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龍縱臥“中堡島”
站在高高的壇子嶺上,左顧右盼,眼簾浮現出壯觀的施工景象,心海頓起波瀾……
壇子嶺位於長江左岸,是三峽工地的製高點。業主授意將它“包裝”,如今已成為壩區著名的“觀景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諸多國內外遊客前來考察、參觀,莫不登臨此地。
壇子嶺矗立在壩軸線左側。背後是巍峨群山,前麵是滾滾長江,整個壩區東、南、西三麵的施工場麵可盡收限底,壇子嶺堪稱“三棱鏡”。
循壩軸線遠眺,南岸山腰“建設三峽,開發長江”八個火紅的大字橫標,燃點著圓夢者的希冀:1994年12月14日上午,李鵬總理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的聲音猶在耳畔迴響,山腰裏震憾世界的禮炮,硝煙散落之後,昔日裏遊人如熾、機聲轟鳴的那個世界著名的小島——中堡島“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宏偉的三峽工程一期圍堰。
一期土石圍堰的填築目的是形成右岸一期工程施工基坑,堰內開挖導流明渠、修建混凝土縱向圍堰,並預建第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的基礎。該工程施工進度的快慢,直接影響1997年是否順利實現大江截流,因之被專家們視作“控製性工程”。
一期圍堰上遊起於秭歸縣茅坪溪、經中堡島左側過壩軸線、止於宜昌縣老三鬥坪鎮,由茅坪溪段、上遊橫向段、縱向段和下遊橫向段組成,全長2502.4米,設計堰頂高程79——80米,堰頂寬10米,總填築方量為324萬立方米。
1993年10月24日,曾經腰斬長江的“水電雄師”—葛洲壩工程局4000先遣大軍雲集中堡島,動用200艘運石船和200台大卡車,向滾滾長江拋石卸沙四萬立方米,拉開了三峽前期準備工程的施工序幕。
按設計要求,一期土石圍堰工期隻有8個月。換句話說,倘若該圍堰不能搶在來年長江洪汛期前建成,其壘起部分必被洪水衝毀,除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力物力浪費外,更重要的是,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時間至少要滯後一年。
麵對眾多期冀的目光,葛洲壩工程局局長喬生祥在開工慶典儀式上鄭重表示:“我們一定用”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的標準,堅決打好進軍三峽第一仗!”
千金一諾。喬生祥鏗鏘的話語,演繹成夜以繼日的大兵團會戰場景——
葛洲壩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現成的中堡島為依托,上接已建的試驗段(圍堰上橫段),下連導流明渠出口處,以強大兵力投入與洪水搶時間的戰鬥,在壩區右岸形成三麵出擊、全線推動的態勢:巨型推土機宛如發怒的雄獅,晝夜吼叫不停;挖掘機重重疊疊,分害包圍,不知疲倦地翻動著抓鬥;縱橫交錯、長龍般湧動著的“黃鴨子”(巨型載重卡車),白天在工地卷成黃色沙暴,夜間則在峽江影印出巨龍狂舞的絕妙景觀……
一期圍堰填築初期,施工條件異常艱苦:
沒有高壓電源,電動設備無法使用,就改用油動設備幹活;
沒有標準水廠供水,就直接抽江水飲用。機械化公司數十名司機,為了省卻無水洗發的麻煩,索性集體削發並立下誓言:試驗段不填完都不迴家!
沒有住房,就租用民房或搭臨時工棚。不少司機幹完活,幹脆在汽車底下墊塊席子睡覺。
沒有夥房,在露天裏挖坑搭灶照樣開夥,照樣吃得香!
八個月啊,不拚不搏不吃苦耐勞不作出犧牲,能完成填築2500多米的“擋水屏障”,實現“當年填築圍堰、當年基坑抽水、當年基坑開挖”的三大目標麽?
艱難困苦,方顯英雄本色。
1996年6月底,一期土石圍堰達到全斷麵設計高程。進入汛期,峰高浪惡的長江洪水一次次兇猛地撲向圍堰,圍堰賴有防滲牆的支撐而傲然屹立!
