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吳乾貞三年,改元大和。是年五月,徐知誥大赦全境,設宴款待諸臣。江夏王楊琳曰:“今丞相中興大吳,功德巍巍。小人欲薦一人,佐丞相成萬世之基業,未知丞相同意否?”知誥大喜曰:“此人是誰?”琳答道:“江夏菥州人,姓司空名禮,字敬英,乃唐司空曙之後。此人德才兼備,曾任南平歸州司馬功曹,因久不得升遷,憤而歸隱江夏菥山中。丞相可召之也。”知誥大喜,遂遣使至菥山尋之。
數日後,使者歸,報道:“司空禮近日閉門不出,任何人皆不可見之也。”知誥大怒曰:“此人竟敢怠慢孤耶!竟不知孤乃吳天子重臣,受封齊王,官居極品,劍履上殿!”使者問道:“可再去否?”知誥曰:“你再至菥山,言你乃齊王之使,齊王有令,若不出即斬!如此,此人定不敢不出矣。”使者領命而行。
使者又至菥山,見一古稀之人於樹陰處納涼,即問此人道:“貴老乃司空禮否?小人乃齊王之使,齊王知禮之才德,欲召為佐官,佐其成大業,特命小人見此人。”此人答曰:“汝言‘此人’即是老夫之婿,司空敬英也。”該使大喜曰:“吾能迴見王上了!請貴老速將己婿請來。”司空禮之嶽父曰:“敬英正於山下對奕矣。”
其嶽父剛言罷,司空敬英即至。其嶽父與敬英曰:“此乃齊王之使也。齊王求賢若渴,欲召汝為佐官,佐其成大業。汝應為其效汗馬之功,盡忠報國,吾死方無憾耳!”敬英答道:“小婿遵命。”然轉與使者道:“那古稀之人乃禮嶽父,姓周名大聘,字八成,今年已七十有一矣;禮字敬英,今年四十五歲矣。家有二男一女:二男皆已成家,將要傳代;女年紀幼小,但頗聰明。禮數日前因有小疾,未肯出門,承蒙王上諒解。禮日後定會盡忠報國,為王上效力,除死方止。”周大聘曰:“請使者將老夫家產皆裝入車輦內,與老夫小婿先行;老夫自攜家小,隨後而行,至京後老夫之家小及老夫將與小婿同住也。”使者即依其言,將其家產皆裝入車輦內,與敬英同行。大聘率其老小共二十三人,隨後而行。
徐知誥聞此訊,大喜,遂親率文武,出城五十裏而迎,並設宴款待之。知誥曰:“知誥一時魯莽,欲斬先生,請先生諒解。”敬英曰:“承蒙大王聖明,禮因犯有小疾,妄自閉門不出,拒大王之使之見,懇請大王諒解。”知誥撫掌大笑,敬英亦笑耳。
卻說飲宴畢,徐知誥下詔,授司空敬英中書平章銜,兼齊參知政事,封基城郡公。敬英謝恩而去。時大和元年六月下旬也。
卻說孟知祥、董璋自上迴所敘擊潰唐軍後,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之國,並常年遣使往來。長興二年七月,孟知祥將女嫁與董璋,璋亦命兄子董修捋娶紅耀之女。
長興四年正月,因董修捋不哀紅氏,欲與其離異。紅氏痛哭流涕,懇請修捋善之,修捋怒曰:“吾乃一虎之兄子,安肯善汝一醜女耶!汝若再求吾,吾即不給汝顏麵了!”然拔出佩劍,欲斬紅氏。紅氏抱頭鼠竄而去,然逃至紅耀營內,匍匐跪於地。耀曰:“請起,請起!汝未有錯,為何跪於汝父前耶?”紅氏泣曰:“請父親將小女改嫁!小女實不能受董東川犬侄之淩辱也!若父親不從小女之言,小女至死不起!”紅耀即刻與紅氏奔至蜀王府內,與孟知祥道:“大王,吾小女受董東川兄子之淩辱,悲痛欲絕,請大王速殺之!”知祥大怒,即遣使至東川,質問董璋。
