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5日,我約伴來到了鳳凰的棲息地——秭歸新縣城。
漫步寬廣的街市,滿眼一片新奇:大都市意味十足的大廈高樓鱗次櫛比,且風格迥異,以黨政、商貿、文教衛分片規劃的各類小區,讓人覺得新城的布局頗具匠心。
這座新城建在鳳凰山上,便有了一個更為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縱橫左右,處處皆呈現出比降高度,置身其間,宛若人在重慶。
華燈初上,整個縣城的輪廓凹進山巒,竟凸現出一隻金璧輝煌的鳳凰形象,真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明日截流。
這條1997年開鑿的施工導流通道的封堵,即意味著三峽工程正式轉入第三階段施工。它從三峽交響史詩舞台退出時,黃金水道上行駛的各類船舶暫時無法過壩,而鳳凰山下的碼頭——茅坪港,便要承擔晝夜翻壩轉運的艱巨任務了。
驅車沿進港公路蜿蜒前行,未到碼頭,早望見數十艘豪華遊輪的美麗倩影了。車抵轉運站台,隻見數十輛嶄新的大客車整齊列隊,上下船的旅客正井然有序地登車或下車進港,說話間,便有五輛客車啟動著遠去。
執勤的警衛告訴我:從現在起至明年6月30日,茅坪港每天都將有萬名旅客出入,港口上遊水域,船舶停泊距離已延綿十餘公裏,儼然一個客運大哥大了。
放眼四周,荒丘或坡地上亦燈火一片,走近方知是精明的秭歸人正在充分利用翻壩轉運的商機,競賽似地突擊搭建臨時商鋪、餐飲點或其它服務性場所。友人戲稱:月頭始轉運,一夜之間,站台周邊便聳起了72個“河棚子”,甚是了得!他還透露:重慶輪船公司已在秭歸新城增設辦事處,爾後的上遊輪船調度業務將在這裏辦公哩。
轉道茅坪港下遊側的文物古跡複建區,登上已完建的江瀆廟,建設中的三峽大壩及導流明渠截流現場盡收眼底。我們來時,廟前簡易公路房早已站滿了熱心的縣城居民。他們都曉得明日截流的信息,乘著月色,乘著空閑,或老倆口相互攙扶,或小倆口帶孩子上路,專門來此欣賞工地美麗的夜景,感受激戰前夕的氣氛。
作為一名三峽建設者和專職新聞工作者,我佇立鳳凰山江瀆廟前,凝眸熟識的壩影、縱向圍堰和寧靜的導流明渠截流進占戧堤,自有一番特別的感受。
位於大壩右側與右岸進占戧堤相對的縱向圍堰,是三峽工程二、三階段施工相互銜接的“橋頭堡”。第一階段施工時,位於中堡島原址位置,率先建築的便是這座承擔脊梁任務的舟型混凝土縱向圍堰,然後以此為依托,在其右側構築土石圍堰,在堰內建造“人工長江”——導流明渠。
導流明渠,是為實現1997年大江截流目標服務的過渡性工程,它的完建,即標誌著大江截流的主要準備工作就緒。1997年11月8日清晨,我約伴從縱向圍堰尾部攀爬至185米高程的堰頂,十分榮幸地目擊了雄奇壯觀的截流全過程!
當年我左顧右盼,眼簾的景象深深地印入腦海,竟如電影膠片疊入今夜的同一位置,讓我好一陣激動!
1997年11月8日,縱向圍堰上下遊與左岸上下遊預進占形成的雙向戧堤遙相唿應,數百台巨型機械組成的裝卸集團軍,以矩陣排列方式,緊鑼密鼓從兩地向龍口演繹大江馴龍的交響樂章。而縱向圍堰之右側的明渠,則正以其寬潤的胸懷欣然引領著絕大部分滾滾江濤從體內穿過,為龍口順利合龍立下了汗馬功勞。
明天呢?