1994年7月1日,導流明渠工程正式在中堡島上破土動工。黎明未至,島上已馬達轟嗚,建設者以環島一周的獨特方式與寶島決別……
1994年底,土石圍堰內清淤和土石方開挖工程告竣,混凝土縱向圍堰和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基礎開始澆築;
1995年底,堰內段導流明渠開挖勝利完工。導流明渠全長3700米,寬350米;渠底高程為58米,開挖總量為2700萬立方米;它是三峽二期工程施工期導流通道,大江截流後,可配合臨時船閘解決施工期通航問題;在長江流量為20000秒立方米左右時,過往船隻可直接從導流明渠進出三峽壩區;
1996年12月,縱向圍堰混凝土澆築達到高潮:月強度30.15萬立方米,為全國水電行業月澆築之最;12月30日澆築14119立方米,打坡巴西伊泰普電站日產13900立方米記錄。為搶工期和確保施工質量,葛洲壩集團黨政各級領導親臨前線督戰,40多天足不離峽。為保障供料,28歲的大車司機張慶忠新婚第四天就匆匆趕到工地,40多天裏天天幹雙班,獨自創下了月拉混凝土料670車次的記錄……
1996年底,縱向圍堰混凝土澆築已完成總量的88%,達到120萬立方米。至此,三峽工程右岸一期工程勝利在望……1997年3月,當我站在壇子嶺凝眸遠眺,土石圍堰的曆史使命已經完成:導流明渠堰外段水下開挖作業正在加緊進行。實施大江截流工程的二期土石圍堰上下遊江段,早已車水馬龍,截流預進占的艱苦戰鬥已經打響。無論你情不情願,勞苦功高、宛若堡壘般庇護著縱向圍堰成長的一期土石圍堰,已被一張張“鋼鐵大嘴”肆意撕咬得支離破碎……
●一跨越過千萬年
將視線沿一期圍堰東移,古老的三鬥坪鎮象被誰施了魔法,仿
佛是在一夜之間移不見了。在壇子嶺居高臨下,凝眸遙望,黃牛岩下古黃陵廟附近,一座江南新城拔地而起,一道絢麗的彩虹倒掛峽江,把兩岸聯成一體。
哦,西陵長江大橋——將俊秀好奇特的斜拉橋喲!兩岸相距千餘米,大橋通車隻是瞬間,曆史卻跋涉了千年萬年!
這座被譽為“神州第一跨”的西陵長江大橋,主孔跨度為900米,一跨過江,係雙鉸式鋼箱加勁懸索橋。全橋總長為1118.66米,橋麵按四車道布置,淨寬18米。主塔基礎為2.2米直徑的鑽孔灌注樁,引橋基礎為1.5米直徑的鑽孔灌注樁;北塔樁基深度20多米,南塔樁基深度40多米,嵌入基岩弱風化帶下部;主塔高度為120米,塔頂高程187.5米,塔柱為縱向6米,橫向4米的空心矩形截麵,根部設有2米的實體段;兩根主纜通過南北主塔頂部的鞍座固定在兩岸錨碇上,主纜上設吊索把主橋鋼梁懸掛其下,每根主纜長度為1478米,由110股、每股91根高強度鍍鋅鋼絲組成,重量高達2300噸。
白日裏,側麵觀看,大橋呈一彎下弦月形狀,秀美動人;
入夜後,華燈初上,大橋似一道彩虹橫亙,使峽江熠熠生輝!
1994年1月28日,左岸錨碇開工;
1994年3月10日,右岸錨碇和主塔基礎開工;
1995年6年11日,右岸主塔塔身建成;
1995年10月12日,主纜開始架設;
1996年2月8日,鋼梁開始架設;
1994年8月10日上午10時,鐵道部大橋局職工歡唿雀躍,由他們承建、李鵬總理親筆題寫橋名的西陵長江大橋,提前一個月勝利通車。
手扶吊橋,大橋指揮部總工邱鴻華將汗水擲向江濤,欣慰地笑了。西陵長江大橋是三峽工程對外交通的關鍵項目之一,在三峽施工期間承擔各類物資、材料、設備的過江任務,同時又是勾通鄂西南、長江南北公路幹線的永久性橋梁。“神州第一跨”的提前建成,作為技術總負責人,把930多天辛勤勞作的汗水擲於長江,傲視江河的一笑,笑得輝煌燦爛!