使者至董璋私邸,與璋曰:“汝犬侄淩辱我王之將女,我王聞訊,一怒之下,即命吾質問汝。今吾請汝即刻言此事,或遣使向我王致歉,或殺汝犬侄皆可,隻看汝意如何!若不能處,吾此劍伺候!”言畢,即拔劍砍斷席角。璋大驚失色,不能言。使者佯怒曰:“汝為何仍不決斷?”然正色道:“汝不決斷,吾本應拔劍殺汝,但念汝乃我王親家,特從輕行事。 吾迴去後,我王百萬天兵定會開來,請汝備好糧草,以待決戰。”璋曰:“若決戰,吾強汝王十倍,便是汝王發千萬大兵來攻我,定會為吾生擒耳。”又道:“吾近日腹部不適,若不休息即疼痛不止,請使君速迴,改日再議,可否?”該使即迴見孟知祥,言如此如此。知祥大怒曰:“汝竟不認孤為嶽父也,真是無法無天!孤與汝聯盟,念汝能文能武,乃孤一屏障;不料汝竟欲與孤為敵焉!”即下詔親征,留毋昭洵守成都,以紅耀為先鋒,李惲廣為監軍,自率步兵五萬人,騎兵七萬人,浩浩蕩蕩,大舉征伐董璋。
此時,董璋已聞此訊,即命馬昊抄後路至西川,突襲成都;留副將李子鈞守東川治所巴州,自率大軍與西川兵主力決戰;又遣使殺董修捋。數日後,一使報道:“主公,董修捋聞西川出兵,已畏罪自縊。”璋命葬於巴州。
以長興四年三月初五日晨,西、東川兩軍戰於巴州城外三十裏處。董璋親自出馬,喝道:“孟節度乃吾嶽父,吾樣樣皆從之,不料其為何發兵來攻我?”孟知祥大怒曰:“董璋小子,汝使汝侄淩辱孤將女,孤固來攻汝!”璋又道:“嶽父聖明,小婿已將賊侄腰斬,請嶽父退兵。”知祥大罵道:“豎子!混帳!現向孤道歉已晚矣!孤今決不退兵!孤若不與汝決一死戰,誓不為人!”璋怒,引兵殺來,與西川兵溺戰。知祥命紅耀出馬迎戰。兩軍對圓,不一合,璋即大敗而走。知祥自率兵馬追擊,至清哲寨,追住董璋,並生擒之,押迴西川大營腰斬。璋死,年四十六歲。
卻說董璋已死,子董孝捋、董敬捋及璋兄董平、弟董悵等皆歸降孟知祥。知祥皆設宴款待之,然各封為郡公或縣公。此時,大事已畢,知祥正欲班師迴成都,忽一使報道:“大王,董璋舊將馬昊已乘虛占了成都,成都大小官僚皆聞風而降。”知祥大怒曰:“馬賊竟效仿梁董氏故事,使孤無定所,真是無法無天!孤不是李克用,汝主公已被孤腰斬矣!”維國公孟昶,知祥子曰:“父王息怒。兒願率一隊精兵,收複成都,將馬昊首級獻與父王,可否?”知祥遂命孟昶去了。
原來,馬昊乃毋昭洵之堂姐夫,昊欲即刻破城,即納部將之言,遣使與毋昭洵修書一封,揚言東川發五十萬兵攻成都,若不獻城,即不可苟全性命。昭洵大驚失色,即問部將:“其言真否?”參將劉釋曰:“其言雖不可信,但東川兵定會多我軍十倍,若堅守孤城,恐不能退敵也。請將軍暫投馬昊,待其班師後,再擇時反攻,收複成都。”昭洵從之,即自赴東川大營“投降”。
馬昊聞訊大喜,即親自迎其入營,並設宴款待之。毋昭洵即以收拾殘部為由,單騎迴營。途中,遇一隊西川兵緩緩而至。隻見為首有一小將,頭戴金盔,手執長矛,身著黃龍服,騎天馬,年約十餘歲。昭洵大驚曰:“汝是誰?生於何年?蜀王為何命汝出兵?”此小將答道:“吾乃維國公孟昶,蜀王之子,生於天佑十六年,今年十五歲。今蜀王聞成都陷落,特命吾收複成都。”昭洵大驚,匍匐跪於地曰:“小人乃毋昭洵,成都陷落,實乃小人之過也。請公子治小人之罪。”昶曰:“為何乃汝過耶?吾不懂。”“今小人奉命留守成都,本可據城數月,不料小人一時信讒言,中賊奸計,擅自獻城降賊,使成都不戰即失矣。懇請公子治小人之罪。”言畢,痛哭流涕。昶曰:“請毋將軍隨吾迴營,吾欲於營中與汝閑談。”昭洵即隨孟昶迴營,然又匍匐跪於地。昶請起,然問部將:“請問有何策可破賊,並收複成都?”參將範衝曰:“某願守營,請公子自率大軍夜襲馬昊。昊念公子年少,不以為意,定會親自出戰。公子一刀斬昊於馬下,餘部即降矣。此為上策。”昶從之,即率軍去了。此時已四月初三日夜。
