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城鎮遷建考察

    三峽水庫呈河道型特征,其淹沒區範圍涉及湖北、重慶直轄市19個縣(市),移民總數將達113萬人。在淹沒區內,湖北的秭歸、興山、巴東,重慶的巫山、奉節、雲陽等10座縣(市)所在地,需另選城址,整體搬遷。此外,還有140個集鎮亦需擇基選地,遷移它處。

    城鎮搬遷,如同百萬移民一樣,是個並不輕鬆的話題。就庫區而言,移民和城鎮遷建的步伐將遵循三峽工程“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方針,伴隨其施工進展,分階段有步驟堅決實施。

    三峽庫區的城鎮搬遷規劃,早在1984年國務院原則批準“150方案”,當時的三峽省籌備組和後來的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就曾有過部署,庫區各級政府亦組織專門班子著手新城的勘查和設計工作。如今,巴東、興山、秭歸、奉節、雲陽等縣(市)的新城建設已緊鑼密鼓地全麵展開。

    大江截流將在今秋實施,為了解和掌握庫區新城建設情況,記者赴庫區進行了實地考察。記者驚愕地發現:曾經無數次受到中央領導讚譽的巴東新縣城,改了地址;曾經以“民意表決”方式確定的奉節新縣城,也由寶塔坪轉移到了朱衣;三峽壩區隸屬於宜昌縣的樂天溪鎮,亦因新鎮選址失誤,已耗資400萬元的宋家灣新址基本廢棄;更有甚者,湖北秭歸縣的“父母官”氣度非凡(也許是舊縣城太狹小了),照搬平原模式,把未來的新縣城選在了與三峽大壩近在咫尺的右岸鳳凰嶺,實施大挖大填方案,硬把“嶺”夷為人造平原,在“平原”上蓋起了一幢幢樓房……

    這是為什麽?

    記者訪問當地政府官員和有關方麵負責人探尋新城廢棄的緣由,迴答是基本一致的:事出有因,地質有問題。而秭歸縣的“父母官”,對新縣城的平原式布局和大挖大填的做法,則持樂觀態度。

    中國人,尤其是政府官員,在決策失誤且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時,一向有“交學費”的說法。倘若有誰深究,他們還有一個堅固的盾牌:“集體討論決定”,正所謂法不責眾,能與之何?

    哀哉,城址之惑!

    巴東,新城“學費”知多少

    人們也許記得,中央電視台曾於1995年兩次在“新聞聯播”發布湖北巴東縣城大麵積滑坡的消息。消息使省市領導震驚,連國務院總理李鵬也坐不住了,除打電話詢問實情,還於當年11月10日

    專程到滑坡現場視察。

    1995年6月10日清晨5時45分,巴東縣城居民絕大部分尚在睡夢之中,二道橋溝發生滑坡,淹埋11人,死亡5人,坍塌新建的平湖路60米,其直接經濟損失約1000萬元。

    1995年10月29日,又是清晨5時左右,黃土坡青竹標小區發生嚴重滑坡:209國道200米公路坍塌向江麵推移近40米,2000多株柑桔樹倒在田間,數十幢民房倒塌,滑體推入長江80米,形成嚴重礙航的約3萬立方米的“江心洲”。據測算,此次滑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所幸早在此次滑坡前,便有全國勘測大師——長江委勘測設計院崔政權總工程師頻頻發布警告並督促周邊單位及人員轉移,否則,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難以估量。

    采訪崔政權先生時,記者一再追問:巴東縣為什麽置古滑坡體地址於不顧,硬把新城建築在黃土坡上?

    崔政權露出苦澀的笑容,勉強迴答說:“長江委92年5月赴庫區初勘時,我就向有關領導說過,黃土坡一帶要禁止大興土木,否則會出大事的。話是說了,他們不聽。”

    為什麽不聽呢?

