷慨赴冀府,斷然險遭喪命乎。
誰知天意如此去,謹慎方離不歸路。
邵偉逃迴渤海王府,仰天長歎道:“既生偉,何生則彬?”自刎而死。其婿竇乾惲,渤海王府掌書記將偉首級獻與保嵩,保嵩大喜,即授乾惲為冀王府主薄。
卻說天福五年正月,楚兵圍江陵府,始興台台官燕鈞奏請釋放渤海、周二王,並以周王為帥迎戰。從誨從之,即下詔曰:今渤海、周二王已悔罪,願痛改前非,立功贖罪,又念二人皆為孤之子,孤憐之,固現釋放二人,令迴王府,並各賜護衛千人及食邑三百戶。現楚兵來犯,固以周王為帥,加號奉恩將軍,代孤親征,可便宜行事,立功贖罪。欽此。
此戰,周王率南平軍擊退楚兵,斬三千五百級,並擒楚將孫子紹,但南平軍亦死傷慘重。保融迴師時,從周王府主薄王文承策,以謁保嵩為名,將冀王府包圍,並於王府外十裏處紮營。保嵩聞訊大驚,即命竇乾惲引兵迎戰。時為三月十三日夜。
亥時,竇乾惲親自出馬,大罵保融道:“混帳!混帳!狗輩!狗輩!豎子!豎子!德王有何過錯,其立有軍功,汝等即忌之,並誣其通敵,使其險遭喪命,甚是為何?我家主公深明大義,不惜喪命而救之,汝等卻阻撓,甚是為何?”保融大怒曰:“汝才是混帳!冀王濫殺朝臣,出賣吾國,早晚必會篡逆,汝卻為其賣命,真是無法無天!”乾惲大怒,遂引兵殺去,與周兵溺戰。兩軍對圓,戰了三合,冀軍大敗而走。保融引兵追擊,乾惲恐被擒,遂命親兵殺己,然冀兵盡皆自焚。保融引兵迴營。
且說保嵩聞此訊,大驚失色,即召部將商議對策。柴則彬曰:“周王圍主公府,不為圖主公,而為圖德王及尹子陵也。自上年來,周王、渤海王常密遣宮女打探消息,乃知德王、尹子陵匿於主公府。今年王上遣周王平楚,此即圖德王、尹子陵之時機也,固楚兵一退,周王即至也。”保嵩問道:“為之奈何?”答曰:“現別無他策,隻得殺德王、尹子陵,然主公親自見周王,將二人首級獻與其,請其退兵。”保嵩從之,即將德王鶴殺,腰斬尹子陵,然親攜二人首級及黃金百兩、糧食千石、馬五百匹見周王。
至周營,保嵩匍匐跪於地曰:“罪臣保嵩拜見兄周王殿下。臣出賣國家,謀圖私利,離間兄弟,詭計多端,致使骨肉相殘,大動幹戈,罪不可赦,懇請殿下將臣正法。此乃臣臨終獻與殿下之禮,有黃金百兩、糧食千石、馬五百匹及德王、尹子陵二人首級,請過目。”保融笑道:“汝敢不服我否?”保嵩曰:“心服口服!”言畢,痛哭流涕。保融曰:“汝既已服我,念兄弟之情,不斬汝也。”遂遣使送保嵩迴府,將其護衛盡皆收為己用,然將此事奏與從誨。從誨隻得下詔,授周王保融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並降冀王保嵩為冀國公,減食邑二百戶,無護衛。保嵩本有食邑三百戶,現僅有百戶,實乃一徒有虛名之國公也。當年底,保嵩憂憤而死,諡賢哀公。旋渤海王保緒及乾王保勖盡皆服保融。至此,保融儲位已定,無人可與其爭鋒。
後漢乾佑元年正月,從誨下詔,立天下兵馬大元帥封周王保融為太子。三月又下詔,令太子保融監國。八月初三日夜,從誨暴卒於睡夢中,在位二十一年,壽五十九歲。後有詩曰:
五代十國,亂世逢,多少風流人物。
南平國王,高賴子,不愧中興之主。
青年戎馬破蜀虜,中年乾坤定永恆;