且說當夜,孟昶引兵至營外,將巡邏兵皆殺。並換了布防,然親率十餘人衝入營。此時,馬昊正熟睡。士兵將其喚醒,報道:“將軍,孟知祥使其子孟昶夜襲我大營,欲收複成都。現營外巡邏兵皆已被其所殺!”昊曰:“孟昶小子,今年方十五歲,其來豈不送死乎?老夫馬昊,今年已五十一歲矣,英勇善戰,安能敵不過一小將乎?”遂繼續就寢。不久,營外已戰鼓累累,孟昶亦衝至馬昊寢所。昶喝道:“老賊欲死乎?速起來受降!”昊大驚失色,匍匐跪於地曰:“公子聖明,某日後定會永忠於公子,決不反叛!”昶即押其迴營,聽候處置。於是孟昶收複成都。
孟昶入營後,問毋昭洵:“馬賊已被吾生擒,請問如何處置?”昭洵曰:“馬賊雖是某堂姐夫,但某應不避宗親,將其處斬。今念其主動歸降,特赦之,授其為靖國大將軍,封綿竹縣公。”昶從之,即授馬昊為靖國大將軍,封綿竹縣公,賜地十頃,私邸一套,奴婢三百名。昊謝恩而去。
孟知祥聞此訊,大喜,即冊孟昶為王太子,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大軍班師迴成都。知祥兼領東、西二川節度使。
卻說唐明宗晚期,喜怒無常,常冤殺朝臣,令人皆懼。其於長興三年正月,殺太尉兼代丞相王如慍;五月,召石敬塘入京代太尉,同月以安重誨代丞相。次年三月,又殺安重誨,貶石敬塘,以秦王李從榮代丞相,以內樞密使馬鐵中代太尉。四月,又改蔡王李從厚代丞相。七月,明宗幸成周園,至園內起病,胸疼不止,又咯血,不能視朝。太醫遂救之。未知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數日後,使者歸,報道:“司空禮近日閉門不出,任何人皆不可見之也。”知誥大怒曰:“此人竟敢怠慢孤耶!竟不知孤乃吳天子重臣,受封齊王,官居極品,劍履上殿!”使者問道:“可再去否?”知誥曰:“你再至菥山,言你乃齊王之使,齊王有令,若不出即斬!如此,此人定不敢不出矣。”使者領命而行。
使者又至菥山,見一古稀之人於樹陰處納涼,即問此人道:“貴老乃司空禮否?小人乃齊王之使,齊王知禮之才德,欲召為佐官,佐其成大業,特命小人見此人。”此人答曰:“汝言‘此人’即是老夫之婿,司空敬英也。”該使大喜曰:“吾能迴見王上了!請貴老速將己婿請來。”司空禮之嶽父曰:“敬英正於山下對奕矣。”
其嶽父剛言罷,司空敬英即至。其嶽父與敬英曰:“此乃齊王之使也。齊王求賢若渴,欲召汝為佐官,佐其成大業。汝應為其效汗馬之功,盡忠報國,吾死方無憾耳!”敬英答道:“小婿遵命。”然轉與使者道:“那古稀之人乃禮嶽父,姓周名大聘,字八成,今年已七十有一矣;禮字敬英,今年四十五歲矣。家有二男一女:二男皆已成家,將要傳代;女年紀幼小,但頗聰明。禮數日前因有小疾,未肯出門,承蒙王上諒解。禮日後定會盡忠報國,為王上效力,除死方止。”周大聘曰:“請使者將老夫家產皆裝入車輦內,與老夫小婿先行;老夫自攜家小,隨後而行,至京後老夫之家小及老夫將與小婿同住也。”使者即依其言,將其家產皆裝入車輦內,與敬英同行。大聘率其老小共二十三人,隨後而行。