    記者又請該縣移民局負責同誌作答,這位把崔政權奉若神明的局長介紹說:1979年,某院對巴東新縣城進行過詳細勘查,其結論是,“以黃土坡作為建城新址是可取的”。而1982年的一份報告則斷定,黃土坡新址不存在深層的大規模古滑坡,從整體來說是穩定的,“可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地質依據。”

    崔政權說:“人家有專家作的地質報告,以為上了保險,我們來時新城建設正熱火朝天,潑冷水的話哪能聽得進去?直到真的出事了,人家才信我們,還聘我做地質顧問。可是損失呢?數字驚人。”

    據調查了解,已初具規模的巴東新縣城迄今已累計投資1.8億元。按崔政權保守的測算,黃土坡上已建的十幾萬平方米建築物,要確保其穩固,投入整治的經費還得6000萬元。

    鑒於地質原因,黃土坡新城址廢棄了。記者相信,新城址確定後,照樣又會敲鑼打鼓熱鬧一番,而1.8億也好,6000萬也罷,統統不過是“學費”而已。

    奉節,“民主決策”定新址

    從1984年起,由四川省城建環保廳牽頭,中國城建規劃設計院、四川省城建規劃設計院等10餘家單位及地縣兩級政府組成龐大隊伍,對奉節新城進行了全方位的勘尋、篩選。

    幾經周折,選定縣城上遊的二沱、縣城背麵的蓮花池、縣城至白帝城之間的寶塔坪三處,進行重點論證。此後,長江委提出了另一個城址:朱衣。

    幾經爭論,二沱方案舍棄了。但圍繞蓮花池、寶塔坪和朱衣,三方各執已見:奉節縣政府堅持“不脫離長江,不脫離曆史背景,不脫離白帝城風景旅遊區”的三不原則,主張就近後靠的蓮花池方案;四川省有關部門堅持寶塔坪方案;長江委則始終認定地質條件好的朱衣方案是新縣城的唯一選擇。

    結果呢,奉節縣委托中國地質大學對寶塔坪進行了環境地質研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了新縣城的總體規劃。

    要說奉節的“父母官”對新縣城的選點不積極不慎重,未免冤枉。曾幾何時,當新城方案難以定奪之際,縣裏組織過一次規模空前的選點“民意測驗大會”,要求縣直鎮屬各單位負責人426人投票表決草堂、蓮花池方案,結果有370人以絕對優勢讚成緊靠白帝城的草堂方案(據說此次投票資料保存在縣城建局)。

    1993年12月8日,寶塔坪(草堂)新城建設拉開序幕。

    1995年3月31日,四川省建委發文批準了進行修編後的奉節新城總體規劃。四川城規設計院受托將原寶塔坪(草堂)規劃詳化為以寶塔坪為中心、多區環繞的格局。其政治中心仍在寶塔坪,另開發蓮花池、金盆、南岸3個小區。

    通過一年多的奮戰,新縣城“三通一平”初見成效:建成沿江大道、小區主幹道、濱江大道共四條,日供水萬噸的白帝水廠土建完工,累計開挖土石方110萬立方米,迴填45萬立方米,耗資近億元。

    其實,對奉節新城貪大求洋的的修編方案,肖秧省長1995年4月15日視察後已有明確指令:奉節的縣城拉得太長,10億元移民遷建費肯定不夠,要集中搞寶塔坪。新城的選址也有問題,容易塌方。這兩個問題要認真研究。新城要一個小區一個小區的建,不要動輒就是好多平方公裏。新城的骨架和道路、水、電等設施要著眼長遠,科學合理。

    1995年9月12日,崔政權一行12人來到奉節,對新縣城進行了再次詳細勘查後得出結論:無論從地質還是地形方麵考慮,寶塔坪不宜作為新縣城中心!