晚年諸子動幹戈,身死未能製亂動。
睡夢暴卒為圓滿,幽幽浮沉是風流;
為民者易為君難,古今遭逢為驗證。
卻說南唐烈祖李昴在位七年而死,繼位者乃何許人也?要知此,且聽下迴分解。
於是劉崇入晉陽城,並會見鄭進,進設宴款待崇。崇問道:“卿乃何許人耶?”進曰:“臣鄭進,穎州太和人也。祖鄭建興,前唐文德狀元,因受誣陷而求外任,後死於商州刺史任上。此後臣家道中落,臣父鄭光一貧如洗,未任官職,天福四年暴卒於亡中。臣遂投族叔,蜀工部尚書鄭若宣,以蔭充校使,轉奉恩舍人。高皇帝時被掠至東京,由史弘肇引薦,得以重用。累為山南觀察使,封魯成郡侯。郭賊謀逆,臣為保性命隻得受其所請,充河東節度使。今王師再起,臣願為主公效犬馬之勞,肝腦塗地,在所不辭!”言畢,失聲痛哭,劉崇亦為之流涕。
劉崇曰:“吾即刻授卿為河東兵馬都指揮使,左、右牙指揮使俱受卿節製,吾自領河東節度使,可否?”進曰:“臣萬世皆未受如此之隆恩,謝主公。”
三日後,劉崇又於營內召見鄭進,曰:“現吾已取河東十一州,可乘勝圍東京否?”進曰:“臣料不可。”崇曰:“甚是為何?”答曰:“郭賊此人,出身寒微,無武功也。但其為何能滅我朝?乃倚柴榮耳。榮,主公不可蔑之,乃當世梟雄,有勇有謀,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部多乃精銳之士,驍勇無比。而主公僅有河中、河東二鎮,兵卒不過五萬,勢單力薄,固圍東京乃下下策。”“若如此,為之奈何?”“主公雖兵寡,暫不能興複國家,但若依臣策行事,五或十年後可也。”“卿乃何策?請道來。”“晉陽處於中原之中,乃龍興之地,糧草豐足,城池堅固,進可攻,退可守。何不以晉陽為都,稱孤道寡,自立一國,修養生息,厲兵秣馬,待實力劇增後,再南取中原?如此,王師定會勢如破竹,複漢易如反掌,柴榮何足畏哉?主公何愁不能報仇耶?”崇大喜曰:“卿真乃吾之子房也!卿文武雙全,吾恨為何不早用卿!”遂命趙房翰於晉陽城外築壇,擇於八月十六日正式登基。
是日,劉崇端坐於台上,受文武朝賀。兩班文武皆三唿萬歲。崇傳聖旨,大赦天下,稱“大漢代皇帝”,仍稱乾佑五年。追尊隱帝劉承佑為文德孝閔皇帝,宋公劉昀即崇子為鹹德孝景皇太子。立江氏為皇後。封張元微為丞相,鄭進為中書令,薛利為尚書令,陳德瓊為大將軍,趙房翰為內樞密使,丁骨震為河中留守,其餘官僚,各有封賞。通緝郭威、柴榮,並言:凡有斬郭威並獻其首級者,賞銀千兩;凡有斬柴榮並獻其首級者,賞銀五百兩,二者皆授二至四品官職。
大赦天下。次日,崇詔令趙房翰率工匠築天元宮,己暫住晉陽府衙。暫以晉陽為京師。
卻說南平王高從誨生有十子:長曰高保衡,生母為文淑大妃吳氏,早夭;次曰高保泰,生母亦為吳氏,亦早夭;三曰高保融,生母為王後孫氏,封周王;四曰高保寧,生母為文肅大妃張氏,封德王;五曰高保緒,生母亦為張氏,封渤海王;六曰高保嵩,生母為吳氏,封冀王;七子高保玄、八子高保翰、九子高保震,生母皆不詳,皆早夭;十子高保勖,生母為孫氏,封乾王。另育有三女:安德公主,建興公主,元徽公主,生母皆為孫氏,除建興公主存外,其餘皆早夭。
