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淹沒線下濫搭亂建備忘錄
擬定這麽個標題,似有對三峽庫區人民不敬之嫌。不少朋友建議我免寫這一章,說可以“少惹麻煩”。
我則說:假如你們也象我一樣愛到庫區跑,有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的真切印象,為三峽工程,更為三峽庫區的老百姓著想,大概也憋不住要寫哩。
在“禁區”建房,建都建得,為什麽寫不得?
在“禁區”種樹,種樹人是何居心?
在“禁區”架橋修路,所耗費的錢財,難道是滾滾長江漂來的嗎?
在三峽庫區各縣市,在那高懸的“警戒線”下,好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
●都喊沒錢,卻都在淹沒區內投資
最近一些年,三峽庫區各縣市的領導,陸陸續續接待了無數批中央和各級部門組織的三峽考察團,也直接與許許多多的中外記者接觸或接受采訪,他們當中幾乎沒有一位不叫窮的。
窮,而且叫喚,而且是出以公心,怎不令人同情?
既然同情,就該支持;
有了“支持效益”,且“得來全不費功夫”,誰不樂意這麽做?
因此,中國就有人“怕富”:一個工廠盈利多了,會很快被人“抽血”;一個鄉村搞紅火了,會很快“引火燒身”;一個人發了財,會立即被人“暗中調查”……
三峽庫區的“貧困”,固然有三峽工程幾十年“不上不下”所造成的客觀原因,國家及四川、湖北兩省不在此地擺項目,誰能與之柰何?
但,主觀原因和人的因素呢?在毛澤東時代,不是“隻要有了人,什麽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麽?
三峽庫區之所以幾十年沒出現“奇跡”,不大客氣地說與兩省委派到當地“革命”的幹部頗有關聯。幾十年來,被委派到庫區“上任”的“縣太爺”們,沒幾個認為這是一種榮耀——即使是“升格”。多數幹部認為,到庫區去工作是“受苦受難”,是“被排擠”……試想,有這種“逆反”心理,這位或者那位能象“種子”去那裏“在人民心中生根開花”嗎?
走馬燈似地易帥換將,在庫區各縣習以為常。
當然,也不乏貨真價實的能人和實幹家。他們也曾想“既來之則安之”,想帶領群眾認認真真幹一場。可一調查,一召集會議,到屬地的各個角落一看,往往大吃一驚。
他心中的目標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一唿”不能“百應”,一條嚴厲措施的“紅頭文件”,還未到基層就早已“麵目全非”,真正執行的便不是他這個“父母官”的意誌了……
說改革,誰都喊得震天響,可行動呢?
於是,“唱功好做功差”,成了時下許多“父母官”的代名詞。
客觀地講,“哭窮”要救濟,並不是三峽地區幹部的“發明”。
事實上,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有關人士,對三峽庫區警戒水位線以下悄然興起的“建房熱”、“種樹熱”,早有察覺。他們發現這個“窮”地區,原來並不是真窮。
有位熱心人告訴我一個粗略統計的數據:涉及搬遷的川、鄂兩省19個縣市,每年在水位線以下的投資高達6000萬元以上。這股在三峽庫區沿線辦廠建房之風,自1991年8月以來,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都在嘴裏喊窮,卻都拚命在淹沒區內濫建工廠、房舍,他們到底想幹什麽呢?
答案,在各自的心中………
●巫山縣城,幾幢秀樓江邊起
遊覽過神奇“小三峽”的人,前幾年路經巫山碼頭上岸,都會對沿江新建成或在建的幾幢樓房的別致式樣留下印象。且不管這些新建築群的主人是誰,單看那構造和規模,遊人即可下結論:絕非私家之舉。
一路來到別有風味的以十二峰命名的街上,又有新發現:
路上幾乎不能行車,本來不寬的街麵隻有一半供行人通行,另一半則在“舊貌換新顏”——翻修柏油路。
有人問:“縣城要搬遷,還修什麽路?”
有人答:“搬?還早哩。大城市到處都是柏油馬路,幹幹淨淨的,我們就不能修一條過過癮?”
問的笑了,想想也是這麽個理兒:人家有,他們為什麽不能也有?
答的也笑了:“你們呀,飽人不知餓漢饑。你曉得我們這座光輝(灰)的城市裏的居民,長年累月吃了多少灰?”