麵對主塔,大橋指揮部指揮長周宗滿春風滿麵。1994年度十名優秀三峽建設者評比,他名列其中;1995年末,他又光榮地進京出席了鐵道部勞模表彰大會。這位年近花甲的指揮長,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吃住都和職工在一起;無論酷暑寒冬、刮風下雨,他每天都把心交給工程、交給職工。在西陵大橋建設的風風雨雨裏,他以自己的言行贏得了職工讚譽:“塔,他就是主塔”!
●臨時船閘擺戰場
置身壇子嶺下“185平台”,憑欄俯瞰,位於左岸壩軸線上的臨時船閘已初見端倪:上閘首混凝土澆築抵達設計高程,下閘首於去年9月開始澆築混凝土,現已接近澆至標準高度;從寬闊的閘室縱深望去,它形同一方碩大的蓄水池。臨時船閘的設計尺寸與葛洲壩一、二號船閘相同,長280米,寬34米,可並排容納6艘“江渝”號客輪入閘;其下閘首人字門,單邊麵積相當於兩個蘭球場。臨時船閘與升船機、導流明渠配合使用,可確保二期工程大江截流後長江航運暢通!
臨時船閘及升船機,左岸廠房1~6號機機壩段,永久船閘被稱作“左岸一期工程第一標”,亦稱“主體工程首標”,其土石方總量高達3780萬立方米,占三峽工程土石方開挖總方的三分之一,工程浩大。三項工程分別由8家單位21份標書投標,三個標段分別均有7家競標。結果,葛洲壩工程局以34897萬元標價贏得臨時船閘及升船機標段承建權;水電三局、七局、八局組成的聯合體——“三七八”集團公司取走左岸大壩與電站一期工程開挖許可證,其中標價為4980萬元;武警水電部隊則以30208萬元標價獲得進軍壇子嶺的開挖資格。
1994年4月17日,永久船閘一期工程破土動工,數百台氣勢磅礴的大型機械齊聲呐喊,奏響了三峽主體工程開工的前奏曲;
第二天,左岸大壩電站一期工程,迎來了開挖的第一聲爆破;
相隔一星期,臨時船閘及升船機一期工程的開挖戰鬥,也在壇子嶺打響。
三軍會盟,各顯神通。中國九十年代水電建設最激烈的鏖戰、最壯觀的大開挖場麵,在壇子嶺下徐徐展開!
臨時船閘與升船機相鄰布置在左岸,上、下遊引航道共用。臨時船閘為單線一級,升船機為單線一級提升係統,最大提升重量為11300噸。其作用是:在主河道因大江截流斷航,而導流明渠過水流量亦大於20000秒立米不能通航時,能使船隻從臨時船閘或通過升船機往來,確保長江不斷航。
簡單地說,臨時船閘及升船機一期工程主要是進行上、下遊引航道和閘室及左右兩側非溢流壩段開挖,同時進行開挖邊坡支護和下遊隔流堤施工,其軸線全長5500米,最大開挖深度為134米,平均開挖底寬118米。陸上開挖總量為1492萬立方為,還有大量的水下炸礁和清汙任務。
為啃這塊“硬骨頭”,葛洲壩集團集聚了300多台套大型施工設備,2000名重兵。可要將堅硬的花崗岩體從185米高程開挖至48米高程,再雕鑿出一個高低相差130多米的可供萬噸級船隊行駛的主體通道,談何容易。更有甚者,在施工中,要按設計要求,15米一個台階,一級級進行高邊坡開挖、切割。
表層開挖車水馬龍,勢如破竹。
進入岩體開挖,將士們都傻眼了:一台台現代化的鑽機突突地吼叫不斷,掘進深度幾乎為零。一個班下來,鑽頭更換了好幾個,進尺卻令人沮喪。
時間一天天過去,岩體卻巍然屹立。對大江截流有製約性作用的臨時船閘及升船機工程真的成了“卡脖子”工程了麽?