晉天福年間,楚兵常侵南平,境內又有宗賊為亂,及邊地兵變。德王保寧性剛烈,知兵法,有將才,從誨常遣其平息,而多能勝。周王保融、渤海王保緒嫉恨之,遂聯合反德王,冀王保嵩投至德王門下,乾王保勖守中立。從誨晚年太子之爭遂起。
天福三年八月,宗賊又起,並攻歸州,從誨遂命保寧援歸州。而此時保寧有恙,未奏從誨即遣德王府參軍劉忠順代己出征。忠順未至歸州,宗賊即破城。保緒乘機命渤海王府主薄邵偉上奏,誣忠順與敵私通,並言乃保寧所使。從誨大怒,召保寧入內,質問道:“汝為何違孤命?”保寧曰:“臣決無此事。”從誨喝道:“宅門孽子!孤恨生汝!朝臣皆言,汝詐稱有恙,擅遣部將施陰謀,致使我師敗績,歸州陷!汝居心何在?”保寧匍匐跪於地曰:“此為小人之言,請父王三思!請父王三思!”從誨勃然大怒,喝武士將保寧拖下殿,打三十軍棍,並削去王位,廢為庶人。幸得宦官豐鈞、杜興聖苦諫,從誨才改判不打軍棍,保留王位,但削去護衛,並幽禁於始興台,令其閉門思過。
冀王保嵩聞訊大驚,即召部將商議對策。掌書記柴則彬曰:“主公可遣臣至始興台,賄賂台官尹子陵,令其密釋德王;然主公再將邵偉誘殺,以除後患。”嵩從之,即遣則彬去了。
則彬騎馬至始興台,見了尹子陵,曰:“尹公,誰為今王族最有才之人?”答曰:“德王也。”“德王立有軍功,今被囚於此,定對公有怨恨,待得勢後必斬公也。”“為之奈何?”“公不如受此金,然密釋德王,交與我,如此公可苟全性命矣。”言罷,即將金五十兩交與子陵。子陵問道:“吾受此金,真能保命否?”則彬曰:“則彬絕無謊言,請公放心。”子陵即密釋保寧,則彬則攜保寧迴冀王府。
且說周王保融聞此訊,大驚,即入內奏曰:“始興台官尹子陵受人賄賂,已密釋德王,兒臣從一宮女之口探得此訊。”從誨大怒,詔令周王即刻與渤海王調查此事,然將尹子陵下獄。但冀王已知此事,遣使劫獄,將子陵救出,與德王共匿於冀王府中。又上奏從誨,移花接木,言劫獄乃周王與渤海王合謀。從誨遂將二王一並幽禁於始興台,並以燕洵為台官。
此時,柴則彬與保嵩曰:“現可行事矣。”保嵩曰:“卿言行何事?”答曰:“誘殺邵偉,以除後患。”保嵩遂以論如何救渤海、周二王為名,遣使請邵偉至冀王府。偉不知是計,即單騎赴冀王府。
未入冀王府,保嵩即親率數騎迎之。見了保嵩,偉忙下馬,曰:“主公辛苦矣!”保嵩笑道:“無辛苦之念。周王、渤海王尚在獄中,吾憫之,特請邵公與吾共議大計。”然與偉入府。保嵩曰:“我府中生一甘露,今公至,應請公賞之也。”遂攜邵偉至後院賞甘露。偉至後,覺後院寂靜如無人,遂問道:“主公,此處寂靜如無人,甚是為何?”保嵩笑道:“無為何,隻是公之性命,將終於此處。”頃刻間,伏兵一哄而上,邵偉方知中計,但未帶一兵一卒,無可奈何,隻得抱頭鼠竄而去。後人有詩曰:
南平宮闈角逐,不惜親情殘酷。
四兄弟兮爭奪,不知命運沉浮。
堂堂渤海主薄,未有一兵一卒。
中計慷慨赴冀府,斷然險遭喪命乎。
誰知天意如此去,謹慎方離不歸路。
邵偉逃迴渤海王府,仰天長歎道:“既生偉,何生則彬?”自刎而死。其婿竇乾惲,渤海王府掌書記將偉首級獻與保嵩,保嵩大喜,即授乾惲為冀王府主薄。