說著說著來了勁,攪拌機電閘一推,築路工人再不理睬管閑事的遊客了。刹時間,城市一片喧鬧……
我找縣移民局裏的“當差的”,問及新樓和柏油路的事,這位“老師”(四川人見麵都叫老師)一臉苦笑:
“有啥子法呢,人家有權有錢鼓搗要搞,要蓋房子,你攔得住嗎?我反映,反映有個屁用!你不要飯碗了可以,但你不要飯碗吃啥子?喝長江水呀?再則說,人家有理由嘛!”
“是不是”三峽旅遊熱“這條哇?”我問。
“對頭!你沒聽說今年四月以後,巫山縣所有賓館旅社都爆滿的新聞嗎?赫死人了,黑壓壓每天一片一片、一堆一堆的人往巫山擁,平均6000多人一天哪,我的哥哥!”
“真的來這麽多?”
“嗨,假不了。全縣城大大小小的賓館旅社,總共才3000張床位。一下子來啷個多人,隻有睡會議室、飯堂口羅”
為了引證“老師”的這番話,我特意跑到紅旗、巫峽等幾個大賓館和旅社作調查。不曾想,我憑籍手上的記者證當晚也未能找到一個象樣的“窩”。
此情此景,此時此刻,我這個愛管閑事的“二愣子”,感慨良多……
●忠縣,“吊腳樓”赫然聳立
我與同伴拍片到石寶寨,然後乘車到忠縣碼頭趕上水船,又見到數處奇觀:靠水泥鋼筋混凝而成的樓房基座,一排排赫然聳立在江邊的沙灘之上,形成川東從古至今一大奇景——俗稱“吊腳樓”。
從江邊往上看,這組新建築群不可謂低矮平庸,而堪稱“鶴立雞群”。少說已有八、九層,且都尚未完工,樓房外圍被施工設施“保護”起來,令人難見真麵目。
但可以肯定:象這樣的建築標準,其造價絕非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可以“打發”。那麽,建這樣的樓房,又是誰出的主意呢?個體戶?或者某個小集體單位?
早在若幹年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曾多次打招唿甚至下命令:
不準在水庫淹沒線以下私蓋房屋濫建工廠。事實上呢,年年喊不能建不準建,年年新建年年花樣翻新……
明擺著忠縣在江邊蓋樓房是“違章”行為。因為三峽工程一旦開工,忠縣縣城難逃部份受淹的“命運”。這一“部份”,豈會不包括眼下新建的臨江建築群?你“吊腳樓”的腳再“吊”,也不能“吊”到幾十米的高程吧?
建新房,自然有建的充分“理由”。
●奉節縣,爭先恐後“塞空檔”
從巫山索大寧河上巫溪,再從巫溪乘車至奉節,在縣城背後的客運站通往街上的窄道上,我見到了“175米水位”標誌。因車站在縣城的“屁股”這一麵,可以將整個縣城“盡收眼底”。
從這個“窗口”窺探,一個“擠”字足矣。仔細一看,“擠”字裏邊還有一個“塞”字:車站旁邊類似“私房”的“工程”星羅其布,城裏的不少空隙裏,冒出了腳手架……顯然,擁擠的縣城的建築工人們,正忙於“塞空檔”,以便主人在“空中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縣城離著名的“白帝城”還有一段路程。過去到白帝城遊覽的人多半在碼頭乘坐小船往返。如今不同了,改革開放使該縣旅遊業發展迅速,在城東一條溪流阻隔的天塹處,出現了一座靠鋼鐵繩索拉扯而無橋墩的漂亮“軟橋”,從大橋至白帝城婭口,新修了一條用金子鋪起來的路,“中巴”車往返其間,煞是風光。
奉節人修路架橋,是為給遊人節省時間,有什麽不好?
奉節人投入產出會算帳,旅遊發展了來錢就如流水,何樂而不為之?
奉節人說:三峽蓄水還早哩,難道這幾年白白地等著,眼見著能夠到手的錢不撈?
——該如何迴答?
奉節縣城整個搬遷,是三峽工程注定的,改變不了。但在未上馬或即將上馬卻未蓄水之前,幹什麽呢?
幹工業,難;發展農業,也不容易。惟有旅遊來得快,此時不抓住“三峽旅遊熱”大力投入,更待何時?
問題在於:巨大的投入,是否能在蓄水以前收得迴來;
問題還在於:把氣力用在“白扔”的建築上,是否有利於本地爾後的經濟發展。
假若把有限的投資用於水庫淹沒區以上的開發呢?同樣是花錢還得叫車子在山道上轉圈兒,那麽,可不可以從規劃設計之初,就把“鐵索橋”和新公路有意識地“升高”——升到淹沒線以上呢?