葛洲壩人的迴答是:不!
實踐出真知,探索長才幹。技術攻關人員采用預裂爆破技術,取得巧奪天工的神奇效應。一段時間過去,人們再看這裏,隻見通道凹陷,兩側岩壁對峙,壁麵平整,宛若刀削斧劈,蔚為壯觀。
當臨時船閘及升船機工程以其神速進展和令人歎服的施工質量,笑迎右岸導流明渠提前工期五個月破堰進水的時刻,誰能忘卻
葛洲壩人與岩體決鬥的苦澀和艱辛——
在連軸轉的大會戰中,許多指揮員幾天幾夜未合眼;
在鑽研水平預裂爆破的艱難時刻,許多人有家不歸,茶飯不思;
在狹窄的閘室作業,許多人中暑倒下……可岩體上方大江截流“倒計時”的牌子沒有倒,倒下的人們緩過勁來,又投入了新的戰鬥;
在風風火火的日子裏,大車司機們最大的祈盼不是會朋友見親人,而是想找個地方,美美地、美美地睡他幾天幾夜……
●廠壩段,“愚公移山”
再次踏上三峽壩區左岸獅子包,萬善仁環顧相鄰的兩個陌生地段丁家坳和方坪,心情很不平靜。不久前,他為參與左岸1至6號廠壩段一期工程競標,已在地圖上對這裏的地形地貌熟讀了許多遍,然後又帶人實地察勘。在這僅有0.17平方公裏的狹小範圍內,如何開展大規模開挖作業呢?
沒有營地,他帶領的先頭部隊幾十號人便在草叢裏搭起了幾棟活動紙板房,在既無水無電又無通訊設施的艱苦條件下辦公。
萬善仁的那間18平米的活動房裏,擺著4張辦公桌,還住4個人。4月的天氣又悶又熱,蚊蟲又多,晚上的時光最難打熬。可就在這間屋裏,他們繪出了三峽工程第一張廠壩段施工布置圖。
1至6號廠壩段一期工程開挖,將從現有高程113米處下挖50米,總開挖量為480萬立方米,包括1至6號廠房壩段、機組壩段等6個
項目,施工範圍乃上下左右各430米,合同工期為16個月。
承擔這項工程的是“三七八”聯營總公司,即以萬善仁為首的經濟聯合體。這個公司的稱謂本身,即是改革的產物。為了贏得進軍三峽的“入場券”,中國水電三局、七局、八局尋求合力,優勢互補,聯合組建了這家聯營公司。它一在三峽登台亮相,便充分顯示出強大的實力,勇戰“諸侯”,連奪9標,合同金額逾10億元。
憑借聯合優勢,萬善仁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就從陝西、四川、湖南等地調集了160多台機械設備,采取“分割包圍”戰術,分別在丁家坳、方坪和獅子包打起了“殲滅戰”。
場地狹小,作業交叉,人來車往,卻忙而不亂。
萬善仁的指揮要訣是:主體交叉,分割包圍,協同作戰,窄裏尋寬。
既要確保壩基岩體之完整,又要使開挖進度不受影響,這是廠壩段開挖的重大技術難題。萬善仁冥思苦想,大膽采用預裂爆破手段付諸實踐,獲得巨大成功;
岩體開挖現有機械施工乏力,萬善仁果斷決策:租用業主新購進大型現代化掘進設備,使直線工期節節上升!