卻說天福五年正月,楚兵圍江陵府,始興台台官燕鈞奏請釋放渤海、周二王,並以周王為帥迎戰。從誨從之,即下詔曰:今渤海、周二王已悔罪,願痛改前非,立功贖罪,又念二人皆為孤之子,孤憐之,固現釋放二人,令迴王府,並各賜護衛千人及食邑三百戶。現楚兵來犯,固以周王為帥,加號奉恩將軍,代孤親征,可便宜行事,立功贖罪。欽此。
此戰,周王率南平軍擊退楚兵,斬三千五百級,並擒楚將孫子紹,但南平軍亦死傷慘重。保融迴師時,從周王府主薄王文承策,以謁保嵩為名,將冀王府包圍,並於王府外十裏處紮營。保嵩聞訊大驚,即命竇乾惲引兵迎戰。時為三月十三日夜。
亥時,竇乾惲親自出馬,大罵保融道:“混帳!混帳!狗輩!狗輩!豎子!豎子!德王有何過錯,其立有軍功,汝等即忌之,並誣其通敵,使其險遭喪命,甚是為何?我家主公深明大義,不惜喪命而救之,汝等卻阻撓,甚是為何?”保融大怒曰:“汝才是混帳!冀王濫殺朝臣,出賣吾國,早晚必會篡逆,汝卻為其賣命,真是無法無天!”乾惲大怒,遂引兵殺去,與周兵溺戰。兩軍對圓,戰了三合,冀軍大敗而走。保融引兵追擊,乾惲恐被擒,遂命親兵殺己,然冀兵盡皆自焚。保融引兵迴營。
且說保嵩聞此訊,大驚失色,即召部將商議對策。柴則彬曰:“周王圍主公府,不為圖主公,而為圖德王及尹子陵也。自上年來,周王、渤海王常密遣宮女打探消息,乃知德王、尹子陵匿於主公府。今年王上遣周王平楚,此即圖德王、尹子陵之時機也,固楚兵一退,周王即至也。”保嵩問道:“為之奈何?”答曰:“現別無他策,隻得殺德王、尹子陵,然主公親自見周王,將二人首級獻與其,請其退兵。”保嵩從之,即將德王鶴殺,腰斬尹子陵,然親攜二人首級及黃金百兩、糧食千石、馬五百匹見周王。
至周營,保嵩匍匐跪於地曰:“罪臣保嵩拜見兄周王殿下。臣出賣國家,謀圖私利,離間兄弟,詭計多端,致使骨肉相殘,大動幹戈,罪不可赦,懇請殿下將臣正法。此乃臣臨終獻與殿下之禮,有黃金百兩、糧食千石、馬五百匹及德王、尹子陵二人首級,請過目。”保融笑道:“汝敢不服我否?”保嵩曰:“心服口服!”言畢,痛哭流涕。保融曰:“汝既已服我,念兄弟之情,不斬汝也。”遂遣使送保嵩迴府,將其護衛盡皆收為己用,然將此事奏與從誨。從誨隻得下詔,授周王保融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並降冀王保嵩為冀國公,減食邑二百戶,無護衛。保嵩本有食邑三百戶,現僅有百戶,實乃一徒有虛名之國公也。當年底,保嵩憂憤而死,諡賢哀公。旋渤海王保緒及乾王保勖盡皆服保融。至此,保融儲位已定,無人可與其爭鋒。
後漢乾佑元年正月,從誨下詔,立天下兵馬大元帥封周王保融為太子。三月又下詔,令太子保融監國。八月初三日夜,從誨暴卒於睡夢中,在位二十一年,壽五十九歲。後有詩曰:
五代十國,亂世逢,多少風流人物。
南平國王,高賴子,不愧中興之主。
青年戎馬破蜀虜,中年乾坤定永恆;
晚年諸子動幹戈,身死未能製亂動。
睡夢暴卒為圓滿,幽幽浮沉是風流;
為民者易為君難,古今遭逢為驗證。
卻說南唐烈祖李昴在位七年而死,繼位者乃何許人也?要知此,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