堅固的縱向圍堰依舊巍然屹立,左側的大壩溢流段和機組廠房壩段已全體澆築到185米高程,與左岸渾然一體了。1997年截流導流的主要通道是明渠,明天的截流其導流主通道,便要憑借位於溢流壩段下端均勻分布的22個導流底孔了。
哦,截流。三峽明天再截流!
尚未堵住的僅剩18米寬的“龍口”,如何描述呢?客觀地講,導流明渠的綜合截流施工難度,乃世界之最。
截流水深:60多米;壩址流量:8600立方米/秒;龍口流量120立方米/秒;龍口流速:3.1米/秒;戧堤進占及截流總方量326萬立方米;截流施工工期30天。
猛想起這一串數字,雖不擔憂卻也心頭一震。
1981年元月初,萬裏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實施大江截流。葛洲壩工程局動用千餘台大型機械鏖戰長江,嚐試中國人民改地換天的英勇行為,為慎重起見,預計截流合龍工期為12天。當年截流恰逢長江枯水期,流量不到5000立方米/秒,且有二江導流,小城宜昌十萬人空巷,蜂擁著清早趕至壩區,占據有利位置觀看“腰斬長江,為民造福”的壯舉。雖然那一次截流最終取得了成功,合龍時間比預計的時間提早了八分之七,但36小時23分的曆史記錄裏,並不都寫著榮耀。
作為目擊者,將身心置於現場,親自感受著祈盼、焦慮、揪心、彷徨乃至振臂狂歡的滋味,是頗有迴味價值的人生體驗。1981年的葛洲壩截流,中央政府誰來視察並到現場“監戰”老百姓都記得,但未必知道誰是截流總指揮。而我,卻永遠記住了一個在截流處於停滯狀態、關鍵時刻獻計獻策並親自攀向龍口作“葡萄串”實戰預演的普通工程師——錢金奎!那一年初冬的龍口,所有圍觀者和參戰者的目光都曾瞪得溜圓,重達25噸的特製混凝土“四麵體”投入龍口,竟然無法在激流裏紮根!當時,施工指揮者和截流方案設計者的尷尬和錢金奎的舉止,疊成水利史上的另一奇觀。
好在葛洲壩乃三峽工程之“實戰演習”,無論是業主、設計者或施工者,均記取了當年教訓。三峽工程1997年大江截流,設計方案裏重要一環是“預平拋墊底”,將截流水深的難題化解了。明天的導流明渠截流,其施工方案裏,亦有“預平拋墊底”,雖然在施工方式上因縱向圍堰右端條件限製而無法采用雙戧堤雙向進占,但由於新采用類似於“葡萄串”的骨料——“網狀石籠”在明渠底部起加糙增阻作用,想必明日的截流定會是無驚無險景象!
夜深了,月色消褪著,大壩的輪廓竟清晰起來。燈火明亮的截流現場,一片空曠,白日裏奔跑著的數百台巨型機械仿佛累了、困了,或許它知曉明天的激戰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正在主人的精心嗬護下甜甜入睡。觀禮台和主會場的彩燈不肯睡去,它們驚奇地瞪著大眼睛凝視著奔流不息的江濤,為什麽竟像孩子擋不住誘惑般溫順乖巧地朝大壩導流底孔湧去……
迴眸鳳凰山四周,觀景的秭歸居民三五成群地散了。
夜風吹拂著山頂江瀆廟,頗有些涼意了,我和同伴也打算離去。側身遠眺茅坪港碼頭,依舊張燈結彩,數不清的客輪拋錨其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蜿蜒的盤山公路上,翻壩轉運的車隊仍在急切地奔馳著,往來穿梭……
返迴夔龍山莊,在床上輾轉反側,便傻想傻笑,想把這夜間的感想付渚尾端,請讀者與我夢裏一遊。
今夜,我是睡不著了。
那麽,聳立著的大壩和截流戧堤睡了沒有呢?推窗眺望,鳳凰雖然寧靜棲息著但卻未必真肯入睡。因為新城裏所有的窗子都嘰嘰喳喳,她也曉得明晨三峽導流明渠要實施截流哩。
我猜:有不夜的茅坪港作伴,有我作伴,美麗的鳳凰今夜無眠!