在管理實踐中,“知天命”的萬善仁大膽推行職員聘任製,勞務合同製和崗位責任製,使職工煥發青春,鬥誌旺盛。
炎炎烈日,300多名職工揮汗如雨,創造了月開挖63.7萬立方米的驕人戰果;
數九寒冬,“三七八”人團結拚搏,以“螞蟻啃骨頭”精神與岩體鏖戰,使形象進度凝成提前72天勝利完工的捷報……
站在高高的壇子嶺上,左顧右盼,眼簾浮現出壯觀的施工景象,心海頓起波瀾……
壇子嶺位於長江左岸,是三峽工地的製高點。業主授意將它“包裝”,如今已成為壩區著名的“觀景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諸多國內外遊客前來考察、參觀,莫不登臨此地。
壇子嶺矗立在壩軸線左側。背後是巍峨群山,前麵是滾滾長江,整個壩區東、南、西三麵的施工場麵可盡收限底,壇子嶺堪稱“三棱鏡”。
循壩軸線遠眺,南岸山腰“建設三峽,開發長江”八個火紅的大字橫標,燃點著圓夢者的希冀:1994年12月14日上午,李鵬總理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的聲音猶在耳畔迴響,山腰裏震憾世界的禮炮,硝煙散落之後,昔日裏遊人如熾、機聲轟鳴的那個世界著名的小島——中堡島“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宏偉的三峽工程一期圍堰。
一期土石圍堰的填築目的是形成右岸一期工程施工基坑,堰內開挖導流明渠、修建混凝土縱向圍堰,並預建第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的基礎。該工程施工進度的快慢,直接影響1997年是否順利實現大江截流,因之被專家們視作“控製性工程”。
一期圍堰上遊起於秭歸縣茅坪溪、經中堡島左側過壩軸線、止於宜昌縣老三鬥坪鎮,由茅坪溪段、上遊橫向段、縱向段和下遊橫向段組成,全長2502.4米,設計堰頂高程79——80米,堰頂寬10米,總填築方量為324萬立方米。
1993年10月24日,曾經腰斬長江的“水電雄師”—葛洲壩工程局4000先遣大軍雲集中堡島,動用200艘運石船和200台大卡車,向滾滾長江拋石卸沙四萬立方米,拉開了三峽前期準備工程的施工序幕。
按設計要求,一期土石圍堰工期隻有8個月。換句話說,倘若該圍堰不能搶在來年長江洪汛期前建成,其壘起部分必被洪水衝毀,除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力物力浪費外,更重要的是,三峽工程正式開工時間至少要滯後一年。
麵對眾多期冀的目光,葛洲壩工程局局長喬生祥在開工慶典儀式上鄭重表示:“我們一定用”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的標準,堅決打好進軍三峽第一仗!”
千金一諾。喬生祥鏗鏘的話語,演繹成夜以繼日的大兵團會戰場景——
葛洲壩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現成的中堡島為依托,上接已建的試驗段(圍堰上橫段),下連導流明渠出口處,以強大兵力投入與洪水搶時間的戰鬥,在壩區右岸形成三麵出擊、全線推動的態勢:巨型推土機宛如發怒的雄獅,晝夜吼叫不停;挖掘機重重疊疊,分害包圍,不知疲倦地翻動著抓鬥;縱橫交錯、長龍般湧動著的“黃鴨子”(巨型載重卡車),白天在工地卷成黃色沙暴,夜間則在峽江影印出巨龍狂舞的絕妙景觀……
一期圍堰填築初期,施工條件異常艱苦:
沒有高壓電源,電動設備無法使用,就改用油動設備幹活;
沒有標準水廠供水,就直接抽江水飲用。機械化公司數十名司機,為了省卻無水洗發的麻煩,索性集體削發並立下誓言:試驗段不填完都不迴家!
沒有住房,就租用民房或搭臨時工棚。不少司機幹完活,幹脆在汽車底下墊塊席子睡覺。
沒有夥房,在露天裏挖坑搭灶照樣開夥,照樣吃得香!
八個月啊,不拚不搏不吃苦耐勞不作出犧牲,能完成填築2500多米的“擋水屏障”,實現“當年填築圍堰、當年基坑抽水、當年基坑開挖”的三大目標麽?
艱難困苦,方顯英雄本色。
1996年6月底,一期土石圍堰達到全斷麵設計高程。進入汛期,峰高浪惡的長江洪水一次次兇猛地撲向圍堰,圍堰賴有防滲牆的支撐而傲然屹立!