也許,錢要花得多些。
但,這樣的“多”,較之將來的“搬”甚至“重新開始”,豈不相對“少”或“省”了嗎?
但願我是多慮和胡扯。
但願那座橋和新公路,確實是建在淹沒線以上的位置!
●建房,沿江刮起攀比風
無論是乘上水船從北岸觀看秭歸、巫山、奉節、忠縣、雲陽、豐都、萬縣市或搭下水船在南岸觀看涪陵、巴東、茅坪……在瀕江的古老建築裏,在紅牌高懸的水位線下,映入你眼簾的新廠新樓蔚為壯觀。
我在上麵把巫山、奉節縣城的“目睹”告訴大家,並不是說巫山、奉節兩地的“建房熱”比別處更甚。恰恰相反,他們那兒的新建築遠沒有涪陵市的新建築氣派,更沒有秭歸縣茅坪鎮的搶地建宅的前仆後繼的“緊迫”和“危機”氛圍。
涪陵市乃地區所在地,有幾幢甚至幾十幢漂亮的樓房本無可厚非。象港務局客運站、銀行、賓館之類,建得氣魄點、別致點,難道不好嗎?如今全國各地都喜歡“過節”嘛,搞“文化搭台、經留唱戲”這樣的活動,房子太陳舊了,如何“引資招商”?
問題是:你建的港務局客運站就在江邊,不久的將來便會被江水吞噬掉的。
湖北秭歸縣境內的茅坪人,則是“集體、個人一起上”,既不想“引資招商”,也不考慮長遠發展。建房搭棚,絕大部分選在淹沒區內,給你造成的印象,象是要與三峽工程爭時間、搶速度!
——你建,我為什麽不建?
——你搶,我憑什麽不搶?
——你建得高,我比你更高!
——你修得大,我比你更大!
一個字:攀。都知道這兒要淹,卻拚命在這兒私搭濫蓋,難道不怕“賒本”麽?
這就很複雜了:建房的人難道個個都是傻子,都情願把錢白白地往水裏扔?
按規定:淹房,淹田淹樹,國家是要賠償損失的。可國家的規定也講得明白:凡1985年以後在淹沒線以下地區建築的新房和新開墾的田地及苗木,一律不計損失。
“不計損失”?好輕巧。
那麽多的城市都在淹沒區內建了新房、蓋了工廠,錢花出去了,就一句“不計損失”,可能嗎?俗語有雲:“法不責眾”。那麽多地方的既得利益因你國家的工程而“受害”,你國家能坐視不管?說得醜點,農民有農民的“自衛”本領:我不搬,國家能柰我何?
地方政府也有絕招:拖延搬遷的時間以影響國家工程之大局,又能奈我者何?
說穿了,新房舊屋隻要一沾淹字,就該索賠;
新房建了,新廠蓋了,新田新地種了柑桔種上樹,總會產生效益:淹沒前,新旅館有收入,新廠有產出,新田新地上總要長出東西,眼前有利可圖;到淹時……到淹時再說唄:人家要賠,我也要賠;人家少要,我也“照葫蘆畫瓢”;人家萬一發揚風格,我不也一樣可以發揚風格嗎?反正錢這玩藝兒姓“共”姓“公”……“公家人”並在乎這些。
農民則會發生騷亂:輕者賴著不走,嚴重了,可能會聚眾鬧事……
寫到這裏,我想真誠地喊一句:“親愛的同胞,同舟共濟克服困難建三峽吧,少盤算些”小九九“好麽?”
因為:“乘人之危”非君子也;
還因為:“借題發揮”和“投機取巧”,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峽工程的設計者們,從50年代便足跡遍踏整個庫區,自願拋灑熱血,歲月將青絲染成白發而苦苦追求,圖的是什麽?
國務院三經辦領導下的各移民機構,踏破鐵鞋而苦口婆心規勸人民不要在淹沒區內折騰建房,又為誰呀?
三峽工程乃利國利民之大業也,那400億元巨額移民投資將遍灑整個庫區的山水之間,宛如甘露,滋潤大地幹涸的心田;加之佐以“開發性移民”新政策,庫區的經濟發展振興在望,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指日可待。我們何不抓住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盡其全力,振奮精神,拚命一搏呢?
把有限的財力用於高起點的開發上,既使未必成功,也無怨無悔;
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長遠規劃上,作為地區領導幹部,人民會感激你的!
——緊急刹車吧,淹沒區不歡迎頭腦發熱者闖入!