漫步寬廣的街市,滿眼一片新奇:大都市意味十足的大廈高樓鱗次櫛比,且風格迥異,以黨政、商貿、文教衛分片規劃的各類小區,讓人覺得新城的布局頗具匠心。
這座新城建在鳳凰山上,便有了一個更為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縱橫左右,處處皆呈現出比降高度,置身其間,宛若人在重慶。
華燈初上,整個縣城的輪廓凹進山巒,竟凸現出一隻金璧輝煌的鳳凰形象,真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明日截流。
這條1997年開鑿的施工導流通道的封堵,即意味著三峽工程正式轉入第三階段施工。它從三峽交響史詩舞台退出時,黃金水道上行駛的各類船舶暫時無法過壩,而鳳凰山下的碼頭——茅坪港,便要承擔晝夜翻壩轉運的艱巨任務了。
驅車沿進港公路蜿蜒前行,未到碼頭,早望見數十艘豪華遊輪的美麗倩影了。車抵轉運站台,隻見數十輛嶄新的大客車整齊列隊,上下船的旅客正井然有序地登車或下車進港,說話間,便有五輛客車啟動著遠去。
執勤的警衛告訴我:從現在起至明年6月30日,茅坪港每天都將有萬名旅客出入,港口上遊水域,船舶停泊距離已延綿十餘公裏,儼然一個客運大哥大了。
放眼四周,荒丘或坡地上亦燈火一片,走近方知是精明的秭歸人正在充分利用翻壩轉運的商機,競賽似地突擊搭建臨時商鋪、餐飲點或其它服務性場所。友人戲稱:月頭始轉運,一夜之間,站台周邊便聳起了72個“河棚子”,甚是了得!他還透露:重慶輪船公司已在秭歸新城增設辦事處,爾後的上遊輪船調度業務將在這裏辦公哩。
轉道茅坪港下遊側的文物古跡複建區,登上已完建的江瀆廟,建設中的三峽大壩及導流明渠截流現場盡收眼底。我們來時,廟前簡易公路房早已站滿了熱心的縣城居民。他們都曉得明日截流的信息,乘著月色,乘著空閑,或老倆口相互攙扶,或小倆口帶孩子上路,專門來此欣賞工地美麗的夜景,感受激戰前夕的氣氛。
作為一名三峽建設者和專職新聞工作者,我佇立鳳凰山江瀆廟前,凝眸熟識的壩影、縱向圍堰和寧靜的導流明渠截流進占戧堤,自有一番特別的感受。
位於大壩右側與右岸進占戧堤相對的縱向圍堰,是三峽工程二、三階段施工相互銜接的“橋頭堡”。第一階段施工時,位於中堡島原址位置,率先建築的便是這座承擔脊梁任務的舟型混凝土縱向圍堰,然後以此為依托,在其右側構築土石圍堰,在堰內建造“人工長江”——導流明渠。
導流明渠,是為實現1997年大江截流目標服務的過渡性工程,它的完建,即標誌著大江截流的主要準備工作就緒。1997年11月8日清晨,我約伴從縱向圍堰尾部攀爬至185米高程的堰頂,十分榮幸地目擊了雄奇壯觀的截流全過程!
當年我左顧右盼,眼簾的景象深深地印入腦海,竟如電影膠片疊入今夜的同一位置,讓我好一陣激動!
1997年11月8日,縱向圍堰上下遊與左岸上下遊預進占形成的雙向戧堤遙相唿應,數百台巨型機械組成的裝卸集團軍,以矩陣排列方式,緊鑼密鼓從兩地向龍口演繹大江馴龍的交響樂章。而縱向圍堰之右側的明渠,則正以其寬潤的胸懷欣然引領著絕大部分滾滾江濤從體內穿過,為龍口順利合龍立下了汗馬功勞。
明天呢?
堅固的縱向圍堰依舊巍然屹立,左側的大壩溢流段和機組廠房壩段已全體澆築到185米高程,與左岸渾然一體了。1997年截流導流的主要通道是明渠,明天的截流其導流主通道,便要憑借位於溢流壩段下端均勻分布的22個導流底孔了。
哦,截流。三峽明天再截流!