1994年7月1日,導流明渠工程正式在中堡島上破土動工。黎明未至,島上已馬達轟嗚,建設者以環島一周的獨特方式與寶島決別……
1994年底,土石圍堰內清淤和土石方開挖工程告竣,混凝土縱向圍堰和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基礎開始澆築;
1995年底,堰內段導流明渠開挖勝利完工。導流明渠全長3700米,寬350米;渠底高程為58米,開挖總量為2700萬立方米;它是三峽二期工程施工期導流通道,大江截流後,可配合臨時船閘解決施工期通航問題;在長江流量為20000秒立方米左右時,過往船隻可直接從導流明渠進出三峽壩區;
1996年12月,縱向圍堰混凝土澆築達到高潮:月強度30.15萬立方米,為全國水電行業月澆築之最;12月30日澆築14119立方米,打坡巴西伊泰普電站日產13900立方米記錄。為搶工期和確保施工質量,葛洲壩集團黨政各級領導親臨前線督戰,40多天足不離峽。為保障供料,28歲的大車司機張慶忠新婚第四天就匆匆趕到工地,40多天裏天天幹雙班,獨自創下了月拉混凝土料670車次的記錄……
1996年底,縱向圍堰混凝土澆築已完成總量的88%,達到120萬立方米。至此,三峽工程右岸一期工程勝利在望……1997年3月,當我站在壇子嶺凝眸遠眺,土石圍堰的曆史使命已經完成:導流明渠堰外段水下開挖作業正在加緊進行。實施大江截流工程的二期土石圍堰上下遊江段,早已車水馬龍,截流預進占的艱苦戰鬥已經打響。無論你情不情願,勞苦功高、宛若堡壘般庇護著縱向圍堰成長的一期土石圍堰,已被一張張“鋼鐵大嘴”肆意撕咬得支離破碎……
●一跨越過千萬年
將視線沿一期圍堰東移,古老的三鬥坪鎮象被誰施了魔法,仿
佛是在一夜之間移不見了。在壇子嶺居高臨下,凝眸遙望,黃牛岩下古黃陵廟附近,一座江南新城拔地而起,一道絢麗的彩虹倒掛峽江,把兩岸聯成一體。
哦,西陵長江大橋——將俊秀好奇特的斜拉橋喲!兩岸相距千餘米,大橋通車隻是瞬間,曆史卻跋涉了千年萬年!
這座被譽為“神州第一跨”的西陵長江大橋,主孔跨度為900米,一跨過江,係雙鉸式鋼箱加勁懸索橋。全橋總長為1118.66米,橋麵按四車道布置,淨寬18米。主塔基礎為2.2米直徑的鑽孔灌注樁,引橋基礎為1.5米直徑的鑽孔灌注樁;北塔樁基深度20多米,南塔樁基深度40多米,嵌入基岩弱風化帶下部;主塔高度為120米,塔頂高程187.5米,塔柱為縱向6米,橫向4米的空心矩形截麵,根部設有2米的實體段;兩根主纜通過南北主塔頂部的鞍座固定在兩岸錨碇上,主纜上設吊索把主橋鋼梁懸掛其下,每根主纜長度為1478米,由110股、每股91根高強度鍍鋅鋼絲組成,重量高達2300噸。
白日裏,側麵觀看,大橋呈一彎下弦月形狀,秀美動人;
入夜後,華燈初上,大橋似一道彩虹橫亙,使峽江熠熠生輝!
1994年1月28日,左岸錨碇開工;
1994年3月10日,右岸錨碇和主塔基礎開工;
1995年6年11日,右岸主塔塔身建成;
1995年10月12日,主纜開始架設;
1996年2月8日,鋼梁開始架設;
1994年8月10日上午10時,鐵道部大橋局職工歡唿雀躍,由他們承建、李鵬總理親筆題寫橋名的西陵長江大橋,提前一個月勝利通車。
手扶吊橋,大橋指揮部總工邱鴻華將汗水擲向江濤,欣慰地笑了。西陵長江大橋是三峽工程對外交通的關鍵項目之一,在三峽施工期間承擔各類物資、材料、設備的過江任務,同時又是勾通鄂西南、長江南北公路幹線的永久性橋梁。“神州第一跨”的提前建成,作為技術總負責人,把930多天辛勤勞作的汗水擲於長江,傲視江河的一笑,笑得輝煌燦爛!