——紅牌高懸,當心你的烏紗帽!?
擬定這麽個標題,似有對三峽庫區人民不敬之嫌。不少朋友建議我免寫這一章,說可以“少惹麻煩”。
我則說:假如你們也象我一樣愛到庫區跑,有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的真切印象,為三峽工程,更為三峽庫區的老百姓著想,大概也憋不住要寫哩。
在“禁區”建房,建都建得,為什麽寫不得?
在“禁區”種樹,種樹人是何居心?
在“禁區”架橋修路,所耗費的錢財,難道是滾滾長江漂來的嗎?
在三峽庫區各縣市,在那高懸的“警戒線”下,好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
●都喊沒錢,卻都在淹沒區內投資
最近一些年,三峽庫區各縣市的領導,陸陸續續接待了無數批中央和各級部門組織的三峽考察團,也直接與許許多多的中外記者接觸或接受采訪,他們當中幾乎沒有一位不叫窮的。
窮,而且叫喚,而且是出以公心,怎不令人同情?
既然同情,就該支持;
有了“支持效益”,且“得來全不費功夫”,誰不樂意這麽做?
因此,中國就有人“怕富”:一個工廠盈利多了,會很快被人“抽血”;一個鄉村搞紅火了,會很快“引火燒身”;一個人發了財,會立即被人“暗中調查”……
三峽庫區的“貧困”,固然有三峽工程幾十年“不上不下”所造成的客觀原因,國家及四川、湖北兩省不在此地擺項目,誰能與之柰何?
但,主觀原因和人的因素呢?在毛澤東時代,不是“隻要有了人,什麽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麽?
三峽庫區之所以幾十年沒出現“奇跡”,不大客氣地說與兩省委派到當地“革命”的幹部頗有關聯。幾十年來,被委派到庫區“上任”的“縣太爺”們,沒幾個認為這是一種榮耀——即使是“升格”。多數幹部認為,到庫區去工作是“受苦受難”,是“被排擠”……試想,有這種“逆反”心理,這位或者那位能象“種子”去那裏“在人民心中生根開花”嗎?
走馬燈似地易帥換將,在庫區各縣習以為常。
當然,也不乏貨真價實的能人和實幹家。他們也曾想“既來之則安之”,想帶領群眾認認真真幹一場。可一調查,一召集會議,到屬地的各個角落一看,往往大吃一驚。
他心中的目標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一唿”不能“百應”,一條嚴厲措施的“紅頭文件”,還未到基層就早已“麵目全非”,真正執行的便不是他這個“父母官”的意誌了……
說改革,誰都喊得震天響,可行動呢?
於是,“唱功好做功差”,成了時下許多“父母官”的代名詞。
客觀地講,“哭窮”要救濟,並不是三峽地區幹部的“發明”。
事實上,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有關人士,對三峽庫區警戒水位線以下悄然興起的“建房熱”、“種樹熱”,早有察覺。他們發現這個“窮”地區,原來並不是真窮。
有位熱心人告訴我一個粗略統計的數據:涉及搬遷的川、鄂兩省19個縣市,每年在水位線以下的投資高達6000萬元以上。這股在三峽庫區沿線辦廠建房之風,自1991年8月以來,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都在嘴裏喊窮,卻都拚命在淹沒區內濫建工廠、房舍,他們到底想幹什麽呢?
答案,在各自的心中………
●巫山縣城,幾幢秀樓江邊起
遊覽過神奇“小三峽”的人,前幾年路經巫山碼頭上岸,都會對沿江新建成或在建的幾幢樓房的別致式樣留下印象。且不管這些新建築群的主人是誰,單看那構造和規模,遊人即可下結論:絕非私家之舉。
一路來到別有風味的以十二峰命名的街上,又有新發現:
路上幾乎不能行車,本來不寬的街麵隻有一半供行人通行,另一半則在“舊貌換新顏”——翻修柏油路。
有人問:“縣城要搬遷,還修什麽路?”
有人答:“搬?還早哩。大城市到處都是柏油馬路,幹幹淨淨的,我們就不能修一條過過癮?”
問的笑了,想想也是這麽個理兒:人家有,他們為什麽不能也有?
答的也笑了:“你們呀,飽人不知餓漢饑。你曉得我們這座光輝(灰)的城市裏的居民,長年累月吃了多少灰?”