尚未堵住的僅剩18米寬的“龍口”,如何描述呢?客觀地講,導流明渠的綜合截流施工難度,乃世界之最。
截流水深:60多米;壩址流量:8600立方米/秒;龍口流量120立方米/秒;龍口流速:3.1米/秒;戧堤進占及截流總方量326萬立方米;截流施工工期30天。
猛想起這一串數字,雖不擔憂卻也心頭一震。
1981年元月初,萬裏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實施大江截流。葛洲壩工程局動用千餘台大型機械鏖戰長江,嚐試中國人民改地換天的英勇行為,為慎重起見,預計截流合龍工期為12天。當年截流恰逢長江枯水期,流量不到5000立方米/秒,且有二江導流,小城宜昌十萬人空巷,蜂擁著清早趕至壩區,占據有利位置觀看“腰斬長江,為民造福”的壯舉。雖然那一次截流最終取得了成功,合龍時間比預計的時間提早了八分之七,但36小時23分的曆史記錄裏,並不都寫著榮耀。
作為目擊者,將身心置於現場,親自感受著祈盼、焦慮、揪心、彷徨乃至振臂狂歡的滋味,是頗有迴味價值的人生體驗。1981年的葛洲壩截流,中央政府誰來視察並到現場“監戰”老百姓都記得,但未必知道誰是截流總指揮。而我,卻永遠記住了一個在截流處於停滯狀態、關鍵時刻獻計獻策並親自攀向龍口作“葡萄串”實戰預演的普通工程師——錢金奎!那一年初冬的龍口,所有圍觀者和參戰者的目光都曾瞪得溜圓,重達25噸的特製混凝土“四麵體”投入龍口,竟然無法在激流裏紮根!當時,施工指揮者和截流方案設計者的尷尬和錢金奎的舉止,疊成水利史上的另一奇觀。
好在葛洲壩乃三峽工程之“實戰演習”,無論是業主、設計者或施工者,均記取了當年教訓。三峽工程1997年大江截流,設計方案裏重要一環是“預平拋墊底”,將截流水深的難題化解了。明天的導流明渠截流,其施工方案裏,亦有“預平拋墊底”,雖然在施工方式上因縱向圍堰右端條件限製而無法采用雙戧堤雙向進占,但由於新采用類似於“葡萄串”的骨料——“網狀石籠”在明渠底部起加糙增阻作用,想必明日的截流定會是無驚無險景象!
夜深了,月色消褪著,大壩的輪廓竟清晰起來。燈火明亮的截流現場,一片空曠,白日裏奔跑著的數百台巨型機械仿佛累了、困了,或許它知曉明天的激戰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正在主人的精心嗬護下甜甜入睡。觀禮台和主會場的彩燈不肯睡去,它們驚奇地瞪著大眼睛凝視著奔流不息的江濤,為什麽竟像孩子擋不住誘惑般溫順乖巧地朝大壩導流底孔湧去……
迴眸鳳凰山四周,觀景的秭歸居民三五成群地散了。
夜風吹拂著山頂江瀆廟,頗有些涼意了,我和同伴也打算離去。側身遠眺茅坪港碼頭,依舊張燈結彩,數不清的客輪拋錨其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蜿蜒的盤山公路上,翻壩轉運的車隊仍在急切地奔馳著,往來穿梭……
返迴夔龍山莊,在床上輾轉反側,便傻想傻笑,想把這夜間的感想付渚尾端,請讀者與我夢裏一遊。
今夜,我是睡不著了。
那麽,聳立著的大壩和截流戧堤睡了沒有呢?推窗眺望,鳳凰雖然寧靜棲息著但卻未必真肯入睡。因為新城裏所有的窗子都嘰嘰喳喳,她也曉得明晨三峽導流明渠要實施截流哩。
我猜:有不夜的茅坪港作伴,有我作伴,美麗的鳳凰今夜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