徐知誥聞此訊,大喜,遂親率文武,出城五十裏而迎,並設宴款待之。知誥曰:“知誥一時魯莽,欲斬先生,請先生諒解。”敬英曰:“承蒙大王聖明,禮因犯有小疾,妄自閉門不出,拒大王之使之見,懇請大王諒解。”知誥撫掌大笑,敬英亦笑耳。
卻說飲宴畢,徐知誥下詔,授司空敬英中書平章銜,兼齊參知政事,封基城郡公。敬英謝恩而去。時大和元年六月下旬也。
卻說孟知祥、董璋自上迴所敘擊潰唐軍後,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之國,並常年遣使往來。長興二年七月,孟知祥將女嫁與董璋,璋亦命兄子董修捋娶紅耀之女。
長興四年正月,因董修捋不哀紅氏,欲與其離異。紅氏痛哭流涕,懇請修捋善之,修捋怒曰:“吾乃一虎之兄子,安肯善汝一醜女耶!汝若再求吾,吾即不給汝顏麵了!”然拔出佩劍,欲斬紅氏。紅氏抱頭鼠竄而去,然逃至紅耀營內,匍匐跪於地。耀曰:“請起,請起!汝未有錯,為何跪於汝父前耶?”紅氏泣曰:“請父親將小女改嫁!小女實不能受董東川犬侄之淩辱也!若父親不從小女之言,小女至死不起!”紅耀即刻與紅氏奔至蜀王府內,與孟知祥道:“大王,吾小女受董東川兄子之淩辱,悲痛欲絕,請大王速殺之!”知祥大怒,即遣使至東川,質問董璋。
使者至董璋私邸,與璋曰:“汝犬侄淩辱我王之將女,我王聞訊,一怒之下,即命吾質問汝。今吾請汝即刻言此事,或遣使向我王致歉,或殺汝犬侄皆可,隻看汝意如何!若不能處,吾此劍伺候!”言畢,即拔劍砍斷席角。璋大驚失色,不能言。使者佯怒曰:“汝為何仍不決斷?”然正色道:“汝不決斷,吾本應拔劍殺汝,但念汝乃我王親家,特從輕行事。 吾迴去後,我王百萬天兵定會開來,請汝備好糧草,以待決戰。”璋曰:“若決戰,吾強汝王十倍,便是汝王發千萬大兵來攻我,定會為吾生擒耳。”又道:“吾近日腹部不適,若不休息即疼痛不止,請使君速迴,改日再議,可否?”該使即迴見孟知祥,言如此如此。知祥大怒曰:“汝竟不認孤為嶽父也,真是無法無天!孤與汝聯盟,念汝能文能武,乃孤一屏障;不料汝竟欲與孤為敵焉!”即下詔親征,留毋昭洵守成都,以紅耀為先鋒,李惲廣為監軍,自率步兵五萬人,騎兵七萬人,浩浩蕩蕩,大舉征伐董璋。
此時,董璋已聞此訊,即命馬昊抄後路至西川,突襲成都;留副將李子鈞守東川治所巴州,自率大軍與西川兵主力決戰;又遣使殺董修捋。數日後,一使報道:“主公,董修捋聞西川出兵,已畏罪自縊。”璋命葬於巴州。
以長興四年三月初五日晨,西、東川兩軍戰於巴州城外三十裏處。董璋親自出馬,喝道:“孟節度乃吾嶽父,吾樣樣皆從之,不料其為何發兵來攻我?”孟知祥大怒曰:“董璋小子,汝使汝侄淩辱孤將女,孤固來攻汝!”璋又道:“嶽父聖明,小婿已將賊侄腰斬,請嶽父退兵。”知祥大罵道:“豎子!混帳!現向孤道歉已晚矣!孤今決不退兵!孤若不與汝決一死戰,誓不為人!”璋怒,引兵殺來,與西川兵溺戰。知祥命紅耀出馬迎戰。兩軍對圓,不一合,璋即大敗而走。知祥自率兵馬追擊,至清哲寨,追住董璋,並生擒之,押迴西川大營腰斬。璋死,年四十六歲。
卻說董璋已死,子董孝捋、董敬捋及璋兄董平、弟董悵等皆歸降孟知祥。知祥皆設宴款待之,然各封為郡公或縣公。此時,大事已畢,知祥正欲班師迴成都,忽一使報道:“大王,董璋舊將馬昊已乘虛占了成都,成都大小官僚皆聞風而降。”知祥大怒曰:“馬賊竟效仿梁董氏故事,使孤無定所,真是無法無天!孤不是李克用,汝主公已被孤腰斬矣!”維國公孟昶,知祥子曰:“父王息怒。兒願率一隊精兵,收複成都,將馬昊首級獻與父王,可否?”知祥遂命孟昶去了。