麵對主塔,大橋指揮部指揮長周宗滿春風滿麵。1994年度十名優秀三峽建設者評比,他名列其中;1995年末,他又光榮地進京出席了鐵道部勞模表彰大會。這位年近花甲的指揮長,每天工作10幾個小時,吃住都和職工在一起;無論酷暑寒冬、刮風下雨,他每天都把心交給工程、交給職工。在西陵大橋建設的風風雨雨裏,他以自己的言行贏得了職工讚譽:“塔,他就是主塔”!
●臨時船閘擺戰場
置身壇子嶺下“185平台”,憑欄俯瞰,位於左岸壩軸線上的臨時船閘已初見端倪:上閘首混凝土澆築抵達設計高程,下閘首於去年9月開始澆築混凝土,現已接近澆至標準高度;從寬闊的閘室縱深望去,它形同一方碩大的蓄水池。臨時船閘的設計尺寸與葛洲壩一、二號船閘相同,長280米,寬34米,可並排容納6艘“江渝”號客輪入閘;其下閘首人字門,單邊麵積相當於兩個蘭球場。臨時船閘與升船機、導流明渠配合使用,可確保二期工程大江截流後長江航運暢通!
臨時船閘及升船機,左岸廠房1~6號機機壩段,永久船閘被稱作“左岸一期工程第一標”,亦稱“主體工程首標”,其土石方總量高達3780萬立方米,占三峽工程土石方開挖總方的三分之一,工程浩大。三項工程分別由8家單位21份標書投標,三個標段分別均有7家競標。結果,葛洲壩工程局以34897萬元標價贏得臨時船閘及升船機標段承建權;水電三局、七局、八局組成的聯合體——“三七八”集團公司取走左岸大壩與電站一期工程開挖許可證,其中標價為4980萬元;武警水電部隊則以30208萬元標價獲得進軍壇子嶺的開挖資格。
1994年4月17日,永久船閘一期工程破土動工,數百台氣勢磅礴的大型機械齊聲呐喊,奏響了三峽主體工程開工的前奏曲;
第二天,左岸大壩電站一期工程,迎來了開挖的第一聲爆破;
相隔一星期,臨時船閘及升船機一期工程的開挖戰鬥,也在壇子嶺打響。
三軍會盟,各顯神通。中國九十年代水電建設最激烈的鏖戰、最壯觀的大開挖場麵,在壇子嶺下徐徐展開!
臨時船閘與升船機相鄰布置在左岸,上、下遊引航道共用。臨時船閘為單線一級,升船機為單線一級提升係統,最大提升重量為11300噸。其作用是:在主河道因大江截流斷航,而導流明渠過水流量亦大於20000秒立米不能通航時,能使船隻從臨時船閘或通過升船機往來,確保長江不斷航。
簡單地說,臨時船閘及升船機一期工程主要是進行上、下遊引航道和閘室及左右兩側非溢流壩段開挖,同時進行開挖邊坡支護和下遊隔流堤施工,其軸線全長5500米,最大開挖深度為134米,平均開挖底寬118米。陸上開挖總量為1492萬立方為,還有大量的水下炸礁和清汙任務。
為啃這塊“硬骨頭”,葛洲壩集團集聚了300多台套大型施工設備,2000名重兵。可要將堅硬的花崗岩體從185米高程開挖至48米高程,再雕鑿出一個高低相差130多米的可供萬噸級船隊行駛的主體通道,談何容易。更有甚者,在施工中,要按設計要求,15米一個台階,一級級進行高邊坡開挖、切割。
表層開挖車水馬龍,勢如破竹。
進入岩體開挖,將士們都傻眼了:一台台現代化的鑽機突突地吼叫不斷,掘進深度幾乎為零。一個班下來,鑽頭更換了好幾個,進尺卻令人沮喪。
時間一天天過去,岩體卻巍然屹立。對大江截流有製約性作用的臨時船閘及升船機工程真的成了“卡脖子”工程了麽?