    1992年崔政權曾對寶塔坪(草案)方案提出異議。即使硬要建,他也攔不住,但希望奉節縣政府充分考察他提出的“盡可能最大限度地依山就勢,避免大挖大填”等6條意見。

    令人遺憾的是,崔政權的意見被束之高閣。新城建設過程中的大挖大填,導致新辟公路塌方不斷,其大規模的“三通一平”才被迫停止。

    科學是無情的。無論奉節人多麽不情願舍棄寶塔坪,在嚴重的地質問題麵前,不得不作出痛苦的重新選擇——按照國務院確定的由長江委作出的城鎮遷建規劃,在朱衣重新建設奉節新縣城。

    已耗費的近億元投資,自然又該劃入“學費”之列。

    大江截流在即,奉節人,你們耽誤了太多的時間啊!一旦形成“水趕人”的可悲局麵,這“學費”誰能交得起呀?!

    鳳凰嶺,真能棲“鳳凰”麽

    1992年12月26日,在隆隆的炮聲中,秭歸縣新縣城在江南鳳凰嶺剪刀峪剪彩奠基,縣城命名為鳳凰鎮,寓意:“鳳凰展翅,經濟騰飛”。

    新縣城規劃區占地42.56平方公裏,人口規模3.5~4萬人。按功能劃分,鳳凰鎮有中心區、工業區、文教衛生區、風景旅遊區和茅坪集鎮5個小區,基礎設施近期建設總投資近6億元。

    要想規模大,氣勢雄,則必須挖嶺填峪,方能成為“人造平原”。該縣新城建設管委會斥資6000萬元,於丘陵地帶大挖大填,硬是造出了50萬平方米的迴填地基。這一“創舉”,相當於老縣城的淹沒麵積,其驚人之處在於:最大迴填厚度近40米,且無任何補強措施。

    今天,當記者前來采訪鳳凰鎮時,人造平原上的基本建設已初具規模,幢幢新摟矗立,條條道路逼直,壯則壯矣,然長江委專家的話響在耳畔,腳踏在新城的土地上,心裏頗不是滋味。

    長江委有關專家認定:剪刀峪迴填土的密實度和一些參數達不到技術要求,須研究補強方案並且實施後,才能搞建設,否則這座新城建設尚未完工就會出問題,甚至成為一片廢墟。

    怎麽辦呢?

    “危言聳聽”的規勸乃至警告,阻止不了新城建設者的步履,秭歸的“父母官”高枕無憂,根本不相信長江委的專家,根本容不得他們辛辛苦苦開創的業績有人“抵毀”。

    結果如何,看來隻好由時間來檢驗了。

    但,離此不遠的宋家灣——宜昌縣樂天溪新鎮被迫改遷至煙竹園卻已是事實:大挖大填後堆積如山的迴填風化砂在宋家灣形成了一座人造滑坡體和泥石流源。

    還有一個事實:湖北興山縣新城選址也曾一度爭論不休,多數人希望依山取勢、就地後靠。但一場暴雨後形成的後山滑坡毀滅了人們的希望,縣政府根據長江委提出的方案,確定將縣城後移40裏,

    遷至地質條件好,地形開闊的古夫“安營紮寨”。

    城址之惑,困擾庫區久矣。古老的川江沿岸,每座縣城的曆史都很悠久。而從古至今,受地域限製,每座縣城的麵貌變化皆很緩慢,緣由即是可用於城市開發和建設的土地資源匱乏。象巴東縣城臨江的“吊腳樓”街麵結構,便是最典型的例證。

    據專家介紹,三峽庫區地質構造複雜,除了火山活動和冰川活動之外,它幾乎包容了所有的地質問題。而庫區各縣在新縣城選址時,總是傾向於依托長江之便和沿江環境,實施就地後靠。而事實上,這往往是一廂情願。

    上述已采訪的幾個縣,因地質原因而暴露的新城選址問題,記者真城地希望能引起其它縣“父母官”們的高度重視。記者尚未來得及走訪的地方,其城鎮建設選址未必就不存在地質問題或“交學費”的事件。因為:三峽工程成敗的關鍵在於移民,新城遷建的成敗關係到移民生命財產和庫區的長治久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紀之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峽纖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峽纖夫並收藏世紀之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