原來,馬昊乃毋昭洵之堂姐夫,昊欲即刻破城,即納部將之言,遣使與毋昭洵修書一封,揚言東川發五十萬兵攻成都,若不獻城,即不可苟全性命。昭洵大驚失色,即問部將:“其言真否?”參將劉釋曰:“其言雖不可信,但東川兵定會多我軍十倍,若堅守孤城,恐不能退敵也。請將軍暫投馬昊,待其班師後,再擇時反攻,收複成都。”昭洵從之,即自赴東川大營“投降”。
馬昊聞訊大喜,即親自迎其入營,並設宴款待之。毋昭洵即以收拾殘部為由,單騎迴營。途中,遇一隊西川兵緩緩而至。隻見為首有一小將,頭戴金盔,手執長矛,身著黃龍服,騎天馬,年約十餘歲。昭洵大驚曰:“汝是誰?生於何年?蜀王為何命汝出兵?”此小將答道:“吾乃維國公孟昶,蜀王之子,生於天佑十六年,今年十五歲。今蜀王聞成都陷落,特命吾收複成都。”昭洵大驚,匍匐跪於地曰:“小人乃毋昭洵,成都陷落,實乃小人之過也。請公子治小人之罪。”昶曰:“為何乃汝過耶?吾不懂。”“今小人奉命留守成都,本可據城數月,不料小人一時信讒言,中賊奸計,擅自獻城降賊,使成都不戰即失矣。懇請公子治小人之罪。”言畢,痛哭流涕。昶曰:“請毋將軍隨吾迴營,吾欲於營中與汝閑談。”昭洵即隨孟昶迴營,然又匍匐跪於地。昶請起,然問部將:“請問有何策可破賊,並收複成都?”參將範衝曰:“某願守營,請公子自率大軍夜襲馬昊。昊念公子年少,不以為意,定會親自出戰。公子一刀斬昊於馬下,餘部即降矣。此為上策。”昶從之,即率軍去了。此時已四月初三日夜。
且說當夜,孟昶引兵至營外,將巡邏兵皆殺。並換了布防,然親率十餘人衝入營。此時,馬昊正熟睡。士兵將其喚醒,報道:“將軍,孟知祥使其子孟昶夜襲我大營,欲收複成都。現營外巡邏兵皆已被其所殺!”昊曰:“孟昶小子,今年方十五歲,其來豈不送死乎?老夫馬昊,今年已五十一歲矣,英勇善戰,安能敵不過一小將乎?”遂繼續就寢。不久,營外已戰鼓累累,孟昶亦衝至馬昊寢所。昶喝道:“老賊欲死乎?速起來受降!”昊大驚失色,匍匐跪於地曰:“公子聖明,某日後定會永忠於公子,決不反叛!”昶即押其迴營,聽候處置。於是孟昶收複成都。
孟昶入營後,問毋昭洵:“馬賊已被吾生擒,請問如何處置?”昭洵曰:“馬賊雖是某堂姐夫,但某應不避宗親,將其處斬。今念其主動歸降,特赦之,授其為靖國大將軍,封綿竹縣公。”昶從之,即授馬昊為靖國大將軍,封綿竹縣公,賜地十頃,私邸一套,奴婢三百名。昊謝恩而去。
孟知祥聞此訊,大喜,即冊孟昶為王太子,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大軍班師迴成都。知祥兼領東、西二川節度使。
卻說唐明宗晚期,喜怒無常,常冤殺朝臣,令人皆懼。其於長興三年正月,殺太尉兼代丞相王如慍;五月,召石敬塘入京代太尉,同月以安重誨代丞相。次年三月,又殺安重誨,貶石敬塘,以秦王李從榮代丞相,以內樞密使馬鐵中代太尉。四月,又改蔡王李從厚代丞相。七月,明宗幸成周園,至園內起病,胸疼不止,又咯血,不能視朝。太醫遂救之。未知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