葛洲壩人的迴答是:不!
實踐出真知,探索長才幹。技術攻關人員采用預裂爆破技術,取得巧奪天工的神奇效應。一段時間過去,人們再看這裏,隻見通道凹陷,兩側岩壁對峙,壁麵平整,宛若刀削斧劈,蔚為壯觀。
當臨時船閘及升船機工程以其神速進展和令人歎服的施工質量,笑迎右岸導流明渠提前工期五個月破堰進水的時刻,誰能忘卻
葛洲壩人與岩體決鬥的苦澀和艱辛——
在連軸轉的大會戰中,許多指揮員幾天幾夜未合眼;
在鑽研水平預裂爆破的艱難時刻,許多人有家不歸,茶飯不思;
在狹窄的閘室作業,許多人中暑倒下……可岩體上方大江截流“倒計時”的牌子沒有倒,倒下的人們緩過勁來,又投入了新的戰鬥;
在風風火火的日子裏,大車司機們最大的祈盼不是會朋友見親人,而是想找個地方,美美地、美美地睡他幾天幾夜……
●廠壩段,“愚公移山”
再次踏上三峽壩區左岸獅子包,萬善仁環顧相鄰的兩個陌生地段丁家坳和方坪,心情很不平靜。不久前,他為參與左岸1至6號廠壩段一期工程競標,已在地圖上對這裏的地形地貌熟讀了許多遍,然後又帶人實地察勘。在這僅有0.17平方公裏的狹小範圍內,如何開展大規模開挖作業呢?
沒有營地,他帶領的先頭部隊幾十號人便在草叢裏搭起了幾棟活動紙板房,在既無水無電又無通訊設施的艱苦條件下辦公。
萬善仁的那間18平米的活動房裏,擺著4張辦公桌,還住4個人。4月的天氣又悶又熱,蚊蟲又多,晚上的時光最難打熬。可就在這間屋裏,他們繪出了三峽工程第一張廠壩段施工布置圖。
1至6號廠壩段一期工程開挖,將從現有高程113米處下挖50米,總開挖量為480萬立方米,包括1至6號廠房壩段、機組壩段等6個
項目,施工範圍乃上下左右各430米,合同工期為16個月。
承擔這項工程的是“三七八”聯營總公司,即以萬善仁為首的經濟聯合體。這個公司的稱謂本身,即是改革的產物。為了贏得進軍三峽的“入場券”,中國水電三局、七局、八局尋求合力,優勢互補,聯合組建了這家聯營公司。它一在三峽登台亮相,便充分顯示出強大的實力,勇戰“諸侯”,連奪9標,合同金額逾10億元。
憑借聯合優勢,萬善仁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就從陝西、四川、湖南等地調集了160多台機械設備,采取“分割包圍”戰術,分別在丁家坳、方坪和獅子包打起了“殲滅戰”。
場地狹小,作業交叉,人來車往,卻忙而不亂。
萬善仁的指揮要訣是:主體交叉,分割包圍,協同作戰,窄裏尋寬。
既要確保壩基岩體之完整,又要使開挖進度不受影響,這是廠壩段開挖的重大技術難題。萬善仁冥思苦想,大膽采用預裂爆破手段付諸實踐,獲得巨大成功;
岩體開挖現有機械施工乏力,萬善仁果斷決策:租用業主新購進大型現代化掘進設備,使直線工期節節上升!
在管理實踐中,“知天命”的萬善仁大膽推行職員聘任製,勞務合同製和崗位責任製,使職工煥發青春,鬥誌旺盛。
炎炎烈日,300多名職工揮汗如雨,創造了月開挖63.7萬立方米的驕人戰果;
數九寒冬,“三七八”人團結拚搏,以“螞蟻啃骨頭”精神與岩體鏖戰,使形象進度凝成提前72天勝利完工的捷報……