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對秦國不僅僅在軍事上實行打擊,同時也在精神和文化上實行滲透,著名的西河學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秦人本是戎狄之後,由於受到華夏先進文化的影響而放棄了西向戎狄發展的打算,改向東方發展,學習中原。魏文侯知道秦人不易武力屈服,但卻對中原文化很向往。於是魏文侯重用當時著名的大儒子夏,拜子夏為老師,在西河講學。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名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魏文侯在延請子夏來西河的時候,子夏已是百歲老人,很少親自教授了。而且子夏由於老年喪子之痛,哭瞎了眼睛。在西河真正教授的是子夏的弟子齊人公羊高、魯人穀梁赤、魏人段幹木和子貢的弟子田子方。 盡管子夏非常注意養生,身體一直很健康,但畢竟年事已高,而且雙目失明,最初對魏文侯的邀請是很猶豫的。魏文侯知道子夏是各國士人的靈魂宗師,決心一定要請子夏到西河坐鎮。於是,魏文侯親自拜子夏為師,對子夏異常尊重。給國君坐老師是儒的最高榮譽,即所謂的帝王師。子夏是第一個享有這個榮譽的大儒,甚至孔子在生前也沒有享受過如此尊高的榮譽。子夏被魏文侯的誠意感動了,決定親自到西河坐鎮。

    由於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師,而且親自坐鎮西河,華夏文化的重點就轉到了魏國,轉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 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義極其重大,不僅對秦國、楚國、趙國這些外族文化占上風的國家的懷化作用十分顯著,而且使魏國儼然成為中原各國中的文化宗主國。子夏在西河沒有幾年就去世了,但其在西河的象征意義卻長期存在,魏國取代魯國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魏文侯尊子夏為師的政治效果十分顯著。 魏國之所以能夠稱霸百年,一方麵是由於強大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麵就是因為魏文侯把魏國變成了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隨著魏國的不斷強大,趙國的地位逐漸下滑,趙、魏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魏國的實力超過了趙國,也超過了韓國。趙國在趙獻侯後期,國力開始衰敗,中山對趙國的威脅越來越大。趙獻侯死後,趙烈侯即位,中山對趙國的攻勢更猛了。趙國向魏國求救,魏文侯同意幫助趙國消滅中山,但是要趙國以智地作為魏國攻打中山的迴報,趙烈侯同意了。智地位於魏國本土的北部,是趙襄子當年壓在魏國頭頂上的一塊大石頭。魏文侯終於解決了這塊多年的心病。

    韓國在向南發展攻擊鄭國的進程並不順利,鄭國在楚國和宋國的幫助下,屢次擊敗韓國。韓景侯也開始尋求魏國的幫助。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國在解決西河戰事後,便開始進攻中山。應韓景侯的請求,魏國幫助韓國打擊宋國,以便於韓國向鄭國發展。魏國的勢力延伸到了黃河以南。

    中山與魏國並不搭界,中間隔著趙國。在名將樂羊的率領下,魏軍越過趙國攻擊中山。在樂羊的出色指揮下,訓練有素的魏軍苦戰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終於攻破了中山國,解除了中山對趙國的威脅。中山是一個古老的國家,魏軍雖然占領了中山,但中山人不服,叛亂時有發生,中山的局勢仍然很動蕩。魏文侯讓能力超群的太子擊來治理中山。魏文侯把中山國的靈壽(今河北平山)封給了攻破中山的功臣樂羊,派樂羊率部駐守中山。魏文侯任命李悝為中山相,輔佐太子擊治理中山。在太子擊、李悝、樂羊的努力下,中山的局勢逐漸穩定了。

    魏國在占領中山後,比中山對趙國的威脅還要大。在出兵幫助趙國攻擊中山的時候,魏軍沿途占領了不少屬於趙國的地方。而在幫助韓國攻擊宋國的時候,魏軍又占領了進軍路過的河內地。

    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齊相田悼子去世,執掌齊國政權的田氏家族發生內亂。田會占據廩丘(今山東鄄城東北),請求趙國收留,趙烈侯同意了。廩丘與趙國並不相連,中間隔著衛國。在田會投趙前,齊國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衛國,以廩丘為據點,已經控製了衛國在趙國與齊國廩丘間的這一大片土地。田會投趙,並不是以廩丘這一個城池,還包括廩丘附近為齊國控製的這一大片衛國的土地。這一片土地與濮陽和陶都很靠近,商業價值極大。結果,趙國收留田會、占據廩丘的行為引起了田悼子的接班人田和的強烈不滿,田和命田布率軍進攻趙國,趙軍不利。趙烈侯請魏文侯和韓景侯出兵相助。趙、魏、韓聯軍與齊軍大戰一場,殺死齊軍三萬人,獲取了大量的戰略物資。魏文侯四十二年,趙、魏、韓聯軍大舉進攻齊國,一直攻到了齊國的長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趙、魏、韓在與齊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大片的土地。魏文侯為了使新得到的齊國土地與此前占領的河內地區相連,攻占了衛國朝歌附近的幾座城市。

    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魏、韓三國為諸侯,補辦了三晉立國的法律程序。直到此刻三家分晉正式完成。周威烈王承認三國為諸侯,無異於是對趙、魏、韓三家分晉這一嚴重叛亂的支持,嚴重地損害了周王室的聲威,周王室的支持者更少了,號召力也因此而大減。

    由於趙、魏、韓向黃河南岸發展,進攻鄭國和宋國,與楚國的利益發生了衝突,三晉與楚國發生多次激戰,楚國被三晉連續擊敗。

    魏國占領的齊地與朝歌地區相連後,魏國在漳水與黃河之間就有了一大片土地,對突入衛地的趙國都城中牟威脅極大。趙烈侯對魏文侯對趙國的壓迫很不滿。但由於此時魏國十分強大,魏文侯又巧言令色,打著三晉聯合發展的旗號,趙烈侯還沒有與魏國決裂的勇氣。魏文侯的三晉聯合實際上是以魏國為中心,拉攏韓國,借著聯合發展削弱趙國。趙國雖然也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付出的代價很大。魏文侯的巧取豪奪與當年趙襄子的手法一般無二。 魏文侯打著驅逐齊國在衛勢力的名義,將齊、趙一直爭奪的漳水南岸地劃入魏國的勢力範圍,趙國在漳南經營多年的辛苦白費了。

    魏文侯頂在漳水向南最突出的部位設立了鄴縣。鄴是抑製趙國南進中原與魏國爭利的戰略據點,必須要任用一位能獨當一麵的大臣,才能擔當這個重任。魏文侯選擇了名聲赫赫的西門豹。

    西門豹為了解決漳水泛濫和鄴地鹽堿化嚴重的問題,在漳水南岸開鑿了十二條水渠。這十二條水渠很好地完成了泄洪任務,消除了漳水泛濫對鄴地的危害。西門豹從這十二條水渠引漳水灌溉鄴地,反複衝刷,改善了鄴地的耕地質量。西門豹的治漳成功,使從前以多水患、田地貧聞名的鄴地變成了著名的良田。鄴地的經濟開始複蘇,原來逃走的百姓又迴來了。鄴地處於趙、魏之間,離衛、齊很近,西門豹利用鄴地的這個地理優勢,鼓勵百姓從事商業,獲利頗豐。 鄴地在西門豹的治理下,成為魏國鞏固的製趙戰略基地。趙國對鄴曾經采取過多次的進攻,但是卻無法鞏固地占領,魏軍在鄴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趕走趙軍,奪迴鄴地。趙國由於無法突破鄴地對邯鄲的封鎖,一直無法南進中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春秋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江並收藏華夏春秋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