說著說著來了勁,攪拌機電閘一推,築路工人再不理睬管閑事的遊客了。刹時間,城市一片喧鬧……
我找縣移民局裏的“當差的”,問及新樓和柏油路的事,這位“老師”(四川人見麵都叫老師)一臉苦笑:
“有啥子法呢,人家有權有錢鼓搗要搞,要蓋房子,你攔得住嗎?我反映,反映有個屁用!你不要飯碗了可以,但你不要飯碗吃啥子?喝長江水呀?再則說,人家有理由嘛!”
“是不是”三峽旅遊熱“這條哇?”我問。
“對頭!你沒聽說今年四月以後,巫山縣所有賓館旅社都爆滿的新聞嗎?赫死人了,黑壓壓每天一片一片、一堆一堆的人往巫山擁,平均6000多人一天哪,我的哥哥!”
“真的來這麽多?”
“嗨,假不了。全縣城大大小小的賓館旅社,總共才3000張床位。一下子來啷個多人,隻有睡會議室、飯堂口羅”
為了引證“老師”的這番話,我特意跑到紅旗、巫峽等幾個大賓館和旅社作調查。不曾想,我憑籍手上的記者證當晚也未能找到一個象樣的“窩”。
此情此景,此時此刻,我這個愛管閑事的“二愣子”,感慨良多……
●忠縣,“吊腳樓”赫然聳立
我與同伴拍片到石寶寨,然後乘車到忠縣碼頭趕上水船,又見到數處奇觀:靠水泥鋼筋混凝而成的樓房基座,一排排赫然聳立在江邊的沙灘之上,形成川東從古至今一大奇景——俗稱“吊腳樓”。
從江邊往上看,這組新建築群不可謂低矮平庸,而堪稱“鶴立雞群”。少說已有八、九層,且都尚未完工,樓房外圍被施工設施“保護”起來,令人難見真麵目。
但可以肯定:象這樣的建築標準,其造價絕非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可以“打發”。那麽,建這樣的樓房,又是誰出的主意呢?個體戶?或者某個小集體單位?
早在若幹年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曾多次打招唿甚至下命令:
不準在水庫淹沒線以下私蓋房屋濫建工廠。事實上呢,年年喊不能建不準建,年年新建年年花樣翻新……
明擺著忠縣在江邊蓋樓房是“違章”行為。因為三峽工程一旦開工,忠縣縣城難逃部份受淹的“命運”。這一“部份”,豈會不包括眼下新建的臨江建築群?你“吊腳樓”的腳再“吊”,也不能“吊”到幾十米的高程吧?
建新房,自然有建的充分“理由”。
●奉節縣,爭先恐後“塞空檔”
從巫山索大寧河上巫溪,再從巫溪乘車至奉節,在縣城背後的客運站通往街上的窄道上,我見到了“175米水位”標誌。因車站在縣城的“屁股”這一麵,可以將整個縣城“盡收眼底”。
從這個“窗口”窺探,一個“擠”字足矣。仔細一看,“擠”字裏邊還有一個“塞”字:車站旁邊類似“私房”的“工程”星羅其布,城裏的不少空隙裏,冒出了腳手架……顯然,擁擠的縣城的建築工人們,正忙於“塞空檔”,以便主人在“空中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縣城離著名的“白帝城”還有一段路程。過去到白帝城遊覽的人多半在碼頭乘坐小船往返。如今不同了,改革開放使該縣旅遊業發展迅速,在城東一條溪流阻隔的天塹處,出現了一座靠鋼鐵繩索拉扯而無橋墩的漂亮“軟橋”,從大橋至白帝城婭口,新修了一條用金子鋪起來的路,“中巴”車往返其間,煞是風光。
奉節人修路架橋,是為給遊人節省時間,有什麽不好?
奉節人投入產出會算帳,旅遊發展了來錢就如流水,何樂而不為之?
奉節人說:三峽蓄水還早哩,難道這幾年白白地等著,眼見著能夠到手的錢不撈?
——該如何迴答?
奉節縣城整個搬遷,是三峽工程注定的,改變不了。但在未上馬或即將上馬卻未蓄水之前,幹什麽呢?
幹工業,難;發展農業,也不容易。惟有旅遊來得快,此時不抓住“三峽旅遊熱”大力投入,更待何時?
問題在於:巨大的投入,是否能在蓄水以前收得迴來;
問題還在於:把氣力用在“白扔”的建築上,是否有利於本地爾後的經濟發展。
假若把有限的投資用於水庫淹沒區以上的開發呢?同樣是花錢還得叫車子在山道上轉圈兒,那麽,可不可以從規劃設計之初,就把“鐵索橋”和新公路有意識地“升高”——升到淹沒線以上呢?
也許,錢要花得多些。
但,這樣的“多”,較之將來的“搬”甚至“重新開始”,豈不相對“少”或“省”了嗎?
但願我是多慮和胡扯。
但願那座橋和新公路,確實是建在淹沒線以上的位置!
●建房,沿江刮起攀比風
無論是乘上水船從北岸觀看秭歸、巫山、奉節、忠縣、雲陽、豐都、萬縣市或搭下水船在南岸觀看涪陵、巴東、茅坪……在瀕江的古老建築裏,在紅牌高懸的水位線下,映入你眼簾的新廠新樓蔚為壯觀。
我在上麵把巫山、奉節縣城的“目睹”告訴大家,並不是說巫山、奉節兩地的“建房熱”比別處更甚。恰恰相反,他們那兒的新建築遠沒有涪陵市的新建築氣派,更沒有秭歸縣茅坪鎮的搶地建宅的前仆後繼的“緊迫”和“危機”氛圍。
涪陵市乃地區所在地,有幾幢甚至幾十幢漂亮的樓房本無可厚非。象港務局客運站、銀行、賓館之類,建得氣魄點、別致點,難道不好嗎?如今全國各地都喜歡“過節”嘛,搞“文化搭台、經留唱戲”這樣的活動,房子太陳舊了,如何“引資招商”?
問題是:你建的港務局客運站就在江邊,不久的將來便會被江水吞噬掉的。
湖北秭歸縣境內的茅坪人,則是“集體、個人一起上”,既不想“引資招商”,也不考慮長遠發展。建房搭棚,絕大部分選在淹沒區內,給你造成的印象,象是要與三峽工程爭時間、搶速度!
——你建,我為什麽不建?
——你搶,我憑什麽不搶?
——你建得高,我比你更高!
——你修得大,我比你更大!
一個字:攀。都知道這兒要淹,卻拚命在這兒私搭濫蓋,難道不怕“賒本”麽?
這就很複雜了:建房的人難道個個都是傻子,都情願把錢白白地往水裏扔?
按規定:淹房,淹田淹樹,國家是要賠償損失的。可國家的規定也講得明白:凡1985年以後在淹沒線以下地區建築的新房和新開墾的田地及苗木,一律不計損失。
“不計損失”?好輕巧。
那麽多的城市都在淹沒區內建了新房、蓋了工廠,錢花出去了,就一句“不計損失”,可能嗎?俗語有雲:“法不責眾”。那麽多地方的既得利益因你國家的工程而“受害”,你國家能坐視不管?說得醜點,農民有農民的“自衛”本領:我不搬,國家能柰我何?
地方政府也有絕招:拖延搬遷的時間以影響國家工程之大局,又能奈我者何?
說穿了,新房舊屋隻要一沾淹字,就該索賠;
新房建了,新廠蓋了,新田新地種了柑桔種上樹,總會產生效益:淹沒前,新旅館有收入,新廠有產出,新田新地上總要長出東西,眼前有利可圖;到淹時……到淹時再說唄:人家要賠,我也要賠;人家少要,我也“照葫蘆畫瓢”;人家萬一發揚風格,我不也一樣可以發揚風格嗎?反正錢這玩藝兒姓“共”姓“公”……“公家人”並在乎這些。
農民則會發生騷亂:輕者賴著不走,嚴重了,可能會聚眾鬧事……
寫到這裏,我想真誠地喊一句:“親愛的同胞,同舟共濟克服困難建三峽吧,少盤算些”小九九“好麽?”
因為:“乘人之危”非君子也;
還因為:“借題發揮”和“投機取巧”,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峽工程的設計者們,從50年代便足跡遍踏整個庫區,自願拋灑熱血,歲月將青絲染成白發而苦苦追求,圖的是什麽?
國務院三經辦領導下的各移民機構,踏破鐵鞋而苦口婆心規勸人民不要在淹沒區內折騰建房,又為誰呀?
三峽工程乃利國利民之大業也,那400億元巨額移民投資將遍灑整個庫區的山水之間,宛如甘露,滋潤大地幹涸的心田;加之佐以“開發性移民”新政策,庫區的經濟發展振興在望,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指日可待。我們何不抓住這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盡其全力,振奮精神,拚命一搏呢?
把有限的財力用於高起點的開發上,既使未必成功,也無怨無悔;
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長遠規劃上,作為地區領導幹部,人民會感激你的!
——緊急刹車吧,淹沒區不歡迎頭腦發熱者闖入!
——紅牌高懸,